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囚 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叶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个声音高叫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爬出来吧,给你自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渴望着自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也深知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的躯体哪能由狗子的洞爬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地下的火冲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革命者所走的道路被致人紧紧锁着,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却敞开着。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着:“投降吧!给你自由!我渴望得到自由,但是我深深知道——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怎么能靠出卖革命获得自由!我希望有一天,革命的烈火把我和反动派的监狱一起烧掉,我应该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被囚禁的新四军军长叶挺</span></p><p class="ql-block"><b>创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月,作者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被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酷刑,仍坚贞不屈。于1942年,他写下了这首《囚歌》。该诗作是叶挺写在被囚禁的重庆渣滓洞集中营楼下第二号牢房墙壁上的,手稿则由叶挺夫人李秀文探监时带出。</p> <p class="ql-block"><b>诗词赏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起笔两句描写监狱场景:供人进出的大门紧闭着,为狗爬出的洞却敞开着。此处的“狗洞”并不是指真正供狗自由进出的洞穴,而是运用比喻修辞,指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收买、诱降革命者的卑劣行径。看似简单的两句对比,既自然呼应了诗歌标题,又准确地描绘出监狱森严恐怖的情形,给人一种自由禁锢、压抑无比的窒息感,为下文陈述心志作了很好的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四两句,紧承开头两句来写,简笔勾勒国民党反动派惯常的手段和伎俩:对革命进步人士威逼利诱,不择手段。“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意思是:“你投降吧,给你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当然,这“自由”的获取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背叛党、出卖同志、丧失革命意志,甚至是最起码的人格尊严。这两句和一、二句衔接紧密,语势连贯,共同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六、七三句属于过渡性文字,在全诗中起到承上启下之功效。“我渴望自由”承接上文,写出了“我”作为一名革命者,出于求生本能,抑或为革命事业赢取时间保存实力之考量的内心诉求,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紧接着“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两句,话锋陡转,语气铿锵决绝,以极强的气势回绝这种饱含屈辱的“自由”,读来令人热血沸腾。这两句顺利开启下文的心志陈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四句是全诗的关键,是诗人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贞告白,也是全诗的精华。其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烈火”喻指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逐步壮大的革命力量,而“活棺材”指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腐朽统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内心强烈的革命意志:有朝一日,烈火冲腾,将自己和这活棺材一齐烧掉,与一切反动势力同归于尽,让自己在烈火和热血中获得永生。这是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表现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斗士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反映了一代名将在国难当头不能驰骋战场是何等的无奈与心痛;“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表露了对国民党反动派阴险狡诈的面孔是何等的鄙视与愤恨;“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体现了坚定的革命者拒绝敌人的诱惑是何等的坚决与彻底;“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现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何等的无畏与坚强。《囚歌》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贯穿于叶挺将军一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新华日报》登载的周恩来的题词手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叶挺的动人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伐战争时期,他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屡建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部被称为“叶挺独立团”,为第4军赢得“铁军”称号。北伐军占领武昌后, 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副师长,1927 年春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同年5 月夏斗寅叛变革命,带领所部新兵和工人纠察队击溃叛军进攻。使武汉转危为安。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参与组织领导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任十一军军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叶挺拥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积极参与将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10月应召赴延安会见毛泽东,表示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抗战到底。1938年1月出任新四军首任军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新四军任职期间,他与项英等领导人指挥部队转战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针对国民党限制新四军发展的方针,他在编制、经费、防区等方面,与国民党有关当局进行了许多交涉和斗争。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向爱国人士、海外华侨、国际友人和国民党内的朋友等,募集物资、枪支、款项,并动员一批学者、故旧、亲属参加新四军,壮大抗日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包围袭击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驻皖南部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部队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临危不惧,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终因寡不敌众,部队弹尽援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失散、牺牲和被俘。他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遭扣押,先后被转到上饶、恩施、桂林、重庆等地监禁5年零2个月。面对蒋介石等的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坚贞不屈。在牢房中写下《囚歌》以明志:“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躯体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叶挺和家人在遇难前的最后一次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抗战胜利后,经中共中央营救,于1946年3月4日获释。5日即致电中共中央,要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于7日复电,称赞他忠诚地为中华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种种严重考验,决定接受他入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4月8日,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刚刚久别重逢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也一同遇难。噩耗传来,举国悲痛。毛泽东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悼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位将自身生命奉献给革命的将军,他即使在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下,也不屈服,写下了《囚歌》以明志,这是一个革命者用生命谱成的雄壮乐章,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雕饰,但音韵嘹亮,读起来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令人回肠荡气。叶挺将军身上所体现出的崇高革命气节和伟大爱国精神,激励和教育着成千上万的革命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