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记(原创)

风云

<p class="ql-block">  大海,对于生长于内陆的人而言,是一个神秘的所在。我这一生,曾经有过四次游海,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前三次都是自然和舒心的,唯有最后一次,也就是退休后的唯一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觉得与大海有了很远的距离,既是面朝大海,能嗅到海水的咸腥味道,也不觉得大海与世界有何关系,更不觉得大海与自己有何联系。</p><p class="ql-block"> 此次观海是在大连,之所以不叫游海而叫观海,是因为只能远观不能近涉,不是因为年纪大了不能赤脚下海,而是因为客观环境让你无法与海水接近;即便是年轻人,如今来海滨城市也会畏惧游海的难度。这次我来到大连,本想到海上去游一游,既使不能到海水里去享受,能坐一坐小帆船或小汽艇离岸体验一会儿海水奔腾的感觉也是知足的,但这无法做到。一则因为安全原因,主方对坐船入海有很多要求;二则要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海边,近处方便的地方是不允许入海的,等到你走近海边人已经有气无力了,如果想节省气力就只能花钱坐游车,景区的游车价钱是很贵的;三则坐船价格更贵,一人一次高达一百六十元,且只坐半小时;这比乘坐运输船价格高了十倍有余。来到景区,你权衡左右就觉得游海很不划算,不是阔卓人家就会选择放弃,所以在东海公园的黄金海岸我很坚决地放弃了乘船游海的愿望;随后虽然又到渔人码头和跨海大桥近距离观看了海鸟、海鱼和海浪,都只是在远处隔岸观望。这样的旅游实在称不上尽兴!人老了到海滨城市一游,留下很多缺憾,虽然年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只能感叹一切不如从前。</p><p class="ql-block"> 大连是个三面环海的城市,海上旅游是其主要内容之一,不接触到海水就算不上游历大连。然而此次只能观海,头一天游东方水城,海边的建筑都在海岸,建筑的下端让海水环绕,建筑一律是威尼斯风格,故人们称之为“水上威尼斯”。白天能见到海水浸泡中的奇形建筑,海水却是浑浊的黑色流体,没有什么观赏意义;到了晚上,各种彩色灯光映射到建筑和水面,景色确是迷人之极,加之亭廊、游人、招客的风情女郎和觸觥筹交错的酒吧茶楼,确实是上等游客的享受之地,对我们这些慕海而来的一般游人而言,全然没有海的滋味了。次日游东海公园,经过弯弯绕绕的爬山和步行,来到一处狭窄的海湾,虽能近看大海和岸边的礁石,却与海水隔得很远,也只能用手机拍一拍照片而已。有些年轻人冒险沿怪石嶙峋的海边山崖攀爬到远处的浅海岸边,因为设有安全线,还是不能下到海水里去,年纪大些的人就只能望而却步了。为了接近大海,我们又走了很远的路,到一个名叫海之韵的沙滩去,游人很多,挤挤攘攘的,最多的是年轻人和小孩在浅水沙滩里玩,远处搭台上有游艇,价格很贵,也只是富家年轻人的玩游项目,是与一般老年人无缘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了从前的游海。第一次是1986年在深圳,五个年轻人到海边找到一条渔船,每人出两元钱请船老大出海。船老大是渔民,很高兴驾船带我们在海上游了两小时,让我们首次体会了大海的辽阔和凶涌。第二次是1988年,作协一百多位作者到海南体验热带生活,团体包船游历了三亚,中途下船在“天涯海角”浅滩自由游泳抓虾,真正品尝了海水的味道。第三次是1992年随团在香港浅水湾的沙滩和浅海里划船和游泳……这三次真正与海的亲密接触我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旅游是一种美好的运动,期间的各种美中不足是难免的。但我的遗憾和感叹不在于旅游本身的某些令人扫兴之处,而在于一种时代趋势的不可逆转。多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然景观的开发利用,狠不得把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滴海水变成有价值的商品,让人无法自由自在地亲近自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接触自然的机会也是有限的,如果当局把本来属于人们共有的地理资源过度地商品化,并不是一种好现象。</p><p class="ql-block"> 宇宙可能越来越大,地球只会越来越小,属于人们自由畅游的空间也在一天天缩小,更多更好的空间日渐被私人化或商品化,普通的人们只能远离自然而自叹自怜,失去本该拥有的自由度和幸福感,这也许就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哀所在。</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