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4赣闽粤自驾之 汀州、古田、龙岩、永定、泉州》

庄子

<h3>  长汀县又称汀州,辖归龙岩市,在武夷山脉的南麓,西接江西,南邻广东,是赣闽粤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福建的西大门”。<br>  汉代置县,唐开元24年(736)设汀州,唐代是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与其它7府构成福建八闽。在唐至清的一千多年间,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br>  长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福建省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被誉为“红色小上海”。<br>  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 <h3>  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至明清时,城墙总长5000多米,设城门12座,“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独特格局。</h3> <h3>古城墙是汀州古城的外包装,它把城隍庙、文庙、天后宫等古代建筑,福建苏维埃政府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央苏区红军医院 - 福音医院、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在地 - 云骧阁,红四军入闽时的司令部、政治部所在地,辛耕别墅等红色景点和明清古街,古居宅群,古寺庙群等包裹在一起,形成丰富密集的人文景观。</h3> <h3>汀州古城文庙里的文昌阁里</h3> <h3>  在中央苏区时期,长汀的经济发展活跃,有“红色小上海”之美称,为红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保障。当时长汀的商店、市场云集,有被服厂、织布厂、斗笠厂等众多国营企业,数量几乎占据当时中央苏区所有国营企业的一半。<br></h3> <h3>路易.艾黎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 </h3> <h3>  福建长汀第一中学(长汀一中)创办于1904年,前身为建于1681年的龙山书院,历经汀郡中学堂、汀州中学校、福建省立七中、长汀第一中学等名字更迭,弦歌不断,不易校址。1956年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br><br>  办学110多年来,学校秉承历史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历经土地革命的洗礼,厦门大学内迁的润泽,逐渐形成了清纯厚重的文化底蕴、爱国至上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主鲜活的教风学风。特别是抗战期间,厦大内迁8年,与长汀一中校址相连,其“止于至善”的办学思想、“求实创新”的校风,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对该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br>  学校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共六万余人,遍布五洲四海,立勋军政学商。著名校友有杨成武、刘亚楼等6位共和国将军,张存浩(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业键两院院士等大批科技精英,张浚生、谢先文等一批党政高级领导干部。</h3> <h3>瞿秋白(1899-1935)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br>  1927至28年担任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常委、主席,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中执委、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部长等职务。<br>  <br>  1935年2月在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br>  <br></h3> <h3>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国际歌被国民党士兵押至罗汉岭下,坦然地坐在一片草地之上,说:“此地甚好”,之后从容就义。如今在这块浸染着烈士鲜血的地方,巨石矗立,上刻“瞿秋白烈士就义处”,旁边建有他的纪念馆,后人将千秋万代凭吊祭奠先烈。</h3> <h3>古田在长汀东南106公里处,由于途中修车,赶到展区时已近下午五点,急匆匆赶往会议旧址参观。</h3> <h3>  古田会议旧址在闽、赣、粤三省交界处,福建省上杭县,原是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民国初,为推行新学,改祠为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开展土地革命,和声小学改名“曙光小学”。当年的12月28-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地此召开。</h3> <h3>1929年12月28-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br><br>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br><br>会议解决了中共在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h3> <h3>  古田会议纪念馆距离龙岩市35公里,今晚住在龙岩百翔京华酒店。</h3> <h3>  永定土楼在福建省西南部龙岩市永定区,唐末宋初以前,永定就有客家先民居住,元以前以“堡”、“寨”命名的村子或土楼有40多个,元后期土楼已相当普遍。明清两代为永定客家土楼发展的鼎盛时期。</h3> <h3>  永定土楼,分五凤楼、方楼和圆楼三大种类。除五凤楼是中原汉族府第式建筑形式的直接传承外,圆、方土楼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但祖祠均建于全楼中心,仍保持中原汉族礼制传统中孝悌尊卑观念的核心。</h3> <h3>  客家人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特有族群。客家人实际上是中国汉族,而非少数民族,原居住中原地带的汉人,几千年来由于饥荒战乱,自然灾害,朝代更替,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到达其它地区以后,属于所谓的“流民”,在本地土著居民看来,他们都是北来的客人,称他们为“客家人”,在中国人口漫长的迁移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语言特征和族群特色。<br><br></h3> <h3>尝尝村民销售的自制茶叶和烟卷</h3> <h3>  客家人,是西晋末年从中原为逃避战乱而来到南方生活的人,唐朝末年以及南宋年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中国历史上曾有过6次大的迁徙,为了与当地原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人称自己是“客家人”。现今的客家人遍及世界各地,所谓“凡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h3> <h3>  据统计,全球有8千万客家人,约5千万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海南、湖南、浙江、台湾、香港(500万)、澳门等19个省的180多个市县,约1500万散居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在新、马、泰、印尼、越南、缅甸、秘鲁、美、加、澳、英、法、牙买加、荷兰、毛里求斯、南非、留尼旺等地,其中印尼、马来西亚沙巴州、英国、牙买加、毛里求斯、留尼汪、塔希提岛等华人社区以客家为主。<br>  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能与《切韵》《唐韵》《广韵》《集韵》等古代韵书上记载的发音对应,保留着大量的文言文字眼,如客家语发音的你、我、他就是尔、吾、其的古音。</h3> <h3>  初溪村土楼群在福建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人口2000多,均为徐姓。从永定土楼到出溪有三十公里车程,刚下车即大雨如注,大家只好在景区服务中心避雨,工作人员说一会儿雨会停的,我还不太相信,不想十分钟后果然雨住,立刻乘电瓶车上山,一路看山泉喷涌,草木滴翠,云雾飘渺,空气清新,好一幅烟雨围楼的山村景画!</h3> <h3>下了摆渡车,几个脚力不错的人就沿着山坡拾级而上,满头大汗地登上了观景台,看远处山顶云雾缭绕,山谷里溪水潺潺,绿树苍翠,菜田绿草芭蕉树,三圆一方的围楼,好像身在世外桃源仙境里。</h3> <h3>  在观景台的小亭子里,阿伯请我们喝茶,说他姓徐,山下小村子里的人都姓徐,他们的祖上来自河南洛阳,山下的四个大围屋已有600多年历史。他的小茶亭是在新加坡开诊所的大伯出资修建的,他家里的茶园就在不远处的山坡上。</h3> <h3>在出溪土楼,可以登上四层楼参观。</h3> <h3>动漫影片《大鱼海棠》的拍摄地点</h3> <h3>  与永定客家土楼相比,出溪土楼更原始古朴,自然风光更美,可登上四层楼梯参观,没有那么烦人的商业气息。</h3> <h3>  泉州,简称“泉”或“鲤”,福建省辖地级市,辖4区5县代管3个县级市,人口888万。<br>  上古百越地,夏商属扬州,西周为七闽,春秋末战国初属越国,汉为闽越,隋初名泉州后建安郡,唐复名泉州,南宋1132年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移司泉州,元设行省辖澎湖台湾等岛,明清改泉州府,民国属第六专区,1949年解放,归晋江县,1950年设市。</h3> <h3>  市舶司遗址在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职能是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h3> <h3>  根据考古发掘,参照市舶司设置规模,结合泉州市舶司/务遗址周围水系、道路的构成等因素,推测市舶司遗址范围大致为西南依竹街,东北到马坂巷西侧道路和马坂巷之间,东南至水门巷,西北靠八卦沟,院落整体在面阔89.4米(方向72度)、进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区间之内,面积约12000平方米。现市舶司遗址范围内有附属文物水仙宫。遗址旁有水门水关和南薰门水关,以宣泄水流及启闭舟楫的出入。<br></h3> <h3>  泉州城隍庙是福建最早兴建的城隍庙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庙中供奉“清溪显佑伯主”(俗称“城隍伯主”),并祀“城隍夫人”(俗称“城隍妈”)。庙宇原建于县治东(县城富民街安溪县实验小学内),今共有旧庙与新庙各一座,建筑风格独特,装饰富丽堂皇,香火鼎盛。<br>  香客很多,到处是烧香磕头顶礼膜拜之人。</h3> <h3>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最古老伊斯兰教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回历400年。占地2184平方米,石构建筑,仿大马士革伊斯兰礼拜堂建筑形式。是首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它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伊斯兰教四大古寺。</h3> <h3>  这里的奉天坛是明万历年间经历过地震以后的遗址,是教众叩拜真主之处,寺墙倒塌,仅剩断壁残垣,大殿墙壁,及依然伫立在殿中的石柱,为人们勾勒出奉天坛曾有的规模。</h3> <h3>  距离清净寺东北754米是一座佛教寺院,<br>承天寺,初名“南禅寺”,南唐保大末至中兴初年(957-958),北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屡经重修,与开元寺、崇福寺并列泉州三大丛林,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奇景,原为五代十国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家南花园,规模仅次于开元寺。</h3> <h3>  虽然下着小雨,但游人很多。</h3> <h3>  开元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更名开元寺,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现存主要庙宇为明、清两代修建。寺内有弘一法师的纪念馆。</h3> <h3>  开元寺内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石塔。坐落在寺内两侧,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br>  镇国塔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仁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二塔历经年代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h3> <h3>  泉州唯一的天主教堂,花港天主教堂,具有独特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浪漫的名字和粉红色的外观而闻名。教堂建于1926年,由旅居菲律宾华侨捐资修建。位于中山中路西侧的花巷内,因此而得名。其建筑特点是高耸瘦削,最引人注目的是塔楼尖顶上的十字架,教堂的粉色塔身在蓝天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也因此成为许多游客和女士们的拍照打卡点。</h3> <h3>  洛阳桥建于宋嘉祐四年(1059)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的跨江接海大石桥,民国1932年改钢筋混凝土桥面,1938年被日机炸毁,历朝历代多次损毁复修。1996年恢复旧貌开放通行,桥长835米,宽7米桥,墩46个,桥两侧有<br>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7亭9塔点缀,武士造像分立两端,2021年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3> <h3>  桥墩呈船形,两侧建置石塔,用以镇风。桥旁扶栏外尚存幢幡等形式的石塔,塔身有浮雕佛像图案,桥上筑石亭,供率骑休息。桥身及附属建筑物上有许多造型美观的石雕,昂首挺拔的狮子,口含石球的狮子等。桥中央的碑亭有明万历年间的“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间的“天下第一桥”横额石刻。“中亭”周边有历代碑刻12方,亭东侧有“万安桥”和“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西甘露碑亭,在中亭右侧,为古时祈雨所在。<br></h3> <h3>洛阳桥曾叫万安桥,万安桥尚未修建时这里原有古渡口-万安渡(也叫洛阳渡),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h3> <h3>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桥的南北两端各正2尊圆雕将军石像;桥旁有石塔5座,桥中央两侧有亭子2座,桥的两侧有500根栏柱,桥的两测建置石塔9座,桥上筑石亭7座</h3> <h3>  洛阳桥的造桥特点:筏形基础,牡蛎固基,浮运架樑。<br>  <br>  桥头矗立着巨大的蔡襄石雕像。<br><br>  蔡襄,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慈孝里人,北宋名臣。累赠少师,谥忠惠。两度出知泉州,忠于职守,勤政为民,促成泉州洛阳桥的竣工,留下不朽丰碑。《宋史》称“其惠在民者,深矣哉”。<br>  如果概括地评述蔡襄的历史功绩,可用“一座桥、二部书、三品官、四大家”来提炼。 “一座桥”,即蔡在泉州参与并主持洛阳桥建造,“二部书”指其撰写的《茶录》和《荔枝谱》,“三品官”是蔡的最高官阶,“四大家”指其书法浑厚端庄,位列“宋四家”之首。<br><br><br></h3> <h3>  争论不止的洛阳桥</h3> <h3>  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相传是我国南方武术的发源地,在清源山东麓,为13棍僧救唐王之一的智空和尚入闽所建。历史上,南少林建筑群庞大,共13进落,东至东岳山麓,西至东门护城河,南至东湖,北至伊斯兰墓地,现存东禅少林寺仅为其一小部分。</h3> <h3>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h3> <h3>  5月17号离开瑞金进入福建省,在汀州、古田、龙岩、泉州游历了5、6天以后,于22号离开进入广东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