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古桥(第九集)镇海的古桥

周叔扬

<p class="ql-block">  镇海区靠山傍海,域区内水系发达。新中国成立以后,汶溪、骆驼等乡镇分别从余姚、慈溪划归镇海,龙山等地从镇海划归慈溪。此后,境内以中大河、西大河、沿山大河(澥浦大河)、前大河为网络的水脉成为镇海的主要水体。其中中大河分别发源于九龙湖的汶溪和余姚丈亭,两条支流在长石村黄杨桥东汇合,又流经长石、骆驼、贵驷、庄市,在城关与前大河汇合后,从张鑑碶流入甬江,全长22公里,因此也被称为镇海的“母亲河”。中大河既是镇海区重要的水上交通运输线,又是镇海区农业灌溉的的重要命脉。想当年,中大河上千帆百舸,繁华异常,沿岸村庄商贸兴旺,因此,作为沟通商贸交流和人员往来的古桥梁也大多坐落在中大河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大河上曾经有各类桥梁28座。“千年中大河,浙东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另外,中大河上还建有数以十计的堰坝和碶闸,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和水利桥梁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爱菱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贵驷街道憩桥自然村的后大河上,系单孔钢筋混凝土桥,桥面中间略拱而成“腰鼓”状,建于民国十七年。</p><p class="ql-block"> 相传,民国初年,贵驷女贝爱菱嫁给庄市著名的宁波帮人士、爱国实业家董杏生为妻,因贝爱菱故居北面的一座小桥破损不堪,董杏生为此出资数千银元,并以其妻子名义建造了此桥。</p><p class="ql-block"> 原桥北建有茶亭、茶楼和茶亭碑,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现均被毁。</p> <p class="ql-block">憩桥</p><p class="ql-block"> 憩桥位于贵驷街道憩桥村,该桥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单孔石梁平桥。相传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一次巡视时途径此桥,并在桥南的桥亭中稍憩,“憩桥”、“憩亭”以及村名因此而得。</p><p class="ql-block"> 桥墩两侧的立柱上各镌刻有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路亘南北涉龙虎;水跨东西贯镇慈。(意指该桥处于慈溪与镇海的交界处)</p><p class="ql-block"> 少憩不仿居近市;长桥于此影垂虹。</p> <p class="ql-block">黄杨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九龙湖镇长石村黄杨自然村,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桥横跨中大河,南北走向,为三孔石板平桥。桥全长20米,其中桥面长12米,宽2.2米。桥墩系采用大条石砌筑而成,形如“年糕”,桥墩的压顶雕有昂首赑龙,桥脚用雕凿的卷云石装饰。桥栏采用高坐栏、高栏柱,其中两侧坐栏石厚20厘米。该桥建筑年代悠久,雕刻精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黄杨桥北端建有单檐红瓦三间六柱桥亭一座。</p><p class="ql-block"> 2008年由于姚江东排工程建设需要,中大河由原来的20米拓宽至60米,有关部门对黄杨桥进行了原址加固保护,并在南端新建了一段混凝土桥与老桥相连,妥善的保护了黄杨桥。</p> <p class="ql-block">李mai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骆驼街道朝阳村的西大河上,东西横跨,为单孔石梁平桥。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镇海籍著名企业家楼其梁、蒉允芳出资重修。</p><p class="ql-block"> 该桥的热点在于桥名以及桥名的由来,桥名叫李mai桥,中间的字为“行”字中间加了“賣”字,字典中、打字的字库中都找不到,所以我用了汉语拼音的“mai”来替代。传说该桥竣工取名时,由于桥的东北方有一家柴爿行,取名者就以柴爿行为题定出了这个“mai”字,意即:“两兄弟拼爿行,十一月初四开店堂,请来贝家先生做账房。”</p><p class="ql-block"> 桥东建有三间宽门面、拱形门、木结构的桥亭,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亭子的墙壁上曾有名僧释性海题写的六篇经文,至今尚留有部分痕迹。</p> <p class="ql-block">骆驼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骆驼街道中心地段,南北向横跨中大河,原为三孔石梁平桥,始建于宋建隆九年(960年)。至于其桥名的来历,有一个传统说法:骆驼原属慈溪县管辖,出原慈溪县城(今慈城)东门,从观庄桥算起共建有大桥六座,第六座就是现在的骆驼桥,当时百姓习惯称为“六大桥”,宁波话谐音似“骆驼桥”,时间一长,就变成了骆驼桥。</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六年(1927年),骆驼桥发生倾圯,慈溪籍沪上商人闻讯后集款出资八千银元进行了重修。1990年中大河拓宽,骆驼桥被改建成混凝土桥墩,而桥面部分仍然将石桥栏与栏柱置于新桥的两侧。</p><p class="ql-block"> 骆驼桥原桥额题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刺史任上所题,现存桥额题字为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由当时的书画名家刘未林所题。</p><p class="ql-block"> 骆驼桥的附近原来是骆驼老街的中心地段,东街、南街、中街、西街均围绕着骆驼桥分布,是镇海通往外地的要道,但现在隨着镇海中心区的建设与发展,骆驼老街已经不复存在,骆驼桥也成为了孤独的遗存者。第一幅照片为1990年该桥改建之前的照片,系从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田胡靓祖桥</p><p class="ql-block"> 位于骆驼街道田胡村,是镇海区境内唯一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胡姓村民集资将原来的小木桥改建为石拱桥,因为其中有一位在京城做官的翰林回乡靓祖,遂取名为靓祖桥,寓意“不忘祖籍,建桥靓祖”。</p><p class="ql-block"> 靓祖桥全桥长11.5米,桥宽2.8米,跨水4.5米,桥高4米,拱圈系用条石错缝嵌筑,桥高4米,桥两侧各设台阶18级。桥墩两面刻有对联两副:</p><p class="ql-block"> 1、西墓东祠人思靓祖,</p><p class="ql-block"> 早潮夕汐水解朝宋。</p><p class="ql-block"> 2、一带流水通孝水,</p><p class="ql-block"> 三层阁近映文星。</p><p class="ql-block"> 2021年,靓祖桥所在社区在该桥周围地块开发兴建居民住宅,靓祖桥被包围在幢幢高楼中间的小区幼儿园里面,好在建设者尚有文物保护观念,并对靓祖桥进行了整修。幼儿园建成后,靓祖桥将作为一个景点供居民们参观。</p><p class="ql-block"> 照片系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文种故里桥</p><p class="ql-block"> 文种故里桥座落在九龙湖镇汶溪村,相传:当时越国名臣文种隐退以后,曾在汶溪居住。文种故里桥南北向横跨在汶溪中,为单孔石平桥,桥身结构非常简单,桥面仅用三块厚长条石横置于桥墩之上,东侧桥板侧面刻有“文种故里”四个大字和“民国十七年里人重修”字样。</p><p class="ql-block"> 文种故里桥始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无从查考,据传,系由当地秀才郭玉恒出资重修。桥长6米,宽2米。桥北原建有文种书院、文种凉亭和溪隐庵,现均无遗迹和踪影。现桥边尚置有旧的石鼓和刻有“工农桥”字样的石桥栏,不知道是否是文种故里桥的原件,已经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1996年文种故里桥被公布为镇海区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大樟桥</p><p class="ql-block"> 座落在九龙湖镇汶溪村的汶溪之上,南北横跨,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该桥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p><p class="ql-block"> 大樟桥的特点是一桥两名,桥栏西侧镌刻的为“古同济桥”,而东侧桥栏上镌刻的为“大樟桥”和“壬寅年仲春”字样。</p><p class="ql-block"> 桥的南侧有排水节制闸一座,系控制汶溪水位所建。</p> <p class="ql-block">中心桥</p><p class="ql-block"> 南北向横跨在九龙湖镇汶溪村的汶溪之上,为二墩三孔石梁平桥,置于文种故里桥与大樟桥之间,具体数据不详。</p> <p class="ql-block">本集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