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古城 (川东重庆之旅)

控江老丁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被全国名城保护专家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城”,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建城史……</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曾为古巴国国都,历代均为郡、州、府、道治所,明末清初曾为四川省会20年,现存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城近2平方公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院落100多个和大东街、上华街、学道街等历史街巷90余条……</p> <p class="ql-block">中天楼,又名四牌楼,阆苑十二楼之一,是古城的核心坐标,位于阆中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始建于唐,毀于民国,2006年重建,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其宏伟壮丽,气势夺人……</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经过历代重建和扩建,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遗存,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棂星门为木石结构牌坊,四楹托檐,石鼓夹抱,单檐双肩,歇山式琉璃瓦顶盖,高10.3米,面阔轴线10.5米,共三间,中间为开敞式通道;占地面积50.76平方米;枋额正中有悬匾,上书“棂星门”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照壁重建于清代(1851年),长30米、高6米、厚0.9米,由条石和水磨方砖砌筑;勒脚为须弥座;壁面有嵌莲瓣花纹状的通透式窗棂;檐部为五脊歇山灰筒瓦顶,飞檐曲翘;脊部塑古典装饰图案。全部由大青砖构成,保存状况良好。</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左右两侧杏坛,每个亭脊高9.9米,为两面歇山,南北长9米,东西宽6.8米,重檐,全木结构,素筒瓦屋面,翘角,双重半拱。</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大成殿,木质抬梁式结构,开间高大宽敞,单檐叠脊歇山式绿色琉璃瓦屋顶。横枋额上,中竖匾上书“大成殿”,左右各一横匾,上书“斯文在兹”“万世师表”。整座殿座落在2米高的石质须弥座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崇圣殿主要用于供奉孔子的五代先祖,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崇敬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位于四川南充市闽中市阆水中路33号,是明清时期一处重要的行政机构,虽然已经修善过了,道台衙门将是全国现存的两处道台衙门之一,而且比建于光绪年间管理关防的哈尔滨道衙渊源更早、管理地方职权更大。</p> <p class="ql-block">"取节轩"是明川北道刘天民在园中建亭时题名,为勉励官员保持高尚的道德节操。激励官员不忘岁寒之操,秉持公正廉洁。</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即道台衙门,是明、清两代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清乾隆年间成为管理府州县的高级政权机关。现有的阆中道台衙门遗址、遗迹肇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筑只有仪门。大门、戒石坊、大堂、二堂、三堂均通过实物、雕塑等再现清代场景,各堂东、西厢房按原功能进行文化内涵布展,有展室二十余间,各类展件千余件;另有《道台审案》等古装实景演出,为全国罕有。</p> <p class="ql-block">大殿背后一个巨大的“廉”字,不大不足以警醒,不大不足以言明其重要性。无一不告诫着为官者,当清廉的道理,这也是做人做事应当有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建于清代的贡院,现仍完好地坐落于阆中古城的学道街,顺治九年(1652年)全川未靖,四川临时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p> <p class="ql-block">张飞牛肉:原为保宁清真干牛肉,始创于明末清初,以鲜精瘦肉为原料,外表淡黑,内层红润,香酥兼优,味美可口。保宁醋: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始创于明末清初。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经四十二道工序精酿而成。</p> <p class="ql-block">中天楼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它北通北街、南通双栅子街,西通西街,东通武庙街。古人在修建中天楼选址时非常讲究,他们通过测量,计算出阆中古城四围东西走向山脉和南北走向山脉最高点在天空中交汇处映射到地面的位置,并在此修建了中天楼。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迄今1700余年的历史,唐代称张候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清代改为汉桓候祠。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任巴西太守,驻阆中达7年之久(公元214—221),在这里他率精卒万人,打败了曹操的上将张郃带领的三万人的进攻,取得了“保境安民”的胜利。刘备伐吴前夕,他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后人为其建的“桓侯祠”,大门上汉桓侯祠牌匾由赵朴初出题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汉桓侯祠始建于三国时期,唐代称张侯庙。明代又称雄威庙,清代改为汉桓侯祠,现为明清重建的遗存。在汉桓侯祠门前原为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铁狮子,在抗战时期被日军轰炸所伤,后毁于文革今以石狮代替。</p> <p class="ql-block">间壁前分立北宋文学家曾巩《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p> <p class="ql-block">跨进大门,立于眼前的是明代所建的敌万楼,楼高10余米,重檐歇山式屋顶,檐下斗拱均沿45。出斜昂,昂嘴呈象鼻状,四根巨大的内柱均为四瓣镶嵌的梅花柱,构造精致别具匠心,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等,敌万楼的第一通匾额上,烫金大书“灵庥舄奕”四字。该四字为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英文题写。照字面解释为“灵庥舄奕”是“神灵佑护,光曜不绝”。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神化张飞这一尊神。</p> <p class="ql-block">中间门牌匾是果亲王书写的刚强直理,里面的威宣剑阁四个字则是前国防部长张爱平所题。</p> <p class="ql-block">祠内还有众多的历代名人碑刻匾联,这些牌匾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藏着故事……</p> <p class="ql-block">千古罪人范强,张达,他们原本是张飞的部下,因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造铠甲的任务,被张飞惩罚后,决定联手杀害张飞。</p><p class="ql-block">在张飞酗酒并对部下施以暴行的情况下,他们趁张飞醉酒时斩杀了他,张飞被杀以后,埋葬在四川阆中的只是他的躯体,(就是现在的汉桓侯祠),带着他的首级投奔东吴。不过好巧不巧的是,范强和张达还没有抵达东吴,就听说刘皇叔战败,吴蜀已经议和,迫不得已范强和张达只好把张飞的头颅扔进长江里。而张飞的头颅则被安葬在了重庆云阳的张飞庙里,上面谈到张飞的脑袋虽然被丢进了长江里,但是却被当地的一个渔民捡到。据说乃是张飞给他托梦的缘故,渔民才得知这是张飞的头颅,因此就有了“身在阆中,头在云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云阳张桓侯庙又称张飞庙,始建于三国蜀汉末年,本位于重庆云阳县城对岸的飞凤山山麓,是长江三峡中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此地是张飞头颅的埋葬地,范疆张达谋杀张飞后,将头颅抛入江中,张飞头顺流至此,被渔人所得,并托梦渔人,建祠立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重庆云阳张飞庙。</p> <p class="ql-block">面江墙壁上的四个大字“江上风清”是张桓侯庙的标志之一,不过,此四字是书画名家彭聚星在民国初年题写的。至于“江上风清”,传说中行船者拜过张飞,神灵会为船只助风三十里……</p> <p class="ql-block">云阳张飞庙的建筑有歪门斜道之说,因当初建庙门时门前山溪对岸有一处山梁挡住了西边的视线,所以将山门改成西北朝向,而西北方向正好是蜀汉王朝的首都成都,这样的设计也表达了张飞对大哥刘备的忠耿之心。</p> <p class="ql-block">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遭兵火毁坏,但屡毁屡建,“土宇几更,墓田如故”。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全国的一大胜迹。山门和敌万楼是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华光楼又称“古镇江楼”,在阆中现存楼阁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因此被称作“阆苑第一楼”。华光楼建在唐朝滕王元婴所建的南楼旧址上,明朝嘉靖中还称作南楼,而镇江楼、华光楼都是后来取的名字。清朝道光十九年毁于一场大火,同治六年重建“壮丽冠巴阆诸楼”。</p> <p class="ql-block">若要说看阆中古城全景的最佳位置在哪里,不在锦屏山,不在南津关古镇连峰楼,也不在古城内的华光楼和中天楼,而是在阆中白塔公园。时间充裕的可以下午晚点去,连同夜景一起观赏(夜景别有一番滋味哦),看完夜景下山到古城,吃吃阆中特色美食,感受一下古时市井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乘坐公共汽车是从成都到阆中最经济的选择。许多巴士公司提供服务,例如成都市28路、54路、111路和温江-阆中等公交线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