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似曾相识燕归来。有缘何时不相逢。</p><p class="ql-block"> 2012年,我随山西作家采风团探访何澄、力群、胡正等文化名人故居后,途经石膏山,惊鸿一瞥,视频中留下淡淡一个剪影。</p><p class="ql-block"> 十二年后,山西省散文协会组织,二度刘郞又重来。两次视角合成一个叠影,蓦然间有所感悟。</p><p class="ql-block"> 十二不是个简单的数字,十二生肖、十二月份、十二星座,冥冥中有着某种天造地设、鬼使神差。</p><p class="ql-block"> 1400年前的公元590年,隋文帝割介休之地置灵石县,灵石境内石膏山横空出世,进入世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谭曙方会长在欢迎会上的致词开宗明义:“这里祥瑞灵气。作家朋友们,此灵石一行,一定要沾点灵气。经科学家测试,当代人普遍患有‘大自然缺失症’。人们离手机电脑电视越来越近,而离河流山川田野越来越远。有统计数字呈现,知识群体有大规模撤离大自然的态势。这个大自然缺失症对人类的影响是认知能力的下降。不是危言耸听,这一点对作家来讲尤其可怕。想想看,它会影响作家的思考、专注力甚至灵感。”</p><p class="ql-block"> 谭会长一语中的。此次亲近石膏山之旅,我们用心灵阅读大自然这部天书,感悟石膏山的天然启迪,借石膏山的安静与绿色减轻都市给我们的压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石膏”非彼“石膏”。《春秋·玄命苞》曰:“膏者,神之液也。”其山“石中流津,喷液如珠似玉”,素有“膏山活石”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山因石而钟灵毓秀。石并不泛指,石膏山自然溶洞鬼斧神工,钟乳石千姿百态。进入溶洞,你会不期而遇许多奇岩怪石:其形与诸种生态情景神奇吻合,其神与各式游离梦境神秘相符。或方圆如印威权森严,或精雕细刻赋形万物,或展翅振羽凌空腾飞,或长袖善舞仙女降凡,或刀劈斧砍成轶卷书册……让你展开无穷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不约而同,都以“石头”展开想象,点石成金。</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贾宝玉是被女娲遗弃而无缘补天的一块“通灵宝玉”;林黛玉是绛珠仙草降世,木石良缘,金风玉露,一相逢便演绎出人间无限情事。</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设有张纪中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微缩景观。《西游记》的主角孙悟空,无父无母,原本是花果山沾濡了几千年仙气的一块石头,石头缝里蹦出个孙猴子,脱胎换骨成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大闹天宫。</p><p class="ql-block"> 《水浒》梁山好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个个好生了得,梁山泊好汉排座次,谁先谁后成了焦点问题,遂天降石碑,自古天意难问,各自认命各安本份。</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似乎通篇找不到“石头”痕迹,其实草绳灰线蛛丝马迹,“石头”一直若隐若现。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中有言:“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一语暗藏天机,引出曹操的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诗的写作背景: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北征乌桓,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争结束后,曹操在归途中登上了碣石山(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俯瞰苍茫的大海,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启发,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碣石山是一个历史的地标,自此历史演变确立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争雄的天下大势。</p><p class="ql-block"> 顽石虽愚,“聚天地之精华,得日月之灵气”,天工巧雕琢,必将以另一重生命形式展示存在。</p> <p class="ql-block"> 龙吟谷由两山断壁合抱而成,犹如两条龙盘旋,头尾相衔。特殊的地貌特征,形成三大瓮谷,峰回路转、谷深崖陡,在大气候下形成一个小氛围。其间古树参天巍峨苍劲,大自然的奇妙,妙不可言,难以用语言表达。</p><p class="ql-block"> 在龙吟谷景区,石膏山文化研究专家孟繁信先生关于树的讲解,令人大长见识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在通往龙母洞的岩石阶梯旁边,有一棵三枝同根的树,人称“和谐树”,孟繁信先生启发地问:“名山多有儒释道三教合流之迹象。”</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化传统中,表达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中国儒家文化是以人为中心,是人文主义,把人放在自然的中心,认为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老庄与孔孟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佛教文化则是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后有一个被华夏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然而,儒释道三位一体,和而不同,都根扎于华夏这块沃土。也许,“和谐树”成为一个象征!</p><p class="ql-block"> 龙吟谷步行道岩壁拐角处,路石间匍匐着一棵并不笔直的树。树干主体不过10厘米左右,虬枝曲折、蜿蜒柔韧,攀附在一棵粗壮的树上。孟繁信风趣地说:“这是荆条树,据专家推测,树龄至少在200年以上。原本只是灌丛之列的荆条,得龙谷雨雪之滋润,得龙谷气脉之熏陶,修炼成精。它专择根深蒂固的大树缠绕,无休无止,就像美女傍大款,不把你折腾得死去活来,绝不放松。</p><p class="ql-block"> 孟繁信指点着一棵参天大树问:“好大一棵树,顶天立地,好像是从岩缝里冒出来,无土无水,怎么能长这么高大?”顺着岩壁下寻,隔开很大一段距离,裸露出“盘根错节”的根须。孟繁信意味深长地说:“有些发迹快升得高的人,你不要以为他没有背景,没有根系,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已。”</p><p class="ql-block"> 树种各有科系归属。物与人相类,情与理相通,自有一款与游者神交相通;定有根石与心志无媒直达。</p><p class="ql-block"> 美国女作家厄苏拉勒坤写过一部《路的方向》的小说,故事的叙事者是一棵树,由一棵橡树讲述人的故事。我们见多了人讲述树的故事,而鲜见树木眼中的人。在树的眼里,人只不过是万事万物中的一个物种。于是,树见证了人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但征服的结局是自身的毁灭。</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辩证哲理的故事。人无法离开大自然生存,而大自然如果没有人,可能会生存得更好。</p><p class="ql-block"> 环境意识觉醒决定人思维的宽度与广度。是把自然当作有生命的存在物,还是把自然当作无生命的资源?现代人习惯把自然当作一个物质资源,无尽的贪欲无穷地索取。忽略了自然本身有存在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利,我们要尊重它存在的规律。自然世界万事万物紧密相连,人类只是自然界循环连接的一环,自然原则高于一切。</p><p class="ql-block"> 不宜占有欲为上,而要随遇而安为善。</p> <p class="ql-block"> 新西兰环境保护中心的主任说:“新西兰文明的根表现在浓郁密集的森林上。”</p><p class="ql-block"> 百分之九十五的森林覆盖率,使石膏山先有“国家森林公园”之称,后经地质专家考证,这里属于太行山脉延伸的一个断裂带,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时间至少在二十万年以上,于是又得“国家地质公园”之名。</p><p class="ql-block"> 一般地区,负氧离子如果达到一千以上,就可称为空气清新。而石膏山大部分地区的负氧离子含量都在十万加,成为纳玉吐金的天然氧吧。</p><p class="ql-block"> 石膏山的负氧离子空气将俗人内心的浊气淘蕩涤尽。</p><p class="ql-block"> 在石膏山我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享受的盛宴。《瓦尔登湖》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心路历程。周而复始几经循环,螺旋式升华直至最终实现。作者用开发来挑战自我,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极限。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修复的自愈能力。作者梭罗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远离尘世的喧嚣,静穆带你回归内心的“落尽铅华见真淳”。</p><p class="ql-block"> 瓦尔登湖对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又是一次精神的超脱。</p><p class="ql-block"> 梭罗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p><p class="ql-block"> 《吠陀经》说:“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p><p class="ql-block"> 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在俯仰之间,拈花一笑,将最澄明,最质朴的真理,满心满怀地拥有。</p><p class="ql-block"> 最深隐的眼神如泉眼,高悬在哲思之上。</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晚,张建新董事长对石膏山开发筚路蓝缕的一番介绍,我蓦然感悟到,石膏山景区可是张建新的瓦尔登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陈为人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 陈为人,祖籍上海,山西太原为第二故乡,曾任太原工人文化宫主任,在文化宫任职期间,办过一些领风气之先的文化活动;担任山西作家协会、山西作家企业家联谊会两会秘书长期间,艰难地尝试走出一条“以文养文”之路;曾担任山西省青联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山西省青年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太原市老作家协会主席,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第五届山西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民役官鉴柳宗元》;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话说红颜》《歪批诸子》《借你一面照妖镜》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