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00去酒店七楼吃自助早餐</p> <p class="ql-block">品种还可以,但不能浪费</p> <p class="ql-block">这点东西足够我爬崆峒山的能量了</p> <p class="ql-block">9:10到会宁服务区,休息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在1936年的深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如同疲惫但坚韧的旅人,陆续踏入陕甘宁交界的辽阔地域。他们在这里驻足,即将迎来胜利的会师,曙光已在他们的眼前微微绽放。</p> <p class="ql-block">行车途中,女同胞高歌一曲</p> <p class="ql-block">个个都是专业演员</p> <p class="ql-block">年纪大了,歌词有些记不住了</p> <p class="ql-block">车厢充滿欢乐氛围</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阿智导游唱完才结束车上音乐会,我也十分担心,在如此高速行驶中娱乐的安全,但是是多余的,我们的司机技术高,驾驶平稳,为我们驾驶的师傅点赞</p> <p class="ql-block">11:50到景区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12:02坐上景观车,</p> <p class="ql-block">12:19到中台,然后吃中餐,因为景点多,我也不等大家,怱忙吃了几口,就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西接六盘山,东望关中平原,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崆峒山主峰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标准的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始皇、汉武帝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之一。</p> <p class="ql-block">上天梯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经明、清两代修缮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台阶总数为378级,台面宽为2.5米,石阶的坡度在45—75度之间,古人有一首诗这样形容上天梯:“一步仅一寸,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也是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揭示了人生之路的起伏跌宕、历经坎坷之后方可成器的道理。上天梯左右两侧共有五个平台,这五个平台分别被称作“有余”、“琴瑟”、“长生”、“青云”和“如意”,分别代表着财、喜、寿、禄、福。上天梯的最顶端还有一道由两只“天门瑞兽”把守的“天门槛”,迈过去就“步入青云”了。′</p> <p class="ql-block">自1994年以来,崆峒山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7][8][6]、国家地质公园[9][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10]、“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10]、“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10]和“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11][12]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西郊15千米处。东起太统山的二道沟、花炮岭和泾河地区的柳树沟,西至宁夏的泾源县县界,南达大阴山、十万沟,北至大象山,总面积83.6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3米。区内发现有三叶虫、笔石等古生物化石,受差异风化、水冲蚀、崩塌等外动力作用,形成了黄土高原上独有的石柱峰林等丹霞地貌及地质构造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13]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是由平凉著名书法家张秀民先生所书,“崆峒山”三个大字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的,两边的楹联“云山拾级通天阕,雾海浮槎诣道门”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这是因为最初山上要修建宫、观、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山羊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二层供奉的是道家的护法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原名王恶,被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与金鞭。</p> <p class="ql-block">根据气候区划分,崆峒山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6℃,年平均降水量511.1毫米(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为1430毫米左右,是降水量的2倍多。</p> <p class="ql-block">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位于北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区内未见岩浆活动的痕迹,是一个较稳定的区块。区内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组成,褶皱轴和冲断面走向近SN或NNW向,构成南北向分布的贺兰褶皱带地质构造格局,表现为3条互为平行的由一系列走向SN或北偏西的褶皱轴和冲断面组成的复式背斜,在店洼—太统山—大台子复背斜和小黄峁山—三关口—沙南复背斜之间,形成古城—崆峒山—宋庄复向斜槽地,地貌上属于贺兰褶皱带南部雄峻高峰与凹陷沟谷相间地貌。崆峒山在奥陶纪晚期,遭受东西向挤压,开始褶皱隆起,形成贺兰褶皱带雏形,缺失志留系、泥盆系沉积,期间地壳发生多次颤动性升降,几度出现沉积间断,在奥陶纪古地形风化面上不整合沉积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以及其后相继生成的三叠系、白垩系巨厚层陆相碎屑沉积建造。二叠纪、三叠纪时期,古地理表现为内陆盆地,沉积了一套巨厚层陆相粗碎屑沉积,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强烈,每一个沉积旋回颜色为紫红色—灰绿色—灰色—紫红色,说明气候由干热转为温湿又转为干热,从氧化环境到还原环境又变为氧化环境。白垩纪早期仍为山地,到中期本区大幅度下沉,形成了快速堆积的山前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砾岩、砂砾岩山麓相堆积,晚期地壳运动超于平静,接受了以湖相为主的泥岩、泥页岩等,属于一种还原环境下的细碎屑岩沉积;末期,盆地抬升,湖水由南向北和西北方向退出,结束了盆地的地质历程。</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为太统山复式背斜的西南翼,受强烈的构造运动影响,区内地层特别是白垩系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派生节理十分发育,主要的5组节理构成“X”节理组合,将岩体切割成不同的块体,形成陡壁悬崖,为地质遗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出露的不同时代的地层岩性差异较大,软硬相间,砾岩成分多为石灰岩,胶结不均匀,使岩石抗风化能力和抗溶蚀能力差异较大,为地质遗迹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白垩系砂岩、砂砾岩构造裂隙、节理十分发育,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众多的峰林、石柱等丹霞地貌景观;由于沉积环境的不同,形成了砂泥岩中不同色调的平行层理,成为独特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崆峒山分布着诸多的峰林石柱、陡壁悬崖,在降水、风化等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崩塌,巨大的岩块堆砌在一起,形成堆积地质遗迹。[</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崆峒南与仰驾山相望,中间峡谷为前峡,泾河从中流出,声若弹筝,故又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中间峡谷为后峡,胭脂河从中流出,出山时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汇入泾河。</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已知的植物有1000余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18属30种,裸子植物6科9属15种,被子植物97科397属703种。古树名木有紫果云杉、油松、圆柏、五角枫、辽东栎、大果榆、丝棉木等近60种。招鹤堂孔雀柏和凤凰岭“千年华盖”两棵树的树龄虽都在千年以上,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植被林地保存完好,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因此在调节气候、净化大气、保持水土、保护野生物种资源方面,都有极大的生态效益。崆峒山植被茂盛,种类繁多,已知的维管植物有708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6科、9属、12种;被子植物96科、397属、671种。</p> <p class="ql-block">被子植物中,1科1种的有28科,1科2种的有19科;1科1—2种的共有47科,占全部科的近50%。据种类较少科植物区系分析,发现其植物区系成分复杂,但以华北植物为主,成了连接华北、东北、蒙古区系的纽带。其中属华北区系成分的有辽东栋、鹅耳根、山杨、榆、金银忍冬、毛樱桃等;属东北区系成份的有白桦、假稠李、榛子等,蒙古区系的有二裂委陵菜、长芒草等。</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名木古树多集中在寺庙周围,树龄在百年以上高大壮观的苍松翠柏比比皆是。招鹤堂院中的紫果云杉在西北高原罕见,其子实金黄,似孔雀开屏,当地群众称为“孔雀柏”;小台塔院屹立着一座明代古塔,顶上生有塔松,成了一种罕见的天然盆景,据考察塔松是华山松和油松,这种矮化的松树在塔顶的瓦缝中捕捉有限的水分和养料赖以生存,但却生长的枝叶繁茂,这是生物适应性创造的奇迹,也为菌根理论提供了活的标本。</p> <p class="ql-block">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辅佐,崆峒山形成了天然的百花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放养蜂群,成了陇东最广阔的蜜源基地。这里还是天然的药源宝库,野生的高档药材有上百种,驰名中外的当归、天南星、七叶一枝花、槲寄生、铁棒槌、党参、中宁枸杞等广为分布</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不仅有丰富的高等植物,菌类植物也很多,蘑菇、猴头、木耳、灵芝等都有生长,每年夏秋是菌类的盛产期</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有各类动物300余种,其中有7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被列为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名单的有秃鹫、金雕、雀鹰、鸱鹗、长耳号、白鹤、金钱豹等。</p> <p class="ql-block">至今修复保留的有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黄篆殿、药王殿、老君殿、太白楼、灵宫洞、“峻极于天”木枋门。北侧另有天仙宫。皇城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总体规划面积为83.6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皇城,又称绝顶、大顶、小马鬃,亦作金城、隍城、太和宫。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东面山径为三百七十八级“上天梯”石阶通道,西倚笄头香山,北有舍身崖,南连雷声峰。</p> <p class="ql-block">皇城又称太和宫、绝顶,在马鬃山的绝顶上,是崆峒山主峰,海拔2038米,是崆峒山规模最大的道观。</p> <p class="ql-block">此外,皇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东面山径为三百七十八级“上天梯”石阶通道,西倚笄头香山,北有舍身崖,南连雷声峰,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皇城的周围还有三教洞等文化遗产,反映了中国土生文化和外来佛教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和谐、多样的中华民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至今修复保留的有太和宫、真武殿、玉皇殿、黄篆殿、药王殿、老君殿、太白楼、灵宫洞、“峻极于天”木枋门。北侧另有天仙宫。皇城建筑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封建帝王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个区域,这就难怪历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盘山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崆峒。崆峒山为六盘山之余脉,而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伏羲,是渔猎社会时代的领导者。而渔猎社会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黄河上游流域渐次发展的。</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鸡头道的必经之地,东连关中,西接陇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许多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经过鸡头道,登临崆峒山。《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鸡头山、千头山、笄头山为崆峒山之别称)。</p> <p class="ql-block">唐代已有建筑,北宋乾德年间修建真武殿。元代改为崇佛阁。明朝嘉靖年间,平凉韩王组织人力,在绝顶东部砌垒砖墙,开辟三洞门,称为灵宫洞,内塑灵宫像</p> <p class="ql-block">需要强调的是,崆峒山东至西安不过300多公里。作为13个朝代王都的古长安,前后一千多年,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带无疑是一块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宋人郑文宝在《萧关议》中指出“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扼五原。”这也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人频频光临崆峒山的另一个原因。</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等。</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皇城,又称绝顶、大顶、小马鬃,亦作金城、隍城、太和宫。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颠。东面山径为三百七十八级“上天梯”石阶通道,西倚笄头香山,北有舍身崖,南连雷声峰。</p> <p class="ql-block">崆峒山,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迭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长老要休息一会</p> <p class="ql-block">游玩皇城后,与阿智导游微信沟通:我准备不从原路下山,请指点[抱拳][抱拳],阿智告知我“你可以继续往上走”,问一下管理人员到香山顶峰需30分钟,那么来回一小时,只好放弃</p> <p class="ql-block">阿智又告知我,你可以在皇城二旁转转,问一下工作人员西台离这里不远,一刻钟左右,远眺云栖寺</p> <p class="ql-block">但去西台路不好走,没有路,只有泥道,盘根错节的树根,因为一个行走,万一失足,跌入万丈深渊,尸体还找不到,只好返回</p> <p class="ql-block">告知阿智,准备从登上的另一山路下山,阿智关心告知我:“厉害,注意安全哈,叔叔”,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一路景色不错,几乎没有多少人</p> <p class="ql-block">终算看见有人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消防意识很强</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又称九光殿。此殿位于峰脊中段,虽1楹,门东开,为三开间单外廊歇山式建筑。却具小巧玲珑之美。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殿前石坊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图案。中门楣有韩王题书“九光殿”、“神霄玉府”阴文。侧楣浮雕八仙巡游图。内壁上有雷部诸神行云降雨、除雹伏妖悬雕雷神。殿外墙镶嵌记录明代万历年间来自陕西龙门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时募资等情况的“石碑”,计11块。 建筑面积为44.44平方米。雷祖殿有九光殿石坊,南侧有眼光殿、厢房,东侧有四海龙君殿。</p> <p class="ql-block">终算找到一个驴友给我留下一个影</p> <p class="ql-block">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p> <p class="ql-block">棋盘岭</p><p class="ql-block">地质特征</p><p class="ql-block">根据地质学家的考证,在中世纪发生的一次强烈造山运动中,使今日崆峒山及东北、西南一带产生了一个山间盆地,雨水不断冲刷的黏土、砂石积聚到盆地中沉积,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被胶结成紫红色砾石,称为崆峒山砾岩。到了侏罗纪初期,这个区域又受到地质运动的作用,地壳上升,产生许多新的沟谷和山峰,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种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丰富多彩,以顶平、身陡、麓缓为基本特征,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古老的紫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霞地貌。</p> <p class="ql-block">走到了天桥,那清澈的溪水从狭隘的山涧直奔而下。激起一层层小花。滴落在行人的脸上,崆峒山那壮丽秀美的身姿令我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独人享受美景</p> <p class="ql-block">又回到天梯路口</p> <p class="ql-block">又要走陡坡的天路</p> <p class="ql-block">上山容易,下山难,只好倒着下山</p> <p class="ql-block">14:45回到中台,崆峒山中台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地之一。它位于崆峒山脉的中部,海拔约2000米,被誉为崆峒派道教的发源地。崆峒山中台是中国道教协会的重点道观之一,也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以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道教文化而闻名于世。发现只有几个人在遮伞下休息,告知他们我去南台游玩</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其紫霄宫作为重要的道教建筑,供奉的是玄天真武大帝。这一信息得到了多个来源的确认,表明紫霄宫不仅是崆峒山上的一个重要宗教场所,而且在中国道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玄天真武大帝,作为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其信仰和崇拜在道教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影响力。崆峒山紫霄宫的供奉对象,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宗教场所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紫霄宫:紫霄宫是崆峒山上最大的道观之一,建于明代。它是崆峒山的重要宗教中心,也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寺庙之一。紫霄宫内有众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如三清殿、玉皇阁等,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和文化。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宗教氛围,了解道教的传统和信仰</p> <p class="ql-block">几乎又是一人观景,舒服!</p> <p class="ql-block">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有一定年限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八仙台寺庙</p> <p class="ql-block">八仙台位于中台西下方,面积500多平方米,东南北三面临崖,西面连接至蜡烛峰底,曾因八仙来此游玩而得名。此处幽静独居,是游客们寻幽访奇和休息的僻静之地。</p> <p class="ql-block">去一线天封路,游客不能进去,但当地人告知可以翻越过去,沿着木棧道上行就到</p> <p class="ql-block">15:05接到阿智微信电话“下车那里集合了”急忙下山,经过15分钟路程赶到景观车上车点,直到15:27景观车坐滿人才发车,经13分钟车程到游客服务中心与大家汇合</p> <p class="ql-block">15:55换乘自已的大巴去庆阳,17:05在泾川服务区休息20分钟,19:00不到,到达庆阳机场</p> <p class="ql-block">时间太早,继续拍照,录像做抖音</p> <p class="ql-block">共享旅游群的抖音视频</p> <p class="ql-block">除了去宝山有旅游公司送到家,我们三人一个去金山石化,一个去青浦,另外一个去闵行都没有班车了。只好寻找地方休息,漫长地渡过4小时,乘坐6点的(头班车)二号线,一个半小时到达虹桥火车站,出站后换乘虹桥7路B线8点班车,一小时多点就到家里了,结束九色甘南双飞八日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