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云南民族村

新苏南

<p class="ql-block">  二十五个民族村,风俗各异勤劳人。</p><p class="ql-block"> 万众一心跟党走,民族和谐贵如金。</p> <p class="ql-block"><b>  云南民族村</b>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西南处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98公顷,主要包括:傣族、白族、彝族、纳西族、佤族、布朗族、基诺族、拉祜族、藏族、景颇族、哈尼族、德昂族、壮族、苗族、水族、怒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僳僳族、普米族、满族、回族、瑶族、阿昌族等25个少数民族。是反应和展示云南25个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习俗风景的窗口,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 是国家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基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云南民族村</b>按1:1比例为云南的25个民族各建一个村,并配以民族歌舞演出厅、民族博物馆、民族腊像馆等。走进民族村,只见村舍错落有致,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可为园中有园,村外有村,千变万化,五彩纷呈,到处花红柳绿,碧波粼粼,笙歌不绝,有循环游览车供游客免费乘坐。游客可在村寨中尽情参观园林景观,领略少数民族的民居、民宅、民俗、民情及文化、音乐、歌舞、宗教等。</p> <p class="ql-block"><b>  藏族村</b>占地21亩,村内有大小中甸地区的坡顶民居和德钦地区的雕楼式平顶民居。庄严神圣的藏传佛寺,壮观的迎宾白塔、象征吉祥和睦的“白牦牛”雕塑与独具风格的藏式建筑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藏族待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大气豪放。建筑风格别致,服饰丰富多彩。通常把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称为饮食“四宝”,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p> <p class="ql-block">村内展示</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白族村</b>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 ”、“戏台”、“本主庙”及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p> <p class="ql-block">村内展示</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傣族村:</b><span style="color:rgb(1, 1, 1);">傣族村占地27亩,喜欢并以孔雀和大象为偶像,村内鲜花盛开,三面环水,女性喜欢干净,水浴,通长称水的民族。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泼水节”</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时间是傣历六月(公历4月中旬),举行3天,头两天 送旧,最后一天迎新。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认为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25个民族群中,只有傣族人最热情好客,专门在门口安排了4位身高在1米7以上,年龄在二十一二岁的4位美女和游客一起免费拍照,来此一游的男士们千万别错过呀”</span></p> <p class="ql-block">村内展示</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泼水节的欢乐场面</p> <p class="ql-block"><b>  德昂族村</b>为云南独有,人口近2万,民间普遍信奉南传佛教,民俗活动与佛事活动关联紧密。象傣族一样,泼水节(德昂族又称浇花节)、开门节、关门节是民族民间的重大节日。服饰色彩丰富,口头文学特别是民歌创作活动较为普及,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民居多为草排覆顶竹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能容纳数十人居住的德昂大房子,毡帽顶的小房子,还有颇具浪漫色彩的大公房、小公房……还建有“龙阳塔”标志及佛教奘房、佛塔,泼水节堆沙造塔的习俗,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哈尼族</b>是云南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165万左右,主要居住在三江两山地带(红河、把边江、澜沧江、哀江山、无量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地,思茅地区、西双版纳、玉溪等地也有分布。境外老挝等地的“阿卡”人也是哈尼族。哈尼族有本民族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文字,哈尼族有20多个支系,地理环境为最美的乡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民宅及生态环境</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苗族村:</b>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角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工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民间风范。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和芦笙舞都很受群众喜爱。</p><p class="ql-block"> 苗族传统节庆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 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祭视先人,并邀亲朋共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彝族村:</b>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云南民族村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 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p><p class="ql-block">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壮族村:</b>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楼居,属干栏式建筑。喜欢唱歌,歌谣是壮族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喜庆节日、迎宴宾客、谈情说爱、文娱活动等,多以歌谣表达感情和助兴。女性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壮族人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烤方等是节日佳点。壮族的节日活动大都是文娱或宗教迷信活动结合,传统节日有</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瑶寨:</b>主要有民居吊角楼、平房民居及乡村道观、粮仓、寨门等建筑构成,错落有致;一些道教文化元素的渗入,颇具典型性。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 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 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p> <p class="ql-block">民宅及服饰</p> <p class="ql-block"><b> 阿昌寨:</b>主要以一幢合院系建筑为主体,与寨门、手工作坊等建筑互为呼应,青瓦砖墙,石础抬柱,颇具特色。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出洼”、“白柴”、“水节”。除宗教节日外,户腊撒的阿昌族,一年较大的几个节日如赶摆、蹬窝罗,会街 节、尝新节、泼水节等,都与傣族相同。</p> <p class="ql-block">民宅及村内展示</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景颇村:</b>景颇族是大山的儿女,是太阳的子孙,是个勤劳勇敢好客的民族,在南迁的路上分成了六个支系,形成了多样性的文化特色,多元化的文化特点,从生产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娱乐文化等各种文化上形成了优秀独特的景颇族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傈僳村:</b>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近67万,以农耕为主,善长竞技,民间歌舞较丰富,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以典型的板屋系“千脚落地”民居建筑为主体,表现了傈僳族民间台地环境的造型特色和组合形态,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傈僳族民众的审美情趣与豁达开明的生活方式,每年农历二月十七日过“刀杆节”。</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纳西族村:</b>占地49.5亩,人口31万,入口处有纳西族保护神“三朵”塑像和大型浮雕墙,“三坊一照壁”雅阁、“民居院”、“花马坊”、“工艺楼”、“廊房”等重要建筑围合烘托的“四方街”,充分表现了纳西族建筑的结构风格。主要的节日有“三朵节”。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二月八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此外,纳西族的传统节日还有火把节、七月骡马会、烧包节等。</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佤族村:</b>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p> <p class="ql-block">  佤族除了崇尚牛头之外,“木鼓”也是佤族的象征,因此佤族“木鼓节”也和木鼓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布朗族村:</b>布朗族位于西双版纳百境内,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一芽一叶均采自于布朗山茶产区,延续布朗山劲道霸气;入口苦但回甘迅速,上一秒山重水复,下一秒柳暗花明;花蜜香纯粹自然,快速带你回归大自然;汤色鲜黄明亮,让人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滋味浓烈厚实,回甘生津持久。</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布依族村:</b>一般都居住在半山腰及河流边,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房屋一般是一开三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房,按左大右小排序,左边住老人,右边住年轻人。右边床前不远处一般设有火堂,用于冬天取暖、烤茶、聊天、家庭议事。布依族不在正屋的火堂煮饭、炒菜,厨房在靠正房的旁边搭一偏屋,在正房的墙上打一个四方形洞口,用于传递酒饭、碗筷,极为方便。中堂是敬奉祖先的地方。布依寨还有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建筑“碉楼”。这种建筑像一座碉堡,一般建在寨子的中央,保护村民财产及人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b>  普米族村:</b>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4.2万,属古氐羌的一支后裔,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民间艺术兴盛,对歌蹉舞精彩,有民族语言,通行汉文;民间信奉藏传佛教,大过年是普米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过3天至半月。大十五节是宁蒗普米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腊月十四日。届时,人们穿着鲜艳的新装,上山露营,举行篝火晚会。次日绕“玛尼堆”祈祷求福,青年男女尽情地唱歌、跳舞,谈情说爱。</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b>  独龙族人</b>生活在云南怒江江大峡谷内,2018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整族脱贫的少数民族,使独龙族群众“一步跨千年”,跟上了时代的发展。独龙江一年之中只有100多天是晴天,漫长的雨季里,勤劳的独龙族女性就在家里编织独龙毯,晴天她们则采草果、种葛根、卖蜂蜜,一年四季总是忙忙碌碌。近几年,国家的精准帮扶为她们打开了更多增收的新途径。</p> <p class="ql-block">民宅</p> <p class="ql-block">服饰</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带有“酒、色、财、气”的四首古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