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飞机从东海之滨刺破夜空向西飞行,越过中东、降落在大西洋东岸的卡萨布兰卡。八十多年前的好莱坞影片《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为这座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增添了浪漫色彩。游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官方名字叫达尔贝达(Dar el Beida),而电影《卡萨布兰卡》女主角的扮演者英格丽·褒曼却深印脑海。这就是电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午后的温暖阳光洒满了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满地是目中无人的鸽子,因而也就有了一个更好记的名字:鸽子广场。中央的喷水池时不时向空中射出高高水柱,渲染着欢乐气氛。一幢白墙绿瓦的长方形建筑坐镇在广场后部中央,很庄严的样子,一问,原来是高等法院,怪不得像个守护者。环视四周,多为白色建筑。无论是阿拉伯语的达尔贝达还是西班牙语的卡萨布兰卡,意思都是“白色的房子”。白色,就是这座城市几百年来的基本色彩。市民的肤色除了阿拉伯人浅棕色以外,还有不少欧洲人的白色,却没见到非洲的黑色。这个城市自公元八世纪就被阿拉伯人征服,十五世纪被直布罗陀海峡对岸的葡萄牙占领,十八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达尔贝达的贸易特权后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二十世纪初又被法国占领,1956年才获得独立。地中海对岸的欧洲人在这里留下了不少后裔。主体民族阿拉伯人也属于白种人,原住民柏柏人与我在埃及见过的努米比亚人同种,也是欧罗巴人种。这儿地处非洲,却是白种人的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填海而建,故而称其为建在海上的清真寺,是卡萨布兰卡最漂亮的地标。据说哈桑二世国王在梦里听到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海上。为了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了3亿美元建设资金,政府出资2亿,用了近六年时间,梦想成真。宗教的力量,真是难以估量。从大西洋岸边望去,逆光里的清真寺水雾曚昽,就像是一座飘在海上的神仙宫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慢慢走近这座花费了5亿多美元的清真寺,纯净高洁的米白色大理石外墙在晨光照耀下反射出金黄暖色,宣礼塔拔地而起,高耸在蓝天下。大殿绿色坡顶和外墙上点缀的淡淡绿色图案是伊斯兰的色彩。大殿侧方一排玉柱回廊,像是信徒整齐列队。大殿和回廊之间留出一段空白,敞开怀抱,迎接大西洋吹来的风。想象一下在穆斯林特定的节日里,可容纳8万人的寺前广场是何等壮观的场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脱鞋进入大殿。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同时祈祷的主体大殿华丽恢弘,语言在如此精致的建筑艺术巨作面前倍感乏力,眼睛收纳了许多美丽,下笔却找不到词语,很尴尬,也很无奈。有人说大殿里雕刻精美的粉色花岗岩墙面出自阿加迪尔,大殿上部深棕色的雪松木雕取自阿特拉斯山脉。学浅,难究其祥。据说清真寺内部装饰全部由本地穆斯林工匠完成,对此我深信不疑。祈祷仪式很复杂,也只有穆斯林工匠才能将细枝末节考虑周到,让大殿既好看又实用,完美无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克咖啡馆在麦地那老城,生意很红火,想入内一坐,需提前好多天预约。电影《卡萨布兰卡》的魅力长久不衰。电影中的里克咖啡馆是虚构的,拍摄也是在片场。直到2004年,前美国驻摩洛哥女外交官凯西·克里格在这里还原了电影里的里克咖啡馆。一栋很普通的三层老房子,外墙是卡萨布兰卡最常见的白色,入口在中间,棕色木门古朴却不失典雅。二层阳台上的窗楣白墙上凸出几个黑字:RICK’S CAFÉ(里克咖啡馆)。门前两棵与楼层等高的棕榈树很有门神范儿。据说咖啡店的经理随时都能坐在古老的钢琴边弹唱一曲电影主题曲《As time goes b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偏西时分走在海边的迈阿密大道很惬意,大西洋涌浪拍岸,涛声阵阵。岸边的烧烤店正在准备迎接游人食客。一块写着冲浪学校的招牌竖在路边,海里却不见冲浪者。是今天的海浪不够大、不够刺激吗?</p> 鸽子广场 <p class="ql-block">鸽子列队</p> 卡萨布兰卡的意思是白色的房子 里克咖啡馆 哈桑二世清真寺 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海上 只见冲浪学校牌,海里不见冲浪人 迈阿密大道上的小孩 <p class="ql-block">迈阿密大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