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开办大食堂不久,我就从幼儿园大班毕业了。婆婆找人给我做了一个长方形的竹筐,叫我跟着姐姐学捡二煤炭。那时姐姐在读小学五年级,星期天和寒暑假期间,上午只要没下雨都要去捡二煤炭,我们家里冬天烤火、烧开水用的全是她捡的。</p><p class="ql-block"> 一天早上,姐姐带我去了南门河边一个很大的垃圾堆上。垃圾车陆陆续续装着满满的垃圾从城里拉到这里倒掉。捡垃圾的人很多,大人小孩都有。一车垃圾倒出来,捡的人就蜂拥而上,有几个大人拿着装有铁钩子的长棍子使劲的拨弄那些垃圾,啄捡里面混着的纸壳、铁丝、木块、大炭块等等可以利用或卖钱的物品。有些垃圾倒出来,炉灰四处飞散;有些垃圾倒出来,臭气腾腾弥漫。我和姐姐不去凑热闹,只在他们已经选弄过的地方找寻小颗的炭粒。</p><p class="ql-block"> 捡二煤炭也是有技巧的。姐姐很有经验,知道哪些垃圾里的二煤炭较多。她一手拿着铁丝刨一手捡,动作很快,不大一会儿就装了小半竹筐。我学着姐姐的样子选捡那些黑色的颗粒,好半天才捡到一少半筐。可是姐姐一检查,发现好多都是碎砖头瓦片或碎石头。她给我选出这些东西,又拿起几颗二煤炭说:你掂一掂,这些东西重些,而且表面上看起来光滑些,二煤炭轻些,看起来泡呼呼的不光滑。</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大垃圾堆上去了两次后,婆婆说在那里捡二煤炭太不卫生,不要我们去那里了。她说:看到哪里有烟囱冒烟,那里就有二煤炭。于是我们开始寻找新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我们发现离家不远的北门口有一个“五金厂”,烟囱经常冒出黑烟。有一天我和姐姐绕着围墙找到了进出的小门。进去一看,烟囱就在小门里不远的地方,原来那是厂里的食堂,一个锅炉边堆着炉灰和其它垃圾,炉灰里有好多的二煤炭。原来厂里的垃圾和炉灰都先倒在那里,等堆多了才用车拉走。我们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那样一阵狂喜。姐姐叫我赶快回家去把装二炭的篓篓拿来,她在那里先捡着。</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捡了满满两篓篓大个的二煤炭。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去那个地方,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还能捡到一些能卖钱的废螺丝、铁渣、铜渣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个叔叔倒来一筐理过了红苕的苕藤苕根,我见那上面还有一些手指头尖大小的红苕,心想还可以吃,就仔细地把那些大点的理了出来拿回家。婆婆用碗把那些红苕蒸熟了端上桌子作为晚餐,她说是我捡回来的,让我最先吃了几个才再给我们三姊妹分吃。</p><p class="ql-block"> 那一碗红苕虽然小得几乎算不上是红苕,但它却是真正的红苕,一点像苕藤苕根那样嚼不烂的筋筋都没有。那看起来粉嘟嘟儿、亮晶晶儿的样子,吃起来香喷喷、甜蜜蜜儿的味道,在我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出现过。</p><p class="ql-block"> 我们捡的二煤炭自家用不完,婆婆就把比较大个的选出来,冬天时用1.5分---2分钱一斤的价钱卖出去。后来院里有几个小伙伴们也同我们一块去捡。我们走的地方越来越多,走的路也越来越远。我们沿着汉渝公路向北,寻找有二炭可捡的地方。同时还捡牙膏皮、铁铜丝一类的东西,积累多一点就拿到废品收购店卖。有时候还能在汽车修理厂的垃圾里捡到汽缸垫、汽车内胎上的铜气嘴。卖的钱我全交给婆婆,她说这些钱存起,等我上学读书时用。</p><p class="ql-block"> 上学读书是我盼望已久的事。七岁生日那天,妈妈说现在是十二月份,读书要明年九月一号才可以报名。好不容易等到明年,可婆婆说家里没那么多钱交学费,要让姐姐把小学读毕业了我就报名上学。</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家里连生活费都很困难。婆婆隔一段时间就带我去正街上的一家寄卖店卖东西。记得她每次走到柜台前,双手将用手绢包好的东西放到柜台上,我就在她旁边使劲踮起脚看,她慢慢打开手绢,我几次看见的都是玉石圈子(手镯),有花的、白的、还有绿的。最后一次去是卖的皮褥子,那是婆婆冬天铺在床上睡觉用的。当婆婆把那包着褥子的包布打开,那个高高瘦瘦留着几缕山羊胡须的老头子放下手中的水烟壶,慢条斯理地走过来,用他鼓满青筋的双手摸摸揉揉皮褥子,再慢条斯理地戴上一副黑框眼镜,从柜台抽屉里拿出一个带柄的放大镜,一只手分开褥子上的柔柔的绒毛,低头把眼镜凑到放大镜上仔细看起来。他这样分开绒毛看了褥子上的好几个地方后才放下放大镜摘下眼镜,轻轻地把褥子叠起来……</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生活如此,我只好继续带着妹妹捡二煤炭。平时也经常在一些包东西的报纸上用婆婆给买的铅笔比画着写那上面的大字。</p><p class="ql-block"> 过了八岁生日的第二年的九月,我终于可以上学了。听说九月一号二号三号报名三天。我们第一天去了。一大早,母亲牵着我的手到了学校。我小心翼翼垂手站在一张课桌前,课桌后面端坐着一位与母亲年纪差不多的女人问: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住在哪里?家里有几个人?母亲在我身后,握了一下我手腕,那是在给我加油。我一一回答了老师的问话。老师又问:“婆婆做什么工作?”,“在家里扎鞋底做鞋子。”;“爸爸呢?”,“在很远的重庆。”;“妈妈做什么工作?”,“做土工。”老师说:“很好!转过身走五步再走回来。”,我转身迈步默念着1、2、3、4、5,然后转身回到桌前,老师说:“很好!3号早上8点钟到校,背上书包。”</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妈妈给我缝好了书包。书包是比照着姐姐那个补了几个补丁的书包的样子做的:敞口,没有包帘,也没有拉链,背带是用布条缝成的。我用一个装针药的纸盒当文具盒,装了两支3分钱一支的铅笔和一个2分钱的橡皮擦、一把5分钱的削笔刀。睡觉的时候,我把文具盒放到书包里,把书包放在我的枕头边。</p><p class="ql-block"> 3号早上我起得很早,穿上过年时穿过的新衣服和婆婆刚做好的新鞋子。吃过早饭就背上书包,婆婆送我到小北街口,她一路叮咛“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长大才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我一路蹦蹦跳跳到了学校。我们学校在一条狭窄的巷子里。大门跟我们冯家院子的第一道朝门差不多大小,门口两边也有两个大石头墩子,只是门槛矮些而且是石头的。右边门柱上挂着一块竖着写有“达县第二民办小学校”几个大黑字的白漆木牌子。走进门是一个四合大院,正中的堂屋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堂屋左右和两边厢房都是教室,从右厢房与正房转拐处有一个过道,从过道穿过去再下两级台阶连着一个更大的院子。这个院子的院坝很大,中间有一棵很高大的香椿树。</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新生全在大院坝里等待,然后有老师拿着大本子站在台阶上念新生分班的姓名。被念着的新生即到另一位老师跟前按男女排成两队,个子矮的在前,高的在后。然后跟着老师依次进教室。我被分到一年级三班。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门口站定,让一男一女依次进教室,从第一排位置坐起。教室里每两张长条木桌并放成一排,后面放两条也是木头做的长板凳,可以坐六个人。我的个子较高,轮到坐了第七排的位置。我的后面还有3排座位。第一排前面靠墙的地方用木架子撑起一张黑板。老师的教桌靠着第一排课桌的中间。</p><p class="ql-block"> 学生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最开心的是领到新书那一天,我捧着两本崭新的课本,一口气就把它们翻看了一遍。放学回到家里立即用早已准备好的报纸把书面给封好,然后又翻看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一年级的课本跟现在的大小一样,厚薄也差不多,也有很多彩色的图,但是纸张没有现在的厚,也没有现在的光滑。作业本可就比现在的差远了。灰白色的封面,从左至右横着翻,20页一本。可里面的纸张全是黑黝黝的,用铅笔使劲把字写上去,也几乎看不到字的颜色。纸面上还有一些麦梗渣子,有时字刚好需要写在那上面,没等把字写好,就整个随着麦梗掉了,纸面留下一个洞,只好重写。后来我为了不在写作业的时候浪费时间,就事先把那些麦梗渣抠掉,字写到那里的时候就跳过洞去,有时也正好作为一个标点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 待 续 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