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传承 传扬——沧州民歌的改编

音乐飞扬

<p class="ql-block">  民歌传承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民歌改编的的意义是在原始核心的基础上,创新成为与时代同步的艺术产品。</p><p class="ql-block"><b>填词与改词</b></p><p class="ql-block"> 由于一些传统民歌的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代的审美意识,对大部分曲目都修改了歌词,其中六首进行了重新填词。</p><p class="ql-block">如《花狸虎》原来叫《十个字》,即每段一个数字,唱“刘备、吕蒙正、二郎神”等十个古人。我把歌名改为《中华好少年》,歌词改为“车胤苦读囊萤光,匡衡凿壁偷灯光,李白铁杵磨成针,勤奋少年美名扬。司马光救友砸水缸,曹冲船上来称象,甘罗十二拜上卿,才智少年美名扬。岳云银锤战疆场,突围搬兵荀灌娘, 孙叔敖勇斩双头蛇,英雄少年美名扬”。用家喻户晓的勤奋、智慧、勇敢的少儿故事来代替。</p><p class="ql-block"> 《妓女悲伤》原来的歌词,是表现对家庭和社会不满和控诉,曲调委婉柔美。我改编为《问白云》,“田野上的天空飘荡着白云,白云可曾见到我那远方打工的亲人。 日里思想起,夜里梦中泪满巾哪,谁知道我的心?田野上的天空飘荡着白云,白云可曾捎去我那盛满惦 念的书信?酷暑汗淋淋,严冬飞雪飘满身哪,谁知道亲人何时回家门?”表达了一个留守农村的媳妇对在远方打工丈夫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运河号子》原来基本都是衬字,没有歌词,我根据情节进行了重新填词。</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词已多年不用,已不是经常的生活用语。如“老爷爷”是太阳的意思,在《送哥哥进城》中干脆就改为“太阳”。 为了刻画《麻雀打食》的场景,头尾增加了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咳,秋天来了,庄稼熟了,麻雀来打食啰,小曲吆一唱吆响入云啰。”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b>结构扩充</b></p><p class="ql-block"> 传统民歌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属于多段体的分节歌。缺乏展开和对比,需要更为充实的内容。</p><p class="ql-block">除《抗洪夯号》由四首民歌连缀,和《新媳妇回娘家》由《回娘家》和《五棵树》组合外,其它曲目都进行了结构扩充。</p><p class="ql-block">合唱《黄骅渔鼓》是为黄骅市申遗而作的。在改编的《黄骅渔鼓》中,增加了引子部分,用人声模仿螺号,将听众带入大海的意境之中。</p><p class="ql-block"> 歌曲的第一部分是对旧苦海盐边的描述,采用了女声独唱加伴唱、重复部分合唱的形式。欢快的节奏后第二乐段,描写了解放后的幸福生活。为了更好地表现兴奋的心情和海的律动感,采取了43的节拍。最后,在描绘黄骅今天的喜悦豪迈的乐句中,摈弃了原来的旋律逐渐下行的结构,而采用宽广的22节拍,昂扬向上。最后一句用了另一首渔鼓音乐《三度林英》的旋律素材,使之更加清新完整。</p><p class="ql-block"> 女声四重唱《茉莉花》,以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时尚的现代元素相融合,增强了叙事的完整性与音乐表现力。开始的引子部分,用轻声唱法和衬字的交替导入基本风格和故事开始的铺垫。第一乐段基本是原歌词旋律,开始为领唱众合,接下来是一二声部和三四声部的交替呼应。在“奴爱有心掐朵”的部分,由第三声部为主旋律,一二声部在高音轻轻飘着,描述了那种矛盾而羞怯的心理状态。第三乐段的“八月里桂花香”,由一二声部主唱,三四声部用闭口哼鸣的方法衬托背景,在尾音加节奏性填充,表现了男女主人公相遇而又不能相爱的情节。第三乐段速度稍变慢,采用了戏曲闪板的节奏,伴唱中用了变化音和弦,叙述了“张生跪门旁,哀告小红娘”的情景。段落长音后,第四部分用轻快的节奏和“蹦蹦”的衬词与前一部分形成对比,描述了哗啦啦把门开后,张生喜悦的心情。最后的尾声用弱起的舒展节奏,鲜明的民族式五声音阶和弦,紧扣主题“好一朵茉莉花”的美好故事结局。</p><p class="ql-block"> 《问白云》表现了一个留守农村的媳妇对在远方打工丈夫的思念。歌曲采用男女声合唱、对唱、伴唱多种形式,意在表现夫妻间两地相思的情景。在歌曲的后半部分,修改了一些结构,增加了一个新的高潮部分,使全曲更加自然流畅。</p><p class="ql-block"> 《丢戒指》加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吃名称。Rap用了鲜明的地方话,“啧”的衬字增加了风趣性。</p><p class="ql-block"> 《画扇面》增加了一个说唱风格和44拍宽广的乐段。为表达抒情性,《绣手绢》《花狸虎》也都增加了一个三拍子乐段。</p> <p class="ql-block"><b>旋律修改</b></p><p class="ql-block"> 把原民歌中不够流畅,缺乏基本规则性的旋律,进行了调整与修改。(略)</p><p class="ql-block"><b>多声部编配及其它手段</b></p><p class="ql-block"> 在忠实于原沧州民歌的基础上音域宽广、音色丰富、音响层次多、力度变化大的多声部声乐,充分利用合唱、重唱、对唱、无伴奏合唱、表演唱等众多形式,使其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使其能够大大增强它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在和声的布局上,我把传统和弦与民族和弦相结合,也渲染了民族风格的元素与色彩。在伴奏方面,除纯钢琴伴奏外,还有管弦乐和中西混合乐队,根据内容的需要,以求的更加恰当匹配和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晚霞与朝霞同辉,老树亦可开新花。传承传统是接力,不断创新是动力,一起助力才有永恒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连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音乐研究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评委,词曲编音乐人。 自进行音乐创作以来,先后在《歌曲》、《词刊》、央视等省级以上发表、刊登并播放各类音乐作品300余首(件),并被张也、刘斌、杜春梅等歌唱家演唱。100余件作品获全国和省级奖。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致力于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创作,关注大运河文化和诗经文化,一些运河题材和诗经歌曲以及改编的沧州民歌等作品先后在全国刊物发表和各地演唱,获得好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