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我走出了丛丛森林,又看到了夕阳红。”,这是一首情歌题材的台湾流行歌曲,曾经红极一时,当时我觉得“南屏晚钟”是台湾的一个景点。这次我到杭州,才知道“南屏晚钟”是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御笔亲题西湖十景之一,他还把“南屏晚钟”改成了“南屏晓钟”,或许是认为“晓钟”更能体现一种朝气蓬勃的景象。进而知道了“南屏晚钟”是净慈寺的美称,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我们是傍晚时分来到净慈寺的,想一睹“南屏晚钟”的美景,听一听“南屏晚钟”余音不断的钟声------。</p> <p class="ql-block"> 南屏山麓自五代以来就是“东南佛国”的佛教圣地,南屏山也有“佛国山”的别称,在南屏山一带大小寺庙云集,好不热闹。各家寺院内,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皆是“晨钟暮鼓无时休”。然而,净慈寺却是个另类。据《净慈寺志》和杭州地方志记载,每天暮色降临时,全国大大小小的寺院,唯有杭州西湖的南屏山下有钟声。这个钟声就来自净慈寺,也就是闻名天下的南屏晚钟。</p> 在净慈寺门前,有“南屏晚钟”御碑亭。现在的碑亭是一九八六年建,当时有亭无碑。2002年立碑于亭中。 <p class="ql-block"> 据《西湖志》卷九:在南屏山净慈寺前,旧称南屏晓钟,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题十景,后改南屏晚钟,建亭其处。</p> 这是碑的另一面,“南屏晚钟”四个字,没有描红。 在净慈寺门前,还立有“西湖十景 南屏晚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石。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又名净寺,永明禅院,位于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因为寺内钟声洪亮,所以"南屏晚钟"成为"西湖十景"之一,是"西湖十景"唯一法器为主的寺院。净慈寺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至今已历千余年,原名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最为巅峰时,中心五层主殿,两旁“配有偏殿,各类阁、堂、轩、楼等三十三座,寺僧达数千人。净慈寺屡毁屡建,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 </p> 净慈寺的效果图。 净慈寺的头殿金刚殿面向南山路,大殿正中门上悬挂乾隆皇帝御题的竖额“勅建净慈禅寺”,殿前两旁各有一座御碑亭。东边是康熙的“南屏晚钟”碑,西边是乾隆皇帝对净慈寺的题诗:净慈掩映对南屏,断续蒲牢入夜声。却忆姑苏城外泊,寒山听得正三更。”大殿两边各有一扇拱形山门,西边为进口,东边为出口。中间正门平时不开启。 进入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钟楼。钟楼分上下两层,钟悬于二楼。现在,游客可花钱上去敲钟,可惜我们去晚了,不能上楼敲钟,也没有听到那浑厚的钟声。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又因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时,钟声穿穴回荡,传播山谷,声传大半个杭城。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较具规模的篝铸,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晓钟”。因杭人偏爱晚钟,易“晓”字复为“晚”字,后称“南屏晚钟”。现在的大钟是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的大梵钟,大小与明代时相同。 这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的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图片来自网络)<div><br></div> 净慈寺四进大殿依山而建,一字形建在中轴线上,越往后面越高。金刚殿为头殿,殿堂前面供奉的是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弥勒菩萨。 金刚殿与第二进的大雄宝殿间的广场上,有乾隆皇帝御笔净慈寺方丈咏古碑,碑座神龟和东面的碑额为出土之物,原碑身下落不明,此碑1932年重建。 靠近金刚殿的北面东西两边有传说禅杖叩泉的双井。 大雄宝殿高21.05米,双层高檐歇山顶建筑,气势雄伟,金碧辉煌。二层檐中悬挂弘一法师题写的匾额:具平等相,意为在佛眼里,红尘之中,芸芸众生都是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殿中供奉高13.3米的比卢遮那佛大铜佛,佛座是千叶宝莲,大佛后一尊笑态可掬的济公金漆像。大殿四周分布24根石柱,柱上刻有名家、佛界大德长老创作的楹联14副,它们是净慈寺中的瑰宝。 沿着雕刻有盘龙的台阶向上,就来到大雄宝殿了。 回看金刚殿,可见远处的雷锋塔。 大雄宝殿西的长廊旁有一扇拱门,门内是一座观音殿,殿内供奉木雕的千手观音,殿后供奉一尊清代石雕白色观音。据殿内墙上的净慈寺石观音灵迹碑记载,石观音在钱塘曾屡屡显灵,保一方百姓安康。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势继续向上,便是第三进演法堂了,是由三圣堂改为今名,是本寺方丈接待十方衲子参禅问道和演说佛法的场所。</p> 回看大雄宝殿。 <p class="ql-block"> 法堂后面设一浴佛功德池,一莲花座的铜亭中立着刚出生的释迦牟尼,用于纪念释迦初降娑婆,感召大地震动,天雨妙花、九龙沐浴的盛况。 </p> 第四进是释迦殿,因正在维修,不能上去,遗憾了。据介绍,释迦殿,2008年重建,分地下地上二层。地下现辟为净慈美术馆,寺中陈列慧日峰、金刚经石刻、古毽陀罗佛教造像等。地上主殿为三重檐歇山顶仿古建筑,殿中主供释迦牟尼金色坐像。 在这个观景台上,能看到对面山上的雷峰塔,从这个角度欣赏“雷峰夕照”的美景,也能弥补刚才遗憾。 夕阳西下,雷峰夕照的美景更是让人陶醉。 我们顺着西边的道路下行。 沿着长廊到头,可去济公殿。 这座围墙内是济公殿,殿前一座亭子,亭中就是著名的运木古井。 济公殿,原名济祖殿,最初为纪念道济禅师即济公和尚而修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毁于大火。2015年,于原址重建,殿内供奉道济禅师坐像。新建济公殿为单檐歇山顶式、传统木结构建筑,并巧妙运用民国时重修济公殿的十五根楹联石柱(原为十六根,遗失一根),重现昔日济公殿的辉煌圣迹。道济,净慈寺深受百姓喜爱的和尚,后世尊称他为“济公活佛”。 运木古井亭。 传说当年济公在净寺修行时,寺庙曾遭火烧,重建需要很多木材,济公从四川化得不少木头,顺长江水流而下至钱塘,最后从寺内这口“醒心井”里浮现了出来,解了寺庙重建的原材料问题。 运木古井亭里的古井。 在寺庙里,随处能见到雷锋塔。 净慈寺的斋饭也十分美味。这里的素斋种类丰富,口感鲜美,价格实惠。 吃完素斋,太阳已经落下地平线,没有拍摄到“雷锋夕照”的场景。 暮色中,雷峰塔已经亮起彩灯,衬在蓝色的天空里,冷暖色调对比,非常显眼。 <p class="ql-block"> 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它与对面的雷峰夕照组成塔影钟声,是西湖风光中一道最为亮丽的晩景。在游览净慈寺时,你还可以了解到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这座寺庙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与祥和,可以听到悠扬的钟声和僧人们的诵经声,可以体验到一种超脱尘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