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之行(一)——湖南省博物馆参观记

梧桐叶

<p class="ql-block">长沙、张家界之行回家已有一月有余。由于疏懒,迟迟没有把此次出行的见闻与感受付诸笔墨整理成文。望着那些渐行渐远日渐有点模糊的记忆,就觉得有一笔欠账压在心里总有些惴惴不安。这次旅行总共10余天,趁着清明假期终于来到了颇有好感的长沙,领略了张家界的峰林怪石,并实现了黄中宫体验道家修行生活学习纠功的愿望。</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一夜火车先来到了长沙市,出了车站,但见天空灰蒙蒙的,氤氲着雨气,车站广场也不是很大,估计这些老车站因为一般居于旧城中心,可以发挥改造的空间有限 基本也就保持原貌了吧。它们曾经是一座城市最繁华热闹的地方,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兴衰发展历程,由于高铁飞机的发展,它们先是被分流,然后渐渐就有些没落了。</p> <p class="ql-block">把行李放到火车站附近的酒店,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文化的热爱,就直奔湖南省博物院,因在假期前一天客流量不是太多所以提前两天也可以预约到票,事先在网上简单了解了一下湖南省博物馆的情况,湖南省博物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占地面积5.1万平方米,公用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筹建于1951年,1956年正式对外开放,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藏品达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并以此打造了6个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的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了公交,并没看标志性或高大恢宏的建筑,所以就有些迟疑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正巧同车的一位乘客也是往博物馆去,看她衣着随意简朴,脚步坚定。以为是本市的居民,便深信她自信的指引,随着她一起径直朝前走,走到博物馆正门也没个像样的广场,除去参观游览的行人通道,就没有多少的空余场地了,映入眼帘的建筑也是其貌不扬,心中暗想就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还能容纳多少国宝文物,估计不会用多少时间,这样下午在其他地方游玩时间反而可以充裕些。此时天空飘着细细的雨丝,参观排队的人也不是太多,一同下车的那位大姐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说话做事也不带一点迟疑,她告诉我她没有提前预约,看能不能过去,原来她也是外地的,自己是一个人旅行的。对于年长的可以从容一人旅行的我都会心生一份敬意,勇气与热情同在,她们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对于未知的好奇与探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大厅高挑,一种庄重而恢宏的氛围扑面而来。游客与工作人员们井然有序,这正是我喜欢的环境。湖南博物院设“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p><p class="ql-block">我们乘着扶梯先上三楼,先来到参“马王堆”汉墓陈列馆,从远古时代开始感受湖南历史的底蕴。到了三楼我们先租了智能语音讲解,随着你的脚步它可以为你眼前的文物切换讲解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沙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保存完好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是汉代生活方式、丧葬观念的完整呈现。700余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反映了汉代髹漆业的辉煌成就;500多件织精绣美的丝织衣物,力证了西方文献中“丝国”的记载;逾50篇“百科全书”式的简帛文献,传承了先哲们的学识与智慧;诡谲奇幻的彩棺帛画,蕴含了汉代的升天幻想及永生渴望;宛如梦中的千年遗容,创造了人类防腐技术的奇迹......马王堆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dai)侯利苍的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马王堆女尸被挖掘出后,很多人猜测女尸的身份,后来证实她便是辛追夫人,汉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距今已有2000余年。据史料记载,辛追夫人死于公元前168年,去世时约50岁,到1972年辛追夫人的墓地被发现已经过去2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马王堆是浏阳河下游冲积平原中隆起的一片土堆,长约500米,宽约230米,土堆上东西各有一圆而平的土冢,相距20余米,底部相连,远远望去,因外形很像马的鞍具被当地人叫做“马鞍堆”。</p> <p class="ql-block">明器,指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 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p> <p class="ql-block">《周礼》有“仲秋献矢箙”的记载。中原地区的矢箙以竹木为原料,形制较短;边疆游牧民族的则以兽皮为材料,形制稍长。使用时多佩带在身侧。箭的镞[zú]端向下放置,箭在箙内排成一排,羽端露在箙外。南北朝以后,少数民族的盛矢器具——胡禄(装箭用的小箭筒)大量引入中原,在喜好胡风的唐代更是风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样的熏香器物,不能不感慨古代贵族阶层生活的精致,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也是自叹不如,感觉真是白活了。现在的我除了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些替代工具,在反映个人精神风貌与物欲极致贴合的生活方式上真是简单而粗糙。</p> <p class="ql-block">先秦以来,古人席地而坐的礼俗观念仍被沿袭。低矮家具以礼而置。生活陈设貌似简单,但处处仍见精致优雅,屏风凭几均是漆以精美云纹。汉人习惯席地而坐,底下铺着的叫官席,后有云龙纹漆屏风,旁边的凭几用来托手,侍女一般侍立两侧,想象一下,当时利苍家族的人在这观看歌舞,姿势是多么慵懒,氛围是多么怡然。莞席补充资料(古代五种席名,即莞席、次席、蒲席、熊席、藻席。莞席为用莞草编织之席。藻席又为缫席,以蒲蒻草编织,再夹以五色花纹之席。次席有两说,郑司农认为次席是虎皮为席,郑玄认为是桃竹枝编的席。蒲席,蒲草编成之席。熊席,熊皮为席。)</p> <p class="ql-block">屏风背面,背面用朱地彩绘几何方连纹,以浅绿色油彩绘,中心部分绘有谷纹璧。据墓葬中的遣策记录,原屏长5尺(折合现在1.2米左右),高3尺,此屏风是为随葬而制作的冥器。据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由此可见制作一件漆屏风要花费相当多的人力,说明了漆器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汉初提倡薄葬,所以马王堆汉墓没有金银物陪葬,但是出土的随葬物品有钱币、象牙、珍珠和玉璧等,仍然可以称为「富甲一方,千金之家。」</p> <p class="ql-block">辛追墓出土,体形高大,头戴长冠,身穿丝绸长袍,鞋底刻有“冠人”二字。“冠人”通“倌人”,是轪侯家众奴婢之长。可见任何阶层都是有着严明的等级之分。</p> <p class="ql-block">琴瑟和鸣,琴瑟有什么区别呢?</p><p class="ql-block">西汉 | 二十五弦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谓西汉黑漆二十五弦瑟,出土于马王堆辛追墓,长116厘米,宽39.5厘米,高10.8厘米。出土时瑟的25根丝弦完整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25个拱桥式木柱也保持在原位。原裹有瑟衣,部件齐全,柱位清楚。瑟面成拱形,中空,下嵌有1厘米厚的底板。首尾髹黑漆,其余光素。底板两端有首越和尾越。</p><p class="ql-block">瑟有两种弹奏方法,一是横瑟于膝前,双手并弹。二是将瑟一端置于膝上,另一端斜置于地,右手弹膝上一端的弦,左手按瑟面中部的弦。瑟的声音富有感染力,能够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故有舜帝南巡不返、帝妃湘灵垂泪鼓瑟的故事。此瑟按五音调弦,它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唯一完整的上古瑟调弦实物,为研究古代音乐史及汉代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春,既灭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上善之,下公卿议,曰:「民间祠尚有鼓舞乐,今郊祀而无乐,岂称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乐,而神祇可得而礼。」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的240余件食具酒器上均有君幸食君幸酒的铭文,意思是“请您吃好喝好”,生动再现了墓主美食配美器的精致生活。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到二千多年前这些古人所用的器物之考究奢华。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这些精美器物的设计到制作该耗用多少人力财力。</p> <p class="ql-block">素纱帛衣,可谓镇馆之宝,虽不同角度拍摄,由于玻璃相隔,很难清楚的看到细节。此帛衣为辛追墓出土。右衽(rèn,衣襟)、直裾(jū,衣服的前襟)。重49克。汉代人描述其薄如蝉翼,“轻若云雾”。多数学者认为它可能穿在锦绣衣服的外面,既可增添其华丽,又可产生朦胧美感;也有学者认为其当时是作为内衣穿着。是迄今所见最早、最薄、最轻的服装珍品,是西汉时期纺织技术巅峰之作,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原来,时尚从未过时,每一件服饰都诉说着2000年前长沙人的智慧与审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墓地中出土的帛书共计50余种,12万余字,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军事、文学艺术等方面。</p><p class="ql-block">这批帛书内容涉及了历史、哲学、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方面,按中国古代最早的图书分类,有以下几种:一是六艺类,如《周易》、《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二是诸子类,如《老子》、《五行》、《经法》、《道原》等黄老书籍;三是兵书类,如《刑德》甲、乙、丙本;四是数术类,如《阴阳五行》甲乙本、《五星占》、《相马经》等;五是方技类,如《足臂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导引图》等。马王堆帛书书籍的书写年代,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是战国末,如《阴阳五行》甲篇,最晚的则在墓主生活的年代,即汉文帝初年,不管是从学术文化的变迁上,还是从文字演变的历程上来看,都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p><p class="ql-block">《马王堆帛书》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字体处于篆隶转换时期,介于篆隶之间,亦篆亦隶,是古隶的代表。其书法篆意浓厚,形体出新,技巧纯熟,锋杪灵变,劲拔而绵和,体横而仍纵,质朴自然,字形或长或扁,笔画或方或圆,活泼而不呆,流通而不滞,章法朴茂古雅,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书法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因为我曾买了两本汉隶的帖子,非常喜欢这种朴拙古雅的风格,现在得以见到真颜,喜欢的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永生之梦”通过陪葬用品和祭祀礼仪展现古人对生死的理解,展厅只有两幅T形帛画(一幅是复制品)。一幅是辛追墓出土,因为形似T形得名,其实本名叫做「非衣」(飞升之意),当下葬仪式进行时,有人用竹竿挑起它走在队伍最前面,起到引导灵魂的作用,等到墓主人下葬的时候,就把它盖在棺木上。这幅帛画的图案分为三个部分:天上,人间,地下点点下方图片,欣赏辛追帛画细节天上中部上方首蛇身的神,天庭主宰,叫烛龙神。一轮弯月,蟾蜍玉兔,蟾蜍嘴衔灵芝。仙女作飞天状,扶桑树(蓝色线条)下九个太阳,龙生九子。最大的太阳里有只黑色金鸟,叫做「金乌」,它是最早古人关于太阳黑子的描述,仙鹤、虎、豹、龙,代表一派祥瑞。两位神仙「司阍」神,拱手相立,恭迎墓主人的到来。人间辛追手持执杖(辛追夫人中年腰椎间盘突出,需要依靠执杖行走),身后3位侍女面朝西面缓缓而立。跪坐在地上的是天上来献仙丹的使者,她脚下所踩的白板叫做升天板,她必须踩着这块板才可以升天。下边是家属在做隆重的祭祀活动,祈祷墓主人灵魂早日升天。地下巨人手托大地,维持住三界的平衡,传说中是大禹的父亲,两侧有鬼怪,代表地狱,脚踩鲸鲵。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 另一幅帛画则是利豨墓出土的,辛追夫人的帛画是精心准备的,可能是她在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前开始准备,利豨是武将,可能死于战争,因为相对匆忙所以帛画线条比较粗糙。</p> <p class="ql-block">墓葬中的帛画长234.6厘米,上宽141.6厘米,下宽50厘米。帛画用三块单层细绢拼成,顶端横裹一根竹竿,上系丝带,可以张举;中部和下部四角各缀有青黑色麻质绦带。因画有死者肖像,被当做“魂幡”,出殡时引作前导,入葬时放置在内棺盖上。帛画用笔墨和重彩绘画,画面从上至下分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有金乌(太阳)、蟾蜍(月亮)、烛龙、飞龙和司阍(天国守门神)等;人间描绘轪侯夫人在三个侍女簇拥下缓缓升天,她的家人在祭祀;地下绘巨人托举大地。整幅帛画用浪漫手法表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永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帛画则是利豨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墓是四重套棺,从外至内:</p><p class="ql-block">黑漆素棺,没有任何装饰,代表生者与死者相离的悲痛。</p><p class="ql-block">黑地彩绘棺,彩绘棺上穿梭于流云中的神奇怪兽。该棺内髹朱漆,外黑漆为地,用朱、白、黑、黄、绿等颜色,绘出流动奔放的云气,云气间有一百多个形态各异的动物和神怪穿插其间,组成了五十七幅内容不同的画面,这就是汉代云气纹漆画的典型作品。</p><p class="ql-block">朱地彩绘棺,棺盖是龙虎豹相争的场景,古人认为十分吉祥,中间的图案画上昆仑山,昆仑山是古人以为的不死之地,希望死后能够前往,周围还有鹿和神仙等。</p><p class="ql-block">锦饰漆棺,这个内棺本来非常漂亮,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已经腐蚀,首先刺绣包裹棺木边框,然后中间再用羽毛贴花绢(用绢拼成菱形再加鸟雀羽毛镶嵌而成)装饰,羽化而登仙。</p><p class="ql-block">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完整,身高154厘米,体重34.3公斤,有头发睫毛等,皮肤有弹性,经过解剖发现她有冠心病、动脉硬化和胆石症等各种疾病,肝脏直肠中发现鞭虫卵等,可知她生活环境水域丰富,胃里还有138粒半的甜瓜子,说明她死于瓜果成熟季节,是胆石症发作导致冠心病离世,大约58岁,已算当时女性中较为长寿的。</p><p class="ql-block">因为后来注射过防腐剂,所以她的面貌和状态有了变化,嘴巴已经张开,眼睛似闭非闭,但我亲眼见她时并不害怕,我端详着她和周围端详她的人群,不觉新奇,只是有种难以言说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千年以来,她不知道自己被发现给人们带来多大的震撼,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更不知道自己在人们的研究中是「辛追夫人」还是「避夫人」。</p><p class="ql-block">然而不论如何,来自不同时空的人们,在相同的空间相遇,总是容易令人产生奇妙的遐想。回过神来才会发现,她依然无声地诉说着我们的过去,而我们也在平静之中继续展望她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湖南博物院启动辛追夫人数字人项目,集合以颅面复原专家袁中标为首的国内一流专家团队,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两千年前辛追夫人的容貌,拟将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一种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历经各种困难,今年1月初步完成辛追夫人容貌复原工作,形成了辛追夫人生前容貌雕塑。</p><p class="ql-block">不知这种复原能达到几分相似,可是纵是十分相似又又怎样,此辛追非彼辛追也。不过辛追夫人绝对不曾料想费尽心思建造如铜墙铁壁般的墓地棺椁还是被后人从二十米的地下挖掘出来,辛追夫人与随身的一切殉葬品重见天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复活了,活在了现代人的文字记述与人们的记忆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算不算获得了“永生”呢。</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三楼,我们又下到二楼参观“湖南人——三湘历史”陈列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