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摩诃安在哉?

花下闲人

<p class="ql-block">  在如皋南境历史上曾经有一座山,名曰“摩诃山”,一名“段山”。“摩诃”为梵语译音,有“大、多、胜”三义。今天这座山却已不知所踪,真可谓是沧海桑田,世事之多变。</p> <p class="ql-block">  那么,这座山原本在如皋的什么位置,它有多高,后来又去了哪里,现又在何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在文献里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 根据《太平寰宇记》:“(摩诃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时期的一部地理书,其成书时间大致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至雍熙四年(987年)之间。该书主要记述了宋初的全国政区建置,所属各县之概况、山川湖泽、古迹要塞等。上面的这段记载说明了北宋初期如皋摩诃山跟长江的位置关系,当时尚是“半在江水中”,而山的北半部分仍与如皋古石庄大地相连。</p> <p class="ql-block">  而我们在清代徐缙、杨廷撰所纂的《崇川咫闻录》却发现这样的记载:“摩诃山在如皋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江中,一名段山,又名虾蟆山。有大圣祠”。这段记载反映了如皋摩诃山的位置演变,此时的摩诃山已在长江之中,山上当时还存留庙宇建筑物——大圣祠。而乾隆年间如皋知县郑见龙所修《如皋县志》说:“自永乐以来,日益漱啮,今去岸五十里,点黛浮青,入望缥缈。”</p><p class="ql-block"> 再来看民国初年沙元炳先生所纂《如皋县志》中说:“摩诃山,一名段山,俗名虾蟆山。上有大圣殿。按《太平寰宇记》云:(摩诃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今江又漱啮,去岸六十里。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百姓占垦,山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实则县之南界也。”上述文字引用了《太平寰宇记》及《崇川咫闻录》记载的内容,并且记录了清末摩诃山已是“去岸六十里”,原因是“江又漱啮”,导致江岸坍塌,长江改道。</p> <p class="ql-block">  至此,根据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摩诃山位置演变的过程,从宋代《太平寰宇记》有史料记载至明嘉靖年(1525)前后,摩诃山仍与如皋接壤,再到明嘉庆年间(1542),摩诃山已在大江之中。直至清光绪年(1875年—1908年)后因长江河道不断北移,摩诃与如皋渐行渐远最终登陆江南。尽管经历沧海桑田,摩诃山离我而去,但它终究一直都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如皋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山本不多见,在长江边有此胜迹,“黛峰翠嶂,景极幽邃”,可以想见多少文人墨客会为此留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诗词歌赋以吟咏情性,我们略选摘几首,以窥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  明代诗人丁鹏有《登摩诃山望江》一首:</p><p class="ql-block"> 驱马悠悠上野山,山僧迎我过禅关。</p><p class="ql-block"> 窗间波浪暗飞雪,槛外烟云晓结鬟。</p><p class="ql-block"> 潮吼恐惊鼋窟宅,沙浮不受水潺湲。</p><p class="ql-block"> 海门东去戈船集,多少殷忧举眼间。</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诗人许纳陛,字元锡,号雪庵,与如皋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父子多有交往。写有《望摩诃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孤岫江中出,空濛入望殊。</p><p class="ql-block"> 天高横一鹤,沙净浴群凫。</p><p class="ql-block"> 峰势分南北,波光乍有无。</p><p class="ql-block"> 何时登绝巘,指点说三吴。</p><p class="ql-block"> 清代吴正笏,如皋人,庠生。有《宿摩诃山寺闻钟》一首:</p><p class="ql-block"> 孤岫中流耸碧霄,跻登薄暮憩僧寮。</p><p class="ql-block"> 云迷松顶鹤巢静,月涌江心龙窟摇。</p><p class="ql-block"> 峰势南临吴下地,钟声东吼海门潮。</p><p class="ql-block"> 绳床梦醒清凉界,身世嚣尘顿寂寥。</p> <p class="ql-block">  这些诗篇不仅描绘了摩诃山的秀丽景色,更是体现了当年的摩诃胜境也吸引了众多邑人登临远眺,流连忘返,抒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的豪情。同时,给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活场景:有“驱马悠悠上野山”,说明山势平缓,曾有如皋文史学者考证摩诃山海拔约33米左右,此时山与陆地相接;“孤岫江中出,空濛入望殊”,则体现了山与陆地渐行渐远,有如一叶扁舟,漂浮于江心;“孤岫中流耸碧霄,跻登薄暮憩僧寮”显示了摩诃山并非一座孤山,山上还有寺庙可以留宿。</p> <p class="ql-block">  由是观之,摩诃山风景秀丽壮美,寄托了如皋人的文化情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如皋县志》说如皋“挹摩诃之秀丽,拱淮泗之逶迤”。更是把摩诃山作为如皋南境的门户和地理标识。然而,此后200多年,摩诃山登陆江南之后,今天的如皋人却无缘再见“孤岫江中出,空濛入望殊”的雄奇景象,这对于如皋人从情感来讲是难以接受的。那么摩诃山究竟去了何处呢?</p> <p class="ql-block">  原来,摩诃山登陆江南的区域时为江阴下辖的沙洲,即今天的张家港。江南人对摩诃山没有如皋人一样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短短几十年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沙洲县大量开采石料,摩诃山遭遇灭顶之灾,被夷为平地,并被掘成了一个方圆几十亩的大塘,让人实在是痛心疾首,摩诃山遗址现属张家港的大新镇段山村。</p> <p class="ql-block">脚下就是摩诃山故址。山体挖平后再向下挖形成水塘,远处的厂房是填平水塘后建成。</p> <p class="ql-block">据老人讲,脚底下一直到北边公路原来都是山。</p> <p class="ql-block">摩诃山故址不远处就是长江</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查阅摩诃山资料时,还发现了与之相连的竹排岭(亦作竹排林,盖因此处修竹繁茂成林)的相关信息。据民国版《如皋县志·卷三建置志·古迹》记载:竹排岭,在摩诃山南二十里,石氏先世皆葬岭下。又据族谱《顾氏分谱》载,竹排岭在皋境,久为波涛漱啮青畦,化为白浪浮螺一屿,已距崖六十里。</p><p class="ql-block"> 上述可见,随着江河改道南下登陆的不仅是一座摩诃山,更有山南二十里的沙地竹排岭。如皋《尤氏族谱》中有一篇《竹排林记》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道明公曰:“竹排林,古之胜迹也。”余窃私心疑之不下桃源之盛。南临南江,北近北浃。修竹花草,四时不凋,翠影交加,山光掩映。春有鸟喧,夏多奇峰。纹波迭生,映带斯林。寒江浩渺,聊堪垂钓,贤人逸士,交游林中,未曾不曰:“此间乐不可与外人道。昔之避地于沙,尤古之避秦于桃源耳。”</p> <p class="ql-block">  短文以丰富细腻的笔触,饱含深情地描述了摩诃山下迷人的旖旎风光,“贤人逸士,交游林中”让我们想起了竹林七贤聚游于山阳竹林之中,放任不羁饮宴游乐的魏晋风度。“修竹花草,四时不凋”恰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 </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江阴沙洲(今张家港)沿江居民有操如皋口音者,极有可能就是如皋竹排岭居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周末,满怀着对如皋故土的难舍羁绊和不解情缘,笔者驱车前往长江对岸的张家港寻觅摩诃山遗址。在轮渡上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不由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p><p class="ql-block"> 弃舟登岸,不远处,但见,摩诃山已成一片田地,几汪水塘,可谓人生如梦,沧海一粟而已。</p><p class="ql-block"> 回望斯土,不禁唏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6日 </p><p class="ql-block"> 于江南摩诃山故址</p> <p class="ql-block">段山不见,只留段山村名</p> <p class="ql-block">唯见长江天际流</p> <p class="ql-block">摩诃山石,自将磨洗认前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