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br><br>前往波黑的莫斯塔尔(Mostar)。进入波黑境内,很快就到了Trebinje,这里离克罗地亚著名的Dubrovnik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 这是一座袖珍的城市,老城更小,差点错过了。时值周末,广场上有农贸市场。<br> 老城的入口 悠闲的市民,在这里又吃了披萨。 老城的另一个门 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领事馆,曾经与波黑是同一个国家。 <p class="ql-block">时光隧道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上一直都在翻山越岭,下午到莫斯塔尔。首先听到的是宣礼塔上传出的诵经声,这是穆斯林世界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河水的颜色很漂亮</p> 入住民居之后,领导说昨夜没有睡好,腰酸背痛,累的不行了,要早睡。我就一个人去外面拍片了。<br> 这也是一座老桥,但规模小很多。 莫斯塔尔的老桥(Stari Most)是波黑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一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奥斯曼式古桥。1993年,被内战的炮弹炸坏。战后,在UNESCO的组织下,花了9年时间修复,先由匈牙利工兵去收集掉到水中的石块,再西班牙的工兵负责拆除临时桥,最后土耳其派工程队重建了古桥。一共花费是1500多万美元,于2004年修复完成。修复资金由世界各国负担,世界银行、意大利和荷兰出钱最多。 2006年,老桥被定被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果不被炸,估计还评不上。<br><br>2017年我们去克罗地亚,曾经离这里很近,但没有过来,一直是我一个遗憾,这次终于把草拔了。<br> 入夜时分 4.21<br><br>早晨我们一起去逛老桥,没有游客的老桥显得格外寂静,景区并不大,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完。 路边恣意生长的野花 寂静的街道 平时白天这里游客很多,老桥空间不大,有点人满为患,不过当地并没有把这块地盘圈起来收钱。 店铺还都没有开门 老桥周围都是餐馆、旅馆和商铺,成了当地人的收入来源,已经看不出什么原生态的样子了。 离开老桥,去Blagaj村。快到时,有人拦车让我们拐进边上的停车场,但我看有车继续往上开,我就跟着冲了上去,果然上面有很多停车位。停车场的人还骑着摩托车追了上来,要收钱。收钱无所谓,但开上来的这么一大段路,走起来老辛苦了。当然上面停车位不是太多,他们是尽量想把车拦在下面。 这里有喀斯特岩洞Vrelo Bune,流出的泉水是Buna河的源头。有一座修道院建在岩洞旁边,景色极其优美。<br> 中午路过一家“羊肉屋”(Lamb House),赶紧停下,解决午餐,这是一家小有名气,专做羊肉的餐馆。我们要了烤肉和羊腿骨,两根腿骨只要5欧,鲜嫩多肉,领导想再买一份带走,一问已经售罄了。<br> <div>下面有阳台的就是我们的房间</div><div><br></div>下午到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订的民宿在市中心,边上是音乐学院,可以听到学生们唱歌演奏的声音,对面是梵蒂冈教廷驻波黑的使团。民宿是由4个年轻人一起经营,装修清新高雅,小细节体贴入微,是我们这次住过最舒适的地方之一,还给我们提供车库里的停车位。我们住过的十几个地方的卫生间里的设施,都是锃光瓦亮的,可见巴尔干地区的生活水准还是很高的。我们住的大部分是民宿,少数是小型旅馆,都不是高级的星级酒店,但性价比却令人十分满意。<br> 梵蒂冈教廷驻波黑的使团 下午,冒雨在城里闲逛<br><br> 纪念二战的永明火 下一局大棋 特斯拉守门的酒馆,有人抱怨乱收外国游客的钱 古旅馆遗址<br> 拉丁桥,一战的导火索<br> 由于奥匈帝国皇储就在这座房子前遇刺,导致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 4.22<br><br>波黑的全称是波士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和北马其顿一起,组成了前南斯拉夫。14世纪时,塞尔维亚曾经是巴尔干最强盛的国家之一。15-19世纪,巴尔干半岛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势衰后,这片土地让给了奥匈帝国。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独立,相继成立王国。1918年,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成立联合王国,1929年正式改称南斯拉夫王国。<br> 二战期间被纳粹轴心国瓜分,二战后在铁托的领导下,组成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br><br>1980年铁托死后,南斯拉夫国内各种族矛盾逐渐深化,加上财富分布不均和民族主义复兴,各民族只注重自己权益,而塞尔维亚中央政府又无力控制,南斯拉夫内战因而爆发,最终导致解体。<br><br>斯洛文尼亚最早宣布独立,仅经过“十日战争”,就脱离了联邦,它是联邦中最富有,离奥地利和意大利最近的。<br><br>而波黑的宗教和民族关系极为复杂,独立过程经历了惨烈的血雨腥风,最后终于互相妥协,达成了和平。<br> 波黑首都萨拉热窝,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城市,和其他欧洲城市不一样,它是由奥斯曼人建立的,至今保有浓厚的土耳其风情,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四大宗教在此碰撞,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国人最熟悉的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此拍摄。<br><div><br></div><div>上世纪90年代,这里是前南斯拉夫内战最惨烈的地区,被围困4年多,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最后,前南分成了六个国家,现在大家倒也相安无事。<br></div> 中央市场在战争中曾被塞族武装的炮弹击中,导致37人死亡,进而导致北约对塞族的大规模轰炸。 市场里肉蛋奶及其制品琳琅满目 <p class="ql-block">内战期间炸死三人以上的炮弹坑,现在用红色标识出来,被称为“萨拉热窝玫瑰”,时刻提醒人们牢记战争带来灾难。</p> 内战的硝烟也在我们住的公寓墙上,留下很多的痕迹。萨拉热窝很多坐落在街角的建筑物上,依然弹痕累累。<br> 新建的教堂 面包店 萨拉热窝在1885年成为欧洲首个、也是全世界第二个全天运行路面电车的城市,现在街上还能看到很古老的各式电车。据说他们把欧洲其他城市淘汰下来的车,维修后继续使用。<br> 街道上不少菜摊 街上穆斯林传统装束的人很多 一位男士带了四位蒙面黑袍女子,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男人可以有四个老婆。 各民族和谐共处 领导买了一盒五颜六色的甜品,说当年在摩洛哥曾动念三次,最终不满意卫生条件而放弃了。 老城里有很多卖铜器的,都是手工打制。最出名的一家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拍摄地,门口立牌子说现在子承父业,希望中国游客继续支持。<br> 市政府是奥匈帝国统治时期建造的 这部电车是新式的,社会在进步。 当年市府建造时,原址上一家居民,成为了新建筑工程的“钉子户”。最后,经过与帝国当局长时间的讨价还价后,这枚“钉子”答应搬迁,但条件是获赠一袋金币,并且将自己的房子解体,一片瓦、一块石头地移动,在市政府的河对岸照原样重建自己的家。这座建筑目前是一座名为“伊纳特库彻”(Inat kuća)的餐馆,意为“遗恨之家”。<br> 晚上找餐馆吃饭,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在一个小巷里找到一家。往往好餐馆都不在街面上,酒香不怕巷子深,而且不刷卡,只收现金。 取水塔是萨拉热窝的象征,以前市民到这里来接每天的生活用水,是老城的中心。<br> 白天有很多鸽子,晚上全飞走了。 网红打卡点 Gazi Husrev-beg Mosque 清真寺 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 4.23<br><br>早晨离开民宿,我开车往山上走,去看萨拉热窝的全景。上山的路越走越窄,只有一车宽了,而且越来越陡,领导开始大叫,怎么到这种地方了,吓死人,以后这种地方你自己来,我可不来了!我说开车的还没紧张呐,坐车的已经吓得不行了。 到了“景点”,并没有什么观景台,只能停在路边下来看,晨景还是很美的,可以看到有大片白色的墓地,这是死于战争中市民的墓地,让后人不要忘记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br> <div>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br></div><div><br></div>之后要下山了,又往前开了一段,发现并不是下山的路,而且已经错进单行道了,对面又来了一辆奔驰车,倒着出了小巷,又挣扎了一番,终于调转了车头,错开了车。对面的女士始终很耐心地对待我们这两个闯入者。<br><br>终于下了山,继续翻山越岭,方向是塞尔维亚的塔拉(Tara)国家公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