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水寻访记(7)走读孟州沇河村

民之声

<p class="ql-block">  沇河村是孟州市东南部南庄镇的一个古村落,南邻黄河,东与温县交界,传说因济水在此经过进入黄河而得名。宋金元时被称为沇河镇,是当时孟州境内重要的水运码头,各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民间曾有传言:“不知孟州城,只知沇河镇”。水浒传里武松发配孟州时,“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快活林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村内建有济渎庙,始建于元朝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后毁于火灾。元大德年间,当地百姓为“逢旱祷祝、雨雪衣食、诸方病疾、妖邪除灭。闇昧冤枉善恶,随时报应,普化人心”,由沇河镇、黄家庄、曲村、新庄、西祥村、西李村、上苟村、下苟村、相封村、南社村、张家庄、西田寺、南降村、北降村等十几个村庄的村民集资再次重建,据说庙旁有一龙池,池水直通大海,可观星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一河段是传统济水经流唯一被官方称为济河并明确标注的河段。在济源有湨河、蟒河、珠龙河、盘溪河,唯独没有济河。在孟县有老蟒河、新蟒河,也没有济河,在沁阳有沁河、猪龙河,也没有济河。</p> <p class="ql-block">  奇怪的是在这个唯一被标称为济水的河段,却流传着一段关于沁河改道的传说。据传,之前的沁河自济源的五龙口出山后,由西北向东南,在今天的沁阳市区西部孔村一带折而向南顺势直线下流,经沁阳市东王曲、中王召、中渠沟、崇义,温县的三陵、东口,孟州市的沇河村一线,在孟州和温县的交界处汇入黄河。河道距离司马故里安乐寨很近,毗邻三陵村的司马家祖莹。司马懿为防止祖莹风水遭到破坏,遍访风水先生进行风水改造,在沁河的转弯处引水继续东流,绕经野王县城(今沁阳市区)东北折而南流,于武陟入黄。从而使沁河下游“河患”不断。</p> <p class="ql-block">  诚如所传,沁河、济水、蟒河、湨水的入黄地点就成为了同一地点,或者大致相同的地点,沁河流经的路线也类同于济水流经的路线。济水在沁阳的柏香镇折南后,也是经沁阳的崇义、孟州的北董进入温县,沿温孟两县市的边界线南流入黄的。 边界线上的温县段庄村前几年在疏浚古济水河道时就挖出了6通清代残碑,分别记载了时下官员绅耆、商号和村民们修筑济河堤坝、疏浚济水河道和在济河上架桥铺路等为民谋利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段村村委会今年(2024年)还专门为此建立了碑廊予以保护和文化宣传。碑廊的序碑标题为:“济泽万世 润土生民 "。碑文介绍说:“济水流经温县段村一带,古称′沇水′。相传上古年间,大禹治水导沇东流,时有神龙巨豕相助而成,所以人们更喜欢称这段济水为′猪龙河′,猪龙河是段村的母亲河"。其中一通道光年间的重修凤尾桥残碑 描述了"段村形势龙环凤尾",与三陵村的位置关系以及桥名"凤尾"的由来,也间接证明了司马祖莹凤凰单展翅的地形以及可能改道沁河的事实。</p> <p class="ql-block">  无论这一传说的可靠程度如何,这几条河流古代的入黄点也是隨着黄河的南滚北翻动态变化的,也都不会突破清风岭的自然屏障,无论典载孟州、温县,还是武陟,相距也都不会太远。济水前冲不过沁河的阻拦,后甩不开湨蟒二河的追赶,不仅独流入海难以实现,独流入黄恐也仅只停留在以讹传讹的简牍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