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编者按:</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一场以反封建为基本任务的伟大运动。其根本目的,是将农村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所有制,结束中国封建、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与全国各地一样,雷波县土地改革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55年秋,中共雷波县委根据乐山地委(1956年1月,雷波县改隶凉山地委领导)指示,于1955年12月—1956年3月期间,在附城(后改为汶水)、永盛、黄琅3个区21个乡(镇)实行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土地改革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需要说明的是:在杂居区轰轰烈烈地开展减租退押和土改运动时,为了稳定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秩序,中共雷波县委按照区别对待政策,明确宣布:土改在只在附城、永盛、黄琅3个杂居区进行,不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注:</b><span style="color:rgb(1, 1, 1);">雷波解放后,对原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1952年11月,第一区人民政府治地从城厢镇迁至汶水场,改名为汶水区。1953年3月第二区改名为黄琅区,第三区改名为永盛区。汶水区辖城关(原城厢镇)、大石盘、南田、扒哈(后称帕哈)、麻柳、杉树、汶水、狮子、箐口(从永盛区划出)等1镇8乡。黄琅区辖黄琅、田坝(从黄琅乡分出设置)、马湖、谷米(改原翻身乡为谷米乡)、柑子、双河口等6乡。永盛区辖永盛、顺河(从永盛乡分出设置)、回龙(改原胜利乡为回龙乡)、祛里密(从永盛乡分出设置)、兴田(从汶水区划出设置)、渡口(1953年6月从黄琅区划出人民乡改名设置)等6个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土改工作队人员向群众宣传《土地改革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p> 一、雷波县土地改革的背景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雷波县杂居区农村的土地、耕牛、种子、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大部分掌握在地主、富农手中,广大贫苦农民被迫向地主、富农租种土地,交纳超过70%以上的高额地租,忍受着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这种极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严重地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彻底摧毁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广大农民摆脱贫穷的追切需要。</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中共雷波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通过同地主阶级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斗争,取得了征粮和剿匪的初步胜利,但是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p><p class="ql-block"> 一是各种封建势力虽然行将就木,却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仍然负隅顽抗,孤注一掷,妄图挽回局面。他们纠集匪徒,勾结封建恶势力,暗中组织反革命武装。公然发动反革命武装叛乱。</p><p class="ql-block"> 二是雷波是一个贫困山区农业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还没有真正觉醒,地主阶级还占据着农村阵地,保留着对土地的所有权,继续利用所占有的土地实行封建剥削,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三是国际国内的各种反动势力遥相呼应,逃往台湾的蒋介石随时叫嚣“反攻大陆”,帝国主义的政治包围和经济封锁、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县境内的地主也在暗地里进行各种破坏活动。</p><p class="ql-block"> 鉴于这种形势。中共雷波县委根据乐山地委部署,决定于1955年12月起开始进行土地改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雷波县汶水镇战斗村田园风光(唐晓军 摄)</span></p> <p class="ql-block"> 居住在汶水、永盛、黄琅3个杂居区的彝族由于长期受汉族的影响,生产生活方式基本上属封建性的,彝族地主或奴隶主占有的奴隶甚少,主要依靠出租土地和放高利贷进行剥削。当时的阶级划分情况大体是地主、奴隶主和富农约占彝族总人口的10%多一点(其中彝族地主、奴隶主占29.8%,汉族地主占70.2%),中农占20%,贫农占62%,安家娃子占5.5%,锅庄娃子占1.7%。从租佃关系上看,汉族地主的土地基本上全部出租于汉族农民,但彝族地主、奴隶主的土地中有69.87%出租于汉族农民。彝汉之间的债务关系,债主也主要为彝族地主,彝人向汉人借贷者较少。杂居区内尚有部分土地(估计1万余亩)系聚居区里彝奴隶主所有。</p> 二、土地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波县土地改革前杂居区共有3个区21个乡(镇),共有农户10303户,人口45837人。其中:</p><p class="ql-block"> 贫农6963户(占总户数的67.58%),27652人(占总人口的60.32%);</p><p class="ql-block"> 中农2021户(占总户数的19.61%),10183人(占总人口的22.21%);</p><p class="ql-block"> 富农423户(占总户数的4.10%),2406人(占总人口的5.25%);</p><p class="ql-block"> 地主448户(占总户数的4.35%),1809人(占总人口的3.95%);</p><p class="ql-block"> 彝族406户(占总户数的3.94%),1880人(占总人口的4.10%);</p><p class="ql-block"> 苗族42户(占总户数的0.41%),149人(占总人口的0.32%)。</p><p class="ql-block"> 全县杂居区共有土地面积14万亩,平均每人约3亩左右,地主、富农约占有总面积的60%以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人民群众对土地改革热情高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3个杂居区自1950年秋季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建立起地方党政机构,开展接收接管工作,进行征粮剿匪、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镇压反革命等斗争,开展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农村基层政权已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当时农村党员达到132人、团员464人。在政治上打垮了地主、奴隶主阶级,削弱了他们的经济实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封建土地私有制仍然阻碍着生产力和合作化的迅速发展,群众生活、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世纪80年代的雷波黄琅水乡概貌(张振常提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