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一个美篇,介绍了上海奉贤区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汉字精华展。这一次,再介绍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3月4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俄罗斯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巡回展览画派珍品展。</p><p class="ql-block">这个展览本身的题目就很长,而且其中包含了两个对大多数人(也包括我)都很陌生的词语:巡回展览画派(The Wanderers)和国立特列恰科夫美术馆(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所以,首先得把这两个词语解释一下。</p><p class="ql-block">18世纪后期俄罗斯在彼得堡建立了皇家美术学院,受欧洲影响,主要学习法国和意大利的艺术。然而,随着民族主义的觉醒,一些学生已不满足呆板的教学方式。1863年,在一次举办学院成立100周年大金质奖章绘画比赛的仪式上,有14位学生请求学院批准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创作,而不是按照学院的统一命题作画。学院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于是,学生们宣布脱离美术学院,与学院外的更多画家一起,组织了“美术家协会”。十九世纪60年代末,部分美术家协会成员与莫斯科的一些画家又组成了“巡回展览艺术协会”,他们反对俄罗斯艺术上的西欧化,强调民族特点,以反映本国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为题材,坚持现实主义精神,要使封闭在艺术学院内的俄罗斯艺术品,成为所有人都可以享受的东西。1870年巡回展览艺术协会获当时政府批准。1871年,巡回展览艺术协会在彼得堡举行了第一次画展,这次来沪展出的油画《夜》,就是第一次画展的展品之一;还有一幅油画《钓鱼者》也是。展览大获成功,俄国老百姓第一次在公开的展览会上看到了描写自己生活的俄罗斯乡土风情的绘画。从这一年起,以后几乎每年“巡回展览艺术协会”都举行一次画展,画展轮流在莫斯科、基辅、哈尔科夫、奥德萨、喀山等地举办,“巡回展览画派”也就由此得名。从1871年第一届展览开始,巡回艺术展览共举行了48次,至1923年结束。</p> <p class="ql-block">特列恰科夫美术馆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艺术宝库,与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即冬宫)、巴黎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齐名。</p><p class="ql-block">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是由莫斯科富商、艺术收藏家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特列恰科夫创建的。他的弟弟谢尔盖·米·特列恰科夫也是一位美术品收藏家,专门收集西欧油画。但他不幸早逝。临终前,他把自己的全部收藏托付给兄长。从1856年起,帕维尔·米·特列恰科夫开始筹建一座私人画廊。1881年,他的私人画廊建成并对外开放,免费供人参观。1892年,帕·米·特列恰科夫60岁的时候,将他兄弟两人的全部藏品连同私人画廊,捐献给了莫斯科市政当局,其中也包括了他收藏的巡回展览画派的绘画作品。这就有了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1898年,帕·米·特列恰科夫也去世了。1917年后,画廊被收归国有并充实了更多藏品。现在特列恰科夫美术馆有固定展厅62个,陈列着公元十至二十世纪的俄罗斯艺术珍品,藏品总数达126,250件,巡回展览画派的创立者克拉姆斯科依、彼罗夫及该画派的代表人物如列宾、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和列维坦等在美术馆里都设有专门展厅。</p><p class="ql-block">特列恰科夫是一位艺术品收藏家,还创建了一个画廊,但是他本人却没有留下一幅自己的肖像。为此,特列恰科夫画廊委员会在1901年向列宾订制了特列恰科夫肖像画,画作里特列恰科夫置身于画廊展厅中,两手交叉于胸前,神情若有所思,后面墙上是他最喜欢的两位画家瓦斯涅佐夫和列维坦的画。</p> <p class="ql-block">花了好大篇幅解释了那两个词语,现在要言归正传了。据说这次展览一共有六十多幅画作,但是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这次展览中展品的价值,只是凭直觉拍摄了其中二十四幅,下面就逐一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p><p class="ql-block">克拉姆斯柯依是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无名女郎》是画家晚年(1883年)最得意的作品。画面上,在涅夫斯基大街的一个冬日雾霾里,无名女郎侧身坐在马车上,衣着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又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的打扮。她慵懒而又傲慢的打量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自尊、庄重、典雅。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了画家的美学观。有人说这位无名女郎就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但是,直到今日,仍然没人知道画中女子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格里高里耶维奇·彼罗夫 (1833~1882)</p><p class="ql-block">彼罗夫和克拉姆斯柯依一起,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彼罗夫是俄国著名的风俗画家、肖像画家、历史画家。他的创作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表达了对大众的同情,对十九世纪下半叶莫斯科画派有重大影响。同时,他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创办的学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这次的展品中,他有两幅作品《钓鱼者》和《流浪者》,那惟妙惟俏的人物神态,很好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p> <p class="ql-block">伊万·伊万诺维奇·希施金(1832~1898)</p><p class="ql-block">希施金是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也是19世纪后期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他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绘画对象,描绘俄罗斯北方大自然的宏伟壮丽。 《夜》这幅创作于1871年的油画。再现了俄国典型的仲夏日暮美景:在地广人稀的俄罗斯大地上,树木静静的矗立,自由的生长,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几位妇女缓缓的走在回家的路上。画面静谧恬美,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克洛特(1835-1914),</p><p class="ql-block">克洛特是俄罗斯风景和风俗画家。他的作品是典型的一丝不苟的写实,他的素描功底完美,细节处理非常小心,透视效果极为精彩,构图严谨巧妙,让人可以感觉到生活的气息。《最后的春天》这幅画的主题令人伤感:画中一共五个人,主角在明亮之处,看得出状态并不好,旁边默默无语陪伴她的,是她的姐妹或者朋友,画右边的暗处,两位老人,也许是长辈,正在小声私语,像是恐怕惊动了主角;窗外正是百花齐放的春天,但这一切,对主角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这是克洛特早年的作品,克洛特凭借这幅油画获得了学院的金质奖章,学院因此资助其前往欧洲继续深造。</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叶戈罗维奇·马科夫斯基 (1839~1915) </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马科夫斯基也是巡回展览画派创始人之一,他以肖像和历史题材油画著称,是当时最受推崇,最具有影响力的俄罗斯绘画大师。他的弟弟弗拉基米尔·叶戈罗维奇·马科夫斯基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风俗画名家,后面也有作品介绍。《奔离风暴的孩童》,又名《流浪姐妹》,描写了一对单纯而幼稚的姐妹,试图逃离风暴的场景。荒郊野外,风暴和小孩,对比是如此强烈,这正反映了小老百姓面对强大社会力量的无奈。这是一幅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库兹涅佐夫 (1850~1929)</p><p class="ql-block">库兹涅佐夫是巡回展览画派中的一位写实主义画家。《作曲家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肖像》创作于柴可夫斯基去世前6个月,作曲家饱满的额头前倾,两眼深邃的望着前方,右手按住一本曲谱,表现了他在创作《第六交响曲》时激情澎湃的复杂情绪。</p> <p class="ql-block">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p><p class="ql-block">列宾是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1878年,他参加了巡回展览美术协会,是巡回展览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画画的题材广泛,特别擅长于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这次展览中有他多幅作品。展出的列宾的肖像画中,除了前面介绍过的《特列恰科夫肖像》外,还有三幅,分别是《屠格涅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以及《阿克萨科夫肖像》。</p><p class="ql-block">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国乃至世界文坛巨匠之一,著有《死灵魂》等多部小说和戏剧。</p> <p class="ql-block">托尔斯泰也是享誉世界的俄国作家,著有天下人耳熟能详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长篇小说。</p><p class="ql-block">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屠格涅夫肖像》、《托尔斯泰肖像》都是特列恰科夫为他的画廊向列宾定制的;而列宾为了能捕捉到托尔斯泰最好的神态特点,在数年间为托尔斯泰画了数十幅油画和素描。仅这一段轶事,可见大师严谨的处事态度。严肃的画家,大多都会数易其稿,后面还有这样的事例。汗水换成就,无一能够例外。</p> <p class="ql-block">相比较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阿克萨科夫就不是那么为大众所熟悉了。据画作介绍,阿克萨科夫是俄国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和公众人物。这幅画也是特列恰科夫向列宾定购的。</p> <p class="ql-block">列宾的历史画《哥萨克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十分精彩。查波罗什人是16~18世纪时期的俄国哥萨克人在乌克兰的一个民众组织,他们大多是从地主奴役下逃出来的农奴,有两万多人的常备军,勇敢善战,杀富济贫,顽强不屈。奥斯曼帝国苏丹王曾写信要求他们接受他的统治,这些哥萨克勇士热爱自己的祖国决不归降,于是他们就拟一封信给苏丹王。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写回信时的情景: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嘲笑挖苦苏丹王,同时也以此取乐,展现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在这幅画中的虽然都是一些小人物,但是各自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由于人们地位、出身、个性不同,所以姿态和神情也各不相同。列宾自己曾说过:“查波罗什人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自由,他们创造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的信仰”。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列宾走访了查波罗什人生活过的地方,研究他们的史料,了解他们的风俗。正是因为做足了功课,所以这幅画才会大获成功。</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次来上博展出的是定稿前的首版习作,我在网上搜到一张这幅画定稿后的图片,放在后面,大家可以自行比较其中差异,并揣摩画家的表达和取舍。</p> <p class="ql-block">列宾的画作也常关注当时社会的热点,决斗虽然残酷,却是当时上流社会解决个人纷争的一种方式。这幅《决斗》描绘了两名军官之间的对决。</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米哈伊洛维奇·瓦斯涅佐夫(1848~1926)</p><p class="ql-block">瓦斯涅佐夫是一位专长于神话和历史题材的艺术家。他喜欢描绘俄罗斯民间传说和史诗中的人物,构图新颖,色彩绮丽,富有想象力。民间故事中,《阿廖努什卡》是一个质朴善良又美丽的姑娘,自幼父母双亡,以后又失去了弟弟和恋人,饱尝了人世间的不公和悲哀。画家将孤独的少女置于密林深处的池塘边,抱膝陷入沉思。少女的不幸与周围蓬勃茂密的大自然构成强烈对比,画中少女无助的姿态和冲向天际的林木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真实而又感人。</p> <p class="ql-block">费奥多尔·亚历山德罗维奇·瓦西里耶夫(1850~1873)</p><p class="ql-block">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19世纪后半期优秀的风景画家,师从风景大师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前面介绍过)。他的风景画富有抒情意趣,但也隐含着淡淡的哀愁。在他从事绘画创作短暂的几年时间里,留下了不少在俄罗斯民族风景画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融雪》(又译:解冻)选取了村口的开阔场地,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站在融雪中的十字路口,任凭凛冽的寒风无阻拦地劲吹。远景中残破的村庄和废弃的木屋,更加强了绝望的感受。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万物之灵的人,依然顽强生存。冬雪已在融化,春天还会远吗!这幅画作的深远意境,被策展者选做了这次展出的标题背景。</p> <p class="ql-block">阿布拉姆·叶菲莫维奇·阿尔希波夫(1862~1930)</p><p class="ql-block">阿尔希波夫是巡回展览画派后期画家。他的作品大多描绘农村和城市的普通民众,以明亮的色彩、生动的线条和丰富的细节为特色。《奥卡河上》是阿尔希波夫年轻时的作品,描绘了奥卡河上摆渡船的一个场面,船上载着各处来的人,渡往对岸,以此展现了俄国的乡村风情。内行中人评论,以用光和笔法论,此为画中极品。</p> <p class="ql-block">瓦西里·伊万诺维奇·苏里科夫(1848~1916)</p><p class="ql-block">苏里科夫绘画作风严谨,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成名作大部分取材于俄国历史事件,表现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悲剧性结局。《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就是这样一幅作品。这幅画以17世纪俄国的宗教分裂为题材:莫洛佐娃是当时俄国沙皇的弟媳,年少守寡,但乐善好施,有普济众生的美誉。可是她反对宗教改革,维护旧教,与笃信新教的沙皇不合,从而遭到流放。当时的宗教改革,就社会意义来说是进步性的,反对改革的旧教显然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旧教却得到了处于愚昧状态的宗教信徒的支持和拥护。画家选择押解莫洛佐娃往流放地时经过莫斯科街道那一刻的情景作画,这是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历史画面。画中莫洛佐娃倚坐在简陋的雪橇上,不屈的举起右手,伸出两个手指(因宗教分裂,旧教举二指划十字自励,新教以三指示不同)。围绕莫洛佐娃的雪橇,画面自然分成左右两半:右面是画的重点,这里大部分是旧教的信徒,他们赶来送行,表达了悲奋的情绪,近景处特别画了一位老妪和一位乞丐,老妪左手柱杖右手无奈的伸出,乞丐竖两手指以示支持。画的左边有两人物锦衣貂裘,面无表情的看着莫洛佐娃的雪橇,他们是来看热闹的新教的拥迈。</p><p class="ql-block">苏里科夫严谨的画风在创作这幅画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表现马拉雪橇在大街上驶过,他在雪橇旁边画了一个正在奔跑的小孩。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一历史瞬间,他前后一共画了数百张习作,这次来展出的是习作中的一张。</p> <p class="ql-block">这次展出的这张习作,画的背景是一大片芦苇,看不出是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手臂上也没有镣铐,但雪橇和女主角的形象都已确定,我想可能离最终作品还有一些距离。在网上我也搜到了一张图,这大概才是完整的《雪橇上的女贵族莫洛佐娃》吧。</p> <p class="ql-block">伊拉里翁·米哈伊洛维奇·普里亚尼什尼科夫(1840~1894)</p><p class="ql-block">普里亚尼什尼科夫不仅是一个画家,也是巡回展览艺术协会的管理人员。他关注俄罗斯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经常用评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城市人群可悲的生活状态。《莫斯科客商栈前的嘲弄者》就是这一类题材的画作,这幅画作来自1864年在俄国上演的同名戏剧。画中一群无聊的商人和推销员酒后闲来无事,他们拽来一位喝高了的满脸通红的老年退休公务员,像对待小丑般的耍弄他,挑动他在院子里跳醉舞出丑当笑料,而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老公务员的胸前还佩有一枚戴了25年的并以此为傲的由当局颁发的“无可挑剔服务勋章”。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菲尔斯·谢尔盖耶维奇·茹拉夫廖夫(1836~1901)</p><p class="ql-block">茹拉夫廖夫选取了一个社会的热门话题:女性的不平等地位。《婚嫁前》的一位女子无奈的跪坐在房间中央,向她威严的父亲求情,母亲怀着矛盾的心情,悄悄地推门张望。</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涅夫列夫(1830~1904)</p><p class="ql-block">涅夫列夫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家庭争吵,求婚,守丧,婚礼等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他擅长叙事性的风俗画。《凝视新娘》表现了新郎及其亲戚与准新娘相互结识时的俄国传统礼仪场面。这可能是在新郎家里,所以新郎的神情很放松,直视新娘,似乎还是比较满意的;而新娘则有些紧张和局促,却不失大方。画家在这里很好的表现了两位主角的内心。同样是婚姻题材,画作《凝视新娘》比前一幅《婚嫁前》在作画时间上要晚了十几年,场面却有很大改观,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所以说,一个好的画家的作品,就是这个社会的晴雨表。</p> <p class="ql-block">弗拉基米尔·叶戈罗维奇·马科夫斯基(1846~1920)</p><p class="ql-block">马科夫斯基是俄罗斯画家、艺术收藏家和教师。马科夫斯基的作品被定义为永恒的幽默以及公然的讽刺和蔑视。在他的画里很多是生活在小镇的人物,他是公认的“小流派”大师。前面介绍过的《奔离风暴的孩童》的作者康斯坦丁·叶戈罗维奇·马科夫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是亲兄弟,但他们是不同风格的画家。康斯坦丁被认为是一个沙龙艺术家,他画贵族肖像,而弗拉基米尔则经常在跳蚤市场和廉价餐馆里游荡。《候诊室》就是这样的一幅画,画里都是我们能够经常遇到的一些人物,而他们的表情又都是那么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埃米莉亚·雅克维莱夫娜·尚克斯(1857~1936)</p><p class="ql-block">尚克斯是俄罗斯女画家,也是巡回艺术家协会的首位女性会员。尚克斯擅长在作品中描绘孩童。画家在这幅《新学生》中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女孩与新同学初识时的紧张感。画面中除两人外,其余的人物都是背影或者脸部受到阻挡,露出大半个脸的那位,神情严肃,俨然以主人自居,而那位“新学生”,羞涩而腼腆。画家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佐先科(1857~1907)</p><p class="ql-block">我没有找到画家佐先科的资料。据展牌介绍:19世纪末,俄国的《地方法院》是解决农民争议的场所,其中的法官和书记员都是从农民中选举产生的(这有点像我国以前江南地区乡绅自治的“吃讲茶“)。画面中,一间农家木屋内,众多的村民们正在各自发表意见。画家抓住了这些人的心态和表情,展现了农民生活中一幕真实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好了,我拍摄下来的那一次展览的作品都介绍完了。对于绘画,我是完全的门外汉,所以才会在面对那么一次难得的视觉盛宴时,轻易的放过了。现在想想,当时真应该留下多一些照片。上面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从网上查找的资料整理的。不过,虽说是网上的公开资料,但这篇东西是我写的,取舍在我,文责还应自负。欢迎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如有不妥不实之处,留下你们的意见。谢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05-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