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的“五一”假期,我们跟随“徒步中国晋北野长城徒步”小分队,逛晋祠、闯关隘、游长城、阅古镇、走西口、览石窟,短短的五天行程里,脚踏黄土,观山河沧桑,深感游山西就是读中国历史。当然,游山西就是读中国历史,此言非我原创。它是我在返程途中,偶得于大同高鉄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到晋祠,枉去太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晋祠,原不在本次“晋北野长城徒步”的行程范围。前往本次活动集结地太原之前, “徒步中国”的领队行者告诉我们,活动集中的时间为5月1日晚上7时30分,提前到达的队员,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到晋祠逛逛。因此,5月1日下午2时,我们搭乘飞机到达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安顿好行李后,立刻坐网约车前往晋祠。一路上,网约车司机很实诚地向我们推荐山西。他说,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缺名山大河自然景观,但有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晋祠、云门石窟等人文景观。晋祠在山西、在太原有不同凡响的位置,坊间素有“不到晋祠,枉去太原”之说。闲聊之间,我们就到了距离太原城区大约25公里的瓮山脚下的晋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晋祠的道路虽然已被来往车辆塞满了,但是,步入晋祠,却无长沙、杭州、上海等热门旅游城市沦陷于人海的场面。这也许与太原偏安于华北一隅有关,更有可能是晋祠面积足够大,容纳度高。据网上资料介绍,晋祠从西周开始建立,自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东汉、南北朝、隋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民国、以及新中国的不断补葺修扩、开发建设,至今占地达130余万平方米,拥有100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如此宏大壮观的建筑群一定是举国家之力方能建成,一个家族甚至几个家族的力量难以企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值暮春,晋祠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人们携儿带女、呼朋唤友,在晋祠内散步、唱戏、钓鱼、拍照、赏花、划船、露营,不亦乐乎。此时的晋祠首先是人们休养生息的一个处所,对其间大量的古建筑、雕塑、碑刻、壁画、古树名木,从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鉴赏也就退而求其次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晋祠游览时间仅有2个小时。因此,所涉足之处,只能浮光略影、匆匆而过,愧对了这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古建园林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 <b> </b> <span style="font-size:20px;">雁门关下的人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是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面最广的古关隘。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将士曾驰骋在雁门关内外,抗击匈奴南犯;汉元帝时,一代美女王昭君通过雁门关出塞和亲,换回长城内外的安定局面。家喻户晓的祖孙三代抗辽保宋、英勇杀敌的杨家将故事也发生在雁门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5月1日,我们乘坐大巴从太原出发,先到位于忻州市山阴县的广武明长城打卡,接着奔赴雁门关。在距离雁门关五公里处,发生严重塞车,大巴用了2个小时才挪到雁门关停车城。在最后2公里,我们干脆弃车徒步,并且先于大巴到达雁门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雁门关早已经被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门票为120元。我们儿时通过读小说、看连环画、听评书熟悉的杨家们在景区入口,披红戴彩,迎接四方游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越往景区里走,商业气息越浓厚。曾经的你死我活、你退我进的厮杀战场,衍化为现今的你情我愿、你来我往的叫卖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路过春秋楼,偶遇穆桂英与杨宗保,走上城楼,伴随不时传来的战鼓声,眺望青山绿树照映下的城墙、城楼,数百年前长城内外狼烟四起、战马嘶鸣的场景瞬间涌入脑海。物换星移,兴衰荣辱有时就在一念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 <b> </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长城,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2日,我们要在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沿明长城徒步22公里。这是“晋北野长城徒步”的精华行程,也是本次活动最吸引我的部分。出发前,我恶补了明长城历史。历史资料再详细也是抽象的,对事物的验证最终还落脚于具象。况且,古人也云,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早上9时,晴空万里。行者领队带头、阿超领队殿后,来自全国各地的28名队员,从位于右玉县城西南30公里丁家窑乡云石堡出发,开启明长城徒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云石堡历来是守护长城的重要屯兵住所,也曾是边塞贸易关口,因各种战乱,曾经的繁华逐渐变成荒芜。据说,云石堡现在只有20多户人家,以农耕为主,兼养牛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告别云石堡,进入广袤的黄土高原,探寻、触摸明长城的前世今生。明长城是明王朝利用北魏、北齐、秦、隋长城的旧筑,先后加修多次的北部地区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它对于明王朝新建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山西境内的长城,主要是为了增强明王朝首都的防御,因此,称为内长城。清兵入关,统治中国后,长城也完成了抵御外侵的历史使命。经过将近400年的自然塌陷、风化、沙化以及人为损坏,这个人类历史上最长的建筑工程,大部分已破败甚至消失,除非受到刻意的修缮、保护,譬如北京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玉县境内的明长城大约90公里。观察现存的城墙、墩台,可以发现它们的砌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夯筑,底层是砖石合筑。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你无法相信断断续续出现于眼前的土墙、土堆就是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这些不起眼的土墙、土堆自明朝筑成,历经风霜雨雪,延续至今,让观者真切地抚触到历史的印记。当我踏上土墙,沿着墙面缓缓行走,那一刻,我仿佛穿越到600年前的明朝,体验当年没有任何大型机械设备,完全靠人肩挑背扛,铸就万里长城的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原来兵家纷争的要塞,人烟稀少。我们沿着长城走了约8小时,除了中午进餐时,遇到为我们备餐的几个当地人外,几乎没有见到其他人。途中不时见到有“保护长城”的字样,对现存的土墙、土堆应如何保护?也许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与土堆、土墙遥相呼应的一个个风力发电机,应该不是答案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卫古城,意外的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卫古城,是本次活动的意外收获。5月3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杀虎口8公里途步。早上8时,行者领队用他浓厚的山西晋城口音,轻描淡写地说:去杀虎口之前,到右卫古城看看,有些队友没去过,还是去一下吧。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右卫古城这个地名。料想不过是一个为招揽游客、粉饰一新的“古”城罢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抵达右卫古城的那一刻,我顿悟我的“料想”错了。右卫古城,是一座活色生香的古城。在这座古城里,右玉人依然努力、真实地生活。古城墙、古楼,以及具有地域建筑特色的民居、商铺得到妥善修葺,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卫古城,其实是右玉县的旧县城,修筑于明代。1972年开始,右玉县城搬迁到现在县城所在地梁家油坊,1973年完成搬迁。原来的县委大院、县粮站都被保留下来,供群众参观。同时,县粮站也被打造成右卫艺术粮仓,逐渐成为多个艺术院校写生和作品展览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右玉县自古为我国北方要塞。初听这个地名时,感觉这个地名很别致,带些小家碧玉的味道。明正武年间,朝廷将玉林卫并入右卫统一管理,合称右玉卫。因此有了“右玉”这个地名。据说一个卫的兵力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师,即右玉在鼎盛时期曾屯兵2个师。由此可见,右玉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曾占有重要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杀虎口,走西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3日上午11时,我们离开右卫古城,沿着明长城,继续徒步。今天的徒步有别于昨天,按照阿超领队的说法就是“昨天全是在光秃秃的黄土上走,今天有机会在树林里走,走起来会舒服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玉属于贫水区,年均风速3米每秒以上,自然生态环境比较恶劣。新中国成立以来,右玉人民坚持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将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右玉精神”。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就是“右玉精神”的直接受益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午3时,我们在山西和内蒙古交界点,横穿二广高速(某队友称此举可媲美藏羚羊穿越青藏鉄路),到达杀虎口。著名的“走西口”的西口就是指山西杀虎口。经杀虎口出关,突破明长城,就到了内蒙古草原。“走西口”与“闯关东”“下南洋”并称清代民国三股大的移民浪潮。</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杀虎口的名字历经数次变更。春秋战国时期得名 “参合口”,唐代、宋代先后改名为“白狼关”、 “牙狼关“,明代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改名“杀胡口”。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率雄兵铁骑出征,平定蒙古葛尔丹部落, 当时的杀胡口是康熙西征大军的后勤大营。康熙皇帝大获全胜,班师回朝,驻军杀胡口,龙颜大悦,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团结考虑,御笔赐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右卫古城相比,杀虎口热闹多了。毕竟它是山西的北大门,曾是重要的税收关卡,而且当地政府也一直对其加大旅游投入。明长城被修葺一新,设有商贸街区,打造了杀虎口影视城。31集抗战电视剧《杀虎口》就拍摄于此,现在还保留着部分当时搭建的影棚。令人意外的是,右玉县博物馆设在杀虎口,而不是建在右玉县城或右卫古城。也许在此处设县博物馆,能让人们身临其境、更直观地了解右玉的西口文化、边塞文化、军事文化、晋商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在最后</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西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中国古代博物馆”。本次游山西一是满足了到过山西的虚荣心,二是达到了在合适的季节到合适的地方走走的目的。至于读历史,最多只能算是打了一次擦边球。真正的读历史,必是一种沉浸式体验,且去之前必做大量功课,否则,不敢轻易触及,例如,即使去了,也不敢多提的大同云冈石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