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福州的麻王庙

黄鸿祖(十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人间四月天。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林长民(1876年—1925年11月24日),字宗孟,林徽因之父,福州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与黄花冈烈士林觉民系堂兄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朱紫访</b></p><p class="ql-block">不知为何,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我看一次就记住全称,而有的州,却一直记不住,比如西弗吉尼亚州。可能冥冥之中有感觉,它是我省缔结了友好城市的姐妹城。近几天,宾大居然时隔一百年为福州女儿林徽因补发学位证书,今年又是林诞辰120年。这段时间,我原计划是想写《三坊七巷的三座凶宅》,不惜改变写作方向,来写写林徽因。当然,我依然不会、也写不来人人尽知的宏大叙事,我试图以小人物的视角另辟蹊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虽然情怀并非独一,但角度必定无二</span>——这样也别有一番乐趣。</p><p class="ql-block">先从与林徽因与福州有关连的一件神秘事件说起。当然与林徽因唯一一次回福州无关。而与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小庙有关,它叫麻王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或许它会成为这个城市百年史的一个注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是绕不开话题,但我不去八卦。他们之间的爱情传奇,越过百年的时光洗礼,愈显优雅、睿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2023年7月,我曾到海宁徐志摩故乡,游览他的故居和凭吊他的墓地。微风中飘拂着植物清香就好像是徐志摩灵魂的气息,幽远而又若隐若现。深情的蝴蝶在墓地上款款翻飞,莫非,它要告诉志摩兄:我来了?我想用手机拍摄蝴蝶🦋却总是避开了镜头。他的诗,像唯美新月,照亮了无数人生命里程;他的诗,像一轮红日,照耀在无数人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文学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绵绵不绝的证明。</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总有人夸林徽因漂亮,其实她长的并不像福州人。杏眼、小唇、尖下巴。但单薄、偏矮。这一张照片穿长靴,手插兜,系丝巾。一个多病的人,也显的英气十足。她面部线条柔和,性格却刚烈,敢和那位副市长怒怼:“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算什么东西!”与民国时期著名女性比,哪一方面也不会跌出前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麻王庙</b></p><p class="ql-block">按信俗,农历的初一,十五,是烧香敬神的日子,香火不是特别旺的庙宇,只有这二天有开放。于是在四月十五这一天,我去朱紫坊寻找麻王庙。推开门雾雨笼罩,地面湿漉漉的,微风中透着一丝丝凉意,天依然下着不大不小的雨,阴雨天气已绵延了几天。从广大的天幕洒落下来雨水顺着屋檐的瓦片,滴滴答答地往下掉。落在高高的两座马鞍墙之间的弄堂里湿漉漉的,连空气也像浸透了水,失去了干爽的日子里那种轻快的姿态,对于无所事事的我倒觉有几分浪漫。当然,<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谁一起躲过雨的屋檐。</span></p><p class="ql-block">走在朱紫坊,感觉与城内几个著名的坊巷,如文儒坊、衣锦坊一样,坊名本身代表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志向和事业成就,也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朱紫坊保留了福州自古以来市井繁华的历史记忆,尤其安泰河岸文化,河坊一体,犹带“秦淮风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这位代领证书的是林徽因外孙女,梁再冰女儿,气质上佳。我好奇林徽因她缺了哪些建筑学的课程?现已查明一共缺两门,一门是有男性模特参与的《建筑素描》课,另一门是下工地的《建筑施工》课。看样子,这不是对女性歧视,应该是对女性的尊重与保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都说她成绩是卓越级别的,但我对着成绩单吃力地看(复印件效果差),D级有好几个,似乎还有F级?可见学霸也并非门门通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③</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石香炉</b></p><p class="ql-block">寻找麻王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朱紫坊街区转来转去,转了好几圈,总算在延安中学和法海小学之间一条小巷中找到,几经拆迁,它现在暂时屈居在一个工地旁边,原以为庙宇巍峨,其实只是一个二十来平方米的小庙。</p><p class="ql-block">门眉上方是本土书家、我的老师张潜华先生题耑的颜书“福涧麻王庙”,门口立有二条有一定年代感的方形石柱,石柱上方分别是大象和莲花。里面供着麻王爷,塑像前的方桌有两座石制香炉,据管理人员郭先生说是元代或宋代的。还有一座香炉目前被省文旅部门借去办展览,每年给庙方的租金是三千多元。</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个被借去香炉有来历。大约在上一世纪世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当地一个小名叫郑依乖的曾向人提及,他的祖父曾主持庙务,聊到庙中的宝物时,说香炉是一位清末官员所捐赠。时间来到2019年,麻王庙最后一次搬迁时,福州文物专家曾意丹发现,有个香炉有款识上面刻着: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辛亥蒲月林长民立</span>”。因为这个香炉是石头凿的,外面粗糙的像荔枝皮,所以刻的字不是十分明显了,描丹早已脱落。郭先生说:只有清水细心清洗后才能看的出来。</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叫林长民是林徽因的父亲吗?福建素有“陈林半天下”之说,姓林的多如印度恒河的沙数,林姓当中叫长民更不计其数。就算是,他为什么又捐赠这个香炉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这是林徽因的画作,不知是水粉还是水彩,!意境很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眼拙,看不出特别出色之处。她是正经的美术生,难怪木塔画得那么耐看。我有个表姐夫,五六十年代念建筑,他把一本《建筑素描》教材送给我哥,我也爱不释手,我对的建筑跟美术勾连感到很好奇,最多跟力学、材料有关。直到后来我执教建筑职业高中,才初步认识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记忆中书里面有钢笔素描,有斯坦列维奇的《林中小路》。表姐夫后来分配到省军区,从事营房的营造,混到师级,现住在铜盘干休所,妥妥人生赢家,好象学建筑不啻一个好营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51年太短,生命的高贵不在长度而是灵魂的重量。她不该拒绝去星条国去治病,并且在有人邀请她去的情况,别人是去国无门。你这么有才华,多活几年,不为国家多奉献一些?一个时代渐行渐远,而时代精英风骨长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出水珠</b></p><p class="ql-block">有好事者查到林徽因写的一篇叫《一片阳光》的美文,其中第八自然段是这样写的:</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过我家乡的话叫它做水珠。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span>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我就感到一种荣耀。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地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p><p class="ql-block">我忍痛删去了后半段。</p><p class="ql-block">至此,证据链已经闭环了。林徽因生于1904年,她6岁时是1910年,辛亥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6岁的林徽因在杭州家中出麻疹,她称该传染病叫“水珠”。记得我父母谈论此病是称“出珠”,似乎更美丽一些。当时林长民在福州不知忙些什么,父爱殷殷,因担心女儿,就像个无助的溺水者,揪住烂泥塘边的一棵小草,就到福州朱紫坊的福涧麻王庙祈愿。对于无力改变现状的人说来,神明是一个永恒的需要。按福州习俗,小儿患上痘疮麻疹之类疫病,家长会到麻王庙祈愿祛疾,若痊愈,则要还愿。因此,林徽因病愈后的第二年林长民为还愿立了一座石制香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林长民捐给麻王庙的石香炉。前几年为了迎接世遗大会在福州举行,省文旅局在三坊七巷举办了一个林徽因陈列展。最近为了配合宾夕法利亚大学为已故学生林徽因补发学位证书,省文旅局在美国举办了一个同题展览,我不知这个香炉是否带去美国?我和郭先生不约而同到三坊七巷展区去看香炉还在否,一看还在,我又想留在国内的是否是复制?郭先生说是真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朋友帮我查了:确实有把出痘叫“水珠”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唐希先生站在郭先生家楼上拍摄的旧时麻王庙,得以留下影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岔道口</b></p><p class="ql-block">那么林长民是怎样知道麻王庙的?有人猜测是他创办的院校与寓所之间要经过此庙附近,也有人推断是福州气候温湿,旧时因小孩体弱,易患麻疹、天花病,家长多来麻庙祈福求庇,蔚成风俗,他有所耳闻。如果不是这个才女,父亲林长民作为一介外交官员,可能早已为国人忘却,虽然他本人高度、宽度与厚度都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他本人也每每自负其政治禀赋,以为必将有一番大作为。对于民间信仰,即使像林长民这样学贯中西,也未能免俗。不知是否是杨绛说过:“一个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俗,而是灵魂深处有净土”。理性的极致是感性。<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岔道口,一些大人物也无法决定何去何从</span>。俗语说:不怕你不信鬼神,就怕你家里无病人”。就拿严复来说,他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遣三子到老家阳岐尚书庙请丹,第二天为父亲带回三道符,这是在尚书庙扶乩时,降仙罗真人所赐的,严复服下这三道符后,情绪略有舒缓,一口气写了四首诗。然而,纵然他曾经威风八面,也无法让自己多活一天。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那如果不是一粒灰,而是一场沙尘暴呢?</p><p class="ql-block">生命处于某种强大力量的威胁之下,有可能被拍为齑粉。无神论者理性的思辨否定了鬼神的可能,有神论者坚信,虔诚远比炫耀那点可怜的智力更为重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说不清,不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我父亲对于子女小时候成长过程,我并不了然,但对长孙却是疼爱有加,我亲眼所见,长孙刚出生,三天三夜哭啼不休,先父抱之绕室,噢咻连声。由此推及,林长民对这个女儿疼爱有加是千真万确的。</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在我儿子一岁多时,他发高烧我抱着他跑步去医院挂瓶、住院,在病房里有个小病友终于不治,我突然有点恐惧起来。现在,我最大的追求就是,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老来尝尽风霜味,始信人间有“鬼狐”。</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借福州女儿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之机,蹭个热度。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如精灵一般,必将永远翱翔在中国文化星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我去过林徽因去过的河北赵县的赵州桥。2017年8月,到河北赵县,去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赵州桥。赵郡平原,屏蔽京畿之重镇,赵州桥经战祸天灾仍挺立千秋。伫立洨河之畔,观旷世名桥,读赵县美赋(桥旁立有石碑系铁凝所撰),追古抚今,感佩有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我在山西旅游时,当地朋友推荐我去看应县的木塔,由于时间不允许,我没多想就回绝了,心想木塔有啥好看的?虽说是全国唯一的。如果当时知道是林徽因去过,再怎么着,也得去,现在只能空留遗憾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这是林徽因一生当中唯一一次回福州居住的地方,叫可园。在仓山烟台山附近的马厂街,三年前住在里面居民就已搬迁腾空了。前几天,我又去看了一次,破破烂烂一点都没动静。只是一楼的门都用砖砌起来堵住,以免外人出入。现在是缺少维修的资金而搁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