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4月16-27日,与北大79级老同学和亲友一行24人从北京出发,在巴尔干的塞尔维亚、黑山、波黑、阿尔巴尼亚四国游览12日,寻昔日火药桶的遗迹,访前南斯拉夫的蛛丝马迹,看山水风景,品人文艺术,最重要的重拾同学友情,一路欢歌笑语,尽兴而归。</p> 出发之前,国政系潘小丫同学精心研究了行程,制作了精美详尽的手账,为大家出行提供坚实的知识准备。 此行的目的地包括位于欧洲南部巴尔干地区的四个国家:塞尔维亚、波黑、黑山和阿尔巴尼亚。这些国家目前对来自中国的游客都实行免签政策,前三个均属于前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因此此行又可称为前南三国加阿尔巴尼亚,或者巴尔干免签四国行,途中进出各国过境五次。 4月14日,作为活动预热,发起此行的李团长在北京的福慧慈缘素食馆招待部分团友及同学,并亲自讲解安同学的世界和平吉祥塔大功德事业。 素食制作精美,色香味俱全,有了这餐垫底,才能走完巴尔干全程。 <p class="ql-block">15日晚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来自北京、无锡、上海、杭州、广州的同学和亲友首遇领队张大卫,听取行前注意事项,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雨伞必须托运,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必须立即取出,以备不测之风云。T3航站楼还蛮有文化元素的,这次没时间细细欣赏。</p> <p class="ql-block">16日,经过十小时飞行,当地时间清晨6点左右抵达中转地伊斯坦布尔,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派国际枢纽的景象。大厅开设机场博物馆,但没时间和精力前往观赏。这两座大理石雕像都是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藏品的复制,右边是亚历山大大帝立像,好像随时要出征给敌人致命一击;左边是2世纪古罗马女子科妮莉亚·安东尼娅(雕像基座上刻有姓名),左手提起贴体拖地的长袍准备迈步。</p> 再飞一程,抵达贝尔格莱德,这里是前南斯拉夫首都,现在是塞尔维亚首都。虽然对大多数国家的护照免签,但是一下飞机就被几位便衣和军装边境检查人员堵住,挨个检查护照,好像主要看看是不是假冒伪造的,过程比较缓慢,感觉回到疫情期间查绿码的时代。然后再通过正式的入境柜台,给护照盖上入境章。领取行李后,见到在北京留过学、中文非常流利的当地导游安东。 贝尔格莱德机场位于贝市的西北,建于铁托时代,以杰出的美籍塞尔维亚裔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他一生致力不断研究,取得近千项专利发明,1943年1月7日在纽约去世,享年86岁。他的名字被用作磁密度单位,以表他在磁学上的贡献。没错,马斯克造的电动车就是以他的姓作为品牌名。 沿着北起匈牙利南至希腊、穿越塞尔维亚的高速公路向南去贝市市中心,路过的这条河是多瑙河支流叫萨瓦河,河南岸区域“水上贝尔格莱德”是贝市发展最快、房价最高的地区,高高的办公楼是该市最高的建筑。 第一个景点是铁托墓博物馆,又称铁托花房。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早年被征入奥匈帝国军队,被俄军俘虏后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参加十月革命。1937年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年开始领导南斯拉夫反法西斯战争,被授予南斯拉夫元帅称号。1953年起任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69年当选南共联盟主席,1974年为终身主席。1980年在卢布尔雅那逝世,是20世纪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 博物馆门口上方的六个人物和前方的六个石墩分别代表南斯拉夫的六个加盟共和国。 纪念馆门口写着南斯拉夫的字样。 花园中矗立着克罗地亚艺术家安东·奥古斯丁契奇(Antun Augustinčić,1900-1979)创作的铁托青铜雕像。艺术家安东曾在巴黎学习美术,很年轻就成为欧洲著名的雕塑家,铁托也是他的粉丝之一,在他1943年加入铁托的游击队后,铁托请求他为自己作一尊雕塑。安东先作了一尊半身像,1947年又创作了这尊全身塑像。铁托的雕像低头沉思,倒背双手,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进,一阵风吹起风衣的翻领,带来戏剧化的势不可挡的效果。据说铁托对此雕塑十分满意,于是制作了很多复制件放在南斯拉夫各地,是迄今最著名、复制数量最多的铁托塑像。雕塑家的另一作品女子骑马雕像《和平纪念碑》(右图)被作为国礼于1954年捐赠给联合国,放置在纽约总部室外,马上的女子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地球仪,象征引领世界各国走向和平。 <p class="ql-block">老博物馆以铁托的生日5月25日命名,展出各国领导人送给铁托的礼物,其中包括苏联送的大花瓶(左)和中国毛主席送的清朝象牙雕球(右)。中国送的国礼是一种镂空雕花、专门用作观赏的象牙球,球体从外到里,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又称“同心球”。宋代就有3层套球,时称“鬼工球”。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清末最多能刻至60层,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特殊技艺。这件国礼具体多少层看不清,说明牌直接称其为谜球(Puzzel Ball)。</p>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六个共和国组成,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有欧洲比较最发达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可惜在90年代解体,如今的塞尔维亚老人非常怀念过去的好时光。这是当时的老地图。 铁托喜爱园艺,办公室附近有间花房,也叫花宫,闲暇时莳花种草。铁托病重时,希望死后葬在这里,于是花房稍加修整,成了墓地。花宫的正门两旁挂着深红色幔帐,花房正中央玻璃顶下,白色灰纹大理石地上,放着同样是白色灰纹大理石的长方形棺椁,上方是三行镏金塞尔维亚文“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1980”。 铁托先后有四/五任妻子,最后一任比他小30多岁,在铁托晚年被软禁。她死后要求葬在铁托墓地旁,塞尔维亚的政府让她如愿以偿。 <p class="ql-block">1980年5月铁托在卢比雅那(现斯洛文尼亚首都)逝世,华主席和中联部姬部长前往吊唁。</p> 塞尔维亚人民爱好足球运动,这是贝尔格莱德游击队足球队的主场,他们的对手是红星队,全市人民一半对一半分别是两个球队的球迷。 当天第二个景点是世界最大的东正教大教堂圣萨瓦教堂。教堂始建于1935年,因为战争等原因,到2003年才完成外部施工,至今教堂外还堆放着石块等建筑材料,现只对公众开放一层。教堂采用拜占庭式设计,主体采用四边基本等长的正十字形状,方正整齐,宏伟异常。教堂通体以纯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象征教会的威严与圣洁。教堂正门上方中间是基督,左边是圣萨瓦,右边是萨瓦的父亲。 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教堂是献给塞尔维亚东正教创始人、塞尔维亚人民的守护神和民族英雄圣萨瓦(1175–1235),圣萨瓦就在教堂所在地被奥斯曼征服者杀害。穹顶画的主题是基督升天,在金色的背景上,圣母、大天使和圣徒围绕着基督,四位白袍天使构成十字图案的支柱。教堂内按东正教传统不设座椅。 穹顶上的圣经故事金光闪闪美轮美奂,东边是新约故事,西边是旧约故事。左上是基督在死后到复活的三天内到地狱里解救罪人,包括亚当和夏娃;左下是基督诞生的情景;右上是圣母安息的情形,基督手捧着的小婴儿是圣母的灵魂;右下基督举起双手代表其人性和神性,赐福给世人。 教堂内的穹顶、圣殿等处覆盖着15000平方米精美的马赛克画,是世界上最大的马赛克作品之一,由塞尔维亚东正教教会、塞尔维亚政府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Gazprom Neft)发起,GN投资1000万欧元,俄罗斯艺术学院院士尼古拉·穆欣设计,用六年时间完成。这是现代首次在如此大型的弧形空间上装饰马赛克。 贝尔格莱德的春天,榛子树上开满了白色的小花。 山长水远、车马劳顿,搞到近一点钟才到这家名为“吃了吗”的中餐馆,吃了一顿被人抢先、被迫等候的午餐。 午餐后先去逛贝市的斯卡达利亚(Skadarlijia)老街,黑色路牌就是塞语街名。 路面用鹅卵石铺就,街边很多咖啡馆和传统餐厅,保留了浓厚的波西米亚风情,非常小资,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喜爱。 然后来到市中心的共和国广场,国家博物馆前的骑马雕像建造于1882年,纪念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奥布雷诺维奇三世(Mihailo Obrenović,1823-1868)将塞尔维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中解放出来。 从共和国广场开始的米哈伊洛大街在贝市的地位,类似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两侧的房屋大多建于19世纪后半叶,外地/外国来的游客必须到这里打卡。 一战期间,不少俄罗斯贵族为了逃避内战,来到塞尔维亚王国,受到热烈欢迎,他们在贝市的协会就在米哈伊洛大街上的这幢房子里,门拱中间有俄罗斯沙皇的标志双头鹰。 街中央的供水设施,可以饮马,也可以饮人。这时天降小雨,大卫领队在机场提醒大家开箱子取伞,这时派上用场了。 街拐角的书店以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命名。作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黑,在奥地利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南斯拉夫王国的外交官,二战后是南斯拉夫作家协会的主席,获奖作品《德里纳河上的桥》以一座大桥为主线,通过一系列各自独立但又有内在联系的真实感人的故事,追述15世纪至一战爆发约450年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沿着米哈伊洛大街一直走,就到贝市最大、最美的卡勒梅格丹公园(KALEMEGDAN PARK),其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城堡”和“战场”,曾是将城镇与堡垒隔开的空地。19世纪中堡垒失去军事用途,仿照英国公园的样式改建。该公园由大卡和小卡两部分组成。大卡以雕塑和纪念碑为特色,小卡则曾是马戏团和剧场。 公园里有一座渔夫与蛇搏斗青铜雕塑,名为“不幸的渔夫”,是塞尔维亚著名雕塑家西蒙·罗克桑奇(Simeon Roksandić ,1874-1943) 1906年创作的。一年后,它被送往伦敦参加巴尔干展览,不知为何就找不到了。传言运送船只沉没雕塑灭失,于是马上复制了这一座。不久原作出现,1912年被萨格勒布市政府买下,放置在该市的铁托广场(Jesuit Square)。因此,这座雕塑一式两份在前南两个共和国的首都。 公园里的《感谢法兰西》纪念碑表达了塞尔维亚人民对法国在一战中给予的帮助的感激之情。基座背面的铭文说:我们爱法国,就像她爱我们一样。雕塑由著名南斯拉夫雕塑家伊万·梅伦泽创作,持剑出击的女性象征着法国。1930年10月,南斯拉夫国王亚历山大·卡拉乔治维奇出席了纪念碑揭幕仪式。原地在1913年树立过国王本人的纪念碑,以纪念巴尔干战争的结束,2年后被奥地利榴弹炸毁。 纪念碑后面就是卡勒梅格丹要塞,这个古代军事重地位于萨瓦河与多瑙河交汇处,最早建于凯尔特时代,后古罗马人在此定居扩建,至今可见古罗马、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我们从南边的卡拉乔尔杰门进入,该门以领导塞族人民反抗奥斯曼统治,夺回城堡的领袖卡拉乔尔杰·彼得罗维奇(1768-1817)名字命名。 要塞的上城是一座大三角堡,建于19世纪40年代前后,据说这里曾是贝市维齐尔穆斯塔法·帕沙的家,也有人认为是贝市第一个共济会会所的所在,因此市政府在1930年委托南斯拉夫共济会分会使用和照管这座建筑。二战后用作博物馆。 城堡的地图。 城墙里展出塞尔维亚第一个王国的创始人之子Stefan Prvovenčani(1196 - 1227)及其王后的服装,王后服装前面的牌子是1922年塞尔维亚王国的地图。 <p class="ql-block">上城是要塞的核心,也是最古老的单元。这些城墙修建于不同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公元前2世纪,可惜18世纪30年代奥地利人大规模平整地面,破坏了许多古罗马和中世纪建筑的痕迹。</p> 这个城门的一部分据考证是古罗马的遗迹,相传公元九世纪一群商人来到萨瓦河和多瑙河交界处,见到白色的城堡,便将此地称为白城,塞尔维亚语的音译就是贝尔格莱德。右图是贝市的市徽,河流象征贝市的原始力量,罗马战船是贝市古代的象征,白色的塔、城墙及开放的大门代表城市和开放,河流之间和城墙下的红色土地代表鲜血是贝市永恒苦难的象征,上方的蓝色代表天空象征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信念。 胜利纪念碑矗立在要塞最靠近两河交界处的高台上,建于1928年,高14米,旨在纪念塞尔维亚在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它是克罗地亚杰出的雕塑家、建筑师和作家伊万·梅什特罗维奇(IvanMeštrović, 1883-1962)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市最知名的地标。 雕像为一强壮的裸体男子左手持猎鹰,右手持剑,向前远望萨瓦河和多瑙河的交汇处前方,广阔的潘诺尼亚平原的那端是奥匈帝国。 要塞本是观赏落日的佳处,可是当日大风裹着沙尘滚滚,脏雨点点,大家只好落荒而逃,去百货公司坐等集合吃饭。 晚餐在萨瓦河边的黑猫中餐厅,原本可能有较好的风景,可是当日风云变幻,大家都躲进船舱。 当晚入住市中心的Royal Inn酒店,大堂不大,但墙上装饰的马赛克画很有特色。 17日,团队出发前往诺维萨德(Novi Sad),这是仅次于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文化中心。很多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在这此居住过。 彼得罗瓦丁要塞是塞尔维亚国家保护历史遗迹,位于多瑙河畔一片四十多米高的巨大火山岩体之上,有“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之称。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特征,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已有大规模的军事堡垒,十七世纪末,南斯拉夫人为了抵抗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的侵犯,开始在此兴建城堡,南斯拉夫人第一次反土耳其起义的领袖以及统治现代南斯拉夫35年的铁托均曾在此被囚禁。1948年,彼德罗瓦拉丁要塞被列为国家保护遗迹。 彼得罗瓦丁要塞地下建有隧道和16公里的地下防雷系统,被称为“隐藏的神奇关卡”。有纵横交错、盘曲迂回的廊道,通向五处道口;又暗藏众多陷阱、炮口、枪眼……还有议事密室、粮草仓库、兵械仓库以及水井、储水池等。上下防卫,易守难攻。 要塞还设有诺维萨德博物馆,展示石器时代的文物、中世纪和近代的武器、18-19世纪的饰品等。 要塞的路德维格堡垒上有一座著名的钟塔,是诺维萨德城市地标之一。钟塔上的大钟非常特别,和平常的时钟是反过来的,时针短,分针长。据说这口钟从来没有准点过。 在多瑙河畔的斯雷姆斯基· 达尔洛奇(Sremski Karlovci)小镇的Zivanovic酒庄品酒。据说这里的Bermet红酒很出名,伙伴们买了一些准备在路上喝。品酒时提供三种不同口味的蜂蜜。 回程在贝市附近的泽蒙小镇游览。泽蒙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独立的城市,因此也有自己的市中心和老城区。过去,泽蒙曾经是奥地利和奥斯曼两个帝国之间的一个边境小镇,于 1934 年加入贝尔格莱德。泽蒙混合了奥地利和奥斯曼两种城镇风情,拥有老城的魅力、丰富的地方历史和重要的地方自豪感。 戛尔朵什塔(Kula Gardos )建于 1896 年奥匈帝国的统治时期,当时是一个庞大堡垒的一部分,现在堡垒的其他部分只剩一些废墟。由于匈牙利人的统治,戛尔朵什塔以及它所在的泽蒙老城的建筑风格都和贝尔格莱德的老城有很大不同。泽蒙老城位于多瑙河边,登上戛尔朵什塔,可以饱览泽蒙老城的全景以及多瑙河和远处的贝尔格莱德城区。 多瑙河上的天鹅是泽蒙一景。沿河有许多餐厅和酒吧,可以一边欣赏多瑙河的美景,一边品尝新鲜的河鱼料理,可惜团队行程没有安排。 脱团的二人在贝市闲逛。这是电影博物馆,曾多次举办中国电影周。 市中心的小公园,有古罗马的遗迹。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844年,是塞尔维亚最古老的博物馆,馆藏包括史前、中世纪、塞尔维亚现代艺术和外国绘画艺术等类别。 伊万·梅什特罗维奇1908-09年的作品《怀念》(左)和《寡妇与婴儿》(右),与要塞上的胜利者纪念碑阴阳相对。 该馆的展陈方式有点不太习惯,在四面墙上画出时间线,将文物及说明标在相关时间点上,文物要靠观众自己到展厅去找。 克利切瓦茨陶像(idol of klicevac)在距离贝市以东100公里的波扎雷瓦茨(Pozarevac)市克利切瓦茨村出土,是距今3000多年的陪葬品,19世纪由当地一位教师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博物馆遭受奥匈帝国轰炸后,陶像不知所踪,后于1914年在博物馆废墟中找到部分残片(右图)。这件陶像是考古学家的重要研究对象,被解释为通往来世的保护女神。神像上的彩绘饰品和珠宝显示了当时贵族女子的模样。波扎雷瓦茨把陶像放在该市纹章的中心(左图)。 Dupljaja陶战车出土自Duplijaja村3500年前的墓地,是一件史前陶塑艺术的杰作。三只野鸭拉着的三轮战车上坐着一位人形神,穿着醒目而华丽的女性服装,同时具有清晰而隐藏的男性器官和当时战士佩戴的护腕。战车的设计还反映了欧洲青铜时代新出现的太阳和鸟的信仰体系。 这尊小巧的铁匠铜雕像出自公元前8世纪晚期到前7世纪早期,是在塞尔维亚西南部的弗拉尼斯特(Vraniste)村偶然发现的,它动态而精致的线条和巧妙捕捉的动作,生动再现了日常生活的场景,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也是在巴尔干半岛中部发现的最古老的伯罗奔尼撒青铜雕像。 博物馆的二楼展示了中世纪和18-19世纪的艺术作品。入口处的大幅油画是塞尔维亚画家帕亚·约万诺维奇(Paja Jovanović,1859-1957)的《皇帝斯特凡杜尚加冕》。帕亚长寿而多产,在世界各地广受欢迎,因而非常富有,但被批评者诟病其对历史现实作出理想化、近乎浪漫的修正。斯特凡·杜尚(1331~1355年)是塞尔维亚王国国王,他利用拜占廷帝国的内讧,联合保加利亚,对拜占廷帝国发动了几次战争,夺取了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的大部分土地。1346年,他不顾君士坦丁堡总主教的反对,把塞尔维亚的佩奇大主教晋升为总主教。然后由这位大主教给他加冕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建立了塞尔维亚帝国,这幅画描绘的就是这个场景,下图是画作的局部,中央是佩奇大主教。 镇馆之宝《米罗斯拉夫福音书》是12世纪的手抄经典,是已知最古老的西里尔语手稿,找了半天没找到,问了工作人员,才看到这间写着文物名的大门紧闭的房间,被告知一年只开十几天,具体哪天开,要看馆方通知。望门兴叹,回来网上搜了下,内页大致如左图。 博物馆还收藏了不少欧洲大师级画家的作品,这是鲁本斯的《戴安娜狩猎归来》。此外还有毕沙罗、莫奈、高更、雷诺阿等的作品收藏也很出色。 看完博物馆到附近的一家西餐馆午餐。这家名为New Reset的餐厅建于1923年,原为塞尔维亚著名作家及评论家约万·斯凯利奇的故居,作为国家遗产受到保护。餐厅所在的多科尔(Dorcol),土耳其语为十字交叉的意思,1522年土耳其人在此开设了贝市第一家咖啡馆,由此塞尔维亚人爱上了咖啡和吸烟。 中午客人不多,老板娘专门招待我们一桌,石榴梨色拉和牛排配塞尔维亚红酒,非常美味。牛排吃得太慢变凉了,和老板娘商量能否热一下。她嘟囔着从来没有客人提出这种要求,而且热完了也保证不了三分熟了,巴拉巴拉......但还是端去厨房加工,没想到端回来的是重新摆盘漂漂亮亮的新菜(下图),必须点赞。 下午继续乘公交加步行在贝市游览。这是塞尔维亚东正教博物馆。 这是贝市的老火车站,在斯特凡尼曼亚纪念碑对面。本想乘有轨电车到此,结果手机上一查发现电车班次太稀疏,便冒雨步行溜达过去。 2020年建成、2021年揭幕的斯特凡尼曼亚纪念碑用青铜制作,高20米,重约80吨,由俄罗斯雕塑家Alexander Rukavishnikov设计。斯特凡尼曼亚(1109 – 1199)是塞尔维亚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是中世纪塞尔维亚国家的缔造者。雕像右手持剑,左手拿着宪章,下半部分是一个破碎的地球。 地球下方的圆球上正面刻满了粮食和植物枝叶以及双头鹰(上图),反面是西里尔文铭文、设计者的名字和制作年份2020(下图)。 三片青铜支柱的内部用马赛克和青铜浮雕装饰,表现塞尔维亚历史。 然后坐公交车到中国驻前南大使馆旧址。 1999年大使馆被北约炸毁之后,原址重建了中国文化中心和一家酒店。 大门两旁和中心前方分别是孔子向老子问道以及孔子的单人塑像 。《问道》两件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的作品。 中心侧面有一家小店,可以买鲜花向烈士致敬。 乘公交车回到酒店附近,和团友们汇合,在卡勒梅格丹公园对面的餐厅晚餐:凉拌圆白菜丝,鸡肉面汤,烤鸡肉饭,巧克力枣酱蛋糕。大部队的午餐是牛肉汤,蔬菜沙拉,土豆烧牛肉,水果。 18号,早晨天气转好,街道静悄悄的。早餐之后,告别贝市。 当日一路向南,车程超过3个半小时,途径迪纳拉山(Dinarsko Gorje),风景优美。迪纳拉山脉全长640公里,平均海拔约1500米。 途经建造在山顶的乌日策。二战期间,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乌日策抵抗德军,短暂成立了乌日策共和国,但最终被德军占领。为了纪念战争中牺牲的烈士,1977年至1979年在山顶上建了巨大的水泥纪念碑,因形状像被子弹射穿的样子而被称为“弹孔纪念碑”,极具未来风格。 中午时分,抵达德里纳河(Drina)巴依纳巴什塔小镇(Bajina Basta)附近,在路边的餐厅午餐。在山路上行驶很辛苦,导游一上车就让大家注意有需要就吃防晕车的药,小莲同学在最后一刻没坚持住,晕车了。 午餐是三道式,前两道是老样子:用方便面调料似的味精冲的面条汤、圆白菜切丝加一片番茄一片黄瓜。主菜是烤猪肉(一块五花肉一块纯瘦肉)加米饭,猪肉还蛮香的。但是昨天晚上本来应该是传统农场烤肉大餐,导游说推迟到今天,这个也不对版啊! 餐厅对面的河水中央有一座网红小屋。1968年几个少年搭建的休闲木屋,几经重建,现在已经是2011年建的第七代了,仔细看看其实非常简陋,怪不得河水一涨就会被冲垮。小屋主人之一的舅舅是曾任国足主教练的米卢。 打卡网红地。 <p class="ql-block">下午抵达湿山(Mecavnik)上的木头村(Drvengrad)。</p> 木头村是一座完全人造的小村,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1954-)为了拍摄电影《生活是奇迹》,在2004年完全采用当地出产的金松木,建造出这里的教堂、房屋、影院、餐厅、桌椅板凳甚至道路。导演出生于萨拉热窝,1972年曾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客串出演游击队员,他导演的影片在戛纳、柏林、威尼斯电影节屡屡得奖。 小村门口的接待处还留着今年1月国际电影音乐节的招贴广告,上书“这不是监控,是相机”。 拍完电影,这里被改建为度假村和文化中心,这些客房的外墙绘上了导演喜欢的人物,如加加林、马拉多纳、瓦格纳、李小龙等。 从木头村下山不远,就到了始建于1915年、通车于1921年的窄轨铁路车站。这条铁路曾经是贝尔格莱德到萨拉热窝窄轨铁路最险峻的一段,因为山势险峻,为了施工方便节约材料,同时小型车厢适宜于在山区行驶,轨道宽仅为0.76米(现行国际标准轨道宽为1.435米)。 下午四点许,抵达塞尔维亚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兹拉蒂博尔(Zlatibor),入住Hotel Palisad。此地位于塞尔维亚西南、与波黑接壤的山区,冬季是滑雪胜地。 酒店大堂摆放的雕塑是塞尔维亚著名雕塑家、画家、文艺批评家、塞尔维亚艺术科学院院士Sreten Stojanovic(1898-1960)的作品,表现母子嬉戏玩耍的亲情时刻。去年诺维萨德小镇曾举办画展,纪念艺术家诞辰125周年。 稍事休息,到小镇闲逛。大队跟着导游向左去小镇中心,我们迟到了,就自行向右,首先看到的是这座林间教堂。 这座天主教教堂名为圣保罗和彼得教堂,内部装饰一如天主教的辉煌,始建于1991年,因资金问题,直到2012年才建成。 教堂前的亭子和旁边的小屋。 在游客中心取了小镇的地图,一出门,对面就是游乐场的摩天轮。 兹拉蒂博尔的意思是金色的松树,长方形的人工湖是小镇的中心,这个角度是小镇拍照的最佳位置。 湖的周围有各式商店和餐饮。 晚餐在酒店享用自助餐,品种不算多,但也比三道式强一点点,啤酒是早上离开贝市的时候用第纳尔在酒店旁边的超市买的,味道还不错。当时向营业员打听哪些是本地啤酒,需要二重翻译。剩了一点零钱,明天要离开塞尔维亚,就招呼大家把剩余的第纳尔去超市买啤酒,结果自家的钱反而忘带了。 19号,时差关系,很早就醒了。到静静的小镇逛了一大圈。这是小镇最大的酒店--兹拉蒂博尔酒店。 朝阳映照下的金松林,空气清新,有点小凉。 林边有一条爱情小道。小镇建了很多酒店和不少公寓楼,旅游旺季会有3万游客入住。 山坡上的恐龙公园会受小朋友们的欢迎。 回酒店早餐后,来到山坡上的黄金缆车(Gold Gondola)站。 这条连接兹拉蒂博尔城区和托尔尼克峰(Tornik)的索道长达9公里,耗时近半小时。 索道主要为有5条雪道,总长10公里的托尔尼克滑雪场服务。夏季乘坐缆车可以360度观赏雪山、草地和湖泊的美景。 一下缆车,便看见这晶莹剔透的银色世界,是不是会喜出望外? 托尔尼克峰海拔1496米,冰凌未融。 4月下旬的时间有点尴尬,既不是冬季也不是夏季,游客不多,这座很有特色位置极佳的游客咖啡馆关门大吉,但站在围廊上,头上是冰凌,山下是葱绿,感受两个世界的交融非常特别。 下得山来,继续长途行车,当日的行车方向是向西南方向,从塞尔维亚进入黑山共和国。塞国边境山区春光无限,山花烂漫。在途中休息站买了冰激凌,终于用完了剩余的第纳尔。 中午时分抵达边境关口,首先下车办理塞尔维亚出境手续,口岸窗口有点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过关人员在露天排队,办完手续就到前方站着等待全队过来,然后上车。不许拍照,不许上厕所,不许走远。这个形式和规矩在巴尔干基本相同,但某些关口无需旅客下车,只要领队下车交验护照核对名单即可。离境后行驶约10分钟即抵达黑山入境口岸,重复一次程序,只不过这里的官员似乎年纪稍微大了一点,不如塞国的帅。 黑山 (Montenegro)是比较少的用意译而不是音译的国家名,Mont是山,Negro是黑,很直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西部,西南临海,中部为丘陵平原,北部和东北部为高原和山地。此行第一次入境黑山,走的就是东北的山区。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郁郁葱葱的塔拉河谷中见到一座桥,这就是当日午餐的地点,也是进入黑山的第一个景点:塔拉河谷大桥。 此桥的全名是杜尔德维奇· 塔拉桥(Durdevica Tara Bridge),杜尔德维奇是当地一位牧羊人的名字,塔拉是桥下河流的名字。塔拉河谷是欧洲最深的峡谷(最深处1300米),也是黑山最长的峡谷(全长80公里)。河谷两侧山峰陡峭,草木茂密,是漂流、徒步的好去处。 桥的名气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斯拉夫电影《桥》在这里拍摄。二战期间德军入侵,铁托领导的游击队在一位参与造桥的工程师亚乌科维奇的帮助下,找到大桥的结构薄弱处,炸掉了大桥的一个桥拱,后来工程师被德军杀害。电影根据这段史实进行了改编,将炸桥时间从1941年推后到1944年,将工程师被德军处死改为在炸桥过程中牺牲,还提高了炸桥的战略意义。 二战结束后,被炸毁的桥拱在1946年被修复,能看出来是哪一个吗? 步行过桥,近三点在塔拉桥另一端的塔拉民宿餐厅午餐。午餐主菜是烤羊肉,前菜是生蔬菜和面条清汤,水果盘是苹果加橙子。伙伴们说烤羊肉虽然不是烤的但很好吃;但六位不吃羊肉的伙伴对所谓的当地特色菜彩椒酿猪肉和烂水果很不满意,最要紧的是前一天要求用烤鱼代替羊肉被导游以餐厅没有为由拒绝,可是当日惊见导游自己吃着烤鱼!大卫领队答应以后改善伙食。 午餐后来到黑山西北部的杜米托尔(Durmitor)国家公园,公园面积350平方公里,包括杜米托尔峰(海拔2252米)和塔拉河峡谷。公园生物繁多,生长茂盛,塔拉河峡谷的黑松林是欧洲最后几处原始黑松林之一,覆盖山坡的森林中有珍禽异兽出没。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和塔拉河峡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塔拉河被列为生物圈保留地之一。 杜米托尔有18个冰川湖,被称为“山眼”。最美丽、最大、最著名的是位于Meded山峰下针叶林中的黑湖(Crno Jezero),湖水来自雨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杜尔米托尔冬季长时间积雪,每年有 120 天会形成光滑的斜坡,是条件绝佳的滑雪胜地。 当日入住通往萨拉热窝途中的一个黑山山村中的黄金酒店,每个房间都不同大小。晚餐是自助餐,有肉丸、炸鸡排、牛肉香肠,蔬菜是生黄瓜和西红柿,包心菜。 20号,清晨山区小村笼罩在大雾之中。 早餐很简单,油饼不错。七点半启程。出发时浓雾稍微消散。 离开酒店回头望,照片中间的洼地就是我们昨晚酒店的所在,昨晚气温降至零下2度,上午仍然笼罩在雾中,草地结霜,但春花仍盛。 当日将入境波黑,抵达首都萨拉热窝。为了复习一下年轻时的记忆,领队贴心地在车上播放《瓦尔塔保卫萨拉热窝》的DVD片子。 上午九点多,从黑山出境,需要下车办理;行驶10分钟到波黑(全称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入境口岸,不需要下车,导游交护照登记即可。过关不久在休息站短暂停留,发现该国允许室内吸烟。<div><br></div> 入境后行驶3个小时抵达萨拉热窝(Sarajevo)老城城门。萨市是波黑的首都和经济、文化中心,位于波黑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美丽的米里雅兹河穿城而过,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奥斯曼帝国在1450年代在此地建立了城市,城市名字改为萨拉热窝,土耳其语意思是“有宫殿的城市”。波斯尼亚族接受了伊斯兰教,而塞族和克罗地亚族仍坚持其东正教和天主教信仰,萨市以民族、宗教、文化的多元化,获得“巴尔干的耶路撒冷”之称。<br> 中午在老城的一家餐馆,前菜还是老样子的白菜丝,菜汤以本城15世纪的总督贝格命名,土豆和鸡肉做成;面包和囊有伊斯兰的风味;主菜是土豆泥牛肉丸,味道都不错。 不吃牛肉的,主菜是熏鸡肉肠夹囊,满街都有这种本地特色菜的招牌,一份5.1欧,大伙都到育同学那里掰了点尝尝,蛮好吃的。 下午开始逛萨市老城。最东头的市政厅是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萨拉热窝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带有来自西班牙和北非的伊斯兰的新摩尔风格元素。始建于1892年,1894年竣工。1949年被用作国家和大学图书馆。1992年8月被重型易燃炮弹击中烧毁并倒塌,90%的馆藏付之一炬。1996年开始重建,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市政厅悬挂的分别是波黑国旗(右)和萨市市旗(左)。 格兹·胡色雷贝格(Gazi Husrev Beg)在 1521-41 年间担任了萨拉热窝的四任总督,很多建筑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包括这座建于 1530 年的清真寺(左上),它有着近似于土耳其蓝色清真寺的复合型多穹顶结构,墙体厚达1米,据说其中藏有黄金,以备寺院被毁后的重建;院子有精致的六角形喷泉亭(左中),上面用不同字体写着《古兰经》中的经文“用水创造一切”;45米高宣礼塔(中图)是整个老城区最容易识别的地标,每天五次呼吁信徒祈祷。清真寺前的院子里较大的那个圆顶建筑是贝格本人的陵墓(左下)。顺便说一句,贝格是土耳其语领主的意思,和维族说的巴依老爷是同一个意思。<div>清真寺的西侧不远的钟楼(右图),据称是波斯尼亚最高的钟楼,建于 1529 年,也是萨市的标志性建筑。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游击队员钟表店老板就是在这个院子里代替瓦尔特与假冒的联络员接头时被纳粹从钟楼上射杀的。</div> 这座钟楼采用现在很罕见的太阴时间计时,短针指向12 点方向表明日落时间,是一天的开始。由于每天的日落时间有不同,这个钟楼需要每周进行两次手动调时。 清真寺旁边是建于1528年的欧洲最古老的厕所,当年贝格坚持在修建清真寺之前先要建好厕所,以保证环境卫生。现在入内要付钱。 清真寺对面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博物馆,以前是贝格建立的学校,高耸的是烟囱。 同一个院子里,博物馆旁边是贝格图书馆,收藏有珍贵的古籍抄本。 贝格在萨市建立了三个室内市场(Bezistan),另外两座中的一座消失了,另一座改建为历史博物馆,只有这座500年历史的市场如今依然保持活力,里面开设了各式商店。同时代在伊斯坦布尔也有三个类似的市场,说明当时萨市在奥斯曼帝国中的地位很高。 从市场往前走几步,Fehadija步行街地面上赫然出现一条文化分割线,上书“萨拉热窝文化交界处”,向东望去(上图)是伊斯坦布尔风格的奥斯曼时期的建筑,向西一看(下图),是维也纳似的奥匈帝国风格,因为1878年奥匈帝国占领了萨市,将这一地区改建如是。 从空中俯瞰,文化交界线(红框内)的前后左右有:1.贝格清真寺、2.老东正教教堂、3.老犹太会堂、4.拉丁桥、5.巴萨市场、6-7.塞族富豪的故居 、8.耶稣降生大教堂、9.圣心大教堂、10.市政厅,这条线是和平、共存、包容的象征,在这个饱受战火蹂躏的国度尤其珍贵。 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萨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始建于1884 年,1889 年完工,旨在纪念耶稣基督的圣心。匈牙利建筑师 Josip Vancaš从法国第戎与捷克布拉格的教堂获取了设计灵感,主立面则采用了天主教特有的彩绘玻璃花窗。门口的已故教皇约翰·保罗二世雕塑是为了纪念他曾到访此地。 教堂门前很多穿着民族服饰的人们欢乐地舞蹈歌唱,可能是庆祝某一个节日。 Tašlihan是最古老的客栈之一,当时该地区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酒店。出资者是贝格。建于1543年,最初名为贝格旅舍,后来改为Tašlihan,意思是石头制成的客栈,拱顶和圆顶是罕见的铅制。客栈可容纳70匹马和90位客人,每个房间有独立的供暖系统,住宿免费。客栈曾多次失火,1912年在原址建造“欧洲酒店”(下图后方建筑)时,保留了部分遗迹(上图)。 米里雅兹(Miljaka)河畔的拉丁桥,因为附近定居的居民以天主教徒为主,他们以拉丁语做礼拜,此区域被称为拉丁区,桥也称为拉丁桥。桥边的一幢粉红色的建筑就是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大公夫妇从拉丁桥驶过,遭塞族青年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刺杀,引发一战。桥边的建筑改建为“萨拉热窝1878-1918博物馆”,地面上标明了刺杀事件的年份和杀手的位置,博物馆外墙上有标牌注明事发地。 Šeher-Ćehaja也称为国王桥,因为桥边有一座国王清真寺,这座钢筋水泥桥建于奥匈统治时期,是当地第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国王清真寺建筑群由清真寺、内院、墓地和土耳其浴室组成,始建于1565年,浴室部分是波黑最古老的建筑。建筑群先后遭受火灾、洪水,尤其是1992-1995年战争的摧残,2000年完成修复。 黄堡(Yellow Fortress)位于 Jekovac 山上,奥斯曼帝国时期曾短暂用作刑事处决的场所,在奥匈帝国时期则被用作武器库,旁边是一大片的墓地。这里也是俯瞰萨拉热窝市美景的好去处。 费尔哈迪亚(FERHADIJA)清真寺始建于1561年,反映了完全成熟的古典奥斯曼风格(圆顶清真寺、带小圆顶的门廊和细长的尖塔),是波黑国家级文物。 这座土耳其浴室被改建为音乐厅,据说音响效果特别好。 在老城奥斯曼建筑区的商铺中间隐藏着一家不起眼的萨拉热窝博物馆,不得其门而入,只好看看放在玻璃门口的代表性文物。 在老城闲逛,集散地就是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广场,俗称鸽子广场,其标志是奥斯曼帝国引进的八角形Sebilj 喷泉亭。喷泉建于 1891年,最近一次修缮是土耳其出资(还立了个碑纪念下,下图),其土黄色栅栏的摩尔复兴式外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街另一头的市政厅,因为它们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br> 鸽子广场四周是萨拉热窝自十五世纪中期以来熙熙攘攘了几百年的贸易区,主要以手工业制品为主,鼎盛时期曾汇聚了 80多个不同的行当,土耳其语为“Baščaršija”意为“主要市场”。老电影里的铜匠街就是这里,店主人用中文表明身份,还呼吁中国游客不要只顾拍照忘了掏钱买买买。 晚餐在老城的餐厅,汤和午餐差不多也是贝格菜汤,主菜是焗土豆片夹牛肉饼,很香;蔬菜沙拉很大份,最后每人发一个整苹果。 入住萨市郊外的五星级酒店,房间很大,但是室温上不去,被子不够厚。 21号,下雨降温。早餐在15楼不旋转的旋转餐厅,住客不多。当天行程很松,十点钟才出发。 大巴把大家送到老城,就自由活动了。在 Ferhadija 步行街与 Maršala Tita 街的交汇处有座黄白色房子,房前的地上熊熊燃烧的“永恒之火”,是为了纪念萨拉热窝解放一周年在 1946 年点燃的。墙面上的铭文以波斯尼亚语纪念在二战中为解放萨拉热窝而牺牲的士兵们。火焰后方的建筑原是大酒店,如今是财政局。周同学敬献了一束鲜花表达了对战争受害者的哀悼。<br> <p class="ql-block">步行街上有一家特别小的铁托博物馆,上楼一看,是规模很小但要收费10马克,遂派周同学当代表进去拍照,里面收集了铁托一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用品,小铁托蛮帅气的。</p> 1995年波黑塞族军队攻占了波黑东部一座山城斯雷布雷尼察,该城在2年前被联合国宣布为安全区,约有7000穆斯林男子和小孩惨遭杀害。这次屠杀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发生的最严重的暴行,萨拉热窝老城里有很多相关的展览和博物馆。 午餐在老城的另一家餐厅(至此已经吃了第三家了),2003年克林顿来萨市参加大屠杀受害者安葬仪式时,到本餐厅就餐,照片被当成广告。贝格鸡汤里加了鲜奶油和柠檬有不一样的味道,面包和囊一如既往地好吃,主菜是牛肉小饺子,不喜欢奶油的就设法撇清,甜点是巧克力冰激凌球,每人两个,有同学不能吃甜食,于是李团长一口气吃了三份。 下午雨越下越大,继续自由游览。米里雅兹河两岸有不少大学的校舍。 萨拉热窝大学美术学院原是一座新教教堂,建于1899年,1981年翻新。学院前河上有3名产品设计系学生设计的“Festina Lente”小桥,意思是“放慢速度”(安东导游译成“慢慢着急”),桥梁中部的圆环象征着大门,也给步行者独特的体验。河上还有艺术学生创作的各种艺术造型(下)。 国王清真寺后面山坡上有一座波黑最重要的天主教堂:圣安东教堂,拿破仑三世的妻子尤金妮娅皇后曾向教堂赠送圣物和法衣。教堂自16世纪初建后屡次被毁重建,如今的新哥特式教堂建于1912-13年。教堂是波黑最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堂之一,除了天主教徒,东正教基督徒和穆斯林也来这里祈祷。 3点结束自由活动,乘车往郊区机场方向,参观萨市被塞尔维亚围城期间,当地人民挖掘的隧道。这条连接萨市市区和机场的隧道,是萨市在 1993 年 6 月至1996 年 2 月期间通向世界的唯一出口,据称当时每天有近 4000 人在这里行走,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与军用药品都由该隧道向市内输送,被称为“希望隧道”。前方的砖屋外墙上遍布弹孔,仿佛在提醒人们昨天的战争。 红线之内的萨拉热窝地区都被塞尔维亚军队围困。右上图显示隧道穿过机场下方的线路。 隧道博物馆的规模很小,可供参观的区域只有 20 米,短暂体验一下当时波黑居民的生活。展馆内还展出了建造隧道的工具与图像资料,馆外不远有被围起来的雷区。在出口处头上悬挂着各式炸弹、身旁贴着各种战时消息的墙壁旁拍照,晓春说不能笑,要严肃! 晚餐在长城饭店中餐。正逢晓春生日,大家高唱同一首歌庆祝。 是日入住机场附近的好莱坞酒店,客房很多,入住客人来自四面八方,有游泳运动员也有职业军人,但是服务质量并不达标,例如wifi速度慢如蜗牛。办理入住时间很长,好在大家都有手机有流量。 配乐《Water》是塞尔维亚乐队Balkanopolis的作品,其主唱歌手Slobodan Trkulja是塞尔维亚著名歌手、音乐创作人及多乐器演奏家,脱胎于巴尔干半岛本土的原生态音乐元素,Slobodan灵动的音色源自塞尔维亚传统的原生态唱法grleno pevanye(类似于蒙古族的呼麦),被誉为“巴尔干半岛最美男声”、“男声版保加利亚神秘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