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见十抽一”,是民国时期,淄博民营企业家张平三开采煤井经营的一种成功经验,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见十抽一”这种企业管理经验,现仍在诸多单位实行,并成为企业经营效仿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张平三,即张子佩,字华田,排行老三,乳名平三,人们惯叫张平三。张平三起初做“黑狗井”发迹,后成为淄博做煤炭的“大户”,并名门正娶13个媳妇。民国年间对他的赞誉:“北有王怀琪,南有张平三”的说法,至今留传。</p><p class="ql-block"> 在淄川,最为传颂的是,张平三乐善好施,修筑了从渭头河经圈子、台头、龙口村,直至淄川城区,30华里的铺石路“玉石街”,方便了人们运输煤炭和陶瓷大瓮。现在渭头河、龙口村还保留着完整的玉石街路段。“金圈子、银台头,玉石街铺龙口……”的民谣,妇孺皆知,至今传唱不衰。</p><p class="ql-block"> 张平三“见十抽一”做煤井的方式 ,成为当时扩大煤井,增加煤炭生产量的重要制度。当年与张平三一块共事的后裔们道来,娓娓动听。</p><p class="ql-block"> 台头村司衍举,当年在村西一处叫“侯家凹”和“勃勃歪”的连接地方,种着祖传的几亩地,这地方被张平三在此打井挖煤。因占用他家的地,张平三便让司衍举“入股”,做“扒份子”井。并由司衍举管理井上的具体事宜。起初,张平三与司衍举达成协议,出10筐炭,就给司衍举半筐炭,应该说是收入不少。但司衍举家庭出身贫穷,过日子也格外拘谨。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过受吃,不过受穿”。在煤井旁,井上盖了两间“地屋”。这地屋,就是挖地下一半,地上一半。不仅节省垒墙的材料费用,且冬暖夏凉。</p><p class="ql-block"> 一日,张平三到这个井上有事,正看到司衍举在地屋吃饭,吃的是窝窝头就“渣腐”。这渣腐就是用少量的豆面,与野菜混合贫穷人家常吃的菜。张平三一看,联想到出十筐炭,他仅得到半筐炭,一定收入太低,怎不吃野菜。于是,当面就提出了出10筐炭,就分配一筐炭的规定。这就是张平三做煤井的成功经验,“见十抽一”。</p><p class="ql-block"> 这“见十抽一”一定,不仅是司衍举得到了更大收入,同时也为挖煤的人增加了薪水,一下激发了多出炭、多收入,工人们挖煤的积极性。从而,使煤炭的生产量上升,张平三也得到了更大效益。</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张平三从龙泉、大奎、万山一带做井,逐步发展到博山杨家园、冯八峪、黑山等地。再说司衍举,也购买了60亩地,成了村里富裕起来的”大户”。张平三也把这一做法进行推广,在哪做井,就娶上一个媳妇,盖上新房,购置上60亩地,共同来管理煤井。所以,张平三的煤井也越做越大了。</p><p class="ql-block"> 这“见十抽一”,就这样形成,并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煤井</p> <p class="ql-block">掠夺煤炭时的德日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车煤炭运输</p> <p class="ql-block">般源古镇渭头河</p> <p class="ql-block">渭头河玉石街</p> <p class="ql-block">张平三故居</p> <p class="ql-block">保留完整的民国时期渭头河民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