征文 【粽情端午】—散文:儿时的端午情怀

阿遥

阿遥  美篇号 381205 <p class="ql-block"><b>  端午吃粽子这个习俗,小时候就映入脑海。我的学龄前儿童时代,是在贵州长大的,原因是我父亲在上海解放那年,仅隔了两个星期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部队进军大西南,然后便扎根留在了那里六十载,直到故逝,属于献了青春、献子女的那代人,因为我还有两个妹妹在贵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我出生在大跃进时代,生长在“困难时期”,记得当年我祖母为了照顾我和父母亲安心工作,也放弃了在上海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到来到了贵州这个当时还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穷乡僻壤。 </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的贵州条件真叫一个苦啊,大人们,整天想的就是如何混饱肚子,吃了上顿想下顿,民以食为天嘛。在那个物质奇缺的的年代,早上包谷(玉米)面糊糊,中午包谷面馒头、晚饭双蒸饭”。所谓“双蒸饭”,就是在饭蒸好之后,盖子必须盖紧不得敞气,加大火让蒸气把饭冲泡。这样米饭比平时蒸熟时体积膨胀,且饭粒大而透明。双蒸饭十分松软,不需咀嚼,感觉上要比单蒸饭更能填饱肚子。其实双蒸饭就是水分多,饱的快饿得也快。</b></p> <p class="ql-block"><b>  祖母是江南地区的苏州人,对饮食一向讲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入乡随俗对付着过日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转眼到了那年的端午前夕,祖母说端午是要吃粽子的,可是在当时能混饱肚子已经算是不错了,哪来裹粽子的食材!父亲觉得内心十分内疚,想想自己到这里来吃苦干革命也就算了,还拖上个老母亲一起忍饥挨饿!真是有点大逆不道,后来也不知道父亲凭着什么“魔法”,居然弄到了一点籼米,(在贵州地区也只有籼米)但是大家都知道裹粽子是用糯米的,当时能够弄到一点籼米已经很不错了。包粽子的新鲜粽叶那里是没有的,于是祖母用了陈年的捏壳,籼米里面混了点包谷米将就着裹在捏壳里算是粽子了。</b></p> <p class="ql-block"><b>  当时我也不知道什么叫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祖母边裹粽子边和我讲起了端午节的故事,原来在古时候有一个爱国诗人屈原,为了救国、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受到了打击被流放,他还时刻关注着国家,这个时候他一无所有,唯有一颗爱国的心,后来他的国家楚国被灭,屈原不愿做亡国奴,因此他在端午这天投了汨罗江。老百姓为了不让投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粽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因此吃粽子是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习俗。</b></p> <p class="ql-block"><b>  虽然祖母用籼米和包谷裹的粽子味道不咋滴,但是在当时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佳肴了。</b></p><p class="ql-block"><b> 我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吃了到了粽子。而且伟大的屈原的故事从此以后印入了我儿时的脑海。</b></p><p class="ql-block"><b> 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和祖母回到了上海,当时国家经济形势也渐渐地步入好转,人民生活逐步安居乐业,每年的端午节也吃上了正宗的用鲜肉糯米裹着的的肉粽。</b></p> <p class="ql-block"><b> 但是之前吃的籼米包谷粽而引伸出的屈原的故事,吸引了我进一步去了解屈原。尤其是屈原在《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极具影响力的千古名句,一直影响着我。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厚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屈原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形象地描绘出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这既是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也是对人生道路的隐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或放弃,而是要坚定信念。正是在屈原这种不屈不饶精神的鼓舞下,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克服了困难的动力。</b></p> <p class="ql-block"><b>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回想自己这一辈子,虽然没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但在人生的道路上也算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短短几年中,负责人管辖了几百人的员工队伍,在销售业绩和盈利方面超越了同行水平,为企业做出了非凡的业绩!这些成绩回想起来,与儿时受到的“屈原精神” 也有一定关系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