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博物馆参观纪实(二)

菜鸟

<p class="ql-block">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云南省博物馆联合云南省老年大学,充分利用“博物馆日”,深化对博物馆教育价值的认识,组织400多名老年大学师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云南历史文明陈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盛宴”,老年大学师生们纷纷盛赞“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p> <p class="ql-block">在上篇《云南省博物馆参观纪实(一)》中,我记录了云南省历史文明陈列展的前三部分,本篇将接着记录后三部分:</p><p class="ql-block">四、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五、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p><p class="ql-block">六、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妙香佛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唐宋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随着南中大姓的衰亡,滇西的大理地区逐渐走到云南历史舞台的中心,初唐时期,大理地区出现了以六诏为代表的地方部族。所谓"诏",意即"王"。其中最南面的蒙舍诏,在唐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最终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南诏灭亡。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公元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南诏、大理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近500年,这一时期云南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交流日益深入,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这里成为了一个妙香佛国,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独特而绚丽的一章。</p> <p class="ql-block"><b>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b></p><p class="ql-block">进入妙香佛国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尊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这是宋大理国时期作品,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是佛教传入大理国后世俗化的结果。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手结妙音天印;它,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饰阴刻U形纹;赤足,足下有方柱形榫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造像面相恬静,略带笑容,身段线条优美,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貌如时人,透着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被称为“云南福星”。</p> <p class="ql-block"><b>从蒙舍诏到南诏国</b></p><p class="ql-block">自汉置永昌郡后的数百年间史籍中关于滇西地区的记载非常单薄。直到隋唐之际,随着中原文化的深入和滇东大姓的衰落,滇西地区逐渐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间。作为中国南方联系南亚、东南亚交通的重要节点,滇西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新唐书》称,"群蛮种类,多不可记”。这些民族部落形成了以六诏为代表的地方势力。"诏"解作首长或王,这六诏中以蒙舍诏势力最大,因其所处位置最南,故称南诏。公元734-737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了云南。作为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南诏的建立和发展与中原密切相关,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与中原进一步地深入交流,云南迅速融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洪流中,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唐王朝发展的轨迹。其间上演的悲欢离合,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b>蒙氏崛起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在南诏形成的历史记载中,掺杂了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当数《南诏野史》中"观音点化细奴逻"的传说。而这个故事在《南诏图传》中被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画面中的主角,有着一个非常独特的名字﹣﹣阿嵯耶观音。在云南古代佛教艺术中,他被赋予了更多的神权,被称为"梵僧观音"、"护国观音"、"云南福星",堪称为云南独有的佛教造像,为世人广泛关注。正是他的神迹,开创了云南一段丰富多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阿嵯耶观音点化细奴逻</b></p> <p class="ql-block"><b>禅让大典</b></p><p class="ql-block">据说南诏的建立,是在一次祭祀铁柱的大典中完成。云南自古有立柱崇拜的传统,远在青铜时代,云南青銅器就反复出现滇人祭祀铜柱的场面。至今在大理的弥渡县,依然遗留有南诏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所立的铁柱。公元649年,细奴逻在祭祀铁柱的大典中接受了白子国酋长的禅让,建立南诏,揭开了一段风起云涌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b>祭祀铁柱</b></p> <p class="ql-block"><b>《南诏野史.细奴逻》</b></p><p class="ql-block">细奴逻,又名独罗消,西天天竺摩竭国阿育王低蒙直第五子蒙直笃之三十六世孙。生有奇相。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奴逻自哀牢避难至蒙舍川,耕于巍山。一日,有老僧,美髯,冠赤莲冠,披袈裟,持钵至奴逻家乞食。时奴逻与子逻盛炎方耕巍山之下,其姑与妇将往镒。见僧乞食,遂食之。再炊往镒,僧坐不去。姑妇持饷中道,僧已在彼,复乞食,姑妇又食之。返而复炊,持嗑至巍山,则见僧坐盘石上,前有青牛,左白象,右白马,上覆云气。云中二童子,一执铁杖于左,一执方金镜于右。姑妇惊喜,复以所饷供之。僧问何所愿?姑妇不知对。僧曰:"奕叶相承。"及趣奴逻等至,则但见一人持钵,坐五色云中,而盘石上惟余衣痕及牛象马之迹耳。奴逻素有祥异,会唐封首领大将军建宁国王张乐进求,以诸葛武侯所立白崖铁柱岁久剥蚀,重铸之。因社会祭柱。柱顶故有金镂鸟,忽能飞,集奴逻左肩,相诫勿动,八日乃去。众骇异,谓天意有属。进求遂妻以女,举国逊之。于唐太宗己酉贞观二十三年即位,年三十二岁,建号大蒙国,称奇嘉王,据南诏。高宗庚戌永徽元年,建都蒙舍川,于峨吁山筑咙吁城。永徽癸丑四年,遣逻盛炎入朝,唐诏授奴逻为巍州刺史,赐以锦袍。大勃弄酋杨承颠寇麻州,唐命郎州道行军总管赵孝祖讨之。孝祖先入小勃弄,酋长没盛迎战,孝祖斩之。进至大勃弄,攻其城,破之,擒杨承颠,改云南县为匡州,领勃弄、匡州二县。高宗显庆二年,凤鸣于浪穹罗浮山,乃改名为凤羽山,封十二圣贤为十二山神。时澄江人波罗旁有经济才,用为文臣:郭郡矣素以勇略闻,用为武臣。又有杨波远者,相传为东汉时人,常骑三角青牛,号神明大士,能知盐泉,滇中盐泉多为波远所开创。奴逻在位,遵唐正朔。高宗甲戌上元元年,奴逻卒,在位二十六年,子逻盛炎立。</p> <p class="ql-block"><b>南诏往事</b></p><p class="ql-block">南诏开放进取,发展非常迅速。一方面南诏派出贵族子弟,到成都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战争掳掠人才、工匠,使得南诏迅速缩小了和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南诏依照唐的政治体制建立了六曹、节度使等统治体系,建筑、文化、艺术、生产等也充分学习中原,成为了影响力波及南亚、东南亚的大国。这时期的遗留,至今仍然遍布大理地区,成为大理重要的人文资源。</p> <p class="ql-block"><b>南诏世系表</b></p><p class="ql-block">从该表可知南诏从公元649年到902年,历时253年。</p> <p class="ql-block"><b>父子连名制</b></p><p class="ql-block">父子连名制是父系制时代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用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承递,并可区分出直系血亲与非直系的远亲,另一方面强调了直系子孙享有财产继承权。我国境内彝、哈尼、景颇、基诺、独龙、怒、低、苗、瑶、珞巴、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等少数民族在部分地区曾保留此习俗。</p><p class="ql-block">父子连名主要有如下这种方式:即父名在前,子名在后,以父名最末的一个或二个音节冠于子名之前;子名的最末一个或二个音节又冠于孙名之前,如此世代相连,犹如链条一环扣一环。例如:盛罗皮﹣﹣皮罗阁﹣﹣阁罗凤。</p> <p class="ql-block"><b>阁罗凤议政图</b></p><p class="ql-block"> 此窟位于大理剑川石钟山,为仿殿堂式龛,高195厘米,宽153厘米,深60厘米,造像一共有16躯。石窟以第五代南诏王阁罗凤为主体,其右侧略下方端坐者为阁陂大和尚(阁罗凤之弟),另有披波罗皮(虎皮)的羽仪长立于阁陂大和尚前,手握宝剑。其余还有清平官、侍卫等人。</p> <p class="ql-block"><b>异牟寻朝议图</b></p><p class="ql-block"> 此窟位于大理剑川石钟山,为仿殿堂式外方内圆拱屋形龛。龛通高186厘米,宽168厘米,深50厘米。坛上正中雕刻第六代南诏王异牟寻,他袖手端坐于双龙头椅上,其面长圆,头戴莲花金刚宝塔头囊,身着圆领宽袖锦袍;异牟寻左右两侧端坐者分别为清平官杜光庭和郑回;站立者有佩剑的羽仪长(南诏王心腹)、持赤藤杖的官吏和武士等人</p><p class="ql-block">此窟真实记录了当时南诏王议政时宫廷政治生活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b>仿唐代建筑复原</b></p><p class="ql-block">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缺失,南诏建筑的样式已难觅其庐山真面目,但根据大理中和村等地的考古发掘和《南诏图传》等绘画的反映,南诏时期的建筑和唐相仿。为此,我们仿今天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制作了模型。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b>天宝战争</b></p><p class="ql-block"> 南诏立国后,很快瓦解了滇东的爨氏,统一云南。这样迅速的势力扩张必然与唐王朝原有的势力范围发生碰撞,加之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姚州)太守张虔陀等地方官员处理不善,激发矛盾,最终引发了双方之间的战争。而此时的唐玄宗任由杨国忠欺瞒,致使唐数败于南诏,鲜于仲通"仅以身免",大将李宓更丧生西洱河。这一场大战,使得唐大伤元气,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p> <p class="ql-block">天宝之战将士万人冢</p> <p class="ql-block">天宝战争在唐诗中的反映</p><p class="ql-block"> 天宝战争对于唐王朝的影响深远,至今仍可从唐诗中管窥一斑。</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著名诗篇《新丰折臂翁》说:"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p><p class="ql-block">杜甫《兵车行》诗作:"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p> <p class="ql-block"><b>南诏德化碑</b></p><p class="ql-block">南诏德化碑现存于大理太和村太和城遗址内。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立于"天宝战争"之后,记述南诏在唐的帮助下统一六诏,合并两爨,叛唐衷曲以及与唐和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因为与唐朝的连年的战争,南诏国力迅速衰弱。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南诏的"清平官",即宰相郑买嗣先是派人杀死了贪图享乐、荒淫暴虐的国王隆舜,又在隆舜之子舜化贞暴病而死后一口气连杀南诏王族八百多人,于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存在了两百余年的南诏国草草退出了历史舞台,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span style="color:rgb(1, 1, 1);">被取而代之。</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大理国的沉浮</b></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乎在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同时,云南也出现了短暂的政治动荡,从公元902年南诏灭亡,至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短短35年间三易国姓,先后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短暂的王朝。作为南诏的继承者,大理国继续保持着与中原密切的联系,推动了云南的进一步发展。其间佛教的繁荣,留下了"妙香佛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段氏家族</b></p><p class="ql-block">南诏灭亡后,政治動荡,战乱争斗不斷。直到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云南的发展才重新步入正軌,段思平由此成了大理的英雄。英雄有英雄的传奇,段氏本是南诏大姓,雄踞一方,但在大理民间,人们更愿意相信段思平出身微寒,并留下了许多关于他的動人传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段思平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段思平的母亲叫白姐阿妹,据说苍山五台峰下有一棵多年不结果的千年老梅树突然结果,一天晚上梅子突然落下来,摔成两辨,里面躺着个眉清目秀的小姑娘,她就是白姐阿妹。时光飞逝,白姐阿妹长成了美丽能干的少女,有一天她到江边去洗澡,一根断木头突然从上游一直往她身边冲来,碰了她一下,就此身怀有孕。十个月过去,她生下一对儿子,大的取名思平,小的取名思良。段思平自幼聪明,讨人喜欢。有一次,他到苍山放牛,有头牛忽然说起话来:"思平为王!思平为王!"牛刚叫完,山下的动物也发出同样的叫声,这件事被太义宁国国王杨干贞知道后,他马上下令去捉拿段思平。段思平知道后,和段思良、董伽罗躲到了品甸。在那里段思平勤学苦练武术,并且得到上天赐予的神枪龙马。人们开始拥戴他为王。因此,段思平的势力越来越大,兵马也越来越多。出师那天,他封董伽罗为军师,封段思良为副将,带领全部人马,兵分两路来到龙首关和龙尾关前。看到两关易守难攻,段军犯难,此刻忽然从河水中冒出一位美女,对段思平说:“兵从河尾渡水,马从上、下沙坪齐进,包你一定成功。得国后,国名改为大理。"于是段军势如破竹,顺利攻下皇都,改国号为大理。段思平当了国王后,并没有忘记那位河上美女的帮助。他派人寻找,未果。于是又亲自去找,最后,他在曾经的河岸处发现一尊白石观音像,才恍然大悟:“原来上天相助,赐神枪龙马,以及水上美女的指点,都是观音菩萨所为啊!"他急忙带领文武官员把白石观音像迎进皇都,盖了座金像寺,世世代代供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主段思平:</b></p><p class="ql-block">段思平当了大理国王后,由于制定了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措施,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因此在他死后,大理的不少白族村子,都把他尊为本主来供奉。大理银桥乡鹤阳村的老百姓尤其敬重,给他盖了庙,塑了像,每年农历八月十日本主节当天,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来祭祀他。</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献中的段思平:</b></p><p class="ql-block">段思平(公元893年﹣944年),大理国创建者。父段保隆为南诏布燮。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任通海节度使,因受大义宁国主杨干贞迫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联合奴隶和农奴为主的起义队伍,举行起义,攻破信和城,灭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年号文德,以羊茸咩城(今大理城西)为都。即位后,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巨,更易制度,废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于是远近归心,咸奉约束,把南诏末朝以来的分裂战乱局面重新统一起来。大行分封,笃信佛教,在位八年,年年建寺,铸佛万尊,卒后由子段思英继位,谥号太祖圣文武皇帝。</p> <p class="ql-block"><b>木雕经幢</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茶马互市</b></p><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海岸。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中国西南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及民间国际商贸通道。</p> <p class="ql-block"><b>妙香佛国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南诏、大理国以佛教密宗阿吒力教为国教,佛教对其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南诏时期普建寺塔弘扬佛法,大理国王更是"岁岁建寺,铸佛万尊"。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倡佛,南诏大理国佛教盛于天下,被称为"妙香佛国",它留下来的佛教艺术珍品、成为体现这段区域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b>大理国供养塔</b></p><p class="ql-block">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 Stupa (窣堵波)的音译,还有称为浮屠,即来源" Buddastupa ",藏语称"藏文"(曲登),佛塔最早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圣像、佛经等。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这种建筑,也没有"塔"字。</p><p class="ql-block">当梵文的 stupa 与巴利文 Thupo 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 Stupa 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家"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覆钵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原,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覆钵式、密檐式、金刚宝座塔等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大明王窟</b></p><p class="ql-block">此窟是大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窟,高4米,长11.26米,以六根方立柱将窟分为五龛,正中一龛略高,为圆拱形,余下四龛为方形。</p><p class="ql-block">石窟正中一龛刻释迦佛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左右侧有二弟子立于旁。一佛二弟子龛左右各两龛,每龛并列刻两明王,四龛合为八大明王,分别是:大圣东方六足尊明王、大圣东南方降三世明王、大圣南方无能胜明王、大圣西南方大轮明王、大圣西方马头明王、大圣西北方大笑明王、大圣北方步掷明王、大圣东北方不动尊明王。</p><p class="ql-block">另外,在窟外两侧,各有大黑天神和毗沙门天王。将此二神供奉为"本主崇拜"的天神之一,在大理地区古已有之,《新译仁王经.护国品》说:"大黑天神斗战神也,若祀彼神,增其威德,举事皆胜,故响祀也。"因此,古人经常隆重祭祀他们,以祈镇护国土,拒退怨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b></p> <p class="ql-block"><b>阿閦佛金坐像</b></p><p class="ql-block">阿閦佛,又称“不动佛”,在五方佛中居于东方,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他象征大日如来的大圆镜智,此智可以觉悟人的本性,使之具有断绝世界烦恼而成就解脱智慧的心境。 这尊阿閦佛由纯金铸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像高8.5厘米,重120克,</span>1978年出土于大理崇圣寺主塔.佛肉髻平缓,水波式束发,身着通肩式大衣。左手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膝前,掌心向内结降魔印。该像整体造型属中原样式,而细如丝缕的水波样式衣纹则颇具巴基斯坦斯瓦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b>铜、铜鎏金及木雕阿嵯耶观音像</b></p> <p class="ql-block"><b>张胜温画卷</b></p><p class="ql-block"> 又名《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总长1636.5厘米,高30.4厘米,出自大理国画师张胜温之手,是世界佛教图像画中的珍品,乾隆曾誉其为佛教圣像蓝本,令画师仿绘。</p> <p class="ql-block">全画施金铺粉,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大理国利贞皇帝率文武官员礼佛场景;诸佛法会、菩萨、天龙八部等;十六国王众等。全画共绘佛、菩萨、天王、罗汉、供养人等700余貌,并复现《南诏图传》的内容,表明南诏与大理国之间的传承与关联。原画大气磅礴、酣畅有序、人物众多而疏密得当,是宋代不可多得的佛教绘画精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开疆戍边</b></p><p class="ql-block"><b>——元明清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队渡过金沙江,灭大理国。公元1276年,赛典赤.赡思丁奉元世祖之命建立云南行省,将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迁移至昆明。元统治者对军事体制的管理、对农业发展的鼓励、对生产技术的引进、对商业交往的加强、对儒学科举的弘昌,稳定了元在云南的统治。</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军征讨云南,次年攻克大理,将云南纳入明朝版图。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云南布政使司,建立云南各级行政机构和军事系统,健全完善土司制度与羁糜政策。汉族移民的大规模进入,极大促进了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清军入滇,改明代布政司为云南省,设巡抚,并设云贵总督在云南、贵州两省互驻。清王朝一改前朝的庄田和军屯制度,在边疆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经过二百多年在云南的经营和管理,逐步形成了现代云南的格局和多元民族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元世祖平云南碑(仿制品)</b></p><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大理苍山中和峰麓,是云南著名元代碑刻,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云南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倡立,翰林院臣程文海撰文。由碑座、碑身、碑额组成,通高5.7米,宽2.2米,碑身由二石拼成,上截高1.5米,刻文28行,行20字;下截高1.63米,刻文28行,行25字。碑阳记述元世祖忽必烈平定云南及广设郡县的丰功伟绩,碑阴刻官职题名,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王朝对云南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 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忽必烈为了稳定云南局势,挑选赛典赤到云南主持行政。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赛典赤来到云南,着手建立行省。他缓和了与代镇云南的宗王脱忽鲁的紧张关系,将管理云南行政的"宣慰司"置于行省领导之下,以行省"兼行都元帅府事",逐步集中了军政权力。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赛典赤改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并把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往中庆(昆明)。</p> <p class="ql-block"><b>赛典赤.赡思丁</b></p><p class="ql-block"> 赛典赤.赡思丁(公元1211年一1279年),中亚布哈拉(今乌兹别克斯坦)人。"赛典赤"阿拉伯语意为"荣耀的圣裔","赡思丁"为"宗教的太阳"之意。</p><p class="ql-block">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设立,忽必烈亲选大臣赛典赤.赡思丁主持云南行政。在担任云南平章政事(官名,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的六年间,赛典赤·赡思丁在滇施行均税赋、兴水利、置屯田、抚孤贫、倡儒学等措施,功勋卓著,成绩斐然,对云南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兴滇之心,事滇之子",深得民众拥戴。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赛典赤·赡思丁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要求"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不得辄改"。</p><p class="ql-block">思丁衣冠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立于昆明松华坝水库的赛典赤.瞻思丁塑像。</p><p class="ql-block">塑像简介:</p><p class="ql-block">赛典赤·瞻思丁(公元1211-1279年),一名乌马儿,回族,元代初期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南行中书省后,派其为云南行省的首任平章政事(省长)。赛典赤.瞻思丁在云南6年中,"兴滇之心,事滇之子"兴利除弊,大胆改革,深得民众拥戴。至元13年(1276)修建土木结构的松华坝,是松华坝水库的奠基人,至元16年(1279年),赛典赤.瞻思丁死于任上,送葬时群众"号泣震野",忽必烈闻讯后,"思赛典赤之功,诏云南省臣尽守赛典赤成规",大德元年(1279年)追赠赛典赤为"上柱国、咸阳王"。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对元初社会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p> <p class="ql-block"><b>斯文在兹</b></p><p class="ql-block"> 云南行省的建立,结束了云南长达数百年的地方政权割据状态,转为直接由中央政府管辖。南北大统一的实现,打破了此疆彼界的地区壁垒,建立了贯通全国各地的驿站制度。与政治大一统相适应的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对边远的云南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史载,元统一云南后"其民衣被皇明,同于方夏,幼长少老,怡怡熙熙,皆自忘其往陋"。大量中原人因做官、从军、屯垦、经商等原因来到云南,与云南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开发边疆,促进了云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文庙</b></p><p class="ql-block">元以前,云南子弟很少或不知攻读儒家经典,所谓"未知尊孔子",而只知"教童子,多读佛书"。元统一云南以后,儒家文化随即由内地传入云南。元朝第一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以兴文风。元世祖忽必烈于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命云南诸路皆建学以祀先圣",设教官,建儒学。【昆明文庙棂星门】</p><p class="ql-block">自此始,尊孔读经在云南各地产生了深远影响,出现了"人习礼让,风俗稍变"的状况,培养了一批著名的地方文人学者,推动了云南文化的繁荣。儒学在云南的传播发展中也促进了云南各民族文化心理同一性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建水文庙“洙泗渊源”坊】</p> <p class="ql-block"><b>书院</b></p><p class="ql-block">云南有史可考最早的书院有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腾冲的秀峰书院,大理府浪穹知县蔡肖杰于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在县城北(今洱源县)建立的龙华书院,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御史谢明宣在大理府城南建立的苍山书院。</p><p class="ql-block">此后,云南各地均有书院相继设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王朝对云南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30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对云南出兵进讨。十二月,明军败元兵10余万于曲靖白石江。后明军进驻昆明,平定临安、威楚。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初,明王朝设立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公布法令,安定全省秩序,府、州、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在大部地区相继建立。</p> <p class="ql-block"><b>沐英</b></p><p class="ql-block">沐英(公元1344-1392年),字文英,安徽定远人。少孤,朱元璋与马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p><p class="ql-block">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三十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对云南出兵进讨。十二月,明军败元兵十余万于白石江,活捉元行省丞相达里麻。蓝玉和沐英进军昆明,梁王逃到晋宁后自杀,元行省右丞观音保(李保)投降。明军进驻昆明后,随即分兵滇南临安、滇西威楚,取得胜利。公元1382年初,明王朝设立了云南都指挥司和云南布政使司,公布法令,安定全省秩序。</p><p class="ql-block">公元1383年,明王朝令傅友德班师,留沐英率领数万兵士镇守云南。公元1386年,沐英提出军士在云南垦荒屯田的建议,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推行,后逐步立卫所、设府县、平夷乱、选拔官员、督促农桑、治理水患,使云南局势得到稳定。</p><p class="ql-block">沐氏自沐英始镇守云南,直至明末,历二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b>少数民族土司</b></p><p class="ql-block"> "土司"一名发展演变自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的特殊职官名称。元明以来在全国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先后设置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和长官司等职衔和机构。土司制度在云南存在570多年,始于元,形成于明,明清两代是重要的施行时期。</p> <p class="ql-block"><b>元土司</b></p><p class="ql-block"> 云南行省建立后,元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抚司、路、府、州、县,除朝廷派官外,选拔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官",依官阶大小分别有土总管、土知府、土府同知、土通判、土知州、土州同知等。除"总管"外,其他职官名称一直沿用到明清两代。</p> <p class="ql-block"><b>明土司</b></p><p class="ql-block"> 明初,沿袭元制,在云南设土司:一类地区为"内地",设土府、土州、土县,仅在个别地区设土司;二类地区为"夷地",设土司,如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孟连宣抚司等;三类地区为"御夷"地区,设御夷府、州或御夷长官,如孟定御夷府、镇康御夷州、芒市御夷长官司等。同时,明代设立了区别于流官的职衔,如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等。</p> <p class="ql-block"><b>金镶红蓝宝石冠 明</b></p><p class="ql-block">云南呈贡王家营沐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木雕门扇(局部)明</p> <p class="ql-block">云南是我国农耕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的云南先民已熟练掌握陶器的制作方法,并将其使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元明清时期,云南陶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陶器的最高成就体现在各式各样的火葬罐上,它们表现了云南陶器的制作技艺、艺术审美以及对人们对佛教文化和生死观诠释。</p><p class="ql-block">现在云南的藏族和傣族中还很好的保留有水准极高的手工制陶技艺,他们制作的陶器不仅是生活实用器,还是精美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b>流光溢彩﹣﹣金银工艺</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历来推金崇银,将金银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同时还是吉利和高尚的祥符。金丝银线变幻出的艺术珍品,流光溢彩,蕴藏了丰富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寄托了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我国拥有悠久辉煌的金银文化,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出现金饰品。汉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相当繁荣,考古出土的金银器数量大、品种多、技艺精。明清金银器集历代之大成,空前发展,宝石镶嵌盛行,纹饰繁华富丽,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复杂,金银由此超越了本身的物质价值,产生出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银螺丝松鹤纹盖罐</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郑和</b></p><p class="ql-block">郑和,本姓马名和,小名"三保(宝)",回族,云南昆明人,生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殁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p><p class="ql-block">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郑和被掳成为燕王朱棣家奴,后因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中有功,被任用为"内官监太监",列入内迁高级官员,并赐姓"郑"。</p><p class="ql-block">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代称加里曼丹岛以西的海域为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空前创举。这一光辉业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清王朝对云南的管理</b></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中叶,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推翻了明王朝中央政权。公元1644年八月,清顺治帝在北京登位。此时,一些明朝官更先后拥立明王室后裔于南方各地,以"反清复明"的旗帜作最后撑持。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次年以永历为年号,是为永历帝。此时,大西农民军余部转战西南地区,和南明军队共同"扶明抗清",基本平定云南全省,并拥永历帝入滇。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十二月,清军兵分三路会集于曲靖,永历帝和大西军西逃。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清军在吴三桂的带领下兵不血刃进入昆明,后吴三桂被封"平西王"统治云南。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吴三桂暴病而死,其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一月,清军攻占昆明,吴世璠自杀。</p> <p class="ql-block"><b>清土司</b></p><p class="ql-block">清代沿袭明土司制度,土司总数和职衔比明代多,制度也更完备。清王朝加强了对土司的监管,限制土司管理范围,受流官节制,派驻军队分割土司权力,并用分袭法削弱土司势力。</p> <p class="ql-block"><b>云南府属地总图</b></p> <p class="ql-block">羽人竞渡</p> <p class="ql-block">清末佤族、壮族银披肩</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铜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佛教</b></p><p class="ql-block">学术界一般认为:"云南佛教传于汉晋,兴盛于唐宋,昌于元,盛于明清"。从云南佛教传入、发展和目前分布的状况看,云南佛教大致有教派复杂,历史上官方大力扶持,佛寺林立,僧侣活跃,佛教与道教交融,仕子官宦好佛,部分民族和地区全民信教的特点。从分布情况看,汉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昆明、大理、保山等地。南传上座部佛教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以及部分佤族所信仰。藏传佛教主要分布在迪庆、丽江等地,为藏族、纳西族和普米族所信仰。</p> <p class="ql-block"><b>南传上座部佛教</b></p><p class="ql-block"> 南传上座部佛教又称小乘佛教,是印度佛教一个古老的派别,在我国仅流行于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思茅、保山等地的傣、布朗、阿昌、德昂和部分伍族民众中。约公元七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从印度经泰国、缅甸进入西双版纳地区,然直至南宋末年才开始流行,到了明代中晚期才达到繁荣。传入德宏的时间约为公元十三世纪、临沧约为十五世纪、思茅约为十七世纪,在清初趋于鼎盛。从历史上看,云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分为"润"、"多列"("摆多")、"摆庄"和"左抵"四个大派。</p><p class="ql-block">景谷动卧佛寺</p><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曼飞龙塔</p> <p class="ql-block"><b>道教</b></p><p class="ql-block"> 道教为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其形成过程中继承了相当部分民间的巫术和神仙方士的内容,因而对中国汉民族人民的生活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下层民众中,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道教在汉晋时期传入云南,明清时代,随着屯军和移民的大量进入,道教在云南开始兴盛。</p><p class="ql-block">道教传入云南后,迅速在汉族地区传播,同时也和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宗教仪式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受到世俗民众的欢迎,成为云南继本土原始宗教和外来佛教文化之后影响较大的宗教。明清时期,流行于云南的道教主要有武当道派、全真道天仙派、龙门派、长春派等。明末、清时期,各种道士频繁在云南各地活动,兴建各种道观。</p><p class="ql-block">据记载,云南各地所建道观,明代103所,清代142所,至清末,已达465所。</p> <p class="ql-block"><b>藏传佛教</b></p><p class="ql-block"> 大约公元十一世纪末,藏传佛教各派系相继形成,从时间上看,最早传入的是宁玛派(红教),其次是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从影响上看,早期以宁玛、噶举分布最广、信众最多,到了清代则形成了格鲁派一枝独秀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六】百年风云</b></p><p class="ql-block"><b>——近现代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云南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关头,曾屡屡显露出引人注目的锋芒。《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以1840年至1949年百年间波澜壮阔的云南历史为基础,分为"内忧外患""倚剑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现"六个部分,综合运用图片、实物、史料、多媒体及场景复原等展示手段,集中反映了护国运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红军长征过云南、滇西抗战和云南解放等影响云南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与相关人物。其中,聂耳的小提琴、云南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均为馆藏重要红色文物。</p> <p class="ql-block"><b>内忧外患</b></p><p class="ql-block">当时间的指针指向19世纪,经历工业革命洗礼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东方,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打破了清帝国千秋万代的美梦。内忧外患之中,中华民族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局。帝国暮色下的云南,乱象频生。英法殖民势力以缅甸、越南为跳板,向位于中国陆路前大门的云南步步进逼;三迤大地,在风雨飘摇和茫然失措中,即将迎来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云南历史中风云激荡的近代百年拉开了帷幕……</p> <p class="ql-block"><b>晚清乱象</b></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下半叶,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激化、民族冲突不断。1856年,云南回民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起义。同年,彝民李文学在哀牢山区起义,与杜文秀大理政权协同作战。各族人民大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强烈撼动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根基。同时,连年战乱对社会民生造成了巨大破坏,致使全省各地人口锐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濒于崩溃。浩劫过后,处处皆有荒烟蔓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马嘉理事件</b></p><p class="ql-block">1874年,英国与清政府商定,从缅甸派一支探险队勘测缅甸到云南的陆路交通。1875年2月,英国驻华公使馆书记官翻译马嘉理( Augustus Raymond Margary )自云南到缅甸迎接探险队。探险队从缅入滇的消息引起了边境军民的疑惑,腾越镇左营都司李珍国动员组织军民堵截。2月21日,当地军民阻拦探险队行进,杀死马嘉理,英国探险队退回缅甸。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p> <p class="ql-block"><b>倚剑南天</b></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期的云南,民主革命的思想广泛传播。同盟会在云南边境地区领导了一系列起义,组织革命队伍,唤醒了民众;由革命党人担任主要教官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批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军官,使之成为埋葬封建帝制的重要基地;随后爆发的昆明重九起义、护国首义,更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风云际会﹣重九起义</b></p><p class="ql-block">武昌起义爆发后,云南同盟会会员和革命人士积极响应,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在昆明发动起义,起义军占领昆明全城,史称"重九起义"。11月1日,"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在五华山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辛亥革命在云南的成功,使云南实现了一次重大的历史跨越,云南军都督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b>"重九"之夜</b></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30日晚8时许,昆明北校场新军第七十三标李鸿祥部排长黄毓英、文鸿揆做第二天反清起义准备时,被队官唐元良发现,争吵中唐元良被击毙,起义提前爆发。时为农历九月初九,史称"重九"起义。是夜,七十三标官兵在李根源、李鸿祥的指挥下,由北门入城,围攻军械局。其余各部义军也按照事先的部署在蔡锷等人的指挥下开始行动。第二天午后1时左右,云贵总督署被攻下,云贵总督李经羲弃署逃跑,后被俘,蔡锷和李根源将其礼送出境。"重九"起义牺牲革命志士150多人,受伤300多人。辛亥昆明"重九"起义是全国各地响应武昌起义最为迅速的一次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p> <p class="ql-block"><b>护国首义再造共和</b></p><p class="ql-block"> 1915年12月25日,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起义讨袁,护国运动爆发。之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袁世凯忧愤而死,护国运动胜利结束。7万余名云南子弟投入战斗,1万多人付出鲜血和生命;筹款907.48万元;征用骡马1万余匹……云南举全省之力,为护国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b></p><p class="ql-block">1919年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云南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改造社会的新的思想武器,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他们组织进步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共云南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条件。</p> <p class="ql-block"><b>中共云南特支的建立</b></p><p class="ql-block">1924年,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图书管理员李国柱在马列主义的启迪下,建立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p><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经共青团中央批准,在昆明建立了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李国柱任书记。从此,云南的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新时期。1926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派云南籍党员李鑫回昆明建党。李鑫依靠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开展工作,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于1926年11月7日建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燎原星火</b></p><p class="ql-block">1925年9月,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李国柱任书记,1926年11月7日,在平政街节孝巷成立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1927年3月1日,在云南特别支部基础上建立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之后,根据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中共云南地下党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厂矿及铁路沿线,发动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p><p class="ql-block">云南的党组织一经成立,就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风起云涌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运动,如汹涌澎湃的激流冲击着封建军阀统治,掀起了云南革命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b>国家宝藏聂耳小提琴</b></p> <p class="ql-block"><b>中共云南地下党的革命活动</b></p><p class="ql-block"> 1927年2月,中共广东区委派王德三等一批中共党员回到云南,和先期回到云南的李鑫等一起建立了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12月,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建立,1930年1月,以王德三为书记建立了中共云南省委。广泛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同年,国民党云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云南地方当局加紧反共清共的步伐。同年年底,王德三、李国柱、张经辰、吴澄等中共云南省委主要领导人被捕牺牲,云南的中共党组织遭到破坏,1935年后才得以恢复。</p> <p class="ql-block"><b>金沙水拍</b></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突破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会合,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1935年和1936年,中央红军和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先后经过云南。红军在云南的征程中,遭遇山高路隘、江深水急;蒋介石还亲临督战,动用几十万军力围追堵截,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红军的节节胜利和长驱直进。红军在云南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云南各族人民认识了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灾难深重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b>中央红军过云南</b></p><p class="ql-block"> 根据扎西会议确定的行动方针,中央红军于1935年2月11日撤离扎西地区,回师东进,重占遵义,消灭了敌人20个团。</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云贵川广大地区开展大规模的运动战。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将滇军主力调出云南后,红军乘虚直插云南,抢占金沙江渡口。5月上旬,中央红军3万多人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从禄劝皎平渡全部渡过金沙江。牵制敌人的红九军团也从东川树桔渡胜利渡过金沙江,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红二、六军团过云南</b></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战斗在湘鄂川黔边区的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2月下旬进入云贵交界的乌蒙山区,3月下旬进入滇中,23日在宣威虎头山粉碎了滇军的阻击后进入贵州盘县。这时接到红军总部指示,北渡金沙江与四方面军会合。4月初由盘县再次进入云南,开始了以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行动。</p><p class="ql-block">二、六军团最初由元谋龙街渡江,行动受阻后,改从富民渡过普渡河,到达罗茨后兵分两路向滇西挺进,连克楚雄、姚安、盐丰、南华、祥云、鹤庆、宾川、丽江。4月25日至28日在丽江石鼓与巨甸之间的五个渡口渡过金沙江,5月初在藏族聚居的中甸作短暂休整,然后北上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b>滇迤烽火</b></p><p class="ql-block">90多年前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酷和血腥的战争。在那段苦难岁月里,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浴血反抗,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斗争也达到了顶峰。</p><p class="ql-block">发生在云南西部的滇西抗战,以其惨烈与悲壮,举世闻名。滇西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阻断惠通桥、松山战役、腾冲战役,一幕幕悲壮的历史就在昨天,我们没有忘记为民族尊严而牺牲的仁人志士。</p><p class="ql-block">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时间似乎已经抚平了战争的创痛,生活也早就恢复了宁静与祥和,但是我们不会忘记历史,纪念抗战,回忆过去,是为了人类不再有战争。</p> <p class="ql-block"><b>永垂青史的西南联大</b></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国土沦陷,为保留中华文明薪火,内地高校纷纷南迁。南迁云南的高校中,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为深远。</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正式开学,内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5个学院。这里校舍简陋,却名师云集。来自沦陷区的学生,大多断绝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少许的贷金度日。他们安贫乐道,以天下为己任,形成了刚毅坚卓、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优良风气。联大的教师们,甘于艰苦,严谨治学,潜心钻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是我们曾经拥有的世界一流大学。</p> <p class="ql-block"><b>曙光初见</b></p><p class="ql-block">经过十四年艰苦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的复兴和发展出发,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而国民党政府无视人民的要求,准备发动内战。</p><p class="ql-block">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昆明的青年学生站在斗争的最前列,以集会、游行等方式,迫切要求制止内战,迈开了追求民主的步伐。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迫使云南地方当局,逐渐开始同中共领导的游击队和地下组织联系,几经周折,终于在1949年12月9日举行起义,争取了昆明的和平解放。1950年,云南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b>迎接黎明</b></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率部起义,昆明得到和平解放。昆明起义后,蒋介石下令围攻昆明,昆明人民与起义部队一道奋起还击。1950年2月20日,在昆明各族各界群众的欢迎中,解放军二野第四兵团陈赓司令员率部进入昆明,云南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b>云南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b></p><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0日黎明,五华山瞭望台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这面五星红旗的图样,由卢汉密友宋一痕的夫人席淑英从香港秘密带回,在家中制作好后,12月9日送上五华山。此面五星红旗现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馆(见图1)。</p> <p class="ql-block">  至此,《云南历史文明陈列》展参观的全部内容纪实完毕,通过参观感觉受益匪浅,故整理编制美篇与大家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