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北京天文馆

王伟

<p class="ql-block">想想来天文馆差不多是三十年前了。我们开车也经常从天文馆前经过,家离天文馆也不是很远,但就没动过念头再进去看看,总觉得那是带孩子来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爱人偶发念头预约了天文馆当日的参观票(老幼免费但需要预约)。顶着九点开门儿进了天文馆,因为中午临时有事,所以早去早回。游客不多,零星三五十人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北京天文馆老馆(A馆)前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北京天文馆老馆前</p> <p class="ql-block">进入老馆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正中的傅科摆,这个有印象,应该是建馆就有,如今在这里默默地摆了数十年了吧?</p> <p class="ql-block">傅科摆</p><p class="ql-block">傅科摆是最早用来证明地球自转的仪器。如果地球不自转,摆的摆动平面保持不变。由于地球自转,摆在摆动时受到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作用力影响,使摆动平面作顺时针方向转动。在北京或纬度40°的地区,摆的摆动平面转动一周需37小时多,纬度越低,转动一周需要时间越长。这回仔细看了介绍才知道它的功用。</p> <p class="ql-block">A馆是老馆,就是头顶大圆包的那个,设东西两个展厅,东厅是“寻找另一个地球”,西厅是“镜图史话”,中间环绕天象厅是“观象授时”。我们先进入东厅。</p> <p class="ql-block">东厅“寻找另一个地球”</p><p class="ql-block">序曲</p><p class="ql-block">我们是孤独的吗?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甚至智慧文明?自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努力寻找地外文明的踪迹。</p><p class="ql-block">随着天文学和航天技术的飞越发展,20世纪90年代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开始显露身影,至今我们已经发现了4000多颗系外行星。天文学家估计仅在银河系内就可能存在千亿颗行星。这些发现证明了行星在宇宙中的普遍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改变了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我们不禁要问,在如此庞大的行星家族之中,难道只有地球孤独地孕育出生命?一颗遥远的恒星,没有可能照耀着另外一个文明吗?苍穹浩瀚,繁星点点,离开地球摇篮,探索茫茫宇宙,既是我们对千古追问的执着,也是人类摆脱孤独的天性!</p><p class="ql-block">古诗有云: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在寂寥宇宙中寻找"另一个地球",探微索隐,发现地外生命的可能印迹,更比这望乡之路,云遮雾罩,万转千回!</p> <p class="ql-block">序曲</p> <p class="ql-block">尾声</p><p class="ql-block">寻找地外文明的本质就是寻找人类自己,寻找系外行星的终极目标就是"寻找另一个地球"。人类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就是要回答"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的终极问题。</p><p class="ql-block">地球文明是宇宙中人类已知的唯一文明。它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还十分弱小。这个脆弱的文明利用科技仅仅几百年,飞入太空仅仅几十年,脚步还未曾跨越自己的天然卫星。</p><p class="ql-block">人类不仅要独自面对环境、能源、气候等诸多棘手的问题,还要预防来自宇宙的灾难。目前,我们的家园已不堪重负,地球承载力走向极限。正如阿波罗号飞船的宇航员所说:"那颗美丽、温暖的星球宛如生物,看着如此脆弱如此精致,仿佛用手指轻轻一碰,它就会分崩离析一样。"</p><p class="ql-block">在未来,人类或许不得不离开故乡地球,移民另一方安居乐土,但在这幻想中的星际移民来临之前,我们只能珍惜并好好保护这颗小小的蓝色星球,因为它是我们目前唯一可以依赖的生存家园。</p> <p class="ql-block">中间环绕天象厅是“观象授时”。</p> <p class="ql-block">天象厅</p><p class="ql-block">在里面“仰望天空”也已经是三十年前了。</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国天文学史几乎与中华文明史一样悠久。中国古代天文学经由历象星辰、以窥天机,测定节候、敬授民时,即“观象”“授时”两大杠杆的撬动,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映射出民族文化的深厚内蕴。“观象授时”展览,以天文学大事记为背景,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漫长而辉煌的发展轴线和高光的历史片段,传递出中华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敦煌星图</p> <p class="ql-block">苏州石刻天文图碑(复制品1:1)宋</p><p class="ql-block">南宋黄裳(1146-1194)根据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的观测数据绘制了该星图,后于南宋时期(1247年)刻制。该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依据实际观测数据制作的石刻全天星图,全图共刻恒星1400多颗。石碑宽106厘米,高216厘米。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灵台仪象</p><p class="ql-block">清朝南怀仁所著《新制灵台仪象图》中六件大型天文仪器插图</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八年至十二年(1669-1673),命钦天监南怀仁(1623-1688)监制了六件天文仪器,分别是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地平经仪、天体仪。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命纪理安(1655-1720)督造地平经纬仪。乾隆九年(1744年)命戴进贤(1680-1746)造玑衡抚辰仪。这八件清制大型天文仪器,现存于北京古观象台,均为国家一级文物,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时间智慧</p><p class="ql-block">清《雍正耕织图》部分册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西厅“镜图史话”</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望远镜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其后400多年天文学乃至物理学的发展,对“星星的地图”-﹣星图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星图恒星数量增多、位置精度提高、深空天体增加等方面。制图和工业技术的发展积极助力星图的演变,相得益彰的是,星图中也折射出望远镜等新技术和新发现对星空观测产生的影响,特别表现在南天星空的划分与命名方面。如今,国际天文学界通用的88个星座中,就有名为“望远镜座”的星座。</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展厅中这些尘封数百年的科学观测仪器,已不再具备太多实用功能。然而,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它们承载了几个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映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高峰,彰显出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现在,它们与你隔窗相望,犹如历史就在眼前,真切而又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镜图史话”展览,以17世纪至19世纪初望远镜及星图的发展演变为脉络,漫谈该时期望远镜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星图演变的影响。这一时期正好处在古典星图的“黄金时代”,兼具艺术性和科学性的星图作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镜图史话</p> <p class="ql-block">从老馆侧门出来就是大圆包的东边,院子里有座椅和桌子可以休息。我们沿着台阶往后边走,还不断地拍照。</p> <p class="ql-block">老馆眏在新馆的玻璃幕墙上。老馆和新馆的建筑风格迥异,按人类繁衍进程计算应该是爷孙关系了,老馆雄浑端庄,新馆挺拔矫健,可谓是各领风骚!镜头捕捉到爷爷映衬在孙辈身上,寓意着传承和发扬。</p> <p class="ql-block">老馆的背后</p> <p class="ql-block">南丹铁陨石</p><p class="ql-block">陨落地:广西南丹县里湖乡甲木村西南 山坡这次是陨石雨。</p><p class="ql-block">陨落日期:明代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 年)1958年发现。</p><p class="ql-block">重量:680公斤</p><p class="ql-block">类型:粗粒八面体铁陨石(含铁91%镍7%)</p><p class="ql-block">运京日期:1992年8月</p> <p class="ql-block">宋代苏州石刻星图的复制图</p><p class="ql-block">南宋太子师黄裳根据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至1085年)的观测数据绘制了该星图,后于南宋1247年刻制在高2.16米、宽1.06米的大石碑上。苏州石刻星图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根据实测绘制的全天石刻星图,全图共刻恒星1400多颗。</p><p class="ql-block">本石雕上展示了四面星图。北面是中国三垣二十八宿星官体系的示意图;南面是宋代苏州石刻星图的复制图,西面是西方现代星座图;东面是利用现代天文技术还原出的宋代时期的中国传统星图。</p><p class="ql-block">(北京天文馆二零一五年)</p> <p class="ql-block">东面是利用现代天文技术还原出的宋代时期的中国传统星图。</p> <p class="ql-block">南面宋代苏州石刻星图的复制图</p> <p class="ql-block">西面是西方现代星座图</p> <p class="ql-block">北面是中国三垣二十八宿星官体系的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老馆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辈永久的记忆,至今依旧让人怀念。</p> <p class="ql-block">我又玩儿起拍照~~</p> <p class="ql-block">新馆西边的办公区域</p> <p class="ql-block">新馆(B馆)</p> <p class="ql-block">新馆进门首先是太阳家族介绍</p> <p class="ql-block">比大小</p><p class="ql-block">八颗行星的大小对比示意,最大的木星与最小的水星直径相差约29倍。模型大小与真实大小的比例为1:238,300,000。</p> <p class="ql-block">服务员热情的介绍和讲解。</p> <p class="ql-block">以不同重量的实心球来感受不同行星引力下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地球🌏</p> <p class="ql-block">火星</p> <p class="ql-block">亲自感受它们不同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宇宙灯塔</p><p class="ql-block">脉冲星</p><p class="ql-block">导言</p><p class="ql-block">脉冲星是宇宙中一种典型的神密天体,是较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末期的产能,一般认为脉冲星就是中子星,因其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具有自转速度极高,体积很小、密度极大、磁场极强等特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狐量,辐射束周期性地扫过地球,犹如宇宙中一座旋转的“灯塔”,脉冲星对研究基本物理规律、恒星的演化以及星际飞行导航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宇宙灯塔</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们在参观,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生都有来此接受科普教育的,这里的确是为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好场所。</p> <p class="ql-block">月岩</p><p class="ql-block">1978年,美国政府向我国赠送了重量仅为1克的月岩样品,其中的0.5克用于科学研究,另外的0.5克就在你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0.5克月岩</p> <p class="ql-block">玉兔探月</p> <p class="ql-block">测月雷达</p> <p class="ql-block">月球漫步</p> <p class="ql-block">月球简介</p> <p class="ql-block">月球模型</p> <p class="ql-block">进入太阳厅🌞</p> <p class="ql-block">太阳🌞</p> <p class="ql-block">探索太阳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太阳模型</p> <p class="ql-block">太阳厅很炫</p> <p class="ql-block">天体系统</p> <p class="ql-block">宇宙尺度</p> <p class="ql-block">宇宙演化简史</p> <p class="ql-block">最后在宇宙探索中留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从太阳厅出来,基本上就参观完毕了。我们因中午有事,也没有预约有些自费的项目。这次看完后,感觉不光小朋友们可以来,老同志们也可以来看看,回忆回忆过去,扩充新知识,与科技发展保持一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