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提起红军标语,人们印象中不外乎是“打土豪分田地”、“红军到、干人笑,白军到、干人叫”之类。在遵义会议会址那幢中西合璧的小楼里面,在那间改变中国命运、实现伟大转折的会议室旁边,朱德、康克清住室的墙壁上,一条当年红军留下的标语“保卫书籍 不要乱拿”,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眼球。<br>久久凝望这力透墙面的八个字,我陷入了沉思,以致这条标语后面的“学湖南打土豪,穷人不打穷人,士兵不打士兵,打倒国民党”等内容都没太多地在意。<br>红军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条标语?为什么会留在柏辉章家公馆的墙上?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和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苏区“五老”之一的徐特立老人有关。<br></h3> <h3>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占领了黔北重镇遵义,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的戎马倥偬之中,赢得了十余天的休整时间。年近六旬、编入干部修养连的徐特立老人在老城的文通书局遵义分局,打听到遵义的文化很厚重,坊间有“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遵义”的说法。遵义的文教界有赵乃康、李筱全、朱穆伯、朱季瑜等学富五车的老先生,还有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文化人叫余选华,而且还是“红军之友”社的成员。于是,徐老就托在遵义县革命委员会工作的红军干部洪水(越南人,开国少将)找到余选华,让他带着徐老在遵义城里转一转,认识一下这里的文化人。<br>说来也巧,当头戴八角帽、身穿二马裾羊皮袄的徐老举止斯文地出现在新城中营沟杜家公馆里的“红军之友”社门口时,正好与准备去川主庙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排练节目的余选华撞了个正着。经洪水介绍以后,徐老随即招呼余选华坐下,问他能不能找到郑子尹、莫友芝编撰的《遵义府志》,想从中了解遵义的风土人情。余选华满口答应,还向徐老介绍已经编撰成功、很快就要付梓的《续遵义府志》,并介绍其主要编撰者赵乃康就住在附近的文昌宫。徐老听了,十分高兴,迫不及待地要余选华带他前往。 <br>走出“红军之友”社不远,路过文庙街上一个大户人家。只见厚厚的大木门半开半掩,透过门缝看进去,院子里乱七八糟的全是书。徐老看着心痛,觉得奇怪,就问:“这是谁家?”余选华回答:“杨幹之先生家。他在周西成主政贵州时,作过省民政厅厅长。现在告老还乡,专心从事郑子尹诗歌研究,他家藏书很多。”“藏书再多也不能随便糟蹋呀!”徐老边走边埋怨。进到空无一人的书房,果然藏书不少,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一些经典古籍如《二十四史》、《古逸丛书》等,还用精致的樟木盒装起来。很快,徐老在书架上找到了《遵义府志》。徐老拿起这部心仪已久的志书,粗略地翻了一下,就连声称赞郑、莫了不起,很有学问,不愧是西南硕儒。<br>和余选华一道将院里散乱的书籍简单整理,临走时,徐老也没忘记把大门轻轻掩好,免得有人进去再把书翻乱甚至拿走。<br></h3> <h3>离开杨幹之家,徐老由余选华带领,沿石梯坎来到文昌宫与文庙之间、赵乃康先生一家租佃的陈姓人家宅院里。前两天曾被误当土豪抓去福音堂、当晚又礼送回家、如今刚惊魂甫定的赵乃康先生,见红军首长登门造访,深感喜出望外。徐老的和蔼可亲,又让两位文化老人一见如故。简单寒暄过后,徐老谈到在杨幹之先生家所见,很快切入正题:<br>“你们遵义的书多,很珍贵,但散失、损坏太可惜。望赵先生尽量搜集起来,妥为保存。如果能够办个图书馆,为大家提供方便,就更好啦。”<br>“遵义的藏书人家是不少,各类书籍也很多,但我家地方小,又潮湿,都收来肯定放不下,还不方便保管。不如就近放在文庙里,方便照料。”赵老有些为难地回答。<br>“好好好,就这么办!”事情有着落,徐老很高兴。<br>既然一拍即合,那就说干就干。赵老马上叫侄子赵宗伟、孙子赵世均,约上学生郑石钧、姚世达、刘德修,要他们抓紧时间,把文庙杨幹之家、城墙上周家、宦家等所珍藏的珍贵典籍、名人字画等集中到文庙的府学堂中,妥善地保存下来。<br>据赵老的学生郑石钧回忆,赵老当天还有诗呈送徐老。诗曰:<br>军中忙无暇,积极救文化。<br>维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br>得知遵义藏书人家众多,收藏书籍颇丰,徐老既为遵义文化发达而喜,又替这些书籍的前景担忧。从赵家出来后,徐老又让余选华带他出磐安门,过万寿桥,入东门去老城寻访。<br>一老一少兴致勃勃地沿着杨柳街边走边聊,来到碓窝井巷远近闻名的书法家王藻章家门外。远远望见王家堂屋四壁通红,火光闪亮。走近一看,只见几个年轻的红军战士正抱出几大捆书,一篇篇扯下来投入火堆中,当柴火取暖。这个情形,让徐老气得胡子发抖,连声怪这些战士太不懂事,赶忙上去制止。战士们起初不以为然,嫌徐老多管闲事。其中一个战士还反问徐老:<br>“这些老古董保存起来有什么用?”<br>“怎么没有用,我们红军从江西出发,一路上过湘江,渡乌江,占遵义,不正是这些书本上告诉我们的吗?”<br>徐老一席话,语重心长,生动形象,教育了那几个红军战士。他们知道自己闯了祸,赶忙把书抱回原处放好。<br>杨幹之家中书籍乱扔一地,王藻章家中书籍被当作柴火焚烧,其他家呢?估计也好不了多少。这些现象引起了徐老的注意和警觉。他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部代部长的身份,要求部队派人先把各大户人家的藏书打封条封存,然后再集中到赵乃康先生那里保存起来。<br></h3> <h3>几天以后,红军离开遵义,重登征程。书籍封存、集中的事也告终止。一个月过去了,红军二渡赤水,打桐梓、攻娄山,再占遵义。吸取前次的教训,部队在好些大户人家写下了“保卫书籍,不要乱拿”之类的标语,以示对知识、文化的尊重和敬畏。遗憾的是,这些标语大多湮没在岁月的流逝中,只有柏家公馆这一条,因遵义会议会址得以留存,给人们以警醒。<br>据说,红军二进遵义前夕,红军总政治部特地下发了《关于各部队立即动员遍写标语》的命令。要求“立即动员自己各部队中凡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屋檐上,在门板上编写......,做到每人每天至少写一条。从连队到军队干部以身作则自己动手写,写满整个宿营地。” 驻扎在琵琶桥附近柏公馆的红三军团一个营,“奉命” 在房间里写下包括“保卫书籍,不要乱拿”在内的许多宣传标语。红军撤离后,柏公馆的主人柏杰生(柏辉章之父)请来泥水匠人,要铲除这些红军标语。聪明的泥水匠舍不得铲掉,而是巧妙的在标语上涂了厚厚的一层石灰浆,把字迹遮盖起来,让标语保护下来。直到二十年后,维修复原遵义会议会址 ,这位泥水匠专门赶到现场指认。经工作人员小心处理后,这些标语的真迹才得以重见天日,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br> 2018.2.9 草成<br> 2024.5.26改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