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旅行不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旅行最大的乐趣就是走过不一样的路,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事物,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思索,所以我喜欢旅行。 <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今春8人组团跨越横断山脉及其三江流域,对我来说就是一趟比较险远的旅途。人在路上,心在路上,学习也在路上。</p> 横断山脉是我们这次滇西北藏东南行程的核心区域。横断山脉是中国大地上一个极为独特的地理单元,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大山,形成了天然的封闭和阻隔。这里冰川连绵、裂谷狭长,大江大河在褶皱断层中奔流而过,开辟了南北向通道,却横断了东西间交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断山脉</h3> 横断山脉有多条自北向南流淌的大江大河,最出名的莫过于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的“三江并流”,以及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冲撞在南北向的横断山脉腰部夹峙形成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我们这次跨越的主要是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至于丽江西边的金沙江为了一睹玉龙雪山的芳容,竟然猛地掉头绕丽江北去,所以南下的我们与金沙江失之交臂;横断山脉最西部的独龙江隐身在高黎贡山的身后,也让我们失去谋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断三江</h3> 上述几条河流源头和流向各有不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都源于唐古拉山脉,独龙江源于由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的伯舒拉岭,雅鲁藏布江源于国际山脉喜马拉雅山。五条大江中只有东边的金沙江是国内河流,并入长江东流入太平洋;澜沧江南流出国后被称为湄公河,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也属于太平洋水系;怒江南流出国后被称为萨尔温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独龙江南流出国后被称为恩梅开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南流出国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印度洋。 为了把本次旅行记录的不零乱,也出于对游记体裁的尊重,我将整个旅途分为横穿澜沧、纵贯怒江、环绕藏布、折向古都四部分,并分别命名为:<div>“两镇一族穿澜沧,一横四褶抵六库”</div><div>“两山一水贯滇藏,一竖四拐攀八宿”</div><div>“两峰一谷燃柏桑,一环四角恋藏布”</div><div>“两寺一巅泛佛光,一叉两分向古都”</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镇一族穿澜沧</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横四褶抵六库</b></h1> 我们此次旅途的集合点在丽江,但真正的横穿澜沧是从丽江南边的洱源县炼铁乡开始,到怒江边的六库结束。所以如果从丽江算起,这段行程在地图上的形状就是一个反向的大写“L”;如果单纯说横穿,那么从炼铁乡起步到六库镇,起止点在纬度上完全可以拉成一条直横(炼铁乡纬度25.98,六库镇纬度25.85),在路线上则经过了四次大的褶皱山体,全程大约350km。 从地图上打卡拼凑这段路线,就可以看出上述“一横四褶”呈反向“L”状的路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反“L”状路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水电站东侧山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水电站西侧山路</h3> 西藏航空的飞机从玉龙雪山上空掠过,机翼下的山顶闪耀着白雪的银光,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也流淌着从雪山下来的潺潺溪水。丽江是一个在浪漫诗意中感受岁月漫长,在风花雪月中遇见温柔明媚的地方,由于行程的安排,也由于之前大家都来过丽江,所以我们直接从机场乘坐之前约租好的中巴车,经澜沧江流域的剑湖南下沙溪古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机翼下的玉龙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下的丽江古城</h3> 澜沧江干流的中游主要穿行在云岭、怒山之间,河流和山体都呈南北走向,其中云岭山体面积较广,怒山山体较窄。我们横穿澜沧江流域是从澜沧江支流黑惠江开始的,从剑湖一路南下西穿炼铁乡首先跨越的就是黑惠江,向西云龙县城跨越的沘江也是澜沧江的支流,再向西穿过的苗尾水电站处于澜沧江的干流,继续向西翻过澜沧江与怒江分界的怒山到达六库,才算完全进入怒江流域,而六库历史上曾属于云龙县的地盘。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澜沧江流域</h3> 横穿澜沧江流域的线路也是全程路况最复杂的,线路很大一部分穿行在云岭山体的高山密林深处,基本上都是村乡道和县道,其中从炼铁乡到西山乡是炼西线、从西山乡到关坪乡是西关线,从云龙县城进诺邓古村是村道诺邓公路,从诺邓镇到苗尾水电站是诺苗线,从苗尾到六库是部分村道和S311、S237。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详细路线</h3> 这段路上,我们在沙溪和诺邓两个白族古村镇上品尝美食、寻觅美景,感受当地的社会文化习俗。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沙溪镇和云龙县诺邓镇就同属大理州,这两个村镇虽然都是白族,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建筑风格迥异、人文景观有别。 云南是我国民族最多的省份,26个世居云南的民族中,15个为云南独有民族。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背景,栖息于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了神奇的垂直分布特征。 横断山区聚集了白族、布朗族、羌族、壮族、布依族和彝族等28个少数民族,由于交通不便,许多地方很少受到外来影响,在几千年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由于各自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差异, 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特征,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信仰和多风俗地区。 沙溪古镇位于大理与丽江之间,这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是滇藏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徐霞客游记》中称:“剑川湖之流,合驼强江出峡贯于川中,所谓沙溪也。”说明沙溪很早以前就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宁静的乡村气息。 沙溪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村落和古集市,街道和巷道保持着传统的白族布局。目前建筑多为明清时期风格,以石木结构为主、青瓦白墙,这些建筑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后,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白族社会。代表性的建筑包括位于镇中心的四方街、天主堂、戏台和东关驿站等,它们不仅是沙溪古镇的地标,也是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式门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戏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惠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津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方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方街</h3> 诺邓古村位于云龙县北面的山区,这个四面环山的村落,除了东面山麓“龙王庙”后有一小块稍为平坦的台地外,所有的民居几乎都建筑在山坡上。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龙县太极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地和稻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上的航拍图更直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传统村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诺邓村山脚下广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驮运行李上山的小毛驴</h3> 诺邓古村最有看点的当属古建筑。目前保留完好的古村风貌以及百年以上的众多明清建筑,原态原貌相当完整,在云南乃至国内都是十分罕见的。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万寿宫”,据记载万寿宫为元代建筑,其时是外省客商的会馆,到明初将会馆改作寺庙称祝寿寺,现存明代碑记有诗“朝贺明时习拜舞,万年祝寿听山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皇阁山脚</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王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烟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寿宫</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寿宫巷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仰视山村</h3> 诺邓民居依山构建,层层叠叠,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往往是前家后门即通后家大院,古代诗人描绘诺邓村居是“叠岸分传径,重楼满集阿”。从平面组合上看,无论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布局,都结合山形地势并顺应各家自然特征,因而诺邓村民居外观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适应。诺邓民居的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有美观精细的图案,山墙、院墙上都有绘画。每户人家正房、厢房、面房或照壁的布置和工艺都各有特色,几乎找不出完全相像的两家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山重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面看北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间小巷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合五天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栈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栈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栈三层平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族小女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阳半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与屋瓦</h3> 诺邓古村是白族最早的经济重镇,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诺邓过去一般称为“诺井”,“井” 就是盐井。唐代《蛮书》中就记载有诺邓凿井制盐,是一个典型的以盐井为生存依托的村,所以说诺邓是研究中国古代盐井文化的活教材。在古代社会,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以沘江为中心的盐井开发为滇西地区带来了经济独立和社会繁荣,甚至为南诏、大理政权的建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古盐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盐井井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盐街盐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盐局</h3> 诺邓古村最有吃点的当属火腿。诺邓火腿之所以好吃,诺邓盐的功劳极大。当然诺邓火腿的原料也非常讲究,用的都是诺邓黑猪。诺邓的泡核桃也很普及,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用一个因形而异的根雕做容器,把泡核桃摆放在茶几上,让客人尽情享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央视的诺邓火腿</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在晾制的火腿</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作腊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来泡糯米的皂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泡核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澜沧江流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水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水电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山坡的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苗尾路边的木棉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山一水贯滇藏</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竖四拐攀八宿</b></h1> <p class="ql-block"> 从六库一路向北到八宿约850km,基本上都穿行在高黎贡山和碧落雪山夹峙的怒江边,在地图上直观地看,整个路程就是一个倒置的“丿”,往简单说就是一条直竖(六库镇经度98.80,八宿县经度97.00)。但这段路行走起来绝不简单,不仅有四次带幅度的西拐,而且非常险美,仅2300多米的海拔落差(八宿县海拔3260米,六库镇海拔900米),就让人缺氧感明显。</p> 从地图上打卡这段路线,可以看出上述“一竖四拐”呈倒置“丿”状的路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丿”状的路走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走向</h3> 横断山脉由七列近于平行的南北向山脉组成,位于怒江两岸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便是其中最雄伟壮观的。 一进入六库,抬头两侧是巍峨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挺拔陡峭、直耸云霄;低头是狭长的怒江大峡谷,波涛汹涌、恣意奔流,让我头脑里不由蹦出了怒江怒不可遏、怒山怒气冲霄、怒族心花怒放几个词,内心也在瞬间对这里的山水萌生了敬畏之感和喜爱之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横断山脉的断裂地质</h3> 当然怒江给人的感觉不全是威怒,也有温馨暖适的一面。过花桥坝边境检查站不远的怒江边就是登埂澡塘。登埂澡塘是傈僳族举办澡塘会的地方,每年正月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傈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幼汇集到这里,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期间还会举行各种表演和比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澡塘会</h3> 下登埂澡塘的公路边有几株高大的木棉树,这些木棉树正值花期,满树盛开着硕大的鲜花,花朵就像少女的红唇,热烈而娇艳。给我们开车的傈僳族司机王师傅介绍说木棉花可以入菜,想象不出这么漂亮的花朵被焯熟后当是何等的忧伤,又当如何下口?顺着台阶下坡往江边走,路边有喇叭状的黄玲花、有飞刀般的攀枝花、有花蕊怒挺的大红花、有朵朵盛开的红杜鹃……让人心旷神怡,看来怒江的春天必须从登埂澡塘开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埂澡塘路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登埂澡塘路口的木棉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棉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棉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木棉花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红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玲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玲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攀枝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攀枝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边的柑橘树</h3> 在水温五六十度的石砌澡塘里舒舒服服的泡个脚,感觉一路的舟车劳累顿然消失。上车继续赶路,前方必定风光无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天澡塘</h3> 途径怒江险滩“老虎跳”,两岸峭壁林立,崖石跌落岸边,江中央突兀立起一块巨石,仿佛要将滔滔怒江水阻挡住。咆哮的怒江年复一年冲击在巨石上,水流翻滚、浪花飞溅、状如兽跃、声如虎吼,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无限魅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跳水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跳巨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跳视频</h3> 对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深切接触是在老姆登到石月亮段。碧罗雪山是怒山山脉的中段,为怒江、澜沧江的分水岭,老姆登就是隐藏于碧罗雪山半山腰的一处人间仙境。村子大致呈梯形聚落,是抵达“记忆之城”知子罗的必经之地,脚下是怒江峡谷,对岸是高黎贡山上颇有名气的皇冠山,那形似皇冠的山石威严地戴在最高的一座峰上,或许正是造物主在为如此奇景加冕,让皇冠山在高黎贡群山中独戴一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的老姆登</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加冕的皇冠山</h3> 在老姆登教堂边驻足,白墙红窗的建筑倒映水中,显得柔美而神圣,背后有皇冠山以及山顶的云层衬托,更显出教堂的“神爱世人”。沿着缓坡走进村庄,白的梨花、粉的桃花、绿的竹林、红的灯笼和造型各异的房舍,以及房梁挂满的玉米棒子、腊肉、火腿等,一幅自然美景、一派人间烟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影中的教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爱世人”</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村一角</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居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栈三层平台</h3> 我们住的民宿楼顶有一个很大的观景平台,正对皇冠山,夜晚厚重的云海笼罩在山顶,投下纱一样的云影;早晨金色的日光照亮了高耸的山尖,也照得周围的雪山发亮发黄,呈现出日照金山的吉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面的高黎贡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客栈平台上看日照金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色皇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与杏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与蕉叶</h3> 知子罗在碧罗雪山更高偏南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知子罗在历史上曾是怒江州首府和碧江县县城所在地,后来由于地质原因和行政区划改制,碧江县被撤销,怒江州州府也迁至六库镇,使得知子罗由州府、县城一下子变成了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记忆之城”。虽然不再拥有昔日的繁华,但这里的建筑特色和街道布局都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风格,使知子罗成为受欢迎的旅游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子罗的桃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城新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城小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旧城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博物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标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遗址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产草果的地方</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唤起我对高黎贡山记忆的不是山顶形似石月亮的溶洞,而是山脚的“远征军回国渡口”。前几年曾看过远征军和高黎贡山的相关资料,但百看不如一见,真正处在高黎贡山脚下、处在“远征军回国渡口”前,才能感受到强渡怒江战役、高黎贡山战役的残酷和厚重。时任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参谋长的弗兰克·多尔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数以十计的骡马和夫役,滑下了冰冻的隘道,坠下几千英尺的深沟中死去。战斗是在云层覆盖、海拔11000英尺高的冰天雪地之中进行的。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拔最高的陆上作战,被称为‘云层上的战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月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征军回国渡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远征军路线图</h3> 我们抵达六库前翻越的是碧罗雪山,老姆登住在碧罗雪山,进入丙中洛又拍到了碧罗雪山山顶的雪和山脚下的油菜花。 丙中洛属于贡山县,可以这么说,贡山县是云南在怒江方向上最北面的县、丙中洛是最北面的镇子、秋那桶是最北面的村子。丙中洛西边是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江夹峙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中间,所以独龙江便是前文提到的横断山脉最西部的江,翻过担当力卡山便进入缅甸境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的丙中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与碧罗雪山</h3> 丙中洛被被誉为“神的自留地”和“人神共居的地方”,从誉称就让人对丙中洛拥有了无限想象。这片土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沿着古老的茶马古道能寻觅昔日马帮的足迹;这里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和合之美,天主教、基督教、藏传佛教等和谐共存。站在丙中洛观景台上,眼前的青山、绿水、农田、村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神与你我共同居住的美好画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视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观景平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中洛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屋顶桃花</h3> 沿贡当神山盘山路到达山顶,有一处比较隐秘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完整的“怒江第一湾”。怒江江水在春天呈碧绿色,“Ω”形的第一湾以雪山为城、江河为垣,如玉带般迂回宛转,将大拐弯内阡陌纵横、绿树成荫、油菜盛开的村寨拥在怀中,使得此段河道如诗如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Ω”形大拐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Ω”形大拐弯</h3> 晚饭后下到怒江坡地,夕阳下站在黄色、紫色的油菜花海中,向东是鲜花映衬着的金色碧罗雪山,向西是夜间民宿灯牌映衬着的白色高黎贡山,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第二天晨起冒着毛毛细雨循小道去重丁教堂,乳白色哥特式建筑耸立在青石瓦民居和粉红色桃花中间,让人有了一种未遇神父已蒙神恩的感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花与碧罗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花与碧罗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花与碧罗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花与高黎贡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重丁教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油菜花与桃花</h3> 出丙中洛不远就是颇具民族特色的雾里村。雾里村坐落在碧罗雪山的缓坡上,是怒族最后的原生村落,有外界未曾涉足的纯粹和古朴。村子的高脚小木楼巧妙地利用了木材、青石板和竹子等当地的天然材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精髓。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雨中从跨越怒江的悬索桥进入雾里村徒步,是感受这片土地最纯粹也是最有诗意的方式,原始的村落在雨雾中如诗如画,山坡上的木楞房错落有致,房顶的青石板在雨水中熠熠发光,田地里一树树的桃花在水露中更加绚丽娇艳,树下是紫的豌豆花、黄的油菜花以及绿油油的麦田,漫步其中能体验到村子纯朴而静谧的生活方式,也能品味出茶马古道的历史与传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道上看雾里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雾里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豌豆花与油菜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桃花朵朵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雾里村田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雾里村田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雾里村建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雾里村民居</h3> 雾里村(原叫翁里村)的古茶马古道是现在滇藏线的发源地,猫腰走在人工凿出的蜿蜒起伏的小路上,头顶是怪石嶙峋、脚下是波涛汹涌,可以想象当年驮着辎重的马帮穿行其间是何等的艰难。路边还有专门保护起来的山泉窝,泉边放一个小碗,虽然气温较低无法品尝,但完全可以感知到泉水的清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马古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马古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马古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代大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道泉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茶马古道视频</h3> 秋那桶是雾里村北面的另一个村落,也是我们由滇入藏路线上云南的最后一个村落,这里设有丙中洛边境检查站,其实也就是进行滇藏界及附近中缅界的二级查缉。这里依然云雾缭绕、景色秀美,依然是背靠碧罗雪山而建的高脚小木楼,窗户开在半空,人扒在窗户边,抬头即见雪山、伸手可触云彩。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人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秋那桶民居</h3> 出了秋那桶,是入藏第一村松塔村,村子名称变了、省区名称变了、怒江两边的山名也变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就是这么神奇,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从六库开始伴随我们一路来到滇藏界,高黎贡山进入西藏后叫伯舒拉岭,碧罗雪山在滇藏交界处叫太子雪山、进入西藏段叫梅里雪山、过了堂堆拉卡垭口不久又叫他念他翁山。但怒江直到八宿依然叫怒江,依然怒而生威。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的滇藏界</h3> 在入藏后到察瓦龙这段,我们依次经过了老虎嘴、鸡爪骨隧道、“V”字峡谷、大流沙等,最有纪念意义的是鸡爪骨隧道,最撼动眼球的是大流沙。鸡爪骨隧道号称中国最恐怖隧道,传说凸凹不平的隧道壁未做任何处理,隧道里也没有照明设施,由于我们是从隧道外怒江边的悬崖上踩着茅草丛徒步过来的,所以没见到隧道里面的真容,只能用传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虎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爪骨隧道进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徒步怒江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徒步怒江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指认中草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爪骨隧道出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流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流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上航拍的大流沙</h3> 大流沙其实就是山顶的岩石大面积风化破碎之后,由于此处坡度很陡(网传有70度),从而形成了像石瀑似的滑沙飞石区,因险美而出名。 察瓦龙乡的公路边有很多长在石缝里的大仙人掌树,每一株都盘虬错节、形状狰狞、灰头土面,说明此处生态环境不怎么友好,也映证了大流沙的成因。 进入察瓦龙街道,路西是怒江大峡谷公园,站在公园边,脚下就是奔腾不息、不怒自威的怒江。路东有一家四川饭店,老板陈姓,经营的不仅有饭店,还有老陈旅馆及商店等,由于有经营头脑,也经常参与附近受困车辆和人员的救援,所以在户外圈里很出名。很多户外和自驾爱好者在老陈的饭店大厅里挂旗签名,导致店里面花花绿绿、密密麻麻的都是旗子和签名,甚至将签名旗挂满了后院的停车场四周。在这里我看见了夸父的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G219国道6666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丙察察”标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大峡谷公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大峡谷公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俯视怒江</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陈店里的旗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陈店里的旗子</p> 过了察瓦龙,就离梅里雪山很近了。梅里雪山地处滇藏结合部,是横断山脉的明星成员,主峰卡瓦格博峰是云南省的最高峰。在梅里雪山滇藏两侧各有一个很隐秘的村子,都可以近距离欣赏梅里雪山,东坡脚下属于云南的雨崩村早已声名显赫,西坡脚下的甲应村也正悄然引起众人的注目。我们走的是察左线,必须翻越海拔3300米的堂堆拉卡垭口,进甲应村的路口就在堂堆拉卡垭口,甲应村只允许五座以下的越野车进去,我们的中巴车只能眼望路口兴叹而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堆拉卡垭口分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甲应、雨崩、梅里雪山的位置</h3> 在西藏,只要险峻的山口都能成为当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堂堆拉卡垭口就因其雄奇而出名,山口上挂着大片壮观的风马旗,地上遍布着抛洒的印有经文的隆达纸。我们下堂堆拉卡垭口,过惹达、据水,就进入碧土乡,碧土再向西北是扎玉镇,扎玉镇再向西北是左贡县城。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堆拉卡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堂堆拉卡垭口</h3> 扎玉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原气候,这里的海拔3500多米,已经是实实在在的高海拔地区了。我们到的那个点刚好下了一点小毛雨,高原的雨天并不诗意,而且很生冷、很任性,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我们一下车就感到冷风嗖嗖、寒气袭人,虽然每个人都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是被冻得钻到路边一个比较大的超市,可超市里比外面更阴更冷,大家只好赶快出来,顶风钻在街边的屋檐下。我直接进了一个藏民开的小商店,小商店里也很冷,但比起大超市能好一点,很佩服当地人的寒冷耐受力。我在小商店买了一袋牦牛肉干,趁势在里面避了一会风。 扎玉镇给我的另一个记忆是上厕所,公厕在镇政府大院后面的山边,门口有一个水沟,听说是镇上唯一的公厕,冬天家里的水管被冻住后,镇上的人都会来这里上厕所。在镇政府门口的公示栏里,我看到了当地2023年的林下资源采集数字:虫草107424根、贝母431斤、松茸4111.5斤、章子菌4.158万元,共计增收789.86万元,祝愿当地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扎玉镇政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方向路口</h3> 左贡县城3800米左右的海拔比扎玉镇更高,虽然是晴天大太阳,天很蓝云很白,但感觉还是很冷,利用酒店前台登记的间隙,我们挤在西边的玻璃窗前晒了一会太阳,那种高原反应的寒冷感才有了一点减缓。饭后与我同住的老哥因为高反明显,把所有的棉衣都穿到身上了还是冷的不行,于是我们陪同他去服装店又买了一身棉衣棉裤,店主是两个去年才毕业的藏族女大学生,很好客,热情地邀请我们品尝最地道的糌粑和酥油茶,十分感谢!由于高反,晚上大家都早早的卧床休息,我一时半刻睡不着,在酒店前台找了四本《西藏人文地理》杂志和一本《伟大的历史跨越》书籍,全部看完到晚上十二点多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街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街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夜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酥油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糌粑</h3> 从左贡县到八宿县,走的是G318国道,要经过邦达镇4444米海拔、业拉山99拐、怒江天路72拐、安久拉山垭口等处,都是网红打卡地。业拉山垭口海拔4658米,地处横断山脉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最后也是最大的天险。出名的“怒江天路72拐”长约12公里,坡陡路险,又称“99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99道弯”,有人统计其实有130多个弯。作为川藏南线必经之路,对许多户外爱好者来说,正是由于此路段艰险的荡气回肠,才更有挑战价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县到八宿县路边的丹霞地貌<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县到八宿县路边的丹霞地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县到八宿县路边的丹霞地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县到八宿县路边景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贡县到八宿县路边景色</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边的积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与树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与田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山与河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向雪山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高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高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高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河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河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山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邦达山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业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业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抬头即是雪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业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天路</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卫星地图上的“72拐”</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天路72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天路72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天路72拐”</h3> 安久拉山垭口海拔4475米,相对业拉山显得平缓一点,但就是这座看上去不起眼的山,在地理上却是横断山脉最西边的山,属于伯舒拉岭(高黎贡山北段),也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过垭口就由怒江流域进入了传奇与神话并存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安久拉山垭口和之前我们经过的堂堆拉卡垭口、业拉山垭口一样,山口上也挂着大片壮观的风马旗,地上也到处是印有经文的隆达纸。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安久拉山垭口</h3> 前文已经概括性提及,从六库到八宿一直是沿着怒江边“一竖四拐”呈倒置“丿”状的路,长度近1000公里,我们走了近五天时间住了四晚上。由于各段有大概的共同性也有明显的差异性,有共同性的大桥、公路等内容如果按行程叙述,会有一种分割感,也会产生累赘和歧义。 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东西对峙,怒江就被两山夹在中间,形成了南北纵贯数百公里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怒江大峡谷”,峡谷长度和深度,都远超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被称为是世界上最神秘和最原始古朴的“东方大峡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怒江大峡谷</h3> 峡谷是河流与大地之间博弈的结果。千百年来,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汉族、白族、彝族、怒族、独龙族等各族同胞只能靠溜索或猪槽船过江。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怒江上已经建成了199座大桥,溜索作为见证历史的“空中渡口”,仅有少数作为特色旅游项目留存下来供游客体验,我们在登埂澡塘就看见了两岸互溜的游客。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溜索</h3> 怒江上的大桥,得以省区来区分。比如云南和西藏都各有一座“怒江大桥”,两座“怒江大桥”正好一座在六库、一座在八宿,是“一竖四拐”贯滇藏呈倒置“丿”状路的起点和终点。云南六库的怒江大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我们从S237穿城路段进入六库,过的就是怒江大桥,车从桥上通过时我刚好抓拍到了近邻的“中交怒江连心桥”。中交在怒江边的福贡县城还援建了一座“中交福贡木尼玛大桥”,与我们经过的福贡大桥也是近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交怒江连心桥”</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拉马底的溜索改桥</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贡大桥</h3> 西藏八宿的怒江大桥历经几次改建,现在是一座钢架桥。对西藏八宿的怒江大桥,必须抱以崇高的敬意。这座桥被称为川藏线的咽喉,是进藏和出藏的必经之路。1953年11月,一座长87米、距离江面45米的“贝雷式”钢架桥通车,成为第一代怒江大桥。20世纪60年代末,怒江大桥改建为水泥混凝土拱桥,1972年通车,如今凝固了刘纪春烈士的二代大桥桥墩像一座丰碑静静矗立在怒江之畔,当年庆祝大桥通车的汽车和战士雕塑也英勇威武地挺立在桥头。2013年为保护原大桥,又架了一座钢架桥,2016年拆除重建为现在我们通行的钢架桥。 由于这座怒江大桥具有非常高的军事价值,听说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军事区来管理的,也有战士24小时值班把守,并杜绝任何人在桥上拍照。我们是从新建的钢架桥上经过的,将车停在桥头,人从钢架桥上走过去向近邻的老桥注目致敬,感受老桥的伟岸和历史的悲壮,又从对岸走回来上车通过。拍照是允许的,也没有见到战士执勤。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代大桥桥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革命文物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怒江大桥遗址纪念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怒江大桥桥头雕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怒江大桥</h3> 桥作为一种空中跨越的交通建筑,远比路修起来要难。大家常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但桥必须经过专业设计、实地勘测、专门施工,然后才能成行。沿着怒江,我们一路跨越了很多大桥,也在车行途中看到了多座跨江大桥,但没见到一座水电站。据资料说怒江的水能资源在全国排第六,但怒江却是国内唯一一条没有在干流上建造水电站的大河,可能与横断山脉的地质灾害隐患多及重视环保有关、也可能与国际河流开发麻烦及沿边小水电站的电力资源不缺有关。在怒江路途我看见过专业从事水电工程建设的“中国大唐”的招牌,估计是在修建水库而不是水电站。 我也看见过专业从事路桥工程建设的“中国交建”的招牌,之前见到的有“中交”字样的怒江大桥是他们援建的,现在他们又在建设新的G219国道。穿行在上是悬崖峭壁、下临怒江河谷的狭窄山路上,会车、错车、堵车是常有的事,有人提出既然修路为何不修宽一点的问题,作为一名曾经的交通建设者,我深知在被切割成碎片的横断山区修路的不容易,路面每拓宽一公分、山坡防护就有上百立方米的石料需要处理,工程量、耗时和投资都会呈几何倍数增大,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大无畏的建设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大唐</h3> 有桥必有路,既然对怒江“一竖四拐”贯滇藏的倒置“丿”状路起终点大桥有一个重点交代,那么对难忘路段也得有一个交代。横断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脊、河流,虽然没有完全隔绝东西向的经济文化交流,但还是极大地限制了交流的规模和频次,使得这里的交通也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 六库四周的路向来艰险,但建设者们在六库到丙中洛中间还是修建了美丽的沿江骑行道,绿色的江水、彩色的骑行道、黑色的公路、路边树上的各色花朵以及山坡上秀美的景色,让怒江沿线温柔地抚慰着一批又一批舟车劳顿的旅客。 滇藏界在云南秋那桶村与西藏松塔村的交汇处,也就是说秋那桶是出滇最后一村,松塔是入藏第一村,此处正好位于缓坡台地的转弯,是进藏的网红打卡地。一个明显的对比是,道路一进入西藏马上就没有铺装路面了,路上的坑坑洼洼的把大家颠得七荤八素。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滇第一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南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南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藏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藏第一村</h3> “丙察察”和“丙察左”公路是目前从云南怒江段进入藏东南的唯二选择。“丙察察”即起点丙中洛镇、途径察瓦龙乡、终点察隅县的线路,和茶马古道的丙察察路线基本一致。依照“丙察察”的起名,“丙察左”就是起点丙中洛镇、途径察瓦龙乡、终点左贡县的线路,它与“丙察察”的岔口在北出察瓦龙不远,这里察察线向西而去,察左线继续向北,从扎玉曲河边绕到玉曲河谷,然后顺玉曲河谷一路到达左贡和八宿县的邦达镇。玉曲河谷同样是一条深邃的裂缝,因道路难行,河谷深处几乎与世隔绝,风景也更为原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丙察察”和“丙察左”分岔点</p> 旅途中对于风险的挑战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在“丙察左”都可以得到体现。这完全是一条乡道,砂石路傍山而行,山脚下是碧绿的玉曲河,悬崖一侧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有的路段犹如天梯回转,垂直高度达几百米。这条路上流沙路段、塌方路段、下沉路段、涉水路段、灾毁路段一应俱全,其风险程度和挑战性不言而喻。 可以说“丙察察”和“丙察左”汇聚了路途上的所有艰险,但也将横断山脉的美景一网打尽。不论是“丙察察”还是“丙察左”,都穿越了高山、草原、河流和峡谷,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理和自然人文,加上沿途风景壮美独特,是目前我国境内最具挑战性和魅力的自驾线路之一,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自由行者。行走在“丙察察”和“丙察左”,时刻经历着“身在地狱,眼在天堂”的极致体验。有老司机说:走完这条路,可以吹上一辈子。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拍的路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抓拍的路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的路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拐向扎玉方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Z”字路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星地图上可见的流沙地带</h3> 随着我国基建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危险、神秘又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丙察察”和“丙察左”,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变成纯商业的进藏线路。所以想去的地方,就早点出发吧,在风景依旧的时候去一次,给自己留下一段最震撼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