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23章 湘西轶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恢复高考后,全国高校一下子招收了那么多的学生,不光缺老师,教材也非常缺,我们的很多教材和讲义都是学校自己油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除了油印教材和讲义外,也会油印一些其它的参考资料发给我们学生。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唐老师,他的那个十位对数表就是学校油印发给我们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林班长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几页纸的油印资料,题目是《体育之研究》,作者署名“二十八画生”。我们都有点莫名其妙,以为是林班长搞错了,将体育班的资料错发给了我们。林班长自己也搞不清楚,说是教务科要他发给大家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才搞清楚“二十八画生”是毛主席青年时期写文章用的笔名(毛泽东三个繁体字的笔划总数为二十八画),《体育之研究》是他当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学校给我们发这篇文章,其用意当然是希望我们重视体育,锻炼身体,就像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讲的那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字写得好,经常帮学校刻印资料。有一次晚自习时,我见朱大哥又在教室里刻写东西,我过去随意翻看了一下,发现是一篇研究陈渠珍的文章,厚厚一叠,我顿时来了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渠珍被称为湘西王,是近代湘西历史的一个关键性人物。按过去极左的说法,陈渠珍是湘西最大的土匪头子。这篇文章就是专门研究他的,作者姓杨,是学校的一名老师,但因为在文革中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被停职在家反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是学历史的,反省之余,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湘西的历史,这篇研究陈渠珍的文章就是他那段时间的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晚饭后,杨老师来班上找朱大哥。他身材矮小,言语谦和,讲起湘西的历史如数家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菁菁问他:“外面都说湘西人野蛮,茹毛饮血,是未开化的少数民族,说湘西人天生就是土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想了想说:“这事要从头说起。你们知道什么是‘屯田制’吗?那是清政府为了控制湘西苗民,将他们圈住在指定区域,并将他们的所有田产充公,一小部分由看管他们的汉人兵丁世袭耕种,作为军饷。大部分则租给苗民,由政府征租。不仅征租的比例很高,而且是‘荒田不荒粮’。什么是‘荒田不荒粮’?那就是无论什么年成,交租的数量都不变。你们想,要是遇到了灾年,租户连一丝活路都没有。所以当时有首《屯租歌》唱道:‘朝锄土夕锄土,年年月月欠屯租;男耕田女耕田,子子孙孙欠饷钱。一年到头替人锄,苗家没有一块土;四季劳动替人耕,苗家没有地安生。’这就是清政府欺压湘西苗民,实行‘屯田养勇,设卡防苗’的屯田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喘了口气,提高声调说:“正是因为‘屯田制’的压迫,才迫使湘西苗民不断反抗,不断抗争,清政府就不断镇压。毛主席讲‘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不断有来教室上晚自习的同学走过来旁听,杨老师讲得更起劲了:“解放前,湘西几次大的暴动,打出的旗号都是‘抗租’、‘革屯’,有的自称是‘革屯军’,有的自称是‘湘西革屯抗日救国军’。龙云飞当年就是打着‘抗租革屯’的大旗,势力才得到一步步扩大。由此可见,‘屯田制’才是湘西动乱的真正原因,也是湘西匪患的主要诱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同学是凤凰人,对陈渠珍早有所知,他说凤凰老街还有一栋老房子是陈渠珍的,现在住着他的一个什么亲戚。他问杨老师:“陈渠珍虽然不是苗族,但他是土生土长的湘西人。说他是土匪吧,他是政府任命的官员,说他是政府官员吧,他有时又统领湘西的土匪与政府对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说:“陈渠珍这个人是‘庙小神通大’,三朝为官。清朝、民国时期,他是湘西的军政长官,解放后,他是省政府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但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在湘西这块地方实行湘西自治,当湘西的土皇帝。民国时期,何健几次想逼迫陈渠珍下台,陈渠珍就鼓动湘西土匪闹翻了天,搞得何健自己在湖南都呆不住了。所以毛主席说湘西是中国的盲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说湘西是中国的盲肠?”杨老师解释说:“盲肠这东西平时看着没什么用,但一旦得了病也是会要命的。湘西这个地方看似不大,资源也有限,但它山高林密,民风彪悍,动荡起来,周边地区都不得安定,所以说它是盲肠。解放后,陈渠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曾提议成立湘、鄂、川、黔边区省,由贺龙兼省长,他自己当副省长。由此可见,陈渠珍当湘西土皇帝的梦想至死都没有破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老师好久没有上讲台了,这会儿忽然有了上课的激情。他站起身来,话风一转说:“当然,对历史人物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陈渠珍搞封建割据,围剿红军,与政府对抗等行为,都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基于他的思想认识和阶级立场作出的选择。他后来认清形势,顺应了历史潮流,弃暗投明,得到了新政府的优待。毛主席还接见了他,并向他赠送了一批农业机械,要他带回湘西发展生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最后总结说:“前面说过陈渠珍是‘庙小神通大’,但归根结底他识时务。不像龙云飞,虽然也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功,新政府也向他发出过橄榄枝。但他不识时务,顽抗到底,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就是历史规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意犹未尽,停顿了一会,又继续说:“你们知道吗?抗美援朝时,湘西有不少土匪参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建功立业。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面写的松骨峰战役,里面就有很多湘西兵,其中不少人当过土匪。其实湘西‘土匪兵’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俘虏兵’一样,只要认清形势,转变立场,最后都变成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就像一句老话讲得那样——识时务者为俊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老师2010年出版了《湘西“土皇帝”陈渠珍传》的书,估计当年朱大哥刻写的那篇文章就是这部书的初稿。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本书差不多花了杨老师三十多年的时间,可谓是他的“毕生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随着湘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湘西的历史也逐渐广为人知。当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陈渠珍,甚至是龙云飞,这些湘西历史的代表性人物如日中天、如雷贯耳时,我就想起当年曾经有一个小人物,身处逆境还在研究湘西的历史,最早用他那卑微的笔为我们揭开了湘西历史的“神秘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未完待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