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百鸟图

小龙也是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3月4日,雨天路滑,踝关节不幸骨折,因此不能外出拍鸟。术后二个月,康复锻炼之时,想学着用彩铅来画鸟,以表达对鸟儿的喜爱和记录它们的美丽。于是,凭借着原先拍到的照片以及参考一些鸟类的图片资料,用彩铅描绘出鸟儿的特征、形态、羽毛的色彩和纹理,感觉到这是一段很有意义的创作过程,由此所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乐趣也是非常棒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5月11日第一次接触彩铅画出第一只鸟——大拟啄木鸟,历时三个多月完成了一个小目标:《百鸟图》。虽然还没掌握绘画技巧,画作也显粗糙,没能体现鸟儿的丰富的炫彩,但是从第一只到第一百只鸟,自己觉得绘画还是有进步的,这一点点成就自我满足下,以激励自己继续努力逐步提高绘画水平并丰富鸟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目前已更新至138……</b></p> <p class="ql-block">1.大拟啄木鸟。体长30-34厘米。列入国家保护的“三有”(有益的、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主要以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p> <p class="ql-block">2.画眉。画眉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2021年2月5日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广州市市鸟。它鸣叫高亢激昂,婉转多变,而且持久不断,极富韵味,非常动听。因此,有人称它为“林中歌手”“鸟类歌唱家”。画眉特别善于打斗,抓、爬、滚、啄、插五艺俱全,被誉为“英雄鸟”。</p> <p class="ql-block">3.普通翠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4.蓝喉歌鸲。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性情隐怯,常在地下作短距离奔驰,稍停,不时地扭动尾羽或将尾羽展开。喜欢潜匿于芦苇或矮灌丛下,飞行甚低,一般只作短距离飞翔。平时鸣叫为单音,繁殖期发出嘹亮的优美歌声,也能仿效昆虫鸣声。</p> <p class="ql-block">5.水雉,凌波仙子水凤凰。少数以一雌多雄制闻名的鸟类之一,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雌雄相似,其中雌鸟体型较大且强壮,雄鸟则较小。交配过后,雌鸟会在巢内产下4枚鸟蛋,然后开启一段新的“感情”,而雄鸟则留下来孵蛋。</p> <p class="ql-block">6.黑枕黄鹂。主要在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很少下到地面。5月中下旬开始营巢,巢多置于阔叶树水平枝末端枝权处,呈吊篮状,主要由枯草、树皮纤维、麻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3-8米。无危级别。</p> <p class="ql-block">7.黄胸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俗称“禾花雀”,属小型鸣禽。由于中医理论认为该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被中国食客称为"天上人参",错误地宣传食用可以补肾壮阳,提高男性的性能力。研究指出,数百万的黄胸鹀以及其它鸣禽仍然遭到捕杀,直到2013年还能在黑市中发现相关交易,种群数量下降了大约90%,已经有灭绝的危险。</p> <p class="ql-block">8.游隼。是鸟纲隼科隼属中较大的一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俯冲时速最快的鸟类,时速最快可达到300多千米。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安哥拉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9.松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食性较杂,食物组成随季节和环境而变化。繁殖期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蜘蛛、鸟卵、雏鸟等其他动物。秋、冬季和早春,则主要以松子、橡子、栗子、浆果、草子玉米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兼食部分昆虫,对于吃不完的多余种子等食物常常贮藏在地上,后常丢弃。</p> <p class="ql-block">10.白颈长尾雉。俗称横纹背鸡、山鸡、红山鸡、高山雉鸡和地花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特产珍稀雉类,体长81厘米。活动以早晚为主,常常边游荡边取食,中午休息,晚上栖息于树上。</p> <p class="ql-block">11.黄喉蜂虎。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繁殖,很少单独成对繁殖的。通常营巢于高陡的河岸、悬岩和沟谷地带。巢呈隧道状,雌雄亲鸟轮流用嘴挖掘,一般长约0.5-1.5m。</p> <p class="ql-block">12.栗鹀。大小接近麻雀,身长约15厘米。俗名红金钟、紫背儿、大红袍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13.蓝喉蜂虎。以蓝喉为特征,极具观赏价值,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2000年8月1日,蓝喉蜂虎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14.铜蓝鹟。体长15~17厘米,比麻雀略大。通体为令人赏心悦目的铜蓝色,阳光下尤其漂亮,颜值颇高,素有“蓝色妖姬”、 " 蓝精灵 "之称。雌鸟与雄鸟大致相似,但体色较暗,不如雄鸟鲜艳。尤其是雌性下体,多呈灰蓝色。了一段时间的个体。列为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15.白腿小隼。小型猛禽,体长17—19厘米,体重50克左右。因为有和熊猫一样的黑白配色,且稀有少见也被誉为“熊猫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16.黑尾蜡嘴雀。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名头来源于其粗壮憨厚的大嘴巴,宽阔光亮的喙像是涂上了一层蜡,看起来不但光滑还散发出宝石般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17.红耳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国家三有名录。体长约20厘米。它们头部耸立的黑色羽冠非常惹眼,好像戴了一顶高帽子,眼下后方有一块鲜红的色斑,则是红耳鹎得名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18.赤腹鹰。因外形像鸽子,所以也叫鸽子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以蛙、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鸟类,鼠类和昆虫。雄鸟眼睛红色、雌鸟黄色。</p> <p class="ql-block">19.戴胜。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8年05月29日,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在耶路撒冷宣布戴胜鸟为以色列的国鸟。</p> <p class="ql-block">20.蓝翡翠。俗名为黑顶翠鸟、黑帽鱼狗、黑头翡翠等,是佛法僧目翠鸟科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LC)物种,国家三有名录。主要以小鱼、虾、蟹和水生昆虫等水栖动物为食。也吃蛙和鞘翅目、鳞翅昆虫及幼虫。</p> <p class="ql-block">21.灰喉山椒鸟。留鸟,一般不迁徙,但冬季和春季常有垂直迁徙现象。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22.大杜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LC)物种。俗名“布谷鸟”,是闻名世界的“报春鸟”。食物主要为松毛虫,也吃蛴螬、甲虫。巢寄主有大苇莺、灰喜鹊、棕头鸦雀、棕扇尾莺、北红尾鸲、蓝点颏等十几种鸟。大杜鹃繁殖期5~7月。</p> <p class="ql-block">23.红翅凤头鹃。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全长约38cm。飞行能力不强,快速而不持久,喜欢攀形于低矮植被丛中捕食昆虫。繁殖期4月开始,产卵于画眉、黑脸噪鹛的巢中。</p> <p class="ql-block">24.彩虹蜂虎。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2022等2月新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们集群活动,好食蜂类飞虫。</p> <p class="ql-block">25.印度寿带。林中仙子。2024年1月1日起,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基础数据库鸟种更新升级,原寿带拆分成三种:印度寿带、东方寿带、寿带。印度寿带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和西部,在分布上与其他两种无交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26.凤头鹰。属于鹰科鹰属中的一种中等猛禽,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繁殖期4-7月。繁殖期常在森林上空翱翔,同时发出响亮叫声营巢于针叶林或阔叶林中高大的树上,距地高6-30m。巢较粗糙,主要由枯树枝堆集而成,内放一些绿叶。营巢位置多在河岸或水塘旁边,离水域不远。如果繁殖成功,巢下年还将继续使用。</p> <p class="ql-block">27.红头长尾山雀。中国最小鸟类之一,体长9-10厘米左右,体重5-8克,长相霸气。山林留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且是国家重点保护“三有”动物。民间俗称红顶山雀、红白面只、小老虎。繁殖期1-9月。营巢在柏树上,巢为椭圆形,主要用苔藓、细草、鸡毛和蜘蛛网等材料构成。巢距地高1-9米。</p> <p class="ql-block">28.鹗。别名鱼鹰,是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诗经·国风》之《周南·关雎》篇中妇孺皆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首句中的“雎鸠”,亦称王雎,据考证就是指鹗,以鹗之雌雄相互应答声“关关”来暗喻男女爱情。</p> <p class="ql-block">29.栗喉蜂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结群聚于开阔地捕食,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迂回滑翔寻食昆虫,较其他蜂虎更喜在空中捕食,福建漳浦、厦门以及金门的海岸带有几个点状分布的繁殖地点,其中以金门的繁殖种群数量最多,数量有几千只。</p> <p class="ql-block">30.黑翅长脚鹬。个头不算太大,却长着一双30厘米长的细腿,因此被称为鸟界“超模”。河北沧州的南大港湿地被认定为“黑翅长脚鹬之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定为无危(LC);《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p> <p class="ql-block">31.董鸡。列为国家“三有”保护名录。生性机警,多在晨昏活动,阴天时可整天活动,见人即隐身。栖息于芦苇沼泽、灌水的稻田或甘蔗田、湖边草丛和多水草的沟渠。杂食性,主要吃种子和绿色植物的嫩枝、水稻,也吃蠕虫和软体动物等。</p> <p class="ql-block">32.麻雀。据《纲目》云:“雀,短尾小鸟也,故字从小,从隹”,因其遍身麻粟色,故名。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麻雀共有27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树麻雀、家麻雀、山麻雀、黑顶麻雀。</p> <p class="ql-block">33.斑头鸺鹠。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20-26厘米,是鸺鹠中个体最大的物种,面盘不明显,在白天活动和觅食,能像鹰一样在空中捕捉小鸟和大型昆虫,也在晚上活动。主要以蝗虫、甲虫、螳螂、蝉、蟋蟀、蚂蚁、蜻蜓、毛虫等各种昆虫和幼虫为食,也吃鼠类、小鸟、蚯蚓、蛙和蜥蜴等动物。</p> <p class="ql-block">34.棕颈钩嘴鹛。体长约19cm。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林缘灌丛,主要以昆虫及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每年4-7月是它们的繁殖期,这时会躲藏在灌丛中反复鸣叫。叫声柔和,听起来很像是快速地吹三声口哨“唿唿唿,唿唿唿”。雄鸟会在树枝缝隙里存储大量的昆虫,来吸引一些雌鸟的注意,从而去配对。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p> <p class="ql-block">35.黑翅鸢,俗名灰鹞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翅鸢的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双眼睛,明亮的红色虹膜,仿佛红宝石般澄亮,与它黑色的羽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色的眼先和眼上黑斑,宛如精心描绘的烟熏妆。在空中翱翔时,可以减少强光对其眼睛的刺激,使其更好地适应各种光照条件。具有高超的飞行和滑翔能力,振翅空中悬停的绝技更是鹰科中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36.斑头秋沙鸭。称为“熊猫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内蒙古东北部沼泽地带繁殖,冬季南迁时经过中国大部分地区。虹膜雄鸟红色,雌鸟褐色,嘴和跗跖雄鸟铅灰色,雌鸟绿灰色。</p> <p class="ql-block">37.彩鹬:一雌(图右)多雄(左)制,一到繁殖期,雌性彩鹬就会长出鲜艳的繁殖羽,开始唱“情歌”和跳各种舞来吸引雄性。一只雌鸟与数只雄鸟交配,并产数窝卵,分别由不同雄鸟孵化,孵化期约19天。白天常隐藏在草丛中,多在夜间和晨昏活动觅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38.红头潜鸭。10月初开始南迁,常结成10-30只的小群或与凤头潜鸭、琵嘴鸭等混群活动。觅食多在富有水生植物或隐蔽条件较好的水面。常在黄昏和清晨觅食。中午多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休息或睡觉。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p> <p class="ql-block">39.翠金鹃。体长仅17厘米的亮绿色杜鹃,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喜吃 鳞翅目 幼虫。也吃 尺蠖 、 蚂蚁 、 蝇 和其它昆虫。繁殖期为3-6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 太阳鸟 、 扇尾莺 、 棕腹柳莺 等雀形目鸟类巢中,由别的鸟替它代孵代育。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40.黑眉拟啄木鸟。与其他拟啄木鸟区别在于体型略小(20厘米),眉黑,颊蓝,喉黄,颈侧具红点。拟啄木鸟和啄木鸟都归属啄目鸟目,不过拟啄木鸟属于须鴷科、拟啄木鸟属,拟啄木鸟主要以野果为食,因便于吞食野果而嘴显得较为粗大,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啄木鸟。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41.大盘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约33厘米,加上延长的尾羽,可达66厘米。主要以蝗虫、蚱蜢等昆虫为食,也吃蜥蜴、蛙等小型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42.红嘴相思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除繁殖期外成小群活动,亦与其他小型鸟类混群。性活跃,喜在临夏灌丛间跳跃穿梭,善鸣唱。主食毛虫、甲虫和蚂蚁等昆虫及幼虫,兼食植物种实。繁殖期在5-7月。红嘴相思鸟的传说中,当雄鸟与雌鸟婚配之后,便会终生相伴,形影不离。如果其中一只不幸死去,另一只也会因丧偶而拒绝饮食,不鸣不舞,甚至最后忧郁而亡。这种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使得红嘴相思鸟被赋予了“相思鸟”这一浪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43.长耳鸮。别名长耳木兔、夜猫子等,体长33-40厘米,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林中,常垂直的栖息在树干近旁侧枝上或林中空地上草丛中,黄昏和晚上才开始活动。2021年,长耳鸮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但种群数量预计趋于下降。2023年,长耳鸮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p> <p class="ql-block">44.黄喉鹀。黄喉鹀以谷物为食,对农业有一定危害,但它因啄食杂草子和昆虫及其幼虫,对农、林业又有一定益处。繁殖期间几全吃昆虫。列入国家三有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45.白眉姬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树冠下层低枝处活动和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捉到昆虫后又落于较高的枝头上。有时也在林下幼树和灌木上活动和觅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国家三有名录。</p> <p class="ql-block">46.太平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体长18厘米,翼展34-35厘米,体重40-64克。 寿命13年。 为我国春季候鸟。太平鸟的名称源自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神鸟,据说它具有化解灾难、消除纷争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和平和好运。</p> <p class="ql-block">47.铜翅水雉。列入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栖息于富有挺水植物或飘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水库和水塘中,有时也出现于湿草地和水稻田中,捕食昆虫、蜗牛、小鱼和水生植物。配偶为一雌多雄制,雌鸟常常拥有很多个雄鸟。雄鸟的领域性极强,常常为保卫领域而彼此争斗。</p> <p class="ql-block">48.暗绿绣眼鸟。保护级别是无危(LC)IUCN标准,身披鲜亮绿橄榄色羽衣,眼眶绣着一圈白纹,毛羽非常细密,如刺绣一般均匀整齐,极为醒目,因而得名“绣眼鸟”。雄性绣眼鸟的鸣叫婉转动听,被列为中国“四大鸣鸟”之一。</p> <p class="ql-block">49.黑颈鸊鷉。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秋季于10月末开始南迁,主要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各种小鱼、蛙、蝌蚪、蠕虫以及甲壳类和软体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水生植物。</p> <p class="ql-block">50.石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栖息于荒芜干旱和半干旱的山坡上,植被覆盖率低,偶尔有树木和很矮的灌木丛,清晨和黄昏时,雄鸡常站在光裸的岩石上或高处引颈高声鸣叫。</p> <p class="ql-block">51.双角犀鸟。别名为大斑犀鸟、印度大犀鸟、大犀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只见于中国云南盈江及西双版纳,印度马来半岛及东南亚。雄性成鸟长着一个30厘米长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实际上它既是工具又是武器,使用起来却非常地灵巧,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而易举地剥开坚果,还能得心应手地捕捉鼠类和昆虫。</p> <p class="ql-block">52.勺嘴鹬。勺嘴鹬因迁徙地滩涂面积大量减少和越冬地的捕猎,造成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物种。2021年2月5日,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2023年6月26日,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53.红腹锦鸡。中国特产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物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体长59-110cm,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p> <p class="ql-block">54.黄眉姬鹟。主要栖息于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地带,也栖息于杉木林和杂有少量老龄杨树、桦树的针叶林中。黄眉姬鹟仅迁经中国,每年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并经过中国,秋季除部分留居中国越冬外,其他多于9-10月迁往东南亚越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p> <p class="ql-block">55.红尾噪鹛(赤尾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竹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食物以昆虫为主。列入国家“三有”名录。</p> <p class="ql-block">56.中华凤头燕鸥,又名黑嘴端凤头燕鸥,由于极为罕见、踪迹神秘,被誉为“神话之鸟”,全球种群数量仅约200只,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极危”物种。</p> <p class="ql-block">57.短耳鸮。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长约36-42厘米,是中型鸮。短耳鸮与一般的鸮类不同,喜有草的开阔地,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p> <p class="ql-block">58.白胸翡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LC(无危)。中型鸟类,成鸟体长26-30cm。飞行时成直线,速度较快,常边飞边叫,叫声尖锐而响亮。营巢于河岸、沟谷田坎土岩洞中,掘洞为巢,巢呈隧道状,末端扩大为巢室,巢室大小直径多为15-20cm。</p> <p class="ql-block">59.花冠皱盔犀鸟。中国保护等级:二级,中国评估等级: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等级:无危LC。体长约115厘米。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尤在河流沿岸较易见。以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吃树蛙、蝙蝠、蜥蜴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3~5月,在高大树木的天然树洞中营巢, 云南西部,为留鸟。</p> <p class="ql-block">60.蓝绿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约38厘米,其习性隐蔽,常以小家族群栖于原始林及过伐林和次生林高大的乔木中,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 也称报喜鸟。</p> <p class="ql-block">61.朱鹮。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作“东方宝石”“吉祥之鸟”。分布于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主要以小鱼、虾蟹、甲壳类、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自1981年中国科学家在陕西汉中市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种群以来,至2014年,中国朱鹮种群数量增至2000多只,其中野外种群数量突破1500多只,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经从陕西扩大到河南、浙江等地。</p> <p class="ql-block">62.纵纹腹小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体长约230mm,在岩洞或树洞中营巢。通常夜晚出来活动,在追捕猎物的时候,不仅同其他猛禽一样从空中袭击,而且还会利用一双善于奔跑的双腿去追击。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蛙类等小动物。</p> <p class="ql-block">63.花脸鸭。个体较绿翅鸭稍大,而较针尾鸭稍小。花脸鸭曾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数量极为丰富,特别是在长江流域一带,迁徙期有时集群多达1000-2000只。但已变得极为稀少,据1990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4384只。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64.黑额树鹊。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以及《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长38厘米,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p> <p class="ql-block">65.蓝喉太阳鸟。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在盛开花朵的树丛间或树冠层寄生植物花丛中,很少到近地面的花朵间觅食。性活泼,胆小怕人,很远见人就飞。</p><p class="ql-block">记录:今天脱拐走2*500米</p> <p class="ql-block">66. 蓝冠噪鹛,中国特有鸟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仅分布于江西婺源一带阔叶林,数量只有150余只。曾被命名为黄喉噪鹛和靛冠噪鹛,最终由郑光美院士定名为蓝冠噪鹛。身长23 - 25cm,是噪鹛中极少数羽色艳丽的鸟类。每天上午10时和下午16时左右,除暴风雨天气外,靛冠噪鹛总要坚持到河边流动浅水里戏水。</p> <p class="ql-block">67.银耳相思鸟。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长14~18厘米。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尾上和尾下覆羽多为橙黄色,雄鸟是朱红色。性活泼而大胆,不怕人,常在林下灌木层或竹丛间以及林间空地上跳跃,很少静栖于树上,也不远飞。</p> <p class="ql-block">68.仙八色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有8种颜色的羽毛而得名。体长约20厘米,常在灌木下的草丛间单独活动,边在地面上走边觅食,行动敏捷,性机警而胆怯、善跳跃,多在地上跳跃行走。飞行直而低,飞行速度较慢。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落叶丛中或以喙掘土觅食蚯蚓、蜈蚣及鳞翅目幼虫,也食鞘翅目等昆虫。</p> <p class="ql-block">69.反嘴鹬。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体长40-45厘米,栖息于平原和半荒漠地区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带,有时也栖息于海边水塘和盐碱沼泽地。迁徙期间亦常出现于水稻田和鱼塘。冬季多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带。</p> <p class="ql-block">70.红尾水鸲。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全长约13cm。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常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p> <p class="ql-block">71.白眉鸭。北京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查看更多白眉鸭体长34-41厘米,白眉鸭绝大多数是在夜间觅食。秋季于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旬至11月初陆续到达南方越冬地。</p> <p class="ql-block">72.叉尾太阳鸟。被称为“亚洲蜂鸟”,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体形非常小而纤弱,约9厘米,喜在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灌木丛中活动,以花蜜为食。</p> <p class="ql-block">73.乌鹃。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体长23-28厘米,乌鹃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乔木中上层顶枝间鸣叫,有时也活动于竹林中,主要在树上栖息和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吃毛虫等鳞翅耳昆虫,也吃甲虫、膜翅目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74.橙腹叶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为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叶鹎。和蜂鸟的嘴型如出一辙,所以喜甜食,但平日里,这鸟还嗜虫如命,属于高蛋白的摄取类型。体型大小和画眉等同。</p> <p class="ql-block">75.紫水鸡。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属于中型涉禽,体长40-45厘米,体大而壮,羽毛紫蓝色,阳光下有金属光泽,被誉为“世界上最漂亮的水鸟”。常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性温顺而胆小,多在清晨和黄昏活动,白天藏在芦苇丛中。善行走和在地面奔跑,不善飞翔。主要以水生和半水生植物的嫩枝、叶、茎等为食,也捕食软体动物、蚂蟥、昆虫等。</p> <p class="ql-block">76.白眼潜鸭。保护等级:近危。个体比红头潜鸭小,和凤头潜鸭差不多。体长33-43厘米,体重0.5千克以上不到1千克。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中旬从繁殖地开始南迁。觅食活动主要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多在岸上休息或飘浮在开阔的水面上睡觉。</p> <p class="ql-block">77.斑头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物种。高原鸟类,生活在高原湿地湖泊亦见于耕地,主要以水草为食,迁徙过程中会飞越珠峰,是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顺风时速达150公里。</p> <p class="ql-block">78.朱背啄花鸟。它的体长9厘米,头顶、背羽全为猩红色,“鸿运”不仅当头,而且至尾,华丽富贵的打扮着实讨人欢喜。无危。分布于中国南方。</p> <p class="ql-block">79.棕尾虹雉。分布在喜马拉雅山的高山地带,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尼泊尔封为国鸟,并印在该国50卢比纸钞背面。它全身的羽毛都闪耀着彩虹般绚烂的金属光泽,因此有个“九色鸟”的别称。此外,雄鸟头顶有一簇绿色的羽冠高高立起,羽干细而裸露,向前卷曲的羽端呈匙状,如同丝绒一般,奇特而华丽。藏族人称棕尾虹雉为“加糖”(音),意思是“孔雀第二”。</p> <p class="ql-block">80.火尾太阳鸟。有人称为“迷你版凤凰”。是一种高山鸟类,夏季主要栖息于海拔19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杜鹃灌丛中,冬季多下到海拔1500米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81.雕鸮。中国鸮类中体形最大的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名录)无危物种。以各种鼠类为主要食物。被誉为“捕鼠专家”。也吃兔类、蛙、刺猬、昆虫、雉鸡和其他鸟类。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动物骨头会被雕鸮吐出,丢弃在休息处周围,称为食团。</p> <p class="ql-block">82.文须雀。被称为鸟中“隐士”,是雀形目文须雀科文须雀属鸟类。保护等级无危。体长17厘米,其性情活泼、胆大,不畏人,常出没在水边杨、柳树的枝叶间和芦苇的顶端,以植物嫩芽和种子为食。</p> <p class="ql-block">83.橙头地鸫。整个头颈和下体是橙色的,其余上体包括两个翅膀和尾巴是蓝灰色。它的胆子特别的小,通常都躲在树林下茂密的灌木丛中底层地上,不容易看见,叫声甜美清晰。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84.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交配体系为多配和混配。多配体系为1雄多雌,雌鸟多为5~7只,雌鸟有社会等级。混配体系为每只雌鸟和1只以上的雄鸟交配,混配体系较为常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诗经·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85.红胸田鸡。栖息于沼泽、湖滨与河岸草丛与灌丛、水塘、水稻田和沿海滩涂。主要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水生植物叶、芽、种子为食。在黎明、黄昏和夜间活动,白天多隐藏在灌丛与草丛中。性胆小,一般紧贴水面或地面飞行。但通常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中。善游泳。种群数量趋势稳定,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p> <p class="ql-block">86.白喉矶鸫。分布于海拔800—1800米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冬季结群。食物几乎完全为昆虫。繁殖于古北界的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无危等级。</p> <p class="ql-block">87.锡嘴雀。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又名蜡嘴雀、老西子、铁嘴蜡子等,是鸟中名嘴。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昆虫。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该鸟分布广,为著名鸣禽。雌鸟和雄鸟基本相似。但羽色较浅淡,不及雄鸟鲜亮而有光彩。锡嘴雀胆子大,不怕人,特别是冬季到农户偷食向日葵子或晾晒的松子时,轰赶也不远飞,有时飞走后很快又飞回来。</p> <p class="ql-block">88.红喉山鹧鸪。在中国为罕见留鸟,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栖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p> <p class="ql-block">89.蓝矶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地上觅食,常从栖息的高处直落地面捕猎,或突然飞出捕食空中活动的昆虫,然后飞回原栖息处。栖息于多岩石的低山峡谷,或溪流、湖泊和海岸等水边石滩和附近植被中。主食甲虫、皇虫、毛虫、蜂和蜻蜓等昆虫,尤喜鞘翅目昆虫,也吃少量植物种实。</p> <p class="ql-block">90.家燕。家燕是一种夏候鸟[2]常栖息于人类居住的环境,如房顶、电线杆等人工构筑物上,村落附近,常成对或成群地栖息于村屯中的房顶以及附近的河滩和田野里。善飞行,可90度急转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三有名录。</p> <p class="ql-block">91.火尾绿鹛。身长12.5厘米,一般不会被误认为亮丽的绿色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冬季下至海拔2000米。活动于茂密灌丛,竹林和矮树丛等向阳的地方。单独或结小群活动。与莺类或太阳鸟混群。从杜鹃丛中吸食花蜜。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92.棕脸鹟莺。保护级别:无危。体长10厘米、色彩亮丽而有特色。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基木草丛之上,多在林缘活动,常与其他小鸟混群。食物以昆主为主。鸣叫声有特色,单调而清脆,似一串金属铃声。常营巢于枯死的竹子洞内,内垫竹叶、苔藓和纤维。</p> <p class="ql-block">93.燕雀,又叫虎皮燕雀、虎皮雀、花鸡、花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无危标准。是中等体型(16厘米)而斑纹分明的壮实型雀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意思是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94.火冠雀。一般栖息于近水的苇丛和柳、桦、杨等阔叶树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叶,花,芽,花粉和汁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p> <p class="ql-block">95.黑胸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体长20-30厘米。多在林下地上和灌丛间活动和觅食。性胆怯,善于隐蔽。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蛞蝓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果实和种子。</p> <p class="ql-block">96.黄嘴角鸮。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有时也到山脚林缘地带。留鸟。夜行性,主要在夜晚和黄昏活动,白天多躲藏在阴暗的树叶丛间或洞穴中。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鼠类、蜥蜴、大的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鸣声为连续上扬的双音节哨音,似‘嘘、嘘-嘘、嘘-’声。这是被叶老师和应老师在金华的首次声音记录。</p> <p class="ql-block">97.栗腹矶鸫。鸫类高光鸟种,无危保护标准,体长24厘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见集成小群。多停在乔木顶枝上,尾上下来回摆动,偶尔也将尾呈扇形散开。主要在地上觅食,也在空中捕食。</p> <p class="ql-block">98.橙胸咬鹃。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中国冬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生活于热带雨林,特别是次生密林,也出现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鸿雁在一起,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99.红翅薮鹛。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栖息于海拔900-2000米山地的的阔叶树林和针阔混交林,常在灌丛中活动,或在藤蔓上跳跃,亦常见于森林旁、长着杂草的开阔地或杂草丛生的山沟中,随季节作垂直迁移。以昆虫和植物种子为食。</p> <p class="ql-block">100.蛇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物种。由于捉到蛇后大多是囫囵吞食,不需要撕扯,所以蛇雕的嘴没有其他猛禽发达。中国古人称蛇雕为“鸩”,并由于其所吃的蛇类中有很多是有剧毒的种类,所以它也被误认为是一种有毒的鸟,将它的羽毛浸泡在在酒中,就能制成毒酒,因此有“饮鸩止渴”的成语,比喻只顾眼前,不虑后患。</p> <p class="ql-block">101.燕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燕隼与游隼相似,但体形较小,体长28-35厘米,体重为120-294克。栖息于接近林地的开阔原野,以雀形目小鸟为食,偶尔捕捉蝙蝠,更大量地捕食蜻蜓、蟋蟀、蝗虫,天牛、金龟子等昆虫。繁殖期5-7月,营巢于疏林或林缘和田间的高大乔木树上,通常自己很少营巢,而是侵占乌鸦和喜鹊的巢。巢距地面的高度大多在10-20米之间。</p> <p class="ql-block">102.黑领噪鹛。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黑领噪鹛和小黑领噪鹛是一对亲缘种,外形和羽色非常相似。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小黑领噪鹛或其他噪鹛混群活动。多在林下茂密的灌丛或竹丛中活动和觅食,时而在灌丛枝叶间跳跃,时而在地上灌丛间窜来窜去,一般较少飞翔。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p> <p class="ql-block">103.小太平鸟。保护级别近危(NT) IUCN标准。别名:十二红、绯连雀、朱连雀。以植物果实及种子为主食,秋、冬季所见的食物有卫矛、鼠李,兼食少量昆虫。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针叶林、阔叶林中。迁徙及越冬期间成小群在针叶林及高大的阔叶树上觅食,常与太平鸟混群活动。</p> <p class="ql-block">104.三宝鸟。三宝鸟体长26-29厘米,体重107-194克。保护等级无危。三宝鸟喜欢吃绿色金龟子等甲虫,觅食时常在空中来回旋转,通过不停的飞翔捕食,速度较快,猎获昆虫之后复返原来枝桠。繁殖期为5-8月。营巢于针阔叶混交林林缘高大的水曲柳和大青杨树上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洞穴作巢。</p> <p class="ql-block">105.红梅花雀。保护级别无危。别名: 梅花雀、红雀、 珍珠鸟、 红珍珠 ,分布云南、贵州及海南。体长9-10cm。栖息于田地边的草灌丛内。结群活动,以谷粒和草籽为食。繁殖期多在3~5月。</p> <p class="ql-block">106.灰头鸦雀。保护等级无危,国家三有标准。体长16-18cm,是鸦雀内较大的。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繁殖期在4-6月间。通常营巢于林下幼树或竹的枝杈间,巢呈杯状,主要由竹叶和枯草构成,并网以蜘蛛网。</p> <p class="ql-block">107.金斑鸻。这图是雄鸟的繁殖期羽毛形态。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重98-140克,体长230-252毫米。取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性羞怯而胆小,见人立即跑开,若人迫近,则立刻起飞,边飞边叫。飞行快速,活动时常不断地站立和抬头观望,行动极为谨慎小心。善于在地上疾走。</p> <p class="ql-block">108.冠鱼狗。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身长24-26厘米,翼展45-47厘米,体重70-95克,寿命4年。一般常栖息于林中溪流,或在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它以小鱼为食,兼吃水生昆虫和水生植物,繁殖期是2-8月,多数在5-6月繁殖。巢筑在陡岸、断崖、田坎头或田野和小溪的堤坝上。用嘴挖掘,巢洞呈圆形,较小。</p> <p class="ql-block">109.褐冠鹃隼。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种,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分布于广西、海南、云南、湖南等地,为留鸟。主要以蜥蜴、蛙、蝙蝠、昆虫和昆虫的幼虫等小型动物为食,但不攻击鸟类。</p> <p class="ql-block">110.灰树鹊。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动物。体长31-39厘米,重量70-125克,主要以浆果、坚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脚平原到海拔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营巢于树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构成。</p> <p class="ql-block">111.蓑羽鹤。别名灰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无危(LC)物种。在鹤类中体型最小,体羽灰色,全长75厘米左右。杂食性,主要食物有植物的种子和小型动物以及昆虫。中国分布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常活动在水边浅水处或水域附近地势较高的羊草草甸上。性胆小而机警,善奔走,常远远地避开人类,也不愿与其他鹤类合群。</p> <p class="ql-block">112.栗颈凤鹛。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沟谷雨林、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级别。主要以甲虫、金龟子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p> <p class="ql-block">113.鸳鸯。指雄鸟,鸯指雌鸟,是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每年3月末4月初陆续迁到东北繁殖地,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南迁。觅食活动主要在白天,特别是早晨天亮以后到日出前和14:00-16:00最为频繁。</p> <p class="ql-block">114.凤头鸊鷉。体长56cm,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潜水能力强,以软体动物、鱼、甲壳类和水生植物等为食。繁殖期5~7月,在隐蔽条件好的芦苇或蒲草中营巢,以芦苇、水草为巢材,每窝产卵4~5枚,卵长圆形,灰白色。《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物种,国家“三有”保护。</p> <p class="ql-block">115.鹊鸭。俗名为白脸鸭、金眼鸭、喜鹊鸭,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体长为48厘米,体形稍小于罗纹鸭。通过潜水觅食。食物主要为昆虫及其幼虫、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小鱼、蛙以及蝌蚪等各种所能利用的淡水和咸水水生动物。</p> <p class="ql-block">116.红翅旋壁雀。被称为“悬崖上的蝴蝶鸟”,体长16cm。列入无危保护标准。多生活于非树栖高山型、栖息在悬崖和陡坡壁上,觅食时常展开两翅,身体紧贴于岩壁,然后将细长而下曲的嘴伸进岩壁缝隙中取食昆虫,并不时地扇动两翅,以维持身体平衡。</p> <p class="ql-block">117.蓝喉拟啄木鸟。体长20-23cm,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主要以榕树和其他树木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昆虫和其他动物性食物。在中国分布区域狭小,种群不普遍。</p> <p class="ql-block">118.角鸊鷉。体长31-39cm,重0.5kg,从眼睛前面开始向眼后方的两侧各有一簇金栗色的饰羽丛伸向头的后部,呈双角状,极为醒目,故名“角鸊鷉”。中国种群数量甚稀少,2019年11月22日,首次在宁夏观察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繁殖于天山西部,越冬在中国东南部及长江下游。</p> <p class="ql-block">119.猎隼。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一带。体重510~1200克,体长278~779毫米,主要以中小型鸟类、野兔、鼠类等动物为食。蒙古国政府在2012年决定,将猎隼确定为蒙古国“国鸟”。</p> <p class="ql-block">120.白顶溪鸲。保护等级无危。体长约19厘米,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繁殖期约在4-6月初。其常栖于山区河谷、山间溪流边的岩石上、河川的岸边、河中露出水面的巨大岩石间等处,常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能力不强,以昆虫、软体动物、野果和草籽等为食。</p> <p class="ql-block">121.长尾阔嘴鸟。体长20-28cm,《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无危,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广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保护区:大围山、金平分水岭、高黎贡山和铜壁关。以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为主,也吃小型脊推动物和果实。</p> <p class="ql-block">122.纹背捕蛛鸟。保护等级无危。体长19cm,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热带地区,上至中等海拔的常绿林。极力抢占领地并相互紧紧追逐。于野香蕉及生姜的植株上取食。</p> <p class="ql-block">123.凤头麦鸡。体长29-34cm,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16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p> <p class="ql-block">124.火尾希鹛。保护级别无危。体长12-15cm,群栖性,常见山区阔叶林并加入"鸟潮"。指名亚种为留鸟于西藏东南部和云南的西部及西北部。主要以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部分植物果实与种子。</p> <p class="ql-block">125.褐喉食蜜鸟。国家“三有”保护。2009年在云南发现,是中国鸟类新纪录。</p> <p class="ql-block">126.发冠卷尾。体长28-35cm,栖息在海拔700-1500米之间,活动于丘陵及山区高大树林中,以鞘翅目、鱗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每年4月迁来我国繁殖,4月末5月初到达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列为国家“三有”保护标准。</p> <p class="ql-block">127.赤麻鸭。别名黄鸭、大黄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型较大,体重约1.5千克,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叶、芽、种子以及农作物幼苗、谷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生性机警,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繁殖期4-5月,在草原和荒漠水域附近洞穴中营巢,每窝产卵6-15枚,卵椭圆形、淡黄色。赤麻鸭是迁徙性鸟类,每年10月末至11月初陆续从繁殖地迁往越冬地。</p> <p class="ql-block">128.小杓鹬,体型最小的杓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冬季则主要栖息在沿海附近的沼泽、湿地、草原、湖泊、河流与农田地带。在中国为旅鸟,只是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月在迁徙时途经中国境内。</p> <p class="ql-block">129.中杓鹬,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体重315-475克,体长38-45cm。春季以4-5月,秋季以9-10月迁经中国。分散单独觅食,个体间并有保卫觅食地的行为。通常直接啄食,有时也边走边将弯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蟹、螺、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p> <p class="ql-block">130.大杓鹬。体型硕大(63厘米),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远至大洋洲。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球性近危。不常见,但迁徙时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p> <p class="ql-block">131.小红鹳。是体型最小的火烈鸟。体长90厘米,高1米,翼展1米;体重2千克。小红鹳羽毛大部份是粉红白色。它们与大红鹳最明显的分别是喙上有较多的黑色。寿命大约为20-50年。</p> <p class="ql-block">132.彩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重480-800克;体长490-600毫米,结小群栖居沼泽、稻田及漫水草地,白天活动和觅食,晚上飞到离觅食水域较远地方的树上栖息。</p> <p class="ql-block">133.白头鹮鹳,也叫彩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NT)物种。体重2-3千克;体长930-1020毫米,食物主要为鱼、蛙、鳗鱼,也吃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国内分布于广东、福建、海南等省区。</p> <p class="ql-block">134.翘鼻麻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重♂500-1750克,♀620-1200克。秋季9月末开始离开繁殖地前往越冬地, 10月末至11月初到达南方越冬地,3月初离开。善游泳和潜水,亦善行走,能在地上轻快的奔跑。性机警,常不断地伸颈四处观望,距人百米外即起飞。</p> <p class="ql-block">135.罗纹鸭。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50cn,白天喜在近水的灌丛中休息,晨昏飞向农田湖泊的浅水处觅食。秋季于9月中旬至10月末南迁,少数迟至11月初,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越冬地往北迁徙。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叶、种子、草籽、草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到农田觅食稻谷和幼苗,偶尔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时间多在黄昏和清晨。</p> <p class="ql-block">136.琵嘴鸭。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体重♂500-600克,♀445-610克;体长♂460-508毫米。常漫游在水边浅水处,行动极为谨慎小心,若发现人,则立即停止活动,伸头观望四方,若有危险,立刻向远处游去或者突然从水面起飞。主要以螺、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鱼、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食水藻、草子等植物性食物。秋季于9月末至10月末又经华北返回长江以南越冬地。</p> <p class="ql-block">137.鹮嘴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40厘米,是一种灰、黑及白色鹬。栖于海拔1700~4400米间多石头、流速快的河流。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及华北平原,是亚洲特有鸟类。</p> <p class="ql-block">138.灰胸竹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于中国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身长32厘米,以植物的品种、根、落叶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竹林、灌丛、草丛中,有短距离的季节性的垂直迁徙现象,夏季常上到山腰或山顶,冬季则下到山麓平原,繁殖期4-7月。通常3月末群即开始分散,雌雄鸟亦开始不断发出响亮的求偶叫声,很远即能听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