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05.07-18欧洲游,看了许多大教堂,其中有欧洲最精美十大教堂的四座:圣彼得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兰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圣彼得大教堂进去参观了,其他三座只是外面看看。当然还有许多精美教堂(另表)。</p><p class="ql-block">教堂建筑之宏伟壮观,之富丽堂皇,雕塑画作之精美绝伦,叹为观止。如此辉煌的背后,我想人力当然精进不已,背后应该有神力(信仰的力量)之助吧?</p><p class="ql-block">先看看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广场绕一圈,足以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广场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前,是罗马最著名的广场。这个集中各个时代的精华的广场,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设计于1667年并花去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呈椭圆形,长340米,宽240米,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两侧由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造型和谐,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柱廊共有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四列,形成三条走廊。朝向广场的每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各有一尊3.2米高的大理石雕像,他们都是罗马天主教会历史上的殉道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中央矗立着一座高插云霄的方尖石碑。</p><p class="ql-block"> 碑尖上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造型。据说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高25.5米,重320吨)。据说圣人圣彼得在这里被挂在倒十字架上。左右两边的喷泉,右边是玛德尔诺17世纪时修的,左侧的是贝尔尼尼设计后来修的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两侧各有一个银花飞溅的美丽喷泉。令人好奇的是,站在丽个喷泉之间的圆形白色大理石处,观望两侧的柱廊,四排石柱只能看到前面一排,这是贝尔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面向圣彼得教堂的右手侧的建筑物里有教皇的书房。</p><p class="ql-block"> 教皇每个星期天的正午,出现在最顶层右边第二个窗口向广场上聚集的人们祝福。</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里面,首先看到的是拱顶。米开朗基罗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圆穹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17、18世纪建筑师的范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工程之一。</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也是手法主义的开创者,巴洛克建筑的建筑师们也把他奉为导师之一。</p><p class="ql-block">大教堂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建筑,势必继承了古罗马的穹顶风格,但是如此大跨度、没有立柱支撑、完全的球面型圆顶却又是一次意料之外的创新。</p><p class="ql-block">穹顶的设计与建造是十分困难的工程,其关键问题在于圆球形因地球重力而产生的巨大侧推力,一旦墙面不能承受侧推力的挤压,就有坍塌的危险。施工中的任何误差都会导致惨痛的失败,因此在任何时期下,这都是极富有挑战性的工程。</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结构的工程力学设计理念:</p><p class="ql-block">1.悬挑结构:圣彼得大教堂的主穹顶采用了悬挑结构,即圆形穹顶的重量通过四根巨大的梁柱传递到四根支柱上,最终由四根支柱支撑整个穹顶。这种设计提高了教堂内部空间的开放性和通透性,同时使得教堂整体结构更加稳固。</p><p class="ql-block">2.拱形结构:在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中,拱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支撑墙壁和穹顶,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拱形结构能够将外部的压力传递到建筑的基础上,分散压力,减少了结构的变形和损坏。</p> <p class="ql-block">拱顶上有巨幅马赛克壁画。</p><p class="ql-block">教堂里面印象最深刻的也是马赛克壁画。</p><p class="ql-block">讲解导游介绍过几幅,回来度娘再学习一下,介绍一幅:</p><p class="ql-block">谎言惩罚祭坛 :Falsehood祭坛的主画《Pomarancio》描绘基督教早期信徒</p><p class="ql-block">Ananias与其妻Saphira分别在教众社团奉献全部收入时有部分隐瞒,被圣彼得指斥向神撒*谎,随即先后倒*毙的场景。油画原作由C.Roncalli作于1604年,马赛克摹品完成于1727年。</p><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这幅画,采石五年,作画二十年。与百度介绍的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雕塑杰作:亚历山大七世墓碑 。</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是是贝尔尼尼80岁时的杰作,位于圣彼得大教堂左侧尽头。</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七世是罗马天主教史上239位教皇,是前教皇保罗五世的曾外孙。墓碑下面是红色大理石,雕凿成的布幔覆盖了门楣,门内的骷髅代表死神,铜雕的骷髅手挥舞着沙漏从棺中爬出,提醒着世人死亡是永恒存在的。但教皇但教宗亚历山大七世端坐在上,他的周围围绕着由白色大理石雕成象征仁慈、正义、真理、智慧的四位守护女神。教宗并没有因为死亡而恐惧害怕,仍然专心在祈祷。</p> <p class="ql-block">网上下载一幅更加清楚些。</p><p class="ql-block">就连布幔也是波纹律动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忏悔的那个小屋叫“告解室”。</p><p class="ql-block">告解室或称告解亭、告解座,是一个用于告解仪式(或称告罪、和好圣事)的小房间。</p><p class="ql-block">信徒得以离苦得乐,安顿灵活。</p> <p class="ql-block">里面的杰作太多,听讲解也只能记得部分。</p><p class="ql-block">走出教堂,回望庄严的圆形拱顶,再环顾四周的圆柱子,人物石雕等等,我想:如此宏伟壮观,精美绝伦之作,以五百年前的技术可以称为“天工之作”了!那是有神力护佑的神秘力量的!</p><p class="ql-block">那就回顾一下宗教产生以及对人类文明巨大的推动力量(这是大题目,本文仅仅点滴而已)。</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宗教起源发展之路径。</p><p class="ql-block">族之图腾,多神崇拜→ </p><p class="ql-block">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基督教又分为三大派:</p><p class="ql-block">1)天主教。</p><p class="ql-block">2)基督教(路德宗,加尔文宗,圣公会宗)。</p><p class="ql-block">3)东正教。</p><p class="ql-block">2023年,全世界基督教信众23.8亿,其中天主教徒12亿,为最大教派。</p> <p class="ql-block">人类为什么创造宗教,需要宗教?简单回答最主要有三:</p><p class="ql-block">离苦得乐、安顿灵魂、完美寄托。</p><p class="ql-block">圣保罗之后增加了赎罪(原罪)。</p><p class="ql-block">具体展开(我的理解):人生是苦的,上帝能离苦得乐;人生是人人有罪(原罪)的,需要救世主救赎;人生是寂寞的,无助的,上帝万能始终与你同在;人生人世是不完美的,假丑恶避不开,上帝天堂完美完满。</p><p class="ql-block">宗教产生最初最直接的原因是苦。</p><p class="ql-block">先看看犹太教的产生。</p> <p class="ql-block">犹太教的产生直接原因是苦,需要“救世主”救苦救难。</p><p class="ql-block">犹太教是世界各地犹太人的宗教,产生于公元前5~6世纪的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迦南的原始居民迦南人,受苏美尔、腓尼基、巴比伦和埃及文化影响,创造了迦南文化。公元前13世纪末至前12世纪期间,犹太人与其他一些半游牧民族从美索不达米亚进入迦南。迦南人称犹太人为“希伯来人”,意为来自河(即幼发拉底河)那边的人。所以,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别称。犹太人的文字称希伯来文,希伯来文化主要指犹太教文化。希伯来人又别称以色列人,犹太教是以色列人的国教。</p><p class="ql-block">犹太人为什么要创立犹太教呢?这与以色列犹太人的民族苦难、亡国之痛、被奴役、受歧视、遭迫害而流亡异乡的受压迫的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犹太人先后受到埃及、亚述、巴比伦、希腊、罗马人的奴役。公元前722年,犹太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为新巴比伦王国所灭,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占领,首都被付之一炬,包括王公贵族在内3万多人被掳去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国王居鲁士战胜并占领巴比伦,他释放被囚的犹太人,令其回耶路撒冷重建都城和神殿,犹太历史称重建圣殿时期。公元前322年,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后,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64年,巴勒斯坦又为罗马帝国所占领。公元70年,犹太人因反抗罗马帝国而受严厉镇压,神殿被毁,他们背井离乡,犹太历史称散亡时期。古希伯来民族历史到此结束。虽然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地,但他们用犹太教作为联系世界各地犹太人和维系民族意识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从公元前7世纪~公元2世纪这900年间,是犹太民族受压迫受奴役的时期,但也是犹太教形成和宗教经典编纂时期,因此也是希伯来文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p><p class="ql-block">当时,受奴役的犹太人在绝望中盼望一个“救世主”来拯救他们。一些“先知”在民间宣传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海,相信耶和华为唯一的神。</p><p class="ql-block">犹太教无数先知们,经过300年的搜集、考证,于公元前2世纪编成了一本古代最庞大的文献集《圣经》,即《旧约》。希伯来人说这些作品记载了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订立的契约,它被犹太人奉为圣经。后来基督教承袭此说,认为“新约”是上帝基督与信徒新立的契约,于是犹太教就把圣经称为《旧约》。</p> <p class="ql-block">佛教的创造也是因为苦。佛教认为人有八苦:也叫佛教八苦,是指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所以要通过“八正道”修行,达到觉悟(之境),离苦得乐(觉悟,涅槃)。</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的创立也和苦有关。阿拉伯人曾经一盘散沙,受外族欺压,苦不堪言。穆罕默德为了摆脱同族人的苦难,创立伊斯兰教,顺从安拉,统一族群,团结一致,摆脱苦难。</p> <p class="ql-block">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再到基督教的教派产生,可以简单用下面的通俗表述:</p><p class="ql-block">上帝特选(犹太教)→</p><p class="ql-block">上帝普选(基督教)→</p><p class="ql-block">基督新教,不要中介(信众自己读《圣经》理解《圣经》;上帝与信众之间不要中介--教皇,也不要教皇的权威,这样基督新教产生了)。</p><p class="ql-block">具体过程如下:</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和犹太教有密切的联系。它是由犹太教演变而来的。</p><p class="ql-block"> 犹太教的教义是狭隘的。它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的恩惠只加给自己选中的犹太人(特选之民,上帝只惠顾祂选中的子民)。这样就不能满足罗马帝国中受苦受难的人们的愿望,在此背景下,基督教便开始应运而了。</p><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吸收犹太教及东方各民族宗教的学说并加以具体化通俗化。它毫无区别地对待一切民族而成为世界宗教。《保罗书信》中提出,基督之所以出世,不仅是为了安排以色列民族的命运而且也是为了安排人类的命运。它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上帝对各民族信徒一视同仁(上帝普选,上帝惠顾人类所有信众)。这个变革意义非凡,它让基督教成为人类所有人都可以做信徒的宗教。</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兴起以后,逐渐被教皇垄断,教皇成为统治者,不仅是解读圣经的权威,而且有定罪赎罪,盘剥信众的巨大权力。于是有了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运动。契机是教皇向信众收“赎罪券”,大概过程如下:</p> <p class="ql-block">公元1517~公元1546年,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p><p class="ql-block"> 1.上帝对罪行的赦免,而教皇无权定罪也无权免罪。教皇兜售赎罪券(免罪符),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赎罪券(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p><p class="ql-block">意义: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p><p class="ql-block">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其内容:</p><p class="ql-block">1、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p><p class="ql-block">2、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平等的。</p><p class="ql-block">3、信仰的依据是《圣经》。反映了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和反教皇与皇权的思想。</p><p class="ql-block">4、减少教堂和修道院,简化宗教仪式,并主张神父可以娶妻。反映了反对奢华和信众们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p><p class="ql-block">5、俗权高于教权,并最终支配教权。</p><p class="ql-block">6、建立本民族(德)教会。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p><p class="ql-block">新教席卷西欧,从英国又传到美国,成为信众最广泛的教派。</p><p class="ql-block">基督新教与天主教的最主要区别:</p><p class="ql-block">基督教没有教皇,天主教有教皇,梵蒂冈就是教皇所在地,是天主教的首都。</p><p class="ql-block">基督新教由于不需要教皇,上帝目前人人平等,变奢华为简朴,很快成为普罗大众的信仰,信众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欧洲游九天(去掉路程时间),看了许多教堂,导游介绍,就是每个小镇都有教堂。但是没有看到清真寺和寺庙。是基督教不包容吗?我认为不是,是由于这里的基督教信众占了绝对优势。</p><p class="ql-block">信众多,当然是有神力的,让我们看其他教堂的建筑和艺术神力。</p> <p class="ql-block">那中国(主要是汉族)为什么没有宗教信仰?因为宗教信仰要解决的是人类的终极问题:</p><p class="ql-block">"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基督教教义对这三个问题有回答:</p><p class="ql-block">我是谁?</p><p class="ql-block">根据基督教信仰,人是由神创造的,具有神圣的灵魂和肉身。人的本质是神的形象,即神的儿女。我们被称为“基督徒”,因为我们是跟随耶稣基督的人。我们的身份和价值在于我们对神的信仰和顺服。</p><p class="ql-block">我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来自神。我们是神创造的,通过耶稣基督的救赎,我们得到了与神和好的机会。我们的起源和目的都是神的爱和救赎计划的体现12。</p><p class="ql-block">我要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基督教教导我们,人生的目的是走向永恒。通过信仰耶稣基督,我们可以得到永生,与神同在。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天堂,那里没有死亡和痛苦,只有神的同在和永恒的快乐。</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基督教的回答强调了人的神圣性、生命的来源、以及人生的目的和终极目标。这些回答基于基督教的核心教义,即神的创造、耶稣基督的救赎以及信仰的永恒回报。</p><p class="ql-block">犹太教,伊斯兰教也差不多有类似答案,也是宗教。但是佛教,中国的道教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从严格意义上都不是宗教。佛和仙都是人(而且文字也是单人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超自然,超现实”。</p><p class="ql-block">易中天说中国人没有原始宗教,也没有信仰,但是我们有“祖宗崇拜”,还有“人本精神,现实精神,艺术精神”三大精神。差不多也可以起安顿灵魂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题目太大,到此打住了。(有兴趣的可以评论,讨论)。</p> <p class="ql-block">圣母百花大教堂,建设期175年,比圣彼得大教堂的120年还要长出55年,其拱顶的跨度,建设难度高于圣彼得大教堂。拱顶的建设期间难题百出,连达芬奇也出马帮忙了。最后呈现出来的这个建筑奇迹,是有神力的吧!当然也是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建设期更加不可思议:600年!</p><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坐落于意大利米兰市中心的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其性质为天主教堂,名列世界五大教堂。米兰大教堂于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最高的哥特式塔尖上的La Madonnina(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由Giuseppe Perego建造,是米兰市的象征。整个教堂1965年完工,历时五个世纪。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多灾多难。</p><p class="ql-block">是神力的式微,还是向人类预警什么?</p> <p class="ql-block">这是外面看到的正在修复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法语: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又名巴黎圣母主教座堂、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位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巴黎市中心城区,地处塞纳河中央西堤岛上,与巴黎市政厅和卢浮宫隔河相望,为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筑;始建于1163年3月24日(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四年),是基督教支派天主教巴黎总教区主教座堂、法国首都最悠久和最具象征意义的纪念碑之一、欧洲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之一、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和世界遗产之一,法国及欧洲文学文化地标建筑。</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平面为长形马蹄哥特式拉丁十字形制,总长约127米,总宽约48米,总高达96米,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达6000平方米;西立面置有两座钟塔,高约69米;内部共有五个纵舱,包括一个中舱与两侧各两个的翼舱,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十字长翼是圣母院长方形主殿;东端是圣坛,后为半圆形的外墙,横厅两个尽段都有开门,旁置小塔;圣坛外有标志性尖塔,高96米。</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是世界上第一座完全意义上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本体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及堂内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蜚声中外的世界声誉,是法国巴黎的象征,世界主流宗教基督教圣地。</p><p class="ql-block">1862年,巴黎圣母院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遗产纪念碑清单。1991年,巴黎圣母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火以前的样子,网上下载一个看看。</p> <p class="ql-block">200年前曾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留下著名画作“加冕”,藏于卢浮宫。</p> <p class="ql-block">圣母玛利亚门。</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提庇留大帝(Emperor Tiberius)时代,西堤岛的东半部上建有一座用来祭祀罗马与高卢神祇的神庙。</p><p class="ql-block">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定都巴黎并皈依基督教,西堤岛上建有祭拜圣史蒂芬的基督教教堂一座。</p><p class="ql-block">6世纪,建有圣艾蒂安基督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2世纪初,原有的圣艾蒂安基督大教堂倾圮,巴黎主教莫里斯·德·苏利(Maurice de Sully)决定重建新教堂。</p><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1163年,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Pope Alexander III)主持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开工仪式,莫里斯·德萨利主教为之奠基,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唱诗堂及其两个回廊。</p><p class="ql-block">1182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中堂、下侧和看台前四个跨度,巴黎圣母院的基本功能大致成型,建成有唱诗堂。</p><p class="ql-block">1190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中堂的后两个跨度。[28]</p><p class="ql-block">1208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主立面及入口。[28]</p><p class="ql-block">1220年,苏利的尤德、内莫尔的彼得和塞涅莱的威廉等主教扩修巴黎圣母院建筑群,添建钟塔、高窗钻孔、全面修复原有框架、建有屋顶集成复杂雨水系统。</p><p class="ql-block">1225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侧立面和两座塔楼的上部,通过高窗扩建大教堂,创建露台,修改尖顶拱门,增加中堂侧堂。</p><p class="ql-block">1250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北立面、北耳堂。</p><p class="ql-block">1267年,主要修建巴黎圣母院南耳堂及其大门、小教堂、红门和唱诗堂拱门。</p><p class="ql-block">1345年,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正式竣工。</p><p class="ql-block">1695年,巴黎教区诺亚尔枢机主教重修巴黎圣母院围墙、南钟楼、拱门、廊道和露台,改造跨度拱顶、屋面框架、垂直度,建有新地窖、主祭坛,锻铁格栅等设施。</p><p class="ql-block">1756年,众多教士认为巴黎圣母院内部太暗,拆除了大部分中世纪的彩色玻璃,用白色玻璃代替。</p><p class="ql-block">1789年11月2日,巴黎圣母院归属法国国有。</p><p class="ql-block">1793年,法国大革命导致天主教在巴黎被禁止,巴黎圣母院大部分财宝珍藏被破坏或掠夺,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又为藏酒仓库,遭到人为破坏。</p><p class="ql-block">1801年,协约国恢复教堂天主教信仰,重新建立巴黎教区,巴黎圣母院有损无修,一片衰败。</p><p class="ql-block">1804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用木制门廊、硬纸板和灰泥、丝绸、天鹅绒窗帘等装饰重修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归属教会。</p><p class="ql-block">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暴乱者彻底摧毁了巴黎圣母院彩色玻璃窗,烧毁大主教区,巴黎当局计划彻底拆除圣母院。</p><p class="ql-block"> 1831年,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出版《巴黎圣母院》一书引起轰动,引发了法国全国性的保护行动。</p><p class="ql-block">1842年,法国司法和宗教部长决定对重修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1844年,历史学兼建筑学家奥莱·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修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修复前的巴黎圣母院(19世纪)</p><p class="ql-block">1845年,法国政府拨款500万法郎,由建筑师拉素斯和维优雷·勒·杜克负责全面整修教堂,重修有尖顶、圣器堂、13世纪的大门、国王画廊、中世纪风格的复古高窗等。</p><p class="ql-block">1989年,让·图雷特在巴黎圣母院耳堂的交叉口建造有一座新祭坛。[18]</p><p class="ql-block">1905年,法国颁布《政教分离法》,巴黎圣母院重新归属法国国有,雅克·勒谢瓦利尔拆除圣母院内白色玻璃更换为中世纪彩色玻璃,重修有12座高窗。</p><p class="ql-block">2008年,重修巴黎圣母院风琴,翻新灯光设备。</p><p class="ql-block">2012年,巴黎圣母院修复了专供教士出入的红门。</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15日,维修中的巴黎圣母院起火,火灾原因是钟楼的部分电路系统故障,大火导致标志性尖顶倒塌,三分之二的屋顶被毁,整座建筑损毁严重,圣母院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暂停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6日,中法双方在北京签署合作文件,就巴黎圣母院修复开展合作,中国专家将参与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p><p class="ql-block">重修中的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31日,巴黎圣母院前广场恢复对外开放。同年9月15日,巴黎圣母院重新开放商店并恢复导游服务。</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5日,巴黎圣母院完成重修准备,修复工作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2024.05.15我们只能在外面远远观望。现场还在维修。但愿在巴黎奥运会之前能够完工,向世人重新展示。</p><p class="ql-block">让上帝、圣母玛利亚护佑巴黎,护佑世界。🌹🌹🌹</p> <p class="ql-block">巴黎圣母院,从1163年开工仪式,到</p><p class="ql-block">1345年竣工,历时182年,如此雄伟壮观,精彩绝伦,是有神助的。800多年的过程又历经战争炮火,革命破坏,火烧雷击等等磨难,能够存活到今也是奇迹吧!</p><p class="ql-block">双手合十,上帝与我们同在,祈求万福万年。</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易中天教授将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概括为:</p><p class="ql-block">人本精神:易中天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被置于首位,做学问或做官都需先学会做人。中国人往往将自然比作人,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界就是人,因此不重视与人际关系无关的科学或宗教问题。</p><p class="ql-block">现实精神: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精神是现实精神,它强调当下和现实,注重世俗社会和实际生活。中国人不追求彼岸世界,而是主张知行合一,即所说的要与所能做到的相符合,强调言出必行。</p><p class="ql-block">艺术精神:第三个精神是艺术精神。易中天指出,中国古代社会追求和谐,这体现在艺术上。中国的艺术作品往往追求和谐与统一,这种追求和谐的艺术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易中天认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精神是人本精神、现实精神和艺术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