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李光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满前后适逢雨季,不便出门,闲来无事,找出以前画的老作品自我欣赏一番。无意中,翻出了1996年创作的这张工笔人物画。时光转瞬即逝,已近三十个年头,当年创作场景却仍然历历在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当年,单位一位有心的女同事小何拿了一张中国工商报给我,说是报纸里刊登了一则消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将举办全国干部职工书画作品展。我认真地看了征稿内容后,就有些心动,想画一张作品参加展览。在那个年代,即使是中美协、中书协也很少举办全国性的书画展览,这么好的机会自然不想错过。画什么题材好呢?我寻思了几天,因为这次书画展是本系统举办的,最好是有关工商行政题材的会比较切题,所以最终决定画一张人物工笔画来试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正好是市场经济改革初期,单位人员严重不足,每人的工作量大,任务重,负责的范围广,尤其是年轻干部得经常加班加点,而单位的年轻干部大多是处已婚带娃状态,再加上当时的道路交通拥堵不畅,时常发生让自家孩子在校久等的事情,已为人父的我也曾接娃迟到,所以感触颇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体现创作内容,我给个别同事画速写,拍照片,画面中的那位小女孩的原型就是邻家的小“李冠”,长得活泼可爱。为了更好地创作,每天傍晚她从幼儿园回到家时,我一有空就会把她哄到画室来玩,从中仔细观察并画了一些她的动作姿势。她年纪虽小,但很机灵,能把姿势比得很好让我描。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真正创作时,大人与女孩的组合动态是作画难点,我用铅笔不断地在图画纸上反复修改调整,哪怕是一个小指头,还是人体的结构比例都力求要画得精准。同时人物的表情刻划是创作关健所在,女儿的左手在擦着流下未干的眼泪,右手则紧抓着妈妈的手,很是委屈,而妈妈的表情既是心疼,又很无奈。斟酌再三,主题落款为《妈又来迟了》,这是母女二人见面的瞬间彼此要表达的同一语言,也是我创作时反复思考的重难点,要如何来突出画面中的母女二人彼此间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上,我采用传统线描和反复渲染而成,这也是中国工笔画的技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是以艺术形式来表现现实题材。不管是过去的年代,还是现在,各行各业,无一例外,一到接送孩子的时间点,作为父母亲,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得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这张中国工笔人物画作品,于1996年在北京中国军事慱物馆展出并获了二等奖,此后由中国工商报、工商行政管理半月刊陆续刊登介绍。由于画工笔人物画费时费神原因,后来几十年的画画生涯里,我再也没有创作工笔人物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之前,我也曾画过一张工笔人物画,那是在厦门读书期间创作的,规格比四尺宣略小些,可惜未拍照就被带去台湾了,说起来是另一桩往事了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夏季,我妈妈的叔叔,我应称叔公了,从台湾带着一女儿回大陆探亲。他们从台北先坐飞机到广西桂林看望他儿子一家,而后转乘慢车到漳平,路途遥远,中途多次转车,坐了二天二夜的火车后才抵达漳平。当时我提前到漳平宾馆帮忙接待。他女儿我应该叫表姨,只见她一到宾馆房间后就伏在桌子上痛哭了起来,我问她为什么哭,她说太累了,是被她父亲动员来的,未料及旅途如此辛苦不易。县里的领导都陪他父亲去了,只有我一人留在房里安慰她。我倒了一杯开水放在桌上,嘱她喝了好好休息,并把门关上后就到叔公的房间去看他。叔公解放前去了台湾,此次回祖国家乡探亲,大概属县里第一批,所以有关部门很重视,陪同领导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叔公,您好!”我开口称呼道,他脸露出发懵表情,我连忙解释说:“我妈妈是淑意,她交待我先到宾馆来照顾您的”。“哦,我知道了,您是淑意的儿子,听说您很喜欢画画的,很好”。由于宾客多,我也不好多说,只加了一句:“我从厦门美校毕业已经三年多了,在县里上班”。探望的人络绎不绝,我就来到宾馆楼下坐着休息。不一会儿,有亲戚来叫我,说是表姨找,叫我赶紧去楼上找她。我一进房间,表姨就说:“去你那儿看画!”。我赶忙回复:“房间仅一间,东西有点乱,要不我先回去整理”。“不要紧,现在就带我去。”,提到画,她似乎毫不疲惫,倒显得精神十足的样子。宿舍离此地不远,我们走路没几分钟就到了。表姨要我把所有作品拿出来给她欣赏。她一边看一边挑,并把几张都是我较为满意的作品挑选岀来,我始料未及,尤其是一张人物工笔画令我颇为心疼,我有点心疼地说:“表姨,您好会挑选哦,这张是我在学校用了十多天完成的工笔画作品《葡萄架下的女孩》。”,“这张我也要了”,她不由分说地选出了五张并打包好带回宾馆。当时我的心里是舍不得的,但转念又想,我的画能够进入台湾,也是一件很荣幸的事,于是又觉得很欣慰了。回到宾馆后,表姨表示要立即回永福老家看亲人了,问我是否陪同,因我还要上班,就未同行。下午时间,县政府的小车来接他们回永福老家了,台办领导也一同前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了四年多,听母亲说,表姨在台湾做房地产亏了本,心里很惋惜。听闻此消息不久,也就1993年,叔公竟然从台湾寄给我6000元的台币。当时台币在哪里都不能买东西,于是给单位同事换了近2000元的人民币。可惜当时没照相机,那五张画未拍照存底,时间久远,物是人非,那些画或许还在台湾,或许已是兜兜转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伴随回忆,我将仅留的这张工笔画旧作发出来与亲友们共赏。人生,总有一场相遇是奔着温暖而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李光河,字室宜,笔名庄可,号竹寓山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闽西书画院画师,漳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1985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1993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曾得张仃、白雪石、戴顺智等著名画家指导。作品20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省美协举办的各类展览并多次获奖,许多作品被海内外美术机构和知名人士收藏,出版有《李光河中国画作品集》,举办过两次个人中国画作品展。中央电视台、龙岩电视台、《中国工商报》、《福建青年》、《福建文化之窗》等先后报道和发表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