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沈阳(下)

厚德载物

<p class="ql-block">  4月26日下午三点多钟乘公交车去沈阳故宫,在大东门下车,步行10来分钟就到沈阳故宫。</p><p class="ql-block"> 大清门外左右为文德、武功两座牌坊。</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市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而后又经过了康熙、乾隆时期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历时158年。沈阳故宫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500余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古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的文德、武功两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中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启福宫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p> <p class="ql-block">  大清门又称“午朝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绿剪边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中央三间为门道。路南有东西奏乐亭和东西朝房(各三开间)。东朝房之后为两座五开间的二层楼房,西朝房之后为一座五开间的平房。乾隆时期将东西朝房扩建为五间,朝房之后改建两座对称的五开间楼房,称为朝楼。</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飞龙阁,下图为 翔凤阁。</p><p class="ql-block"> 飞龙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阁内上层原储清历代皇帝御用弓箭、刀枪、鞍辔等物;下层存放清内府珍藏的古代铜器。</p><p class="ql-block"> 翔凤阁原建于崇政殿北,乾隆八年(1743年)清高宗弘历东巡盛京后命改建于此。为收藏行宫御用器皿、书画、珍玩等陈设物品之所。</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飞龙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凤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凤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凤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翔凤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铜鎏金松棚果罩:造型似亭子,柱上有六条盘绕得金龙。亭子顶装饰绿线编织的松绫,取“寿比南山不老松”之意,用以摆放苹果、佛手、柑橘等鲜果。</p><p class="ql-block"> 清代元旦举行“宗亲宴”时,皇帝所用“金龙大宴桌”上的餐具具有近百件。据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膳底档”记载,“金龙大宴桌”自外向内依次摆放:头路,松棚果罩4座、花瓶2个、青白玉盘5个;二路、三路,青白玉碗各9个;四路,雕漆果盒2个、小青白玉碗4个;五至八路,青白玉碗各10个;九路,青白玉盘6个、果盅8个、青白玉蝶4个,箸、匙、叉1份。</p> <p class="ql-block">  在翔凤阁收藏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1636年,皇太极在此去汗号称帝,改国号为清,对沈阳宫殿各主要建筑分别正式命名:“定宫殿名,中宫为清宁宫、东宫为关雎宫、西宫为麟趾宫、次东宫为衍庆宫、次西宫为永福宫、台西楼为翔凤阁、台东楼为飞龙阁、正殿为崇政殿、大门为大清门、东门为东翼门、西门为西翼门、大殿为笃恭殿” 。此后又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分别建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坊,因坊心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 ,可知建成于1637年。这也是清入关前唯一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位于大清门之内,又称“金銮殿”,通称“正殿”,是皇太极处理政务、接见使臣的场所,清代历朝皇帝东巡祭祖时也在此听朝理政。崇政殿面阔五间,绿剪边黄琉璃瓦,单檐硬山顶,前后有出廊,围以石护栏。殿内为彻上明造,和玺彩绘,宝座后有贴金龙扇屏风,旁为贴金蟠龙柱。崇政殿东为左翊门,殿西为右翊门,均面阔三间,中一间辟门道,左右两间为火炕。崇政殿南为丹陛,上陈日晷、嘉量。殿南为庭院,院东为 飞龙阁 和 东七间楼 ,院西为 翔凤阁 和 西七间楼 。</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内的皇帝宝座及殿内布局</p> <p class="ql-block">  日晷也称“日规”,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标示时间。此处日晷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增设,与嘉量相配象征国家统一。</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后墙壁上精美绝伦的雕刻</p> <p class="ql-block">  凤凰楼位于崇政殿之北,原名“翔凤楼”,为清宁宫内院的门楼。高三层,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为三间。曾是皇帝计划军政要事和举行宴会之地,清朝入关后改为存放历代实录、玉牒、“御影”以及玉玺的场所。楼南东侧为三开间的日华楼和五开间的师善斋,西侧为霞绮楼和协中斋。</p> <p class="ql-block">  凤凰楼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储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凤凰楼是清代沈阳城内最高建筑,“凤楼晓日”为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位于凤凰楼之北,原称“正宫”,是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居所。天命十年(1625年)前后修建,原为皇太极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坐落于高3.8米的高台之上,前有凤凰楼,四周为高墙和巡逻更道,构成独立的城堡式建筑群。清宁宫为硬山式建筑,绿剪边黄琉璃瓦,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东边一间为帝后寝宫,正门辟在东二间,入内为大灶。西边三间为神堂,是萨满教祭祀之所,南、西、北三面沿墙设有“万字炕”。清宁宫前有索伦杆,内放碎米、碎肉,供奉满族神鸟乌鸦。清宁宫之东为东配宫 ,西为西配宫 ,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建筑。清宁宫之南、凤凰楼之北原先还建有两开间的北辰殿,康熙年间倒塌拆除。</p><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就在清宁宫的东面暖阁门驾崩的。</p> <p class="ql-block">  关雎宫位于清宁宫之东,坐东朝西,面阔五间,硬山顶,宫内布局类似于清宁宫。皇太极时期,此宫为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敏惠恭和元妃)的居所。</p><p class="ql-block"> 永福宫位于麟趾宫之南,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硬山顶。皇太极时期为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的居所。顺治帝福临就出生在永福宫。庄妃又称“孝庄文皇后”。她是一位来自蒙古草原的姑娘,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出生在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她的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落酋长,名叫宰塞,是元世祖忽必烈后裔。庄妃本是一位出身于名门的大家闺秀。清太祖开创后全国之后,出于政治需要很重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庄妃的家乡科尔沁与后金国疆域比连,而且军事力量比较薄弱,屡次受到强部察哈尔部的凌虐,所以也极力向后金靠拢,愿意与它交好,所以将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东路是很有特色的。大政殿居中,两旁分列十个亭子,称为十王亭。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子建筑,正门有两根盘龙柱,以示庄严。</p><p class="ql-block">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长195米、宽80米的广场上,自北向南排列,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办公的地方。东侧自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自北向南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十王亭之南为大红墙,清初为开放式广场,以木栅与宫外相隔 。</p><p class="ql-block"> 正白旗亭:清早期正白旗官员办公和典礼排班之处。</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原称“大殿”,崇德元年(1636年)改名“ 笃恭殿 ”,康熙时改为今名。为重檐八角亭式建筑,内部结构为彻上明造。下有大青石修建的须弥座台基。殿顶为绿剪边黄琉璃瓦,中央为宝瓶火焰珠攒尖顶。殿内有宝座、藻井。殿北有五间銮驾库,存放皇帝仪仗,乾隆时期扩建为十三间,后拆为十一间。</p> <p class="ql-block">  在十王亭角上有一块镜子,利用镜子可以拍大正殿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内的皇帝宝座及殿内精美的雕刻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  东所位于清宁宫之东,修建于乾隆十一年(1756年),是清帝东巡时太后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宫门、垂花门、颐和殿、介祉宫、宫门、敬典阁。颐和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绿剪边黄琉璃瓦,是太后接受朝贺拜见的场所,左右各有三间厢房(已毁),称" 阿哥所 ",是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介祉宫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为太后寝宫和日常起居场所。敬典阁为三开间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阁内存放清朝宗室玉牒。</p><p class="ql-block"> 敬典阁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是盛京皇宫内收藏“玉蝶”之所。“玉蝶”为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清代自顺治十八年(1661年)首次编写皇室宗谱,以后每十年纂修一次。自乾隆朝起,每次修成“玉蝶”后,即运送一份至此收藏。</p> <p class="ql-block">  介祉宫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东稍间为皇太后暂住盛京期间的寝宫。清帝携皇太后东巡驻跸盛京宫殿,每日率妃嫔到此向皇太后问安。</p><p class="ql-block"> 颐和殿建于乾隆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是皇太后驻跸盛京宫殿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是存储《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阁内三层。阁名“文溯”取周诗“溯涧求本”之意,以符合沈阳为清朝“发祥之地”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碑亭建于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年),内置满、汉文合璧石碑,碑阳为清高宗弘历御制《文溯阁记》,记述兴建文溯阁的缘由、北四阁的关系等;碑阴为清高宗御制《宋孝宗论》。其形制效仿北京故宫文渊阁碑亭,屋面采用盔顶形式,满铺黄琉璃瓦,内饰红色夔龙天花。</p><p class="ql-block"> 下为沈阳故宫的后宰门。</p> <p class="ql-block">御制文溯阁记:辑四库之书,分四处以庋之,方以类聚。数以偶成。文渊、文源、文津三阁之记早成,则此文溯阁之记亦不可再缓,因为之辞曰:权舆二典之赞尧舜也,一则曰文思,一则曰文明。盖思乃蕴于中,明乃发于外,而胥藉文以显。文者,理也。文之所在,天理存焉,文不在斯乎?孔子所以继尧舜之心传也。世无文,天理泯而不成其为世,夫岂铅椠简编云乎哉?然文固不离乎铅椠简编以化世,此四库之辑所由亟亟也。兹则首部告成,纲纪已定,与之暇以究其核,督之勤以防其忽,乙夜几暇,亦亹披览,怪辟侧艳。涤灈刬磢,犁然理明,衰然文显。所余三部,惟钞胥之事,然而豸亥陶明,犹不可仇校也。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亦既见于前记矣。若夫海渊也,众水各有源而同归于海,似海为其尾而非源,不知尾闾何泄,则仍运而为源,原始反终,大易所以示其端也。津则穷源之径而溯之,是则溯也津也,实亦迨源之渊也。水之体用如是,文之体用顾独不如是乎!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所谓溯间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有七年岁在壬寅仲春之月上瀚御笔</p><p class="ql-block">宋孝宗论:宋孝宗之事高宗可谓极其孝,光宗之事孝宗可谓极其不孝。天道好还,在孝宗不宜有此,岂天未垂鉴乎?余谓此正所以天之垂鉴也。盖人君之孝与庶人不同,必当思及祖宗,不失其业。兹南渡之宋,祖宗之业已矢其半,不思复中原报国耻而区区于养志承欢之小节,斯可谓之孝乎?且孝宗奉高宗游西湖已独不共游乎,是托于娱亲而私以行乐,是可谓之孝乎?又恐高宗往西湖为劳,于宫内肖其胜,斯不更劳民而费财乎?光宗受制悍妇非人类,其不孝固不必责,而孝宗之所以得此岂无所以致之之由乎?此即天道好还所以垂鉴也!稗官小乘乃谓临安士庶皆兴于孝,何其见之小哉?盖此论非予不能言亦不敢言。今岁秋将携诸子往盛京,明年春南巡亦必至西湖,命于两处各立碑志之,以示天子之孝当以不失祖业为重,而承欢养志固不在游山玩景之小节也。 </p><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有八年岁在癸卯孟夏月下瀚御笔</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  5月25日上午乘地铁去沈阳大法寺,在泉园地铁站乘10号线地铁,到联合路换乘4号线地铁,车到沈阳大学站下车,步行去大法寺。</p><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又名八王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边墙路120号。创建于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1638年(清崇德三年)重修。 因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施舍银两重修庙宇,大法寺住持僧为了感谢其施舍之恩,在寺院的左侧修了八王祠,从此就变成了阿济格的家庙,俗称八王寺,这就是八王寺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院坐北朝南,三层院落,占地三十余亩。前为山门,门楣上悬挂“0禅林”匾额。山门内塑有哼哈二将,气象威猛,形体高大,翘首望之,始见其面。东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中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巨像,后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菩萨诸佛。配殿供奉千手千眼佛及魔家四将。寺内整个建筑为棕门灰墙碧瓦,三层大殿高耸巍峨,画栋雕梁,穷极壮丽。 </p><p class="ql-block"> 在乾隆四年,同治十一年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后清光绪年间,大清王朝由盛而衰,外敌入侵、日俄开战,古寺部分被毁,昔日香火鼎盛场景不再重现,民国时期,由奉系军阀张作霖出资修缮,只因民国风云变幻莫测,香火旺盛之日只是昙花一现,后遭“文革”浩劫,寺院倾颓、殿阁荡然。</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7年)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八王寺两次重修,其规模更加宏伟壮观,大殿高耸巍峨,雕梁画栋,穷极壮丽。在清代兴盛时期,僧侣云集,寺有僧众百余,是当时沈阳佛教界的重要禅林之一。</p><p class="ql-block"> 现代重建后的八王寺更加辉煌壮观,按八王寺地区的整体改建要求,八王寺东移80米,改为正东正西朝向,寺前正临大东广场。</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内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内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内的万佛宝殿和藏经楼,目前大法寺的香火比较旺盛。</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天王殿和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藏经楼和万佛宝殿的雕龙石柱。</p> <p class="ql-block">  万佛宝殿坍陛的孝母典故石雕</p> <p class="ql-block">  万佛宝殿的坍陛下的孝母典故石雕</p> <p class="ql-block">  大法寺的万佛宝殿的建筑规制很高,大殿四周的柱子都是雕龙石柱,而且每根石柱上都有一个探出的龙头。大殿的坍陛下的四周都有孝母典故的石雕,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万佛宝殿的雕龙石柱,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  参观大法寺后,乘两站地铁到达皇寺站,步行15分钟到皇寺。</p><p class="ql-block"> 实胜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占地面积 1 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7月,竣工于崇德3年(1638年),距今已有 360 多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密宗)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 皇寺的大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  莲花净土实胜寺的大钟。</p><p class="ql-block"> 皇寺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院,因而得名。皇寺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山门北行为三楹天王殿。大殿位于天王殿北。大殿西南是玛哈噶喇佛楼,因供俸玛哈噶喇金佛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皇寺(实胜寺)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皇寺(实胜寺)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皇寺(实胜寺)的碑亭,碑亭内有一方形的石碑,但石碑上却没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  皇寺(实胜寺)天王殿的正面和背面</p> <p class="ql-block">  皇寺(实胜寺)的佛楼。</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地处实胜寺南侧百米左右,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原为锡伯族家庙,</p> <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由居住在盛京的锡伯族人集资修建,初建之时只有正殿五间,经过历代的维修和扩建,逐步形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太平寺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寺内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八大菩萨、四大天王等佛像。在正殿的正中悬挂着“锡伯家庙”四个烫金大字的匾额,是咸丰年间驻守盛京的锡伯族协领色普铿额敬献。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锡伯文、汉文石碑,现仅存锡伯文石碑。碑上详细地记载着锡伯族迁移和编入八旗的史实及太平寺的创建过程。</p> <p class="ql-block">  6月1日放假叫车去沈阳东陵游览,经过15公里的路程到达东陵。去的不巧正赶上主要的建筑大修,既来之则游之吧。碑亭、大红门、享殿、明楼、茶殿都在进行维修,也是东陵建筑的油漆破损严重,不修不行了。</p><p class="ql-block"> 东陵牌坊与北陵不同之处是在陵门外的东面、西面各建一座石牌坊,北陵只建一座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为位于盛京的东边,故又称“东陵”,是著名的“盛京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之一。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创业君主,他最初是明朝的建州左卫指挥使,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开始统一女真族各部落。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式称汗自立,创建了“后金”政权,成为与明王朝对立的地方政权。以后其力量逐渐壮大,开始不断往外发展,与明朝中央争夺政权。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在宁远战役中,努尔哈赤负了重伤,8月11日,死于离沈阳四十里的瑷鸡堡,终年六十八岁。天聪三年(1629年)三月,才选中浑河北岸的天柱山,开始在这里营建陵寝,顺治八年(1651年)竣工。以后又经过康熙、乾隆等朝的增建,逐渐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组完整的陵寝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大红门两侧红墙上的琉璃龙</p> <p class="ql-block">  东陵大门内外的华表</p> <p class="ql-block">  陵园的总面积为194800多平方米。南向,四周围以红墙,正中是正红门,自南而北地势逐渐升高,门外的两旁对立着石狮、华表、石牌坊和刻有满、蒙、汉、回、藏五体文字的下马碑。进了正红门是很长的一段神路,路的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四对石兽。</p> <p class="ql-block"> 东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p> <p class="ql-block">  神路尽头是利用天然山势修筑的一百零八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砖阶之上是碑亭,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p> <p class="ql-block">  南面的正中是隆思门,上建三层歇山式的门楼建筑。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楼,城内正中是坐落在须弥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单檐歇山式,殿内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楼,殿的东西两侧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后边有洞门,洞门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楼,中间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内的建筑,屋顶都铺有黄琉璃瓦,廊柱是朱红地仗,梁枋间都是“和玺”壁画。方城之后是月牙城。前壁的正中有琉璃一座照壁,其后是圆形的宝城。</p> <p class="ql-block">  7月7日去中街溜达,无意间走到了中心庙。出乎意料原以为中心庙是个较大的庙宇,进入一看规模太小了。</p> <p class="ql-block">  中心庙围墙上的瓦当,瓦当上雕有虎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