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高中毕业五十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高二(2)班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唯一的一个体育班,响当当的“独生子女”。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学校按照“三个面向”的精神,搞了一些教学尝试,把我们这一届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集中到一个班学习,体育班就应运而生了。</p><p class="ql-block"> 首任班主任老师应该是吴老师,虽然他任我们班主任短的不能再短,以至不被大家记起,可确实他是首任。开学报名的那天,我在老师办公室门前的松树林遇到吴老师。吴老师问我:你分到2班吗?我说:是的,吴老师!他说:好!我做你们班主任。我说:太好了,吴老师。</p><p class="ql-block"> 初二时吴老师曾教过我政治课,他讲课语言严谨而又风趣,总是笑咪咪的,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当时的政治课讲的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我学的很认真,我知道这两篇文章告诉大家如何认真世界,认识事物。如何分析问题,综合问题,解决问题。初中学的知识受用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一两天的光景,杨老师从外地调来接任了我们班主任,杨老师耿直、厚道,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从那天开始,我们同杨老师建立起了深厚的师生友情,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暖暖的师生情谊。</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共有68位同学(包括调进调出),其中 42 位男生,26 位女生。之权和我先后担任团支书,老蒲是班长,涛哥是文体委员,士军兄是学习委员,老杨是学校团委的,比我们高一档。同学中有以静思、海阔、乔丹、长海、立志、友国等为主力的篮球队名将。有以乒贤、大腕、liIac为首的乒乓剑客。以老孙为首的排球高手。有以涛哥、老秋、木瓜奶奶、狼为主的田径选手。就是这样一群人,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了一起,你挣我抢,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共同普写了一曲同学友情之歌,岁月之歌!</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有36位同学响应号召下乡插队成为知青,后来有21位同学考入大中专院校,有8位同学入伍参军,有 11 位同学从事体育事业。有4位同学英年早逝。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个体育班有一位同学任徐州体校书记,有两位同学任本市体委副主任。体改后有三位同学任文体局正副局长。他们为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也验证了当年学校的正确决策。</p><p class="ql-block"> 这里要十分感谢涛哥和乒贤等同学,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班才有了九三年、九八年和毕业四十周年令大家嘴角上杨,回味无穷的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同学们陆续退休,许多同学离开故乡奔赴到佰生的城市,为子女的子女而继续奋斗。许多同学许多年很难见上一面。过去有同学从外地回家乡,总是要聚一聚,一声招呼,大家蜂拥而至,到个三桌两桌人不成问题,热热闹闹,热火朝天。那年立志和IiIac回来,涛哥在两个小时内召集了二十多位同学,真是一呼百应,情深意浓。时过境迁,现在想凑齐一桌人都要费些周折,有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闲暇时也学着年轻人坐下来摆弄摆弄电脑,到虚拟空间畅享,在QQ空间偶遇远在长江边的咖啡,每每聊的热闹。当时我想:如果有微型电脑,装在口袋里,可随时和同学聊天就好了。科技发展之飞速,是我们料想不到的。世间之事就怕你想不到,只要你能想到的就可以变为现实。很快随着智能手机的面世,微信就来到我们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谢天谢地有了微信,是同学群把我们又集聚到一起。记得在毕业四十周年同学聚会上我这样鼓动过:同学群好比原来我们的教室,走进同学群就像走进教室,你有什么要抒发的可以大声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有什么小秘密也可以跑到对方的座位旁单独私语。当时同学群里只有六位同学。后来迅速发展至四十多位。现在的同学群是同学们联系的主渠道,大家在群里畅所欲言,好不热闹。一个赋有感情的班级,一个友谊之地,同时也是一个争强之地,一个耐人寻味的集体。(末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