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初夏。有幸参加高中历史省级基地校教研活动,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必须要用文字记录一下这次学习的所得所悟!第一次乘机,经由飞机起飞时的失重,飞机飞行中的轰隆隆的巨响,这一切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不过还好时间短,经过一个小时的煎熬,终于抵达目的地——铜仁。简单的签到结束后,跟小师妹一起去逛了中南古镇,感受了铜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对黔学有了最初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日早上七点四十,教研活动开幕式如期举行。第一次见到了高中历史省教研员张文英老师,她的主持稿简单精炼,让我最大的感受是越优秀的人语言越恰到好处。接着是铜仁市教育局局长冉俊华同志讲话,他让我们了解了铜仁市教育发展情况和铜仁一中的办学历史,同时也对本次教研活动提出了期待和纪律要求。最后是省教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左权同志讲话,他从自己也是历史工作者的角度说明了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和意义,也对本省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期望。</p> <p class="ql-block">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精彩的课堂展示。第一个同课异构的主题是“冷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分别由来自铜仁一中的张华英老师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谢康老师进行授课。我将围绕张文英老师的要求就行记录,同课异构“同”在什么地方,“异”在哪个环节等进行听课的。两个老师的相同之处都是功力深厚的老师,都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展开教学,都设置了问题链教学,都对课程进行了深化,都突出了冷战形成和影响这两个教学重点。</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地方我将分开来记述。张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堂驾驭能力真的堪称一绝,她在仅有的三十多分钟里课件又迟迟打不开的情况下从容完整地完成教学,这真的令所有听课教师都感到钦佩。而且张老师语言的干净、教态的从容,对历史设问的追问等至今都还令我感到意犹未尽。最难能可贵的是张老师通过对“极”这个概念的解读,引导同学思考世界格局之变?并落脚人生的“极”或“谷”该如何处理?这些情怀的培养都让我感受到了铜中学子的幸运。</p> <p class="ql-block"> 谢康,一位来自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年轻教师,他和张老师开展同一课题的教学活动。谢老师的这种勇气就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气场正式自己教学中最缺少的那部分。他的唯物史观的渗透还关注到杜鲁门的主观作用,冷战的表现梳理完后没有多余的解释和赘述,而是马上观看题图分析冷战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令我折服。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是时间轴用得恰到好处,过渡语也用得相当的精辟,例如讲完冷战的发展,谢老师是这样过渡的“当美苏两国陷入消耗之中,世界其他地区悄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非常自然的就过渡到下一环节。记忆犹新的还有他的升华部分,面对新的国际形势,美国想掀起新一轮的冷战,中国该如何做?这种大的视野,也令我感叹良久,真的非常高大上。</p> <p class="ql-block"> 听到好课,自然是非常心悦诚服的,深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精彩的环节,自己用心地做笔记,并忙着拍照,手忙脚乱之余还是记漏了很多地方而留下遗憾。不过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真实吧,这会让自己下去后会更加认真地去思考这些课的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由都匀一中的涂加佩老师和重庆南开中学的李思宜老师进行的。她们相同的特点都是年轻美丽的女教师,尤其是李老师才刚参加工作。在她们的身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后生可畏!两个老师的课依然紧扣课程标准,设置任务教学和问题链教学。涂老师先用了导学单,要求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紧接着跳出教材,说说可能还有哪些新变化?涂老师课件设置了超链接,用图片让学生选择,每幅图片后都有相应的材料和问题。设问围绕“材料信息反映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怎样评价该变化”,用同样的设问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堂对我充满启发意义的好的历史课。</p> <p class="ql-block"> 李思宜,来自重庆南开中学的美女老师,刚参加工作一年,却又如此高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让自己好好反思自己刚参加工作的胆怯模样。李老师的课堂从影视片段《阿甘正传》中选取跟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有关的一些环节,围绕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变化而展开完成了教学任务。只是我有了一个疑问,这样的影视文学能不能拿来串通历史教学?这个疑问后来在叶学义校长的讲座中引起了共鸣,看来这确实应该是我们历史学工作者应该注意到的问题。不过,李老师在课程中的那种新教师的风采和教学环节的把控,也是我自愧不如的。</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三日下午听了两场讲座,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第一场讲座是贵阳三中的校长叶学义老师讲的“基于课程标准的大单元教学设计”,这次是第二次听叶校长的这节课,上次听是叶校长到兴义去给我们做的培训,但两次听得感悟还是不一样的。这次叶校长的讲座还专门针对刚上的同课异构的课题来展开大单元教学设计,他告诉了我们哪些才是教材的重点,教学的重点,课程的重点,他通过“二十世界下半叶的世界格局的变化”,分析了单元教学的重难点,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教学重难点的设定和如何突破,以及突破单元关键点之后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知识的迎刃而解的快感,让我深深感受到大单元教学的好处。他还让我们了解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以及怎样设计大单元教学等实际教学案例,我想这些都能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决教不完、课时不足等教学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后的一场讲座是中国人民大学张燚明教授开展的线上讲座,题为“中国近现代电子文献资料的获取路径”,张教授除了给我们分享了很多具有价值的网站之外,还跟我们分享了他自己如何利用这些网站来查找资源的以及用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效果。我想如果我是他的学生,我也会被这些具有真实价值的新鲜史料而吸引的。课程的最后,张教授还跟我们分享了金冲及老先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做出来的贡献,深受触动,课中就默默下了几份订单,真的要开启自己认真了解近现代史和做一个真正历史学者的这种兴趣。</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日第一节同课异构的课题是“隋唐制度的变化吴与创新”,由来自贵师大附属中学的王康老师和重庆南开中学的赵芷琦老师开展的。两个老师的共同点依然是坚持问题链教学,并在追问的过程中不断去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王康老师先讲清楚了单元结构,课程纵向和横向联系,再讲本课的知识架构,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王老师展示了高考高频考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课中善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视觉进行分析问题,这些教学方法都能有限推进学生的思维培养。</p> <p class="ql-block"> 赵芷琦老师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且重难点非常明显。课程分为“基础知识与概念梳理”“知识理解与体系构建”“知识迁移与能力训练”结合环节。其中第一个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个环节由教师引导突破,第三个环节设置了一个开放题在学生的分享中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两个老师的课对于我们即将上高考一轮复习的老师来说都是一场及时雨,从他们的教学风采中也找到了一定复习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最后一个同课异构的课题为“两宋时期的政治与军事”,由铜仁一中的侯方程老师和西南大学附属中学的刘乾老师进行的,这也是自己认为印象最为深刻的两节课。侯老师的课温文尔雅,娓娓道来,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错过。课程以观看图猜“日出”还是“日落”,引出钱穆和陈寅恪两位老先生对宋朝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观看时空坐标,总结特点。在处理宋制创新的过程中细问深挖,高考题及时跟踪训练等都在候老师的温柔的询问中完成。印象最深刻的还有一个细节,学生在请假梁启超先生对王安石改革的请假时没有说出老师理想的答案,侯老师给出梁启超背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讨论,为我们展现了一堂真实有效的历史课。侯老师最大的亮点还在于他的首尾呼应,让我感到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刘乾老师也从“明晰备考方向”“落实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合作探究”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对刘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干脆利落的肢体语言和流利的表达以及恰到好处的追问。在关键能力培养中又有两个环节,也让我感觉非常好,一是在评价影响中从不同角度,例如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又从评价的主体由近及远逐一推进等等方法都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从重庆的老师们身上,我们都能看出来,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用开放性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表达能力。总之,今天早上的四节课给自己即将开始的新高考的一轮复习工作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p> <p class="ql-block"> 课程结束后的交流会上,很多老师提出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也能感觉到每个老师关注的教学点的角度不一样。有些关注教材的挖掘,有的关注学术前沿的研究,有的关注理想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基础……这些问题都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之问。怎样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去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历史成绩,这好像成了困扰很多老师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也是被困扰的那一个。不过在下午的讲座上,似乎老师们好像又明白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二十四日下午的第一场讲座,由贵阳一中的校长曾强老师给我们开展的,讲座的主题是“立足核心素养着力历史思维培养”,从曾校长的讲座里,确实听出来了他是一个非常实诚的一个好校长,确实也解决了老师们心里的担忧,也讲了新高考之下地方卷出卷的困局与方向。用他强调的话加深自己对历史教学的认识,“课程标准必须要好好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并做好笔记地读”,“追求新,求拓展,必须要追求度,度在哪里,度在教材”。除此之外,他擅长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坚信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等等都给我留下深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相信很多老师跟我的感受一样,这场培训最大的意义还在于听了北师大李凯教授的讲座“谈《纲要》与《选必》的融合”,李老师讲得实在精彩,我们都默默地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李老师幽默风趣的讲座中,他给我们讲清楚了我们一线教师面临的几大矛盾,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课堂——有具体的教学情境,有驱动的问题意识,有知识的解决问题。他把我们都想得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就进行了处理。他教会了我们怎样处理《纲要》和《选必》的融合,简单说来就是找“交集”,他又把历史进行了“内史”和“外史”的划分,要求我们历史工作者要明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等,这样就可以大胆地取舍,真正知道了哪些是我们该教的,哪些是我们我还重点教的。李老师还用具体的案例为我们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这次培训我的一些主观感受,很多地方都有失偏颇,仅是自己学习心得。明天就要离开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我相信培训不是终点,恰好是我们回归工作之后的起点,愿自己把所学形成文字,成为一段学习的记忆。在这里我还要深深说几个“感谢”,一是要感谢省教科院组织的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才给我们一线老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二是要感谢铜仁一中幕后精心的准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培训的保障,铜中的校园真美,铜中的饭真的非常好吃,铜中的学生真的非常有礼貌;三是要感谢我当地的教育局,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一定将我所学的知识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努力传播,为学生和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学习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4日晚11点写于</p><p class="ql-block"> 云栖酒店2908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