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坪村,属广西桂林市兴安县高尚镇济中村委所辖自然村,在村委会驻地东北约1.2千米。秦姓世居,现有60多户,300余人,均为汉族。宋代建村,清代属兴安县南乡四都一甲,民国时属南区高尚乡济中村。该村原名“大平村”,古称“解元坊萱桂堂”,系“天水秦”。聚落呈不规则形状,通行西南官话、高尚土话(方言)。明代永乐九年广西乡试解元秦崇是该村人,墓碑今存,碑载“秦崇彦高世居于是,代多令人读书,积善逸乐其中。”村旁有琼山、纱帽形山,西波江流经村旁。经济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特产白果、甜玉米、柑橘。有堡里至东源四级公路经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宋代迁此,族居于是</b></p><p class="ql-block"> 该村开基祖秦十一公,据立于元代泰定二年的《先考秦十一公之墓》碑文所载,十一公名敏、字次悦,乃实甫六公之子,生于南宋宝祐五年,有弟次达。十一公“长以立家险阻,备常贸迁得意”而卜居于此,生子子惠、子魁、子俊,女三娘。这里地处湘江西源,西波江自村旁蜿蜒流过,终年水量充沛,两岸苍松翠竹四季常青,十一公依山而居,安家立业,繁衍生息,距今已历800余年。</p><p class="ql-block"> 自秦十一公而后,历代世系清晰,延续至今。可以印证该村宋代始居的是,原建于清初的秦氏宗祠因年代久远而损毁,于2024年5月拆旧建新,挖墙基的时候出土了为数较多的宋代瓷片。</p><p class="ql-block"> 该村宗祠地下遗存丰富,地层清晰,清基深度约1.5米,上半部分地层多为较宽厚、部分有布纹的明代至清初的砖瓦类建筑材料以及大量明清时期的瓷器残件,距地面1.2米深处断面出现了少量明末清初较为精美的青花瓷碎片,约1.3米以下则陆续挖出宋代瓷器残件。采集到较有代表性的宋瓷标本9件,依其特征对比当地各窑口进行分类,分别有属宋代严关窑瓷6件(支钉烧、酱釉、青白瓷、刻划纹、印花、圈足直口),宋代滩头窑瓷2件(支钉烧,厚胎,有冰裂纹),无法确定窑口瓷片1件(支钉烧,底部较平直,正背面釉色反差大)。当地窑口宋瓷的出现,可证明该村宋末建村的事实。同时,清晰的地层也说明该村秦氏世代居住于此,房屋历有毁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溯灵川,簪缨世胄</b></p><p class="ql-block"> 数百年来,大坪村秦姓与灵川海洋水头村、凤凰井、高尚洋村田、高城等地秦姓每年清明都会聚在一起扫墓,是以同宗共祖。</p><p class="ql-block"> 据古碑记载,该支秦姓始祖秦二十三公于唐代太和四年来桂州任官,任满不返,卜居灵川海洋南宅石马下,亦称“青龙山后南宅石马下”,宋代考取秦方、秦言、秦时立、秦时荐、秦时敏、秦秀、秦烨等七位进士,九位举人,载于《广西通志》《桂林郡志》《灵川县志》等史籍,是为宋代海阳山脉之大族,有“九举七进”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水头村开基祖为元代德裕公,据碑载乃秦十公之子,明洪武年间举人,出任广东仁化县教谕,任满归家自南宅移居水头村,之后发祥衍派,先后迁出立村计有水头、凤凰井、砖头、南圩、金代江、城江、芦田、大平、张家、华口、南宁乐富坡、拖板岐、鸟岭、思安江、岭头上、腰鼓塘、苏家坪、力背、磨头、洋村田(含上、中、下洋)、马鞍山、高城、高尚大坪、大湾、上鬼仔山、高城、竹腊头、鲁塘、木桥头、崔家田心大坪、江源、江背、水源头等村(见2013年《水头秦氏家谱》)。但凡从水头村迁出立村的,村名多以“头”或“尾”为名,故有“九头十八尾”之称。</p><p class="ql-block"> 大坪村与水头同宗,而成村于宋代,且村名不带“头”或“尾”,显然是德裕公移居水头之前,在南宅已经分支。而“十公”“十一公”乃连续之称谓,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派衍山东,秦琼之后</b></p><p class="ql-block"> 该族秦姓自古流传一个说法,在古时候上集市赶圩,看见戴斗笠者,其斗笠上写有“天”字,即是天水郡秦姓,是为家门。</p><p class="ql-block"> 大坪村秦氏代代相传下来的婚礼告文上,亦写有“敢昭告于天水郡香火位前而祝曰”之语,是以得知其系天水郡秦氏无疑。</p><p class="ql-block"> 该族秦氏均称是山东秦琼之后裔,秦琼乃山东历城县人,该族碑文及族谱则写为祖籍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查历城县是济南府附郭县,益都县是青州府附郭县,两者相距不过130千米,秦琼家族为当时当地望族,后裔迁徙散居,自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关于祖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之记载,分别见载于《水头明故始祖秦公德裕官公墓记》《水头村秦氏族谱》《南屋村秦氏族谱》以及高尚宋家坪秦其浒公墓志,2013年由秦瑞章、秦佳才等编纂的《水头秦氏家谱》称:“追溯到隋唐时代,祖先秦琼(字叔宝)是当朝一代忠烈武将,战功显赫。” </p><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年,灵川秦光玉从广西发籍,听从朝廷调遣,随胡海洋进军乌撒,戍守毕节卫,授七星关千户侯,其长子秦明、次子秦广均为指挥将军百户官昭信校尉职,三子秦英、四子秦周、五子秦班留守毕节卫都司府。后代主要分布在毕节、赤水、贵阳等地。秦英、秦班二人则返回广西灵川老家承守祖业,当时在灵川有秦家人的寺庙“菜花寺”,寺里供奉有秦叔宝的金鞍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脉发皇室,以国为姓</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在洛阳地区挖掘出了秦琼儿子秦怀道的陵墓,并发掘出一块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这块墓志尺寸为1.5米高、0.6米宽、0.2米厚,碑上楷书刻着二十行文字,总计一百八十八字,详细记述了秦怀道的生平及其世系。</p><p class="ql-block"> 该墓志上写道“雄宗电举,茂挨云繁,派颛顼而分苗,由子婴而得姓。”明确地提出子婴是秦琼这支秦姓的祖先,并在墓志后铭曰“华宗弈弈,景伷昭昭。子婴肇氏,颛顼余苗。”</p><p class="ql-block"> 秦琼孙子秦佾墓志《皇朝故潞州司法秦君墓志铭并序》记载“公讳佾,齐国临淄人也……聿霸道于西戎;始皇膺运,平诸侯于东口。肇成帝业,口庆继轨……祖叔宝,佐命功臣、左武卫大将军、上柱国、翼国公。父怀道,太宗文皇帝左千牛。”</p><p class="ql-block"> 秦琼家族的墓志铭,均有力证实了该族乃是秦王室子婴之后。据相关资料显示,秦氏源出有五,其中一源便是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秦是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溯其根由,源自天水</b></p><p class="ql-block"> 源于嬴姓的秦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元和姓纂》与《史记》记载,颛顼的孙女女修生下儿子皋陶,皋陶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同时还把自己本族姚姓女子嫁给他做妻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到了周代,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以善养马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在桃林养马,周孝王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部)为附庸国。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秦孝公时国力渐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后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进一步将百越地区纳入秦版图。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王朝,建立西汉,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皇室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秦氏。</span></p><p class="ql-block"> 秦王朝灭亡后,子婴后代以国为姓,流落异乡,历有东汉山阳太守秦彭、西晋金紫光禄大夫秦秀,隋初秦起自山西“仕燕为乐陵郡守,子孙从因官家于齐,为齐州历城县人焉。”唐太和四年,秦二十三公自山东来桂州任官,任满不返,卜居灵川海洋,历宋元以后,子孙繁衍,遍布海阳山脉,其中大坪村秦氏即此中一派。</p><p class="ql-block"> 岁月易逝,时光如梭,因大坪村地处偏僻,历代免受兵燹之苦,秦姓居此,得享太平,迄今已历800余年,世守山场田地颇为宽广,村周边传说故事亦多,历史上不乏名儒高士,至今仍保留了一口纯正的颇具中古音元素的高尚土话,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可谓“松山积厚,天水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