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持偏见·翁吼吼艺术研究展拾掇

爱走神的画家翁吼吼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先生认为翁吼吼不仅具有一种造型的力度,作品完成度高,是一位具有水准的画家。</b> </p><p class="ql-block"> 在贾方舟看来,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绘画可以留存的理由就是其独有的绘画性。这种绘画性是其他任何材料、方法、工具或媒介不可取代的。绘画性主要体现在绘画的笔触、线条、力度上。绘画性越纯粹、越高,其他媒介越不可取代。<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翁吼吼的作品证明了纯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理由,绘画性也可理解为表现性,而这种表现性正是他绘画重要的特色。</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贾方舟还指出,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但唯一能够贯穿整个世纪并持续传承下来的是表现性绘画。表现主义绘画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存在,更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和表达手段得以延续。发端于世纪初的表现主义,到五、六十年代又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七、八十年代又有德国的新表现,这些都证明了表现性绘画在整个世纪中的持续存在,与那些仅作为一时流行而未能持续发展的流派不同,表现性绘画能够深刻地表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情绪、观念和思想,包括内心的痛苦和纠结等。这种与艺术家内心世界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赋予了表现性绘画持久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正如一些哲学家所指出的,在大工业文明后人类经历了三重疏离: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的疏离。这三重疏离使人类陷入了精神困境,而这种困境似乎是难以解脱的。因此,表现性绘画便由此产生。<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翁吼吼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绘画的力量,以及在当代条件下绘画存在的理由。</b></p><p class="ql-block"> 在参观展览前,贾方舟阅读了范晓楠为翁吼吼撰写<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的文章。他认为,这个展览实际上也是策展人的作品,展览中展示的是艺术家的作品,而展览本身则是策展人的创作。在群展中,策展人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在个展中,策展人选择独立的艺术家。通常,策展被视为一种被动的工作,往往是艺术家找到策展人,请求帮助策划展览。然而,</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策展人主动选择艺术家并为其策划展览时,这种策展才更具意义,它体现了批评家的视角和理念。</b>艺术家通过色彩和线条的叙事来表达,而策展人则通过文字来解读艺术家的作品。范晓楠和翁吼吼的合作,展现了策展人在理论研究和批评方面的优势,<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艺术家的价值也得到了确认和解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