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去遊履之西津渡

一得郡主

<p class="ql-block">一首小诗表情怀—西津渡怀古</p><p class="ql-block">一得郡主</p><p class="ql-block">瓜洲京口间,望远未知还。</p><p class="ql-block">船战淹何处,运漕别哪湾。</p><p class="ql-block">岁涵街石影,月照隘门关。</p><p class="ql-block">沧海每惆怅,茫茫旧日颜。</p> <p class="ql-block">  听闻今年最爆火的旅游点之一,竟是博物馆!相信你也看过不少博物馆,但是你有没有看过“渡口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题金陵渡</p><p class="ql-block">唐 ·张祜</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p><p class="ql-block">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p><p class="ql-block">两三星火是瓜州。</p><p class="ql-block"> 此“金陵渡”在哪里?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市,古时名声鼎沸的西津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祜的这首诗,作为碑记一直立在西津渡遗址,而作者张祜的塑像就一直守护在曾经辉煌的古渡旁。</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这里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自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唐代以来,西津渡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是长江下游连接南北的主要接点,无数商贾云集此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的经济繁荣。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的名称和功能随着时间而变化。三国时期,这里被称为“蒜山渡”,唐代曾称“金陵渡”,宋代以后改称“西津渡”。</p> <p class="ql-block">“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 这首脍炙人口的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描绘了西津渡的美丽景色,一个“绿”字怎生得了,千百年来惊倒多少诗贤诗圣!</p><p class="ql-block"> 京口在长江南岸,就是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而瓜洲在长江北岸,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南面。 </p><p class="ql-block"> 北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坐船北上,当他抵达江北岸的瓜洲渡口时,对隔江相望的江南生出感触,即景抒情诗,描绘出满满的江南春意,足见王安石对当时镇江西津渡之恋恋不舍。</p> <p class="ql-block">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是王安石在北岸瓜洲渡写南岸西津渡“春风又绿江南岸”,而张祜则在南岸西津渡看北岸瓜洲渡“两三星火是瓜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span></p><p class="ql-block"> 清.于树滋这首诗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观。</p><p class="ql-block"> 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一眼看千年。</p><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着一处考古挖掘坑。“唐宋元明清,一眼看到今”,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基底层叠压积,悄无声息地复原这座千年渡口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铺设非常考究。</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 </p><p class="ql-block"> 古街上一座重建于清朝的待渡亭,是古代等待渡船时休息的地方。当年乾隆皇帝也曾在此亭待渡。大臣们怕皇帝寂寞,特地备下渔具让他钓鱼消遣。乾隆钓得许多鱼,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就不足为怪了。</p> <p class="ql-block">英国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一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这里修建了英国领事馆。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英国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十三坡</p><p class="ql-block"> 源自佛教典籍《华严经》,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于是决定走遍全国寻访圣贤,跋山涉水饥餐露宿,先后求教于53位高知者。最后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大彻大悟,成为观音的左胁侍。据说善财童子参拜的第一位高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修建此坡象征每上一级台阶,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走完了53级台阶,也就意味着完成了对53位高人的求教。</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p><p class="ql-block">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隋唐以前,镇江江面宽40多里,到唐代时还有20多里宽。唐天宝十年(722),一次就有数十艘渡船沉没;明万历十年(1582)的一阵狂风竟摧毁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宋代,统治者更是将镇江视为漕运咽喉。于是,当时的镇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创设了救生会。清代后期,镇江和扬州的绅士发起成立了京口救生会、瓜洲救生会和焦山救生会总局。</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p><p class="ql-block"> 塔座分为两层,以“亚”字叠涩法凿成,塔座上有一个复莲座,塔身偏圆,呈瓶状。重修工程中的重大发现:在石塔的塔心室里,意外地发现了两个“曼荼罗”。这两个铜片上的曼荼罗共有九个观音和九个黄财神菩萨,那九个黄财神菩萨手中还抓了九只吐宝鼠。在佛教里面,老鼠是看守金库的。</p><p class="ql-block"> 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券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元代藏传佛教盛行,煞费苦心地建造了这么一座过街石塔,可见当权者用心之良苦。</p> <p class="ql-block">  昭关石塔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据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p> <p class="ql-block">超岸寺</p><p class="ql-block"> 位于西津渡古街的最西端,附近的玉山为当时的大码头。</p><p class="ql-block"> 超岸寺旧为玉山报国寺,始建于元代至大三年(1310)。寺内原有观音殿、观澜亭、钓鳌亭等建筑。清朝咸丰年间曾毁于战火,后于清末重建修成的规模。寺内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偏殿等硬山式古建筑保存尚属良好。寺庙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明末曾在此建立避风馆。康熙年间,玉山报恩寺改名为超岸寺。“超岸”二字,取佛家“超渡众生,共登彼岸”之意。超岸寺兴盛时期与焦山定慧寺、金山江天禅寺齐名,曾经是金山江天禅寺的下院,后又曾一度是“玉山佛学院”,当时国内外僧侣纷纷慕名前来攻习佛学。寺庙山门墙上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状元陆润庠题刻的“大总持门”石额。这里是镇江革命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小码头街</p><p class="ql-block"> 西津渡古街这条长约千米的石板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p><p class="ql-block">就连见多识广的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置身西津渡古街时,也不由发自内心地连声赞叹说:“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这里才是镇江旅游的真正金矿。”</p> <p class="ql-block">  从小码头上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轮迹的石板,身旁是古色古香的老宅民居,耳畔是随江风而来的唐诗宋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历史。从西券门“层峦耸翠”到东券门“同登觉路”77米长的街道,一眼看过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长河。记者漫步街区,可以看到南方三合院、北方四合院、江南骑楼结构、上海里弄胡同等不同的中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关于这一点,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无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p><p class="ql-block">宋.宋伯仁</p><p class="ql-block">掀天雪浪镇三边,</p><p class="ql-block">亿万王师未必然。</p><p class="ql-block">可惜大江如旧日,</p><p class="ql-block">苦无人着祖生鞭。</p><p class="ql-block"> 原先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如今,西津古渡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p> <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多次出现南北“划江而治”。长江曾经破灭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也曾经保护过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政权。滚滚长江自古就被视为“天堑”,是中国南北交通线上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屏障,这时渡口的存在便显得极为重要。古时长江渡口极为兴盛,可是近代随着跨江大桥的兴建,渡口显得黯然失色。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当渡口繁华景象已成往事,这些古渡口今天展现给世人的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场景呢?</p> <p class="ql-block">  现今人们去逛西津渡,除了感受历史、欣赏各个时期的建筑之外,更多的是去古街了解一个地方的民俗,它可以是各种手工艺品,也可能是一碗镇江的锅盖面,甚至是一坛镇江的香醋,时代变了,底蕴还在。</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李嫂锅盖面,还被央视报道过。</p> <p class="ql-block">各种小吃琳琅满目!一不小心吃的就是唐朝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启动前,镇江市对西津渡文化渊源及历史沿革进行了全面研究,形成了以玉山大码头为代表的古渡文化,以昭关石塔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救生会为代表的义渡救生文化,以江南民居、民国建筑、宗教建筑为代表的建筑文化等,通过系列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文化研究成果指导制定街区保护利用方案,为西津渡保护奠定了“文化之魂”。</p> <p class="ql-block">编辑:一得郡主</p><p class="ql-block">摄影:一得郡主 卫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