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四月下江南(三.3.兰亭)

韩庆梅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兰亭,距离绍兴城有20公里左右,我们驱车不多时就来到了这里。之前,我心中的兰亭只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在他潇洒飘逸、清秀俊朗、遒美巧妙的书法作品里,在他优美的文学作品描述里,在历史长河的天空里。不曾想,我真的就来到了王羲之的兰亭里,看到了他笔下所描绘的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知的我曾幼稚的以为,王羲之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兰亭只不过一帮文人雅集所在的一个环境优美之亭,在这里饮酒作乐即兴赋诗罢了。来到这里,我才对王羲之的身世有了真正了解。原来,王羲之出身名门世族琅琊王氏,是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后移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市),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谢安等四十一位文人贤士在兰亭修禊(</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xiū xì,源于周代的一种古老习俗,即农历三月上旬“巳日”这一天,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后文人饮酒赋诗的集会也称为修禊</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曲水流觞中饮酒作诗,汇编成《兰亭集》,推举王羲之作序,王羲之酒意正酣,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便有了这冠绝千古的《兰亭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后来,书圣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才让兰亭名闻天下。来到这里,我才知道,兰亭比我想象中的意境还要美,难怪王羲之能写出这样的不朽之作。来到这里,我才知道,这一千六百多年来,几经兴废变迁,经过后来许多朝代的重建扩建,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兰亭。这样看来,能来兰亭朝拜一下,真是今生莫大的荣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跨进景区大门,真是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让人心一下子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多时,我们便来到了鹅池。池水碧绿,许多大白鹅在自由地游弋。鹅池旁边,有一个碑亭,里面立着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合写的一块父子碑。这“鹅”字是变形,“我”在上,“鸟”在下,整体有点瘦,那“池”字胖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书法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写字,书法是艺术,艺术之美是需要鉴赏的。王羲之成为书圣绝不是偶然的,我们从小就见过大白鹅,为什么独独王羲之的鹅池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其实,吸引人们的不是鹅池,而是王羲之的书法魅力。王羲之从小就善于观察,他喜欢大白鹅,经常观察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动作样子,并运用在书法上,使其书法有一种天然之美和神韵。书法中的鹅浮钩就是王羲之首创,很多带有竖弯钩的字,写成鹅浮钩的样子一下子就有了精气神。看,碑刻中的竖弯钩斜钩是不是像水面漂浮的鹅尾?再看那个“我”字第一笔,像不像那个鹅头上的大疙瘩?这就叫道法自然。练习书法的人都知道要靠腕力,其实,我想,就像那大白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样,脚腕灵活转动,那红掌才能自由地拨清波,同样,书法也要手腕灵活才能写出字来潇洒飘逸,否则就是僵硬的。书无定法,很多时候,变通一下会别有韵味。就像王羲之的这个“鹅”字,跟我们平时写字的结构是不一样的,但大家都认识,并且喜欢看,越品越有味儿。美的东西是值得品味的,世间所有的艺术珍品都是如此。《兰亭序》中的“群”字,也是变化成了上下结构,耐人寻味。我想,这跟生活中的变通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然而变通也是艺术,变通不好就会弄巧成拙,所以不是每个人都会变通的,也不是每个书写者都会成为书法家的。王羲之的无人超越是有原因的,每个来兰亭的书法爱好者必须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朝拜这位书圣,方能不断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就是有名的兰亭碑,“兰亭”两字是康熙御笔。可细看这两个字,怎么缺头少尾呢?是谁妄想毁灭中国文化,曾经把它砸烂?但文明的光芒是挡不住的,后人又小心翼翼地将其修复,王羲之的兰亭依旧展现在世人面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往前走,就是曲水流觞之处了。当年,王羲之就是在这里邀请了40多位文人雅士,饮酒作诗,趁着酒兴,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巅峰之作《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坛上最为璀璨的明星。曲水流觞亭前,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木化石刻,上书“曲水流觞”。站在前边,蹲下,敬拜,眼前呈现出《兰亭序》所描绘的景象,仿佛王羲之就在身边。抬头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突然,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说,曲,就是一种美,书法不仅要体现阳刚之气,更要体现曲线之美,你看,书法作品中的每一笔都没有直挺挺的,都是带势的,有姿态之美。书法是活的,是有灵气和生命的,只有把笔画写成活的,你的作品才具有鲜活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是的,回想《兰亭序》里的“之”字,差不多得二十个吧,都各有姿态,没有一个重样的。当年文人贤士在此雅集,酒具放在曲水里,流到谁那里,谁就赋诗一首,作不出的就罚酒三杯,共写了37首诗词结集成书,却没有一篇留下来,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并越发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受到古今中外无数人的推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前面是一个御碑亭,碑上刻的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的书法作品。碑阳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碑阴为乾隆御笔“兰亭即事诗”,祖孙二帝手迹同碑,被誉为“东南第一大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仔细看看康熙皇帝的御笔,这书法作品也相当了得。手书《兰亭集序》,足见王羲之和《兰亭序》的书法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乾隆皇帝的书法同人一样,真是潇洒飘逸,在兰亭即兴作诗并留下墨宝,可见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影响之大。虽然,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已经不在人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摹本,但王羲之和《兰亭序》却永远传流在人间。我们应该透过看到的东西,去捕捉内涵和神韵,才能补充自己的精神营养。就像看一个人,不只是看他的外表穿着打扮,更要看他的内在气质和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过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许多故事,也给学生讲过王献之临池十八缸的故事。可没想到,此刻,我竟然置身其中。习字坪上安置了十八口缸和石桌,桌上放着毛笔,供游客蘸水临习之用,前面还有一个“太”字碑,虽然知道这是根据故事设置的场景,心里还是惊喜万分,仿佛看到练了三缸墨水的王献之自鸣得意,拿着那个“大”字给父亲看,王羲之感觉上紧下松,便顺手点了一个点,成为“太”字,让他拿给母亲看。母亲看后道:“吾儿练了三缸水,就有一点像羲之了。”王献之听了十分惭愧,从此,苦练书法,临了十八缸墨水后,终于成为了和父亲一样有名的书法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着“太”字碑,我浮想联翩。书法,是一辈子的修行,必须下苦功才行,绝不能有一点点进步就骄傲自满;书法,也必须有老师引领才行,否则会在错误的道上重复错误,徒劳无益。王羲之从小就练习书法,并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还四处拜师学艺,曾在天台山遇到一位神秘的老人,这位老人授予他一个“永”字的笔诀,使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了质的提升。王羲之世代都是书法家,王献之能与父亲被人们并称“二王”,与其周围的家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咱也临习一下,沾沾王羲之的灵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王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因为王羲之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墨池。王羲之每日坐在池塘边,晨练夜书,挥洒着无数的墨水,磨损了无数的笔头。每次写完字,他都会在池水中清洗笔砚,久而久之,池塘的水都变成了墨色。这个池塘,后人称之为“墨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少书法爱好者都前来朝圣。“尽得风流”“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香火堂前的匾额和楹联概括了王羲之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会稽山阴风光无限,处处充满灵气,难怪王羲之与这些文人贤士雅集于此,留下了这千古佳作。行走在山水之间,我们不由地感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刚在兰亭书法博物馆举办完毕,我们来踩个尾巴,到里面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进博物馆,巨大的“之”字影壁迎面扑来,下面是丝带一样的曲线。“之”看似简单,要写好这个字却是不容易,我在习字过程中深有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唐太宗和大臣们在欣赏《兰亭序》的场景。李世民这位王羲之的头号粉丝,从大唐各地搜罗了不少二王的真迹,尤其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死后都要带进棺材,以致《兰亭序》真迹从此消失。《兰亭序》原本是王羲之的子孙世代相传的墨宝,唐太宗堂堂一代文武兼备的帝王为得到它,寻踪访迹、威逼利诱、连蒙带骗,下三滥的招数没少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山坠石。看了许多图解,我恍然大悟:原来,王羲之的横竖撇捺点,每一笔每一画都取法自然。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无论什么艺术,都必须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站在书圣塑像前,我深深凝视着,心中充满无限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韩庆梅,小学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大学作家研究生班结业。在国内各种报刊网络媒体等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湘西支教日记《石榴花开红胜火》,散文集《绣江情未了》《小树林的月光》(合集),教育专著《且学且思且行》,编剧并导演过校园科普剧《乐乐和小白帽》,参与编写济南章丘多部文史书籍。2014年9月荣获山东省委宣传部和山东作协组织的“中国梦”主题文学奖。2021年12月支教日记《石榴花开红胜火》荣获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志愿文学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