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的历史回顾——剑门关掠影

天天锻炼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大、小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享有“剑门天下险” 、“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剑门关地形图。 &nbsp; &nbsp; &nbsp; &nbsp;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一部《甄嬛传》让不少人认识了果郡王允礼,剧中情节虽不尽属实,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第十七子允礼。在今天的剑门关,仍留有这位王爷当年过剑门蜀道时写下的书法。&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秋天,允礼奉旨经川入藏处理事务,并于次年春天返回时路过剑门关。当时的剑门关,仍是出入四川必经的要道,苍茫群山间抬眼望去,只见高峰林立,古柏绵延,山河一片壮丽。因景生情,允礼提笔在这里写下了“第一关”三个字。书法写成后,当地官员将这三个字勒石为碑,立于剑门关关口显眼处,以彰荣耀。 &nbsp; &nbsp; &nbsp; &nbsp; 不过,这块石碑却没能在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一直荣耀下去。由于关口风大,矗立关口的石碑历经风霜逐渐剥落,残碑被泥土掩埋,一度被人遗忘,直到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石碑才被无意挖出,重新立于景区。 &nbsp; &nbsp; &nbsp; &nbsp; 耸立在我们面前壮观的关楼宽 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再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壮丽场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前的剑门关。 &nbsp; &nbsp; &nbsp; 当年所有的人要是从剑门关出入,都要一步步登上台阶通过关门。近年为了方便交通,在附近取捷径打通一条很长的隧道,交通已经避开此地。我开车过来的时候曾路过。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所建关楼早已不存。自蜀王令五丁开道,诸葛亮建关设尉以来,剑门关就是一个非常雄险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该地经历了大小规模的战争100多次,经过千百年的硝烟战火,剑门关一次次被毁,又一次次重建。近代所见到的剑门关楼系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修建,上大下小,上约150米,下宽50米,巍然屹立在两道如剑直立的峡口之间。关楼督建人是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当时南来北往人马必踏步石阶而上,经关楼方可通过。 &nbsp; &nbsp; &nbsp; &nbsp; 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但都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使关楼更加雄壮美观,可惜这样一座历时数百年的巍峨建筑却于1935年(现108国道)修川陕公路,被国民党政府炸毁,关口地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隘口比过去扩大了五倍左右,路基比古路降低了7米多。由于川陕路穿关而过,大大破坏了剑门关“天下雄关”的形象。 &nbsp; &nbsp; &nbsp; &nbsp;2008年的“5.12”特大地震又使修复的关楼严重受损。于是在2009年,剑阁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清代关楼的原址上重建关楼,现在大家看到的关楼就是仿照明代关楼从新修建的。 &nbsp; &nbsp; &nbsp; &nbsp;据史料记载:在冷兵器时代,剑门关从没被攻破过。 &nbsp; &nbsp; &nbsp; &nbsp; 关前地势俊险。 &nbsp; &nbsp; &nbsp; &nbsp; 关前的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雄关前留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太太开心在游览。 &nbsp; &nbsp; &nbsp; &nbsp; 剑门关附近三国蜀将姜维墓。 &nbsp; &nbsp; &nbsp; &nbsp; 这是姜维墓的说明。姜维墓原址在金牛古道边。(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头金牛,五位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人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后人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1936年修建川陕公路后二次迁移到此。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主碑高19.35米、宽4.2米,寓意1935年4月2日红军攻克剑门关。1980徐向前元帅题词“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镌刻在主碑正前面。 &nbsp; &nbsp; &nbsp; &nbsp; 一座年仅18岁的红军营政委和他通信员烈士合葬墓。注:烈士姓鲍,原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274团2营政委,在剑门关战斗中于1935年4月2日牺牲。 &nbsp; &nbsp; &nbsp; &nbsp; 关下的剑门驿古镇。 &nbsp; &nbsp; &nbsp; &nbsp; 镇里修建一道宣传壁墙。宣传剑门关豆腐。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1000多人口的古镇,竟有近百家豆腐店。店面摆着的,笼里蒸着的,锅里煮着的,全都是豆腐。随便在一家酒楼吃饭,都能点上了全是各式各样的豆腐菜。据说,剑门人可用豆腐做成100多种豆腐菜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据传三国时,蜀将姜维兵败牛头山,退守剑门关。剑门地方官向姜维建议:闭关三日不战,令百姓家家磨豆浆,以豆腐犒劳士兵,以豆渣喂战马。三军体力迅速恢复,三日后姜维领兵杀下关去,大败魏军,解了蜀国之危。 &nbsp; &nbsp; &nbsp; &nbsp; 唐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出走四川,因为在马嵬坡死了杨贵妃,他一路茶饭不思。途经剑门,乡民用豆腐宴接驾。玄宗胃口大开,乃问:“此乃何物做成?”答曰:“金豆豆。”玄宗便赐名为“皇豆”。后来,老百姓怕犯禁忌,就改称“黄豆”。 &nbsp; &nbsp; &nbsp; &nbsp;(据说剑门关生产的豆腐别具一格。我和太太就购买一些包装的豆腐干。回来吃味道的确不错。) &nbsp; &nbsp; &nbsp; &nbsp;剑门关附近古道,建于秦汉的翠云廊,完备于明朝,历经千年沧桑仍浑然一体、生机盎然,被誉为“蜀道灵魂”。 <p class="ql-block"> 翠云廊俗称“皇柏大道”,北起广元龙潭、昭化,经剑阁到梓潼,东南至阆中,有“三百长程十万树”之说。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行其道上,夏不知热,冬不晓寒。现存古柏8000余株,相传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植柏表道”,留下“张飞柏”的美谈。今古道绿荫森森,古柏参天,若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形成“翠云廊”奇观。后人有诗赞颂:“桓侯翠柏雄千载,七曲旌屏百仞樯。”</p> &nbsp; &nbsp; &nbsp; &nbsp; 漫步走在翠云廊的古路上,很容易瞬间便将人的思绪拉回到古代:往返于巴蜀和汉中平原的商人、士兵、老百姓,曾经的铁马金戈,曾经的硝烟战火,一段当年的林荫路,造就了如今的古柏奇观,造福了一方百姓。夫妻柏、张飞柏、帅大柏、阿斗柏……这一棵棵的剑门路柏,展示的不仅是顽强的生命力,还有那一幕幕千年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