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旅行,是一场生活之上的探索。每一次出发,我们都满怀激情,期待用脚步去丈量未知的空间,去发掘美好的更多可能。</p><p class="ql-block"> 此篇为英州快乐徒步的队友们和英德爱好旅游的朋友们,一起参加由英德市英之旅旅行社有限公司策划组织的《山西全景动卧8日游》,到那有诗、有酒、有醋、有景、有远方的三晋大地畅游的续集。</p> <p class="ql-block">山西游第四天:2024.5.16(雁门关、云冈石窟、应县木塔、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第六站: 雁门关</p><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重重山,今日景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历经年份数千载,抵御外寇敌胆寒。</p><p class="ql-block">远有李牧杨家将,近有八路抗日顽。</p><p class="ql-block">保家卫国酬壮志,英雄儿女万万千。</p><p class="ql-block"> 英德~邓国珍</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起于山海关,终止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 ,东起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之山海关,向西横跨河北、天津、北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7省、自治区、直辖市,西止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的嘉峪关,全长有127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咏长城</p><p class="ql-block"> 唐~汪遵</p><p class="ql-block">泰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p><p class="ql-block">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天高。</p> <p class="ql-block">万里长城十三关:</p><p class="ql-block">1、山海关 2、黄崖关</p><p class="ql-block">3、居庸关 4、紫荆关</p><p class="ql-block">5、倒马关 6、平型关</p><p class="ql-block">7、偏头关 8、雁门关</p><p class="ql-block">9、娘子关 10、杀虎口关</p><p class="ql-block">11、嘉峪关 12、阳关</p><p class="ql-block">13、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在万里长城的十三关里,最具代表的三关,分别是:</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山海关;</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p><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关~~山海关</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要冲,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道雄关,和陕西潼关并列俗称"天下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期山西全景游的英州徒步队的部分队员(5人)于2023年6月到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游玩时的相片,那次活动的队员约35人。</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长城西边的第一重关。</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英州徒步队的15名队员到达甘肃省酒泉市金塔胡杨林景区该景区离嘉峪关近在咫尺,可惜那次旅游活动没安排到嘉峪关,错失了目睹天下第一雄关的机会,只能有缘再见了。</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上古称北陵、西,战国列称九塞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p><p class="ql-block"> 历称勾注塞、西 关、西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名,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雁门关风景名胜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山西境内的长城关口包括杀虎口、雁门关、娘子关、平型关、偏头关等。</p><p class="ql-block">山西作为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境内拥有多处重要的长城关口,这些关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杀虎口位于山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口之一。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以其险要著称。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得名,现存的关城建于明代。平型关,古称瓶形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繁峙县交界的平型岭,这里曾发生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偏头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位于山西偏关县黄河边,是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p><p class="ql-block">这些关口不仅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是万里长城最具代表性的关塞之一,是中国长城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因山人而名,雁门山人,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人、地势险要,自建造雁门关之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许久,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雁出其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邓国珍,本次山西全景之旅团友,本篇诗作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任英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p> <p class="ql-block"> 《凉州词》</p><p class="ql-block"> 唐~王之涣</p><p class="ql-block">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颂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得月楼楼前广场上,杨家将群像分列左右,这边杨业带10位男将,那边佘太君率12名女将,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p><p class="ql-block"> 两队人马,携刃骑行,似乎要将人带入雄关那峥嵘过往。</p> <p class="ql-block">你曾对我说,</p><p class="ql-block">相逢是首歌,</p><p class="ql-block">同行是你和我。</p><p class="ql-block">兴趣是户外,</p><p class="ql-block">江苏盐城和广东英德,</p><p class="ql-block">相聚在雁门。</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豹突泉 </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p> <p class="ql-block"> 本次山西游9对夫妻中年龄最高寿的一对她们俩年龄合计已有160多岁。且经常参加旅游,身体捧着呢,祝他们身体健康,下次旅游再相见。</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的战火洗礼与烽火硝烟。</p><p class="ql-block"> 金戈铁马,数不清的戍边将士在这里铸就了他们的铁血忠魂……。</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雁门关长城全长约20公里,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之咽喉要津,战时为成守之关卡,平时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街。</p> <p class="ql-block"> 英州快乐徒步队的队旗在雁门关城墙上上迎风飘扬。</p> <p class="ql-block"> 团友举着队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青石板车两条深深的车辙,不知承载了多少历史的沧桑,同时也留下了昭君出塞那 "白马秋风塞外,杏花春雨江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这里既是"咽喉全晋,势控中原"的兵家双必争之地,又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瓮城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城高及关城之半,设有暗门。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三个大字。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城门上有楼,砖木结构,谓瓮城门楼。围城,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 “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p class="ql-block">充分体现了雁门关的价值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它的北边是漠北,南边是中原,东边是华北平原,西边是太原及13朝古都西安,所以守住了雁门关就是守住了中原,失去雁门关就失去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 明月楼是进入雁门关的第一道关卡。在古时边疆关隘中基本上都会有明月楼,这是古人借以望月思故乡之用。就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所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 class="ql-block"> 明月楼寄托了多少驻守边疆战士的家国情怀,也成为他们用生命来守卫边关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中华第一关,险峻塞关外。</p><p class="ql-block">英州徒步队,快乐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想你的风吹到了雁门关,</p><p class="ql-block">我在雁门关时刻想着你。</p><p class="ql-block">到了雁门关,</p><p class="ql-block">一生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被风吹走了。</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在30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见证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发展;也见证了晋商的辉煌。这样一处历史雄关,值得你我专程拜访。</p> <p class="ql-block">山西游第四天2016.5.16</p><p class="ql-block"> 第七站: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美景绵延数里长,云冈石窟景琳琅。</p><p class="ql-block">大小高低一座座,精美绝伦姿态扬。</p><p class="ql-block">崇佛敬佛好传统,宫廷民间风气倡。</p><p class="ql-block">尊尊佛像情态俏,手工雕琢万古芳。</p><p class="ql-block"> 英德~邓国珍</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60~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在近1600年的斑驳岁月里,它从开凿之日起便与大同这座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石窟因在大同而光耀,大同因有云冈石窟而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2020年总书记在山西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从莫高窟到云冈石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一以贯之,一再强调要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共有窟龛45个,主要洞窟有5个,保存有各类雕刻51000余尊,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五窟大佛。</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创造者是鲜卑族拓跋氏,他们建立的北魏(公元386年~557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云冈石窟见证了这个朝代的兴衰荣辱,岁月变迁,它沉默不语的守护着,把那些值得铭记的历史都刻录在了山崖峭壁上,让每一座洞窟都流光溢彩,每一尊佛像都有它的典故和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中印两国文化的影响,集石窟艺术、佛教、雕塑、绘画、建筑、音乐等多元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将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完养融合,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融合交流。是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山西游第四天</p><p class="ql-block"> 第八站、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神奇木塔上千年,巍峨坚固耸云天。</p><p class="ql-block">国家文物享美誉,世界难得叹空前。</p><p class="ql-block">塔高九层接祥瑞,造型八角龙凤旋。</p><p class="ql-block">君王题匾辉日月,名家字画万代传。</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也叫做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塔高67.31米,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并成为世界三大奇塔,纯木的构造也使得应县木塔称为独一无二的建筑,其建筑成就为世界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抖音应县木塔介绍</p> <p class="ql-block"> 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最高大的木塔,于辽清宁二年建成,由辽兴宗耶律宗真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救募建,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毕,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瞭敌之用。</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最高的木塔之一,全塔由木材构建,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共应用了54种斗拱,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该木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是中国建筑史上最有价值的坐标之一。也是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应县木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与大殿之间前塔后殿式布局,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底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8根。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p> <p class="ql-block"> 大同市,古称云中、平城、云州,别称中国煤都。</p><p class="ql-block"> 大同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十大古都之一,曾是代国南都、北魏首都,北魏陪都,辽、金、元时初期的陪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九站:大同古城</p><p class="ql-block"> 云岗前来抵大同,夕阳西下洒金溶。</p><p class="ql-block">古城景致如画卷,韵致错落不相重。</p><p class="ql-block">登上城楼高台处,居高临下气势雄。</p><p class="ql-block">坐车环绕观胜景,步行健身叹凉风。</p><p class="ql-block"> 英德~邓国珍</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为国家AAA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时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而成。主城门设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和阳门、永泰门、清远门、武定门等。</p> <p class="ql-block"> 此次我们参观游玩大同古城墙西侧的一座城门。叫做清远门。也是大同市四座城门里面名声在外的这么一个门。</p><p class="ql-block"> 清远门也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一座城门。门有前门、后门、瓮城门、门前建楼、城楼、后门城楼、月城、瓮城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 此清远门彼清远,看到此门,让我们来自广东清远英德的人们,不由产生了一种回到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北魏、唐、辽、金旧城基础上对其进行增筑,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城墙四周修筑了54座望楼,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p> <p class="ql-block"> 清远门后面的清远街,当年可是大同古城最繁华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清远门留个照,美丽的大同古城我们清远人民来了。</p> <p class="ql-block"> 黄昏晚霞中的大同古城,依旧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来吧,朋友们,中国煤都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编辑:陈玉芳</p><p class="ql-block">本期诗词:邓国珍</p><p class="ql-block">摄影:众团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