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千佛崖—古蜀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塞北文

<p class="ql-block">千佛崖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老城北4公里处的嘉陵江东岸,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晚期,至今1500余年。在距地面45米、南北长近400米的峭壁上,凿建造像龛窟,层叠分布,密如蜂房。据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余”。</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牌坊是明朝陕西按察使题写的“千佛厓”三个大字。大门上有北京楼立剑先生撰写的对联,上联是“江山留胜迹绝壁凌虚伴皇泽寺钟宏开一片佛陀景”,下联是“风物说前朝悠怀向远对剑门关月静听千年斧凿声”。</p> <p class="ql-block">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一半以上造像被毁,现存石窟1200余龛,佛像7000余尊。1961年,千佛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剑门蜀道遗址”。历史上连接中原和四川的交通要道——金牛道从崖前穿过,石崖南侧乃古道上著名的栈阁——石柜阁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佛教自西域传入四川,位于交通要道的广元受其影响。“在贯通巴蜀南北的道路中,连接北方中原及西域丝绸之路的秦蜀驿道和沟通江南的成都——江陵道是早期佛教传播的主要通道。”秦蜀驿道也是指狭义的蜀道,由褒斜道、骆谷道,和金牛道组成,广元是佛教传播到四川的必经之路,摩崖造像的出现成为必然。广元摩崖造像主要集中于利州区的皇泽寺、千佛崖和观音岩。</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四川规模最为宏伟的石窟群,位于金牛古道上,是蜀道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从地理位置上看,千佛崖离城区不远,交通便利;同时嘉陵江沿崖壁流过,环境幽静,符合古代石窟造像选址的特点——与河流关系密切,适合僧人在此开窟镌像,禅定修行。除此,千佛崖自身具有良好的开凿条件,千佛崖属龙门山系之余脉,构造剥蚀单斜低山地貌,山势南北绵延,山体为典型的长梁状单斜丘陵,石质侏罗纪黄砂岩,由厚层长石英砂岩夹薄层泥沙、粉砂岩构成,厚度达30—40厘米,岩性较坚硬,颗粒细腻,适宜雕刻。因此北来南往的僧人多数驻扎于此,结庐修行,开窟造像。</p> <p class="ql-block">千佛崖堪称古蜀道上的一座艺术宝库。石窟造像采用镂空技法,层叠分布,密如蜂拥而来巢,最密集区域竟有十三层之多,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鬼斧神工一般的雕琢技艺使雕像栩栩如生,个个面容逼真,眼含笑意,表情文静,仪态从容,当这些佛像穿越时空出现在人的面前,为世人带来了巨大的艺术震撼。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南段龛窟有:大佛洞、莲花洞、牟尼阁、千佛洞、睡佛龛、多宝佛龛、接引佛龛、供养人龛、神龙大佛、如意轮观音、单身佛窟等;北段龛窟有:三世佛龛、无忧花树龛、弥勒佛龛、三身佛龛、节行僧龛、菩提像窟、伎乐天人窟、地藏王龛、力士龛、卢舍那佛龛、十一面观音像、阿弥陀佛龛、飞天窟、清代藏佛洞等。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规模最大,共有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是武则天之化身。</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是千佛崖造像最多的洞窟,共有985尊,故称“千佛洞”。窟中央雕凿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力士,像后凿通顶大背屏,雕菩提双树与天龙八部护法像,窟内四壁遍凿千佛。可惜因表层风化脱落,现仅存完整造像712尊。</p> <p class="ql-block">睡佛窟中央凿有佛坛,坛上设通顶娑罗双树,并有十三尊涅槃图像;坛上卧佛右侧而卧,身后弟子姿态各异,佛头侧在祥云上,摩耶夫人用双手亲抚佛祖头部,尽显母子深情,连续雕刻的涅槃图,再现了佛主涅槃的场景:六个女弟子奔走相告,佛已涅槃;十弟子或坐或卧,自焚金棺;摩耶夫人与佛相对而坐,神态安祥;娑罗双树下九位弟子与摩耶夫人围金棺而坐;十四位弟子共抬金棺。</p> <p class="ql-block">广元利州千佛崖,因佛得名,因佛名扬天下。一尊尊石佛静默地矗立在嘉陵江畔,落脚山崖,泽流而居,感知日月不舍昼夜。自魏晋开窟造像至今,每一窟不同时代的佛像,都刻着千年不朽的时代特征,非人们的双眼能够看尽。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在经济空前繁荣、佛教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凿遗存至今的,结合千佛崖的地理位置,正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才有了今天的蜀道明珠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