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又要到了,几天来,我这个古稀老人常常会想起儿时的一幕幕生活场景,今记录两件“返老回童”的旧事,和读者朋友们分享。</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那是1958年的红五月,我已经是上海市方浜西路小学的一位二年级学生,被批准班里第一批入队,六一儿童节那天,大队部举行了入队仪式,我带上了鲜艳的红领巾,因为被同学们选举为小队长,所以右手臂还配上一枚“一条杠”的标志。当时,一股光荣感充满了我的心田,眼眉间流露出自傲的神情。</p><p class="ql-block"> 入队,是我成功的标志啊!为了引起大人们的注意,回家时我再一次整理好胸前的红领巾和手臂上的小队长标志,得意地想象着家人们会一个个伸出拇指夸赞我……可是,一切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样美,在家里我虽然摆姿态,频繁“亮相”,却并没有引起很多注意;又去邻居家串门,“走东家,串西家”,依然没有引起众人“很大”的反响。那天我感觉很失望,鲜艳的“红领巾”和红白相间的“小队长标志”竟然没有引起大家的热烈青睐,心中不免有点失落。</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小小年纪期望值太高,当时的自己是“百思”不得“其解”?就是今天回忆起来,还有点小小委屈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勇敢者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在我们上海市少年宫里曾经有过一段“勇敢者的道路”,它模仿红军长征路上的万水千山,设计出一条“艰难困苦”的长征之路,鼓励孩子们在人生路上“勇往直前”,吸引了那个年代的无数小朋友。</p><p class="ql-block"> 那是1956年秋天,我跨进了南市区方浜西路小学的大门,有一年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我们去市少年宫活动,大家开心极了。</p><p class="ql-block"> 少年宫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项目,可最让我们向往的当然是“勇敢者的道路”。当时女同学们走到面前,有点害怕,大都停住了脚步。而我们男生谁也不甘落后,都想试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勇敢者”?我和几位要好同学击掌打气,互相鼓励,勇敢地登上了这条“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 “雪山”、“草地”、“独木桥”,都被我们一一“征服”,前面来到了长征路上闻名遐迩的“铁索桥”。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铁索桥”悬挂在半空中,脚还没有踩上力就左右摇晃,让人难以起步,我有些犹豫了,想打“退堂鼓”。有几位胆大的同学早已经走到铁索桥中间了,他们向我招手喊话:“快到目的地啦!”,“走过铁索桥就是勇敢者啦!” </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急得满头大汗,但是心里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做勇敢者,不能当逃兵!我鼓足勇气地向前冲刺,一步,两步,决不后退,向前!向前!向前!终于到达了胜利的彼岸。这时,同学和老师都为我鼓起掌来,我是“勇敢者”,我成功啦!</p><p class="ql-block"> 在市少年宫走“勇敢者的道路”,曾经鼓励了几代儿童的成长,也让我一直铭记在心。以后,在人生道路上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常常会想起自己是个“勇敢者”! </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中,“返老回童”的故事有很多,有些至今想起来还忍不住哑然失笑。</p><p class="ql-block"> (高汉良)</p><p class="ql-block">(本文刊登在《上海老年报》六一特别报道和七月四号的“往事”版上)</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