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过去的十年,是文旅行业浮躁与自嗨的十年,且越演越烈一个新产品、一种新模式、一个新热点、一个新热词……每年都能遇到几个类似这样的东西,人们会在第一时间抓住它、研究它、品评它,共同掀起一波文旅盛宴……一波过后,再起一波,营造出文旅行业一片虚假的繁荣景象。新的文件和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旅游要带动消费”、“文旅要融合”、“城乡要融合”、“三产要融合”、“夜间要点亮”……这点燃了行业论坛盛行和专家们的侃侃而谈。如果你愿意把目光从统计数据,移到景区和它的账本上——</p><p class="ql-block">那些在一线做旅游的人,感觉自己似乎变得越来越不专业、甚至不懂了。一些景区发现自己的收入越来越难以支撑运营了。一些游客,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舍得为旅游花钱了。文旅行业从未像现在,从业者在彷徨中人云亦云,游客在媒体的刺激中像一窝蜂,忽而涌向这里,又涌向那里。这个世界不缺聪明人,说着专业术语、成功案例和发展趋势,但就是不愿意说真话。</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很多人不愿意相信,或不愿意听的真话,它可能帮助你看到,文旅行业之所以浮躁的一部分原因:</p><p class="ql-block">因果颠倒:消费力拉动文旅,而非文旅拉动消费把文旅产业推上一个新高度的、新的产业目标的,是经济专家,而不是旅游专家。对于重度依托既有资源、消费总量固定的服务行业,大力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投资失败、急功近利行为和恶性竞争。无论这种投资是纳税人的钱,还是民营企业的钱。我们的文旅行业是做得不够多,还是做得太多了?</p><p class="ql-block">是旅游拉动消费,还是有了消费力,才能拉动旅游?不要为了促进消费而“拔苗助长”。</p><p class="ql-block">事实是,很多文旅资金的注入,不过是一场钱权狂欢后的一地鸡毛。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行业的一些专家在做什么——推波助澜。过度解读:文旅融合,历来有之,市场使然目前的行业中,言必谈“文旅融合”,专题大会也开了无数个。仿佛“文旅融合”是所有景区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样。文化和旅游,确实有整合的可能性,例如“孔庙”,例如“乡村旅游中融入民俗文化”,仅此而已,它绝不是解决大多数景区、大多数问题旅游的根本。更不是解决目前国内旅游问题的根本。千百年来,能融的差不多都融了,融不好的,就是不适合融,游客不买账。我们还有多少,有价值的文化,没有被挖掘?那些连本地人都不熟悉或不感兴趣的文化,如何能吸引外地游客?大部分“文旅融合”,都是在嘴上或是方案上解决问题,有的甚至在制造麻烦。不务正业:精英聚焦爆点炒作,专家聚焦分析数据和解读政策“阿勒泰”、“村超”、“尔滨”、“city walk”……它们无法复制,可借鉴的经验,用一句话就能说明。每一个行业爆点出来,就成为行业的一场狂欢。评论“city walk”的专家,比体验“city walk”的游客还多,就像一场场的烟花秀。“王婆”、“树哥”或是未来的什么人,不过是一场行业里的闹剧,闹完,就散了。那些“不倒翁姐姐”、“丁真”、“文旅局长”,难道不是很快就被遗忘?再也没有专家提起?行业的整体浮躁,使甘于寂寞、真正思考的人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了。拔苗助长:鼓励遍地开花,文旅乱象就不会停止“没有合适的土壤,就开不了花,更不可能结果”一个事实——全国范围内,贡献城市及周边旅游收入的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当地消费能力是景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支撑。在鼓励大兴行业发展的趋势下,只要通过文旅带动消费的梦还没有醒,这些乱象就不会停止。让文旅行业自然生长、优胜劣汰,不好吗?没有足协,中国的足球会更差吗?</p><p class="ql-block">娱乐至死:快餐式文旅,不过是精神鸦片游客越来越难以吸引,越来越难以被GET到,越来越难以驻留。快餐式旅游产品和项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类项目或产品有两大特点,一是换汤不换药的复制,二是粗暴的视觉刺激。有800年历史的自贡花灯是优秀的产品,黄果树的光影秀确实好看、大唐不夜城为13朝古都锦上添花、大理古城有苍山下洱海边的古国风韵,只有红楼梦为老北京带来了新的文旅亮点……之所以成功,都是有深厚的积淀和前置条件的。现下,为了获取短期流量,很多景区在软弱无力的文化包装下,采用暴力的、直接的,甚至是庸俗的感观刺激和无节操事件营销来吸引游客。这种行为,与精神鸦片有何区别?快餐式文旅,是我们尊重了市场,还是我们急功近利,没有对行业应有的尊重?造成游客花心的原因,是市场需求变了,还是我们自己缺乏反思和沉下心来做事的决心?形同虚设的“运营前置”,让运营蒙羞“运营前置”似乎得到了所有人的重视,但现状,并没有让我们这样的运营公司感到高兴。一方面,是甲方的要求——策划、规划、设计、工程要对结果负责,因此很大程度上,运营是被动进入的,为了完成某种承诺,直白一点,为了拿到前面的合同。</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服务方打着“运营前置”的幌子,方便承览项目。</p><p class="ql-block">“EPCO”就是运营前置?遇到过太多的寻找“O”的EPC方,运营本质上只是EPC为拿下项目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越华丽越好,没有人关注它在10年或更长时期内,真正能为项目带来什么。</p><p class="ql-block">运营扮演配合拿合同的角色,还是接盘侠收拾烂摊子的角色?</p><p class="ql-block">“对赌协议”就是运营前置?赌的是长期经营收益,还是短期流量?假设前期策规施工的打包合同是1亿元,您有信心用5000万对赌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