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254)我把生活收集在这里。

大海

<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到了小满节气,家乡的小麦开始灌浆了。</p> <p class="ql-block">来苏州博物馆走一走。</p><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是拙政园的西邻,其现代化又与江南风格融合的建筑是一大亮点。</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三部分:文物展示、太平天国忠王府和“文徵明手植藤”。</p> <p class="ql-block">2011年6月20日,97岁高龄的何泽慧老人在北京她住了大半生的小房子里安详地走了。有多少人知道,她是中国实验核物理专家、中国的“居里夫人”,他的丈夫钱三强被称为“中国核物理之父”!</p><p class="ql-block">何泽慧,苏州人,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当听说网师园要被外国人买走时,便在张大千等众友的帮助下买下了网师园,何泽慧便是在网师园出生并长到少年。</p><p class="ql-block">殿春簃(位于网师园西北角的一个院里,簃yi,指亭边小屋,现为张大千艺术馆。)便是何泽慧的闺房。小院的门楣上“真意”二字十分清晰,是何澄为女所题,恰好折映了何泽慧的一生。</p><p class="ql-block">何泽慧就读于她外婆王谢长达创建的振华女校,天资聪慧,后考入清华,到国外留学与清华同窗钱三强结为夫妇。</p><p class="ql-block">何泽慧就是一块纯白的玉,质朴无瑕。她的心中充满对科学的敬意。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对生活永远天真,对理想永远热忱!祖宅网师园说捐就捐,自己却住在小房子里,不要配车,不图享受。人造革的皮包用得断了带就用绳系上接着用……</p><p class="ql-block">但这些都不能掩住她的光芒,她和她的丈夫钱三强对中国乃至世界核物理的贡献之大有目共睹,有证可凭!他们是中国核物理科学领域永远闪耀的两颗巨星!</p><p class="ql-block">何泽慧,永远的“贵族”!</p> <p class="ql-block">网师园的花很多,殿春簃名字的由来也与开在春夏之交的芍药花有关系,殿春意为春末夏初。初夏来时确实小屋窗外的芍药盛开,我还歇在半亭廊下欣赏。独今天随着对网师园的了解有加,见到石隙间的小花,才觉眼前一亮,便浮现出那个童年无忧,扎着两条小辫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从网师园沿小弄过十全街去振华女校上学的何泽慧……</p><p class="ql-block">振华女校是她外婆创办的,后来由她的姨娘继任校长,何泽慧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乃至校长怕她骄傲,太过风头,公布成绩常常有意压低名次。但是,何泽慧还是飞出苏州飞向清华飞向欧州又飞回祖国,回到北京。根植炎黄沃土。多像这小花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小河边。</p> <p class="ql-block">运河边的夜晚,景真美,风真爽。</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小河。</p> <p class="ql-block">运河之恋。每天傍晚遛弯,就情不自禁地来到护城河边。</p> <p class="ql-block">葑门城墙经过打造终于有模有样了。</p> <p class="ql-block">十五的月亮照在姑苏也照在家乡。</p> <p class="ql-block">葑门景色。</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盘山很美,是雄浑的美。康熙一生曾三十二次去盘山,第一次去就写下名句: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每年的这个季节我多半都会去的。今年只能看着友去了。</p> <p class="ql-block">十全街边十全河。</p> <p class="ql-block">葑门古城河夜色。</p> <p class="ql-block">趁早晨来吴街场37号弄拍红豆山庄遗址上的红豆树。这是苏州老城仅存的一棵老红豆树了!小弄很窄很深,已找不出多少山庄的痕迹,唯这棵老红豆树已在这里生活了360年!看它风烛残年沧桑的样子,不知还能几何。我心唯有祝愿。</p> <p class="ql-block">呆萌的鹭!</p> <p class="ql-block">忙碌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拍下一朵金丝桃花,就让我美上整个夏天。</p> <p class="ql-block">打造后的葑门。</p> <p class="ql-block">无论树上树下,都很美,很优雅。</p> <p class="ql-block">友的“军功章”!</p> <p class="ql-block">觅渡古桥留张影。每次只能在运河的对岸遥看,今天终于站到了桥上。古桥已经700多年了。和它比我还小呢!</p> <p class="ql-block">“灭渡桥”始建于元朝大德二年(1298年),明代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年间再修,1985年再修,并加了护栏。</p><p class="ql-block">桥为单孔,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跨19.3米,矢高8.5米,两坡各有53级石阶,平缓易行。游人来觅渡桥码头乘船,都要打从桥上过。</p><p class="ql-block">相传元时渡口码头船运繁忙,东西交通很不方便,又因码头之利,纠纷、闹事不断,政府终于决心建此桥并起名“灭渡”。现已更名为“觅渡桥”。值得交待的是这座古老的桥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交通价值,成了历史的收藏,也成了运河上的一道风景。取而代之的是它旁边的现代化的新的觅渡桥。</p> <p class="ql-block">觅渡桥边的运河水文站。</p> <p class="ql-block">开在觅渡桥码头上的石榴花。</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蜀葵花开了,炎炎夏日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觅渡桥游船码头。</p><p class="ql-block">来一趟苏州,谁还不坐坐游船呢!</p> <p class="ql-block">苏苑公园,大众公园,仿网师园建造。走进园中的感觉很精致,也很安静。</p> <p class="ql-block">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打着油纸伞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雨过天晴,河边真爽!</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内城河向西直通盘门,与外城河之间隔着古城墙,较之外城河,这里安静了许多。</p><p class="ql-block">美丽的夕霞笼在河上,落入水里,让我联想到起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的苏州评弹。它的特点是“说、噱、弹、唱”。其中以说为主,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说中夹唱的传统曲艺说书的艺术形式。2006年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声声慢》是其中代表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苏州评弹的表演大多有一人、二人、三人之分,至于多人上台的情况极少。演员端坐台上怀抱琵琶或三弦自弹自唱,犹如一杯清茶,满室香韵,媚而不俗,俗不失雅,越品越有味道。其中之妙正如这落于水中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这也太爽了!只觉得穿少了。</p> <p class="ql-block">蛇门城墙的傍晚。</p> <p class="ql-block">老友和同伴虎丘湿地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这孔付司巷中有江南织造署旧址(后建振华女学校,现名为苏州十中。)、吴氏老宅红豆山庄遗址。</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五月是最美的时候。疾风中的青芦、雨后的街道,亲切!</p> <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七十二个儿童节!</p> <p class="ql-block">我来蠡墅过“六·一”。</p><p class="ql-block">蠡墅老街位于吴中区太湖旁。相传春秋末期越国的相国、大将军、上大夫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乘一叶扁舟带着西施悄然离开了。就隐居于此并建一墅,所以小村名蠡墅。</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唐朝李白曾写诗评价范蠡:“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中华5000年,涌现出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成功,最完美,就是范蠡。</p><p class="ql-block">他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家、军事家、商业家、经济学家。</p><p class="ql-block">前半生从政,辅佐越王勾践从弱到强最后打败吴国。达到顶峰又适时而退更名隐居,一湖,一舟,二人。后半生三度从商,三度富甲天下,三度散尽钱财,解国之危难,救民于水火。民间只晓得一个叫“陶令公”的富商和富商美貌的妻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