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洪江旧事——再讲洪商的劳动保障</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国穷民弱,地处湘西南一角的洪江古商城工商业却独树一帜,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建立了初级的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管理依赖民间组织——洪江商会,管理手段是行规民约,乃依靠传统文化和公德支撑(成熟的市场经济则是依据完善的法律和制度)。</p><p class="ql-block"> 这些行规民约改善了劳资关系,初步建立了劳动保障,缓解了劳资矛盾,减少了劳资纠纷,提高了劳动者的福利。例如:各大商号除发放正常薪水外,每天提供两餐工作餐,每月初一,、十五"打牙祭"(当时生活条件极低,平常吃素菜,这两天吃晕菜)。学徒三年没工资,供生活费。鼓励学徒晚上学习记帐、珠算、书法文笔等文化知识,并由有文化的师傅担任老师。旧时,洪江人称之学徒出师为“七十二个牙祭” ,说明当时商号对培养商业后备人才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洪油业产供销一条龙,资金雄厚(数家号称百万银元之巨),就业员工多,薪水较高,福利也高于其他行业。员工婚丧喜庆,或发生意外事件,酌情补助,以资鼓励。年终分红(相当现代的年终奖)根据职务和贡献有多有少,有明有暗。高管员工福利更为突出 ,各大油号均在江苏镇江设有庄房(办事处)负责销售和采购,并由大管家主政(一般是老板十分信任的直系亲戚担当),他们会有销售提成和残余商品处理权,收入颇丰。《徐荣昌》油号老板为了奖励邓子英大管家(徐家的表亲),买了长码头一栋大窨子屋赠送。这样的高福利使油号产生了极高的凝聚力 ,许多优秀人才择木而处,集聚了不少商业精英 ,洪油业大展宏图,成为洪江古商城三大产业(洪油、木材、鸦片)之首。</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爆发,江、浙、汉等相继沦陷 ,黄金水道——长江水运阻断,洪江古商城是外向输出型商品,三大支柱产业的产品输送不出严重滞销。洪江古商城工商业遇到寒冬的萧条,各大商号纷纷歇业转行。为了节省开支首当其冲的是遣散各商号员工(失业) ,由洪江商会主持劳资双方达成谅解协议,并发放少量遣散费(失业费)暂渡难关。《刘同庆》油号老板为了安置技术骨干《签子客》周某(桐油品质检验员),为日后恢复生产储备人才,另加十块银元给周某,并再三叮嘱:“你拿这些小本钱暂时做些小生意养家糊口,形势好转再重招回商号。”周某领款后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不会经商,亏本后对不起老板一片好意。周某在古商城徘徊几天,不知所措,做生意不知从那行下手?而后找到老板退回十块银元,并说:“我不会做生意,如果将钱亏了对不起老板!”老板无可奈何地说:“既然如此 ,你就留到本商号打杂算了 ,商号还留用了一些人,也不在乎你一个人了。”此事可看出劳资双方的善良和真诚。</p><p class="ql-block"> 以上故事给我们如下启迪: </p><p class="ql-block"> 一是洪江商会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民间的行规民约,这构成了我们洪江的传统商业文化。 </p><p class="ql-block"> 二是这些行规民约,完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者的自觉行为,这是商业诚信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道德规范 ,很值得当代从业者效法。 </p><p class="ql-block"> 三是这些行规民约,虽然还达不到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层面,但在贫穷落后的年代 ,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在劳资和谐关系方面值得当代借鉴,这也是我们洪江当代经济发展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