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最近CCTV-1播出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火了,剧中阿勒泰的画面宛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每一个镜头都呈现了阿勒泰得天独厚的散发着大自然清新气息的旖旎风光。</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我的阿勒泰剧照</font></h3> <h1>阿勒泰极具哈萨克游牧民族风土人情的魅力,吸引大量热爱自然风光、追求宁静生活方式的人们,渴望立即踏上这片向往已久的土地。</h1> <h1>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北部、中国版图的最西北端,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h1> <h1>阿勒泰北面横亘着绵延2000余千米的阿尔泰山;南面是准噶尔盆地腹地。</h1><div><br></div><h1>中国雄鸡版图鸡尾巴扬得最高的地方,是海拔4374米的阿尔泰山主峰——友谊峰。</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新疆地势图</font></h1> <h1><br></h1><br><h1>“友谊峰”的名字使人们觉得是一座界山。其实友谊峰并不是什么界山,而是一座完完全全在我国境内的山峰。在它北面3千米的奎屯山才是中俄蒙三国的界山。在其西边直线距离不到40千米,则是中俄哈三国的交界点。</h1> <h1>最远处金光闪闪的山峰就是友谊峰。<font color="#ed2308">阿尔泰</font>山为蒙语,就是<font color="#ed2308">金山</font>的意思。</h1> <h1>友谊峰发育有374条现代冰川,其中最大的冰川是喀纳斯冰川,孕育了喀纳斯河。喀纳斯河因古冰川强烈刨蚀、碛积而形成了冰碛堰塞湖——有中国最美湖泊美誉的喀纳斯湖。“喀纳斯”在蒙古语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br></h1> <h1>喀纳斯湖面掀起大面积波浪,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鳞光,让人想到传说中的不明生物——吞噬牛羊的喀纳斯湖怪。</h1> <h1>在世外桃源的喀纳斯湖畔居住着一个被遗忘的神秘民族——图瓦人。图瓦人属蒙古人种,语言则为突厥语系,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来历至今是一个谜。传说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发现了美丽的喀纳斯湖,于是留下一支队伍看守,后来就成了现在的图瓦人。还有说法是他们和美洲印第安人有渊源,因为印第安人和喀纳斯图瓦人的DNA吻合度高达75%!说法很多,但是到今天为止,图瓦人的来历之谜依然无解。</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喀纳斯湖畔的一个图瓦村</span></h1> <h1><br></h1><h1>喀纳斯湖周边有望不到边的原始森林。</h1> <h1><br></h1><h1>图瓦人伐来森林中的原木筑砌房屋。</h1> <h1><br></h1><h1>图瓦人在地炉中烤馕。馕是新疆维吾尔、哈萨克、图瓦人的主食。</h1> <h1>图瓦人喜欢骑马。在村子里串门,几步路的功夫,也要骑马。刚从家门口上马窜起倏忽一闪就到了,立马停住。下马进了房子许久不出来,留着马在外面低头啃吃地上的草。</h1> <h1>喀纳斯河下游叫布尔津河,在布尔津县城附近汇入额尔齐斯河,然后一路向西北流入哈萨克斯坦,再向北经俄罗斯汇入鄂毕河后注入北冰洋。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水系。</h1> <h1>淙淙河流孕育出水肥草美的戈壁绿洲,自古就是游牧民族迁徙放牧的地方</h1> <h1>如果从高空俯瞰阿勒泰地区,由南向北,可以看到准噶尔盆地的沙漠戈壁,再从阳光明媚的草甸和苔原到广袤的原始森林,最后是白雪皑皑的阿尔泰山。</h1> <h1>准噶尔盆地北缘的戈壁</h1> <h1>盐碱地也能长草形成牧场</h1> <h1>阿尔泰山谷地中的草甸</h1> <h1>原始森林和草甸</h1> <h1>哪里有水草,哪里就有游牧民族放牧的牛羊骆驼和他们的毡房。</h1> <h1>这个毡房不是<font color="#ed2308">蒙古包</font>,是哈萨克人的毡房,也叫<font color="#ed2308">哈萨克包</font>。</h1> <h1>蒙古族的毡房(蒙古包)与哈萨克的毡房不同。蒙古包相对更宽大一些,穹顶圆锥更平坦一些、圆锥顶部的气窗基本是平的,烟囱从气窗里面伸出来。</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蒙古包</font></h1> <h1>哈萨克毡房要小一些,顶部圆锥更尖一些、圆锥顶部的气窗是凸起的,烟囱从圆锥穹顶的半中间伸出来。富裕人家的毡房会增加很多彩色装饰。</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哈萨克毡房</font></h1> <h1>哈萨克还有一种简易的小毡房,称为“阔斯”,整体就是一个圆锥形。它容易搭建、移动方便。</h1> <h1>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长周期、带领牲畜长距离转移草场。“转场”是游牧生活独特的文化。</h1><br><h1>哈萨克牧场有春秋牧场、冬牧场和夏牧场三种,根据季节变化,每年进行四次大的转场。</h1><div><br></div> <h1>这家牧民看起来正在拆毡房并清理家什,准备转场了。</h1> <h1>赶着羊群转场。</h1><h1>游牧民族的着装早已汉化,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色。</h1> <h1><br></h1><h1>在晨雾中迎着朝阳转场</h1> <h1>哈萨克人居住的地方,随牧场而定,分为冬窝子、春秋窝子、夏窝子。冬季,住在土块或干打垒的房子里,林区则在木房里过冬,其它季节住毡房。</h1><div><br></div> <h1>哈萨克人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冬窝子。各家都已经准备了不少过冬的牧草。</h1> <h1>几户有血亲关系的人家抱团组成一个小型互助组织——阿吾勒。他们居住的地方草场相连,协作生产,一同转场迁徙。</h1> <h1>镜头里的阿勒泰照片,都是拍摄于2006年,大多是在行驶的汽车上抓拍的。那时已经难以见到穿着民族服装的男性牧民了,唯有年纪大一些的女牧民还穿一些民族服装。</h1> <h1>“我的阿勒泰”中浓郁的民族风情,在几十年前的现实生活中就已逐渐消失。</h1> <h1>可能只有在文化表演、重大庆典活动,或者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才能见到他们的民族盛装了。</h1><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