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墨戎苗寨,我们乘车来到这次《经典张家界六日游》行程的最后一站一一凤凰古城。凤凰古城,一幅流动的历史长卷,古韵犹存,宛如世间秘境,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占地面积约10平方千米,由苗族、汉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组成,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虽历经沧桑,却古貌犹存。2001年,凤凰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AAAA级景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一篇《边城》,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描绘得如诗如画,也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走进凤凰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特的吊脚楼和石板街。这些古老的建筑仿佛诉说着古城的历史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石板街上,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的水也是一大亮点。沱江穿城而过,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灵动与妩媚。在江边散步,欣赏着水波荡漾、渔船穿梭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河水碧绿清澈。一座座年代久远的土家吊脚楼悬于沱江之上,构成一幅韵味十足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沱江,从西北到东南贯穿凤凰古城。沱江之上,从上游凤凰二桥开始,到下游云桥,已毁的雨桥不予计算,算上跳岩,现存在共有15座桥。</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沱江二桥,也被称为凤凰二桥,是进入凤凰古城最主要的桥梁之一。凤凰二桥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凤凰古城的一处著名景点。它以其现代而朴素的风格,以及桥上的各种活动和景观吸引着游客。</p> <p class="ql-block">九曲回廊桥。它静卧在江面之上,桥面两侧低矮的栏杆,可以供游人坐下来休息。入夜,华灯初上时分,沐浴着清凉的晚风,看江上朦胧的灯影,任江水在桥下低吟浅唱的缓缓流淌,是一件特别惬意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南华大桥,又叫凤凰一桥或凤凰大桥,是沱江上连接江北与南华门的一座公路桥,于1998年10月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南华大桥,车水马龙,是凤凰古城最繁忙的一座桥,是外地人从北边进入凤凰古城旅游区的必经之路,桥下江面上筑有一道拦水坝。</p> <p class="ql-block">雪桥,位于南华大桥和跳岩之间,邻近古城北门。祖藉凤凰的土家族著名画家黄永玉,在2011年捐资并亲自选址设计建造了风桥、雨桥、雪桥和雾桥等四座桥梁。雪桥是这四座桥中是最漂亮的一座,也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雪桥为仿古设计,桥有两层,底层为直桥,二层为拱桥。 拱桥上有亭,飞檐翘角。雪桥既是过桥通道,又是观景平台,那里是沱江景色最美的地方。登上拱顶的风雨亭登高远眺,两岸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北门木板桥,始建于唐代,是凤凰古城最早的桥梁,曾经是进出凤凰古城的必经之路,是真正的文物。这座木板桥最初是跳岩,由四十多个红色长方体石墩子组成,每墩相隔二尺。</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黄永玉等文学艺术大师,就是从这座跳岩走向世界的。由于每年洪水时,总有石墩被冲倒或冲走,后来,便将石墩加大,每两个石墩用铁链连接,并在石墩上铺上木板,最终才形成现在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北门码头始建于明代,是凤凰古城与湘江之间的重要通道之一。清朝时期,凤凰正东有一条宽广的湖泊,筑有水利工程引江入境,北门码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现代,北门码头被发掘出大量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遗迹,为了保护这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北门码头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凤凰旅游的一大亮点。</p> <p class="ql-block">2000年,为了进一步改善群众的过河条件,也为了更好地美化古城,县政府拨款,在北门木板桥下游几十米处,新修了一道双墩跳岩。</p> <p class="ql-block">两排跳岩相隔一尺左右,一高一低,并排而立,横跨江上。每排跳岩66墩,一字列于江面。因石墩是由一块一块岩石砌成,人在上面走,仿佛跳跃一般,所以叫"跳岩"。跳岩,它是沱江上的路,也是沱江上的桥,是凤凰古城最具人气的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虹桥是一座位于湘西自治州凤凰县沱江镇的古桥,也是凤凰古城著名的景点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虹桥最初是为了沟通沱江两岸而建的,原为石拱桥,长112米,宽8米,高10.2米,桥身载重量为80吨。并因其所用岩石为朱红色砂石,建成时宛如彩虹卧江,故起初命名为卧虹桥,后改称为虹桥。</p> <p class="ql-block">虹桥,坐落在古城核心地段,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虹桥是一座石拱桥,桥上建有楼阁,曾被毁,2000年根据原图重建。</p> <p class="ql-block">虹桥又叫风雨楼。风雨楼穿越数百年历史,俊美壮观,挺拔于沱江之上。虹桥一层是人行长廊,长廊两侧商铺成排,吃食店众多,生意兴隆。虹桥地处凤凰古城的中心地段,虹桥周围,人流如织,是古城最繁华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虹桥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桥上的楼阁被毁坏。2000年,根据原有设计进行了修复,恢复了虹桥风雨楼。</p> <p class="ql-block">万名塔位于青龙山下沱江之滨。东靠雕梁画栋的遐昌阁,西望气势若虹的风雨桥。塔高21米,屹立沱江北岸,塔影倒映江心,水中岸上两个塔,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万名塔的前身为建于清嘉庆年间焚烧字纸用的字纸炉塔。原塔三层高11米,塔身为正六方形,三檐六角,上置色彩斑斓的璃璃葫芦宝顶。上层外壁书写“夕光射斗”四字,中层书有“中流砥柱”,下层书有“翰墨流芳”。小塔精美秀丽,可惜“文革”期间被毁,仅留废墟。</p> <p class="ql-block">现塔是著名画家黄永玉襄赞,沱江镇政府牵头,广大群众集资,在字纸炉塔的废址上重修的。为七级六角砖塔,塔面饰以彩绘、雕塑;六面皆有半月拱门窗,下层各门书有对联。迎水一面正门之上刻“万名塔”三字,为万人集资改建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万名塔用青砖和混合沙浆以及钢筋混泥土砌筑而成,为六方七级,每层六个翘角,精美秀丽,悬挂铜制风铃。塔高22.98米,一层直径4.5米,向上每层直径缩小0.3米。塔面装饰雅致,塔身挺拔秀丽,宛若少女婷婷玉立于沱江之畔。塔身映入沱江碧波之中,摇摇晃晃,显得格外秀气动人。</p> <p class="ql-block">一层有楹联六副,皆为名人所题,或颂或感,风格各异。如原县长吴官林题联:“塔静梧高凌空引凤,河清岸曲流水藏蛟”。民主人士田鹤丹题联:“喜层层凌云高起,恰悠悠在水一方”。</p> <p class="ql-block">风桥,是黄永玉亲自设计并捐资兴建的四座桥梁之一,采用仿古建筑,修建非常精美新颖。桥上两侧各有一个小牌楼,附近还有一个水车,一个小码头。</p> <p class="ql-block">古城沱江优雅的七孔桥,也是一座难得的观景平台。桥下水流如瀑布,一股股水流从上游奔泻下来,如一条条白龙,在水中盘旋飞舞。</p> <p class="ql-block">雾桥,也是黄永玉亲自设计并捐资兴建的。 雾桥桥上建有三座亭子,设有座位供游人休息。雾桥静卧在古城下游,离商业中心较远,所以特别安静。</p> <p class="ql-block">五孔桥,由三个拱桥与两个跳岩组成。中间一个三孔拱桥,两侧岸边各有一个一孔小拱桥,用跳岩与中间的拱桥连接。桥体娇小,跳岩精致,起伏错落。没曾想,过一次桥,也要经历几番的起起落落,落落起起,好似要经历一辈子的跌宕人生。</p> <p class="ql-block">月桥,中间部分宛如圆月亏缺,屹立于碧波之间。两端是蜿蜒的跳岩衔接着中间半月,像是半月拖曳着一根精致的玉带。</p> <p class="ql-block">月桥造型起伏错落,美得轻柔,美得妩媚,美得多姿多彩。引人生出无限的遐想与情怀。</p> <p class="ql-block">云桥建于2015年10月,桥上建有仿古廊亭,共两层。云桥,没有虹桥的吆喝喧闹,没有南华桥的车水马龙,云桥仿佛是清冷的。每天清晨七点,南华寺的钟声准时敲响。站在云桥上,听得真切,引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的美,离不开这条清浅蜿蜒的沱江,而沱江之美在于桥。一座又一座座造型各异的老桥新桥、大桥小桥,将清澈秀丽的沱江和沱江两岸飞檐翘角的木质吊脚楼连成一片,把沱江打造成了一条美丽动人有如仙境的风景画廊,恰似仙女含情脉脉的无限风情,勾住了无数游客的心魂,每天都吸引着大批游人驻足游览,兴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古城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古城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来到“壁辉门”,这是我对凤凰古城的第一印象。16米高的城楼气势恢宏,飞檐翘角、四角抱鼓,巍峨壮观,蕴含中华民族独特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站在城楼上眺望古城全景,沱江从西向东蜿蜒穿城而过,青石板铺就的古街道纵横交错,吊脚楼鳞次栉比,这里保留了大量明清建筑,浓郁的古城风貌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沱江景观步道慢悠悠地走,清晨的河面弥漫着轻烟,吊脚楼脚踩在河中,倒影在水面上摇曳生姿。路过一户人家,窗边摆着新摘的辣椒正在晾晒,屋里传来婆婆和孙女说话的声音,仿佛穿越回到百年前。</p> <p class="ql-block">穿过璧辉门,仿佛穿越时空。或许是钟灵毓秀之地更容易出人才,位于湖南省湘西州的凤凰古城,不仅是一处梦里水乡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古镇。据史书记载,从清朝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的30多年里,这里孕育了提督、总兵、副将等100多位三品以上的军中将领。到了近现代,横跨政界、教育界的熊希龄,文坛巨匠沈从文、画坛怪杰黄永玉等人,更是将凤凰这座默默无闻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故居位于凤凰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调。</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1870年出生于凤凰,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儿时因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他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放在现代,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堂屋正中挂有熊希龄的遗像,遗像下安放着香山慈幼院校友于2001年10月献铸的熊希龄半身铜像。两旁悬挂熊希龄亲手所写的对联:“意气销磨群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 。”对联出自白居易的《晏坐闲吟》一诗,盛年时的意气风发都消磨尽了,匆匆流年飞逝,也苍老了我的容颜。对于后人来说,即使是流年飞逝容颜苍老,熊希龄的精神和成就却不曾被时光磨损丝毫。</p> <p class="ql-block">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从政以后,因不满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毅然决然,辞官为民,兴办教育。毋庸置疑,熊希龄是近代中国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据说,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中就借鉴有熊氏家族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近代史上熊希龄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周总理曾说:“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第一流人才,是内阁总理。熊希龄的事,我看后就记得很清楚。”这些评价现在都挂在熊希龄故居中。</p> <p class="ql-block">熊希龄故居坐落在凤凰县城文星街熊家巷,2000年修复对外开放。这座位于僻静小巷的四合院幽静安谧,建筑古老质朴,如果不仔细找,很容易错过。</p> <p class="ql-block">故居内现存房屋4间,基本保持了原貌。窗户上井字棂花图案显出图画效果,一窗一景致,一窗一风韵。家具上有精致的雕花或绘图,院外的墙上挂着蓑衣,使人感受到一种古香古色的苗族情调。</p> <p class="ql-block">故居为旧式四合院,中间有一个由红石板铺就的院坪。四合院里能看到旧马车、天井,还有一方养了许多锦鲤鱼塘,想必年少时的熊希龄在此度过了不少无忧无虑的时光。屋内则陈列了熊氏一家用过的桌椅、床具、文具和其他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屋内悬挂着熊希龄家族各个时期的照片,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当时的人所着服饰相当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四合院面积并不大,但那一张张泛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一段段记录着历史的文字图片,将熊希龄的传奇一生重新组合构建,演绎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人能像熊希龄这样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人生呢。</p> <p class="ql-block">祠堂在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位于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杨家祠堂,留住了历史的记忆,是看得见的乡愁,讲得出的故事的文化精品。</p> <p class="ql-block">杨家祠堂又名“杨氏宗祠”,始建于1836年,位于凤凰古城东老菜街古城墙边。与古老的城墙相互辉映,仿佛守护着杨家世代的故事。这座祠堂的建筑风格独特,精美绝伦,处处彰显着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祠堂由凤凰镇守史,太子少保杨芳所建据传,凤凰古城的杨姓家族都是源自宋朝时期的杨家军,英勇善战,声名远扬,他们的后代在凤凰古城中仍享有崇高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杨芳对风水深信不疑,所以杨家祠堂的大门设计与众不同,为侧开。大门斜对着沱江,寓意着祖业的长久繁荣,万世昌隆。如同沱江之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家族的兴旺与发达也将永续不断。</p> <p class="ql-block">祠堂坐南朝北,整体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70平方米。由大门、过厅、正殿、戏台、廊房及两个天井坪组成。步入杨家祠堂,抬头可见的是二重门上精美的牛头和蝙蝠木雕。</p><p class="ql-block">牛头是湘西人崇敬的图腾,被视为能够驱邪避害,保佑平安的吉祥物。而蝙蝠则寓意着福气的到来和吉祥的降临。这些木雕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杨家对家族平安、繁荣昌盛的美好祈愿。</p> <p class="ql-block">而在祠堂的舞台上,一对木雕图案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幅讲述自由恋爱故事的图案,一对青年男女经历了种种困难与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这不仅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对杨家家族精神的传承与颂扬。</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一处细节都饱含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情感,它不仅是杨姓家族的历史见证,更是凤凰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从杨家祠堂转回到东正街继续前行,在登瀛街和中营街与东正街交汇处,是凤凰古城博物馆。这里是光绪年间道台衙门的组成部分,也是陈宝箴世家的百年老宅,占地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698平方米,由28面马头墙、56间房舍、386扇雕花门窗、26个回廊组成,是一个集古城博物馆、陈宝箴世家为一体的文化载体。</p> <p class="ql-block">走进陈宝箴世家,迎面是一口百年天井,这种四合院的建筑风格称为“回水归堂”,有着藏风纳水财不露的寓意。中间的大缸暗示汇聚天地灵气的纳财之象,又可作为消防使用。</p> <p class="ql-block">正屋上所悬挂的“大启而宇”鎏金匾额是光绪年间镀金而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启而宇”的意思是上天或是上帝开天劈地形成宇宙。</p> <p class="ql-block"> 正屋又叫凤竹居,正中挂着陈宝箴像。陈宝箴(1831-1900年),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原籍江西。1875年,陈氏一门三代举家迁居凤凰,陈宝箴任凤凰厅二品道台。据史料记载,陈宝箴是提出保护古城的第一人,他疏通了巨石磊磊的沱江,推动了凤凰经济的发展,后被提升为湖南巡抚,推行湖南新政,支持光绪“戊戌变法”。陈宝箴的一生,为国家整顿乾坤,三千里扫荡纵横,功在大江南北,深受国人敬佩,被誉为“海内奇士”。</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壁,挂着陈氏二、三、四代著名人物的照片。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是“中国近代诗坛泰斗”,而陈三立的三个儿子陈师曾、陈隆恪、陈寅恪也是大名鼎鼎。陈师曾的儿子陈封怀,是我国著名植物园专家、植物学家,中国植物园之父。陈氏“一门四代五杰”的灿烂家世,成就了陈氏门庭的辉煌,陈氏家族是唯一一个被称为“中国文化之贵族”的“华彩世家”。</p> <p class="ql-block"> 凤竹居右侧,是右铭居,这里陈列着一件光绪亲赐给陈宝箴的行差狼皮坐褥,现为陈宝箴世家的镇宅之宝。清末光绪皇帝钦赐予陈宝箴的“行差狼皮坐褥”文物:这是一件由清光绪帝钦赐的珍贵文物,体现了皇帝对陈宝箴的恩赐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凤竹居还陈列着陈宝箴当年官服上的补子和他戴过的官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国家清史编辑部门出版的《陈宝箴》上中下集,里面记载了陈宝箴一生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右铭居旁,是散原居。陈三立字散原,他因不愿进京做官而一直在父亲陈宝箴身边辅佐,“清末四公子”之一。他擅长诗词古文,是“同光体”诗派的领袖。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徐悲鸿、熊希龄、李四光等名流,都是陈三立家的座上宾。</p> <p class="ql-block">散原居所陈列的是陈三立先生的遗物和他的精品著作《散原精舍诗文集》。这幅油画是徐悲鸿为陈三立先生画的。</p> <p class="ql-block">凤竹居左侧,还有陈师曾先生的槐堂、陈隆恪先生的同照阁和陈寅恪先生的寒柳堂。陈三立的长子陈衡恪,字师曾,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次子陈隆恪,字彦龢,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财商系,善诗文,诗风直追乃父,有《同照阁诗抄》传世。三子陈寅恪,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曾五次留学国外,精通中国、印度、西洋三大文化体系,是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被牛津大学聘为“英国皇家研究院院士”,在国内外享有显赫的声誉。</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是中国的文化国宝,被誉为“近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前无古人,后者难追。寒柳堂里陈列着陈寅恪先生生前的遗墨、手稿、文献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陈寅恪先生相关书籍,让人感怀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p> <p class="ql-block">这是陈宝箴世家的后庭院——宝箴书屋,专门出售陈氏一门的相关书籍及名人书画、古玩。</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博物馆是一院两馆,除了是陈宝箴世家、古城博物馆外,这里也是雷雨田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 雷雨田是凤凰人,收藏家,凤凰画院画家,2003年发起个人独资创建中国凤凰古城(私立)博物馆、陈宝箴世家、雷雨田艺术馆三大文化载体,为抢救、保护、展示、宣传凤凰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留住人类精神家园做出很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雷雨田艺术馆内展示的,都是他从民间收集来的文物和文化遗产。这块“纶音封典圣旨碑”,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凤凰古城的文化瑰宝。同治二年(1863),皇帝念临武营参将滕加洪(凤凰人)战功卓著,册封其父亲滕忠信为武显将军,其母亲周氏为一品夫人。“纶音”,是指帝王的诏书、旨意,“纶音封典圣旨碑”刻录的就是同治给滕忠信加官进爵的圣旨。</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大门前方的街道中央,矗立着一堵马头墙照壁,照壁中间题有“凤凰城·朱镕基·辛巳春”。那正是2001年的春天,朱镕基总理来凤凰古城视察,看到古城的美景,破例题字,为凤凰留下永久的纪念。如今,凤凰纪念墙成为凤凰古城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折向中营街,就到了沈从文故居。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知道凤凰,是从沈先生的《边城》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先生就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24号的这座宅子里。</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的祖父沈宏富(曾任清朝贵州提督)于同治五年(1866)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占地600平方米。房屋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后来,沈家家道中落,这座宅子曾几经易主,为了表示对沈从文老人的崇敬,1988年,凤凰县政府购回此屋,并进行过修复。2006年5月,沈从文故居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经过整修,这座百年古宅院再现原貌。进门是一小小的天井,对面正屋三间,两侧厢房四间,虽然房屋都很矮小,但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显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因为沈先生的缘故,这所小小的院子已成为凤凰古城旅游景区中最耀眼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院落正门上方悬挂着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横匾“沈从文故居”,正房高大宽阔,正中摆放着一座先生的半身石膏像。</p> <p class="ql-block">正屋右边一室,是沈从文生平的照片,二室是沈从文书稿手迹。左边房是卧室,是沈从文出生的地方,右边房陈列着大理石桌面的书桌等物。</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的父亲沈宗嗣是军人,1900 年时,作为天津大沽提督罗荣光的裨将抗击八国联军,罗荣光殉职后,沈宗嗣回到家乡。1911 年,沈宗嗣响应武昌起义,参与发动了当地的武装起义。1912 年初,再次发动起义,成功后,沈宗嗣被推选为当地临时的掌权人。但随后不久,沈宗嗣因竞选省议会代表失败,愤而出走北京。1915 年,沈宗嗣密谋刺杀袁世凯,被密探侦知,同伴被捕,他本人逃亡关外,直到1919 年才返回家乡,在当地部队担任上校军医等职。1931 年,沈宗嗣病逝。</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的母亲名叫黄素英。她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女性,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沈从文小时候,母亲就教他认字读书,还教他懂医方和照相。她家在凤凰城是有名望的家族,开有照相馆和邮局。沈从文认为,母亲的“瘦小、机警、富于胆气与常识”对他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沈从文的母亲在1934年1月病重卧床不起,当时沈从文在北平编辑主持《大公报·文艺副刊》,得知消息后连夜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探望,但因火车晚点3小时而未能及时赶回,最终在2月13日,沈从文的母亲在凤凰病逝。</p> <p class="ql-block"> 沈先生原名沈岳焕,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是他儿时用过的书桌和书篮。</p> <p class="ql-block">14岁时,沈先生投身行伍,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这是他去北京之前在湖南保靖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23年,年轻的沈从文闯入北京,一直到1928年,都在北京以写作谋生,很快,他就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后来,他一边办报、教书,一边坚持创作。1929年,沈先生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时,爱上了女学生张兆和,1933年9月9日,二人结婚,相伴一生。这是沈从文和夫人张兆和1935年在苏州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34年,沈从文创作完成了《边城》,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这是沈从文1933年秋在北京写作《边城》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沈先生喜欢边听音乐边写作,这张床头的留声机,是他生前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仅受过小学教育的沈先生,经过不断努力,最后成为北大的教授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这是1981年2月,沈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讲演。</p> <p class="ql-block"> 1988年,沈先生病逝于北京,骨灰葬于凤凰古城东面的听涛山下。他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部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留下了900多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这部《阿丽思中国游记》,是沈先生创作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作是世界文学名著《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中国续书。</p> <p class="ql-block">沈先生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在左边厢房内,陈列着各种版本的沈从文著作。1982年,香港三联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沈从文文集》,印制精美,一套共12册,收集了沈从文20—40年代的作品。这套作品也是解放30多年来第一次印刷出版,沈先生将所得稿费全部捐给家乡办学。</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这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他历时15年完成的巨著,为三千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绘出了清晰的轨迹,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p> <p class="ql-block">左厢房外,还有一间名人书屋,主要出售沈先生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从沈从文故居出来往西南,是南门城楼,再向西北,是西门城楼,《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血色湘西》等多部影视剧都曾在这里拍摄。</p> <p class="ql-block">西门城楼下,是凤凰古城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又名从文广场,广场中央有一座青铜雕塑,一只巨大的凤凰展翅欲飞,象征着凤凰古城的腾飞和凤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江西会馆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年间,由在凤凰做生意的江西人于清所建,后来江西人杨泗在西侧又建了遐昌阁和建阳楼,在清末民初这里也是江西商人聚会议事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石阶之上是高大古朴的红色门楼,共设3个拱门,从大门走进,两旁便是参天的苍松翠柏,正前方便是江西会馆的主建筑,在主建筑群前侧立有一对精工雕琢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走进万寿宫,就可以看到正殿供有江西的地方保护神——福主许真君神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正殿和正厅对面是戏台,它与高大门楼连为一体,平面形同“品”字。戏台每天都会有湘西传统戏剧表演,每一场都达20分钟,不同的民俗表演也是了解苗族文化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正殿是一排结构严谨的建筑物。走进万寿宫主建筑的一楼,主要展示了江西会馆曾经荣耀与辉煌,这一切也正是万寿宫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凤凰民俗博物馆里主要展品为服饰、家具、瓷器、古时技艺及湘西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p> <p class="ql-block">苗鼓,对于湘西苗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信物。节日集会、婚嫁丧葬、喜怒哀乐都由这如暴风骤雨的鼓声表达宣泄。苗族传统木鼓由木头和牛皮加工蒙制而成。通常分为两面鼓、单面鼓,甚至为四面鼓,有大鼓、中鼓、小鼓,还有一种细鼓。木鼓做工比较复杂,要经过选料、下料、加工牛皮、上漆等1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p> <p class="ql-block">湘西是苗族主要居住地之一。苗族人没有文字,蜡染布上的花鸟虫鱼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一块白布,一把蜡刀,甚至不需草稿辅助,怀着对万物的敬畏之心和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苗族妇女将心中所想所感倾注于蓝布之上,变成一幅幅清丽脱俗、素净淡雅的美丽图画。2006年,苗族蜡染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在万寿宫的二楼,珍藏了很多凤凰之子国画大师黄永玉的绝版之作。黄永玉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作为凤凰的孩子,从家境贫苦到四处谋生,不断钻研版画、彩墨画,直到成为享誉海内的国画大师,他的作品有《春潮》、《百花》、《人民总理人民爱》、《阿诗玛》等等。</p> <p class="ql-block">一眼望去,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映入眼帘,画卷上描绘着凤凰景色,或乡村农耕景色,宛如置身在艺术殿堂之中。</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是座典型的南方四合院,是江西丰城人裴守禄于1884年修建的。当时凤凰非常繁华,只有16岁的裴守禄来到凤凰做生意,凭着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建立了自己的商号——“裴三星”。在40岁时,裴守禄成为凤凰城中首富,并修建了这座古宅。古宅门口立有一对石狮,并有一对精致的龙凤抱鼓石。</p> <p class="ql-block">跨进门槛,门厅内是一座古朴雅致、雕刻精美的香案,其上是一块福禄寿匾,再上,高悬一块“贡元”金匾。裴守禄当年从江西丰城千里迢迢迁徙湘西凤凰,他中过进士,而不恋仕途腾达,却致力经商,成了当地首富。</p> <p class="ql-block">转过门厅,迎面是一座二层建筑。崇德堂建筑规矩雅致,总面积622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有一间石雕展厅、两间木雕展厅、会客厅、膳房以及后花园,第二层展示是主人与家属的住房,分别有小姐闺房、大太太的房间、二太太的房间、书房。</p> <p class="ql-block">会客厅,是以前主人接见重要商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崇德堂里最大的看点是各种牌匾。这块“进士”匾,上款为“钦命翰林院编提督江西学政吴士监为”,下款为“考取正贡第一名胡炳辉立、皇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春月吉旦”。</p> <p class="ql-block">“敦礼堂”匾,上款为“姻家弟庵巷罗洪先题”,下款为“皇清康熙戌子岁冬月吉旦重立”。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p> <p class="ql-block">“慈惠宜年”匾,上款为“邓母刘大夫人六旬寿庆”,下款为“蒋中正题,民国三十二年谷旦”。据说,此匾是蒋先生送给第一任台北市长之母的寿匾,2002年征集于台北市。这是一块清代挂板,刻的是沱江泛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石雕展厅里的一件件石雕也非常精致,体现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手艺。</p> <p class="ql-block">年届四十不惑的裴守禄,建成崇德堂后,便行走江湖,广收奇珍异宝,藏入凤凰私宅,正因为有了这些有趣味,有文化底蕴,有精神光彩的物件,寄托着古镇人对于文明生活的尊崇和向往,使其成为凤凰古镇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化殿堂。</p> <p class="ql-block">《边城》实景演出:以沈从文名著为蓝本,讲述了爷爷、翠翠、天保、傩送之间催人泪下的情义和守望。演出分为身世、初萌、端午、灵犀、魂诉、渡缘6幕。</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沱江简直美翻了。坐在吊脚楼的窗边,看着油画似的沱江,这时太阳已完全西沉,只有那淡淡的一抹红晕涂在天边,云朵像一幅写意画,将天际勾勒出美丽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的万家灯火倒映在水面,随着微波时而清晰时而朦胧,还有那星星点点的渔船摇摇晃晃地荡漾着。</p> <p class="ql-block">随着夜色渐浓,街道上逐渐安静下来。这时江边的万名塔依然灯火辉煌、光芒四射,那倒映在江中的倩影,远望去金碧辉煌,宛若亭亭玉立的盛装少女。</p> <p class="ql-block">泛舟在沱江之上,小船穿过美丽的虹桥,两岸的建筑和水中的倒影随着江水缓缓向身后流淌,似梦似幻的感觉让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凤凰古城,白天人头攒动、绚烂多姿,夜晚清新秀丽、神秘安宁。坐在乌篷船上,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那江南水乡的画卷就展现在眼前。真的是美不胜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