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为和她算是神交,不晓得她是不是也这样以为。 遇 见 <p class="ql-block"> 认识李婷福老师,是2019年,到人事科工作后,着手打造的第一件,也是自己颇为得意,在后来的师德师风成果分享及培训过程中,无数次提到的案例:首届最美教师的评、奖及宣讲。因为是首届,十位老师个个优秀,个个光芒万丈,李老师应是其中最低调的一个,也恰恰是她的那份特有的含蓄与低调,让我们牢牢地记住了这个,二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全区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但活出了诗一般惬意和优雅的乡村女教师。诗词楹联协会李景宁会长为她撰联:教海无涯,婷心启智终南秀;师山有径,福爱施仁鄠邑春。</p><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们筹划全区师德师风巡回演讲,推荐“坚守”这个篇章的演讲人,全科室异口同声地喊出了李老师的名字。随后一个月的打磨筹备,一个多月的巡回报告,彼此间更加熟悉,亦更加欣赏,结下了虽常无联系,但彼此情牵的意趣。记得第一次打磨结束后,石侃之老师为每位演讲者赠字一幅,写给李老师的是“饮花卧酒,读书听香”;首场报告完美亮相后,我在朋友圈中写到“婷福老师依然人淡如菊入诗入画”;那次巡讲,陈启老师为李老师撰写的颁奖词是:南山脚下,萃亭故里;桂华皎洁,春兰葳蕤。二十三年的坚守,外面的世界在变,你的信念不变;一个人成长,不如一群人成长;一个人幸福,怎比得一群人幸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甘峪河畔盛开的花朵里,你是最幽香清远的那一枝。活动虽很快结束,但报告团的八位演讲者,连同我们聘请的指导专家,常常小聚或群内热聊已是常态。</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省厅领导慰问优秀乡村教师,婷福老师自是不二人选。已近年关,与祖庵街道的繁华相比,她们的农家小院清雅、幽静,一眼可知虽不是那大富大贵之家,但院里排列整齐,错落有致的盆景绿植,厅堂上一幅幅或大气磅礴,或风格鲜明的书法作品,将书香门第的气质,呈现到淋漓尽致。得知李老师公公亦是在农村学校工作了一辈子的老校长,赵厅长更是感慨不已,叮嘱李老师夫妇一定要照顾好老人,教育好孩子。</p> 小 坐 <p class="ql-block"> 那天在石侃之老师的朋友圈中得知婷福老师出书了,心下一喜一叹。喜在李老师静思好学,笔耕不辍,终结硕果,感叹,如此喜讯,我竟不知,更遗憾不能得而览之。第二天清晨到校,发现李老师爱人亚洲老师已守在我办公室门口,说是婷福老师交代:石老师已经发圈了,今日务必要把书交我手中。另解释,上周寻我多次,均未见到。</p><p class="ql-block"> 上一本书恰好完成,顺势打开,小坐间,走近熟悉又完全陌生的婷福老师。</p><p class="ql-block"> 叔本华说:“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婷福老师显然与这份无聊和痛苦,以及所谓的摇摆无关,仅“人间小坐”这一书名,我便嗅得一丝跳出欲望,志闲少欲,清风拂面,纯净且欢愉的意韵;“纳兰平常”,这名奇也不奇,读罢全书,果然,正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诗意与烟火和谐共存的恬淡女人。</p><p class="ql-block"> “岁月钩沉”中,她写童年,写自己爱情,更多的笔墨和情绪都在父母身上。她感叹却也接受父母没有爱情的日子;她同情却也敬佩那个入赘,一生胆怯卑微,却以力大无穷努力争取自己家庭地位、妻子及子女认可的父亲;她用太阳花比喻接受命运却不甘于命运,对自己苛刻却无比疼惜子女的母亲;爷爷的故事里有她童年难得的趣味;公公应是她的温馨、榜样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素人烟火”中的她最真实,也最熨帖。知冷知热的爱人,暖心自立的女儿,疼爱关切的公婆,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同事……在她的笔下,是丰盛到吃着这碗看那碗的早餐,是春天的荠菜、艾叶,是夏天的凉皮、凉鱼,是一碗母亲亲手擀的髯面,是奶奶打的搅团和留在最后油香油香的锅巴,是下课后回到宿舍便有隔壁大姐擀好切细只待下锅的面条,是上午没课三两一聚便可成就的一顿大餐……她喜欢食肉,喜欢的尽人皆知;她胖了,却胖的快然自足;她是个懒妈,却懒的理直气壮,懒的成就斐然。她受人爱,皆因为她以爱之名做事,却从不以为是付出;她受人敬,皆因她不计较,很大气,自坦然,更开阔。</p><p class="ql-block"> “木铎之心”是她的教育随笔。她说自己终归是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用“木铎”表达自己的初心和情怀,用“木铎之声”来传递自己对教育,对孩子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愿。文字间尽显她的智慧、她的爱心、她的机敏、她的付出、她的情怀以及偶然迸发出的无奈与心酸,但立刻调整回状态满格,重新启动,重新投入的激情和坚守。</p> 闲 记 <p class="ql-block"> 婷福老师在书的自序里写道: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人间过客,仿佛来人间小坐一般,不管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只要安之若素,也不枉来人间一趟。</p><p class="ql-block"> 这是经历过后的一种坦然,是顿悟了然后的一种淡然,是可以把生命自如的凋适、搁置于最舒适区域的一种安然。</p><p class="ql-block"> 想起余华在《活着》里的一段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p><p class="ql-block">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是当年明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写了那么多王侯将相,英雄人物,文人墨客,唯一的感悟是,再厉害的人,下笔无非三两页纸。所以,这么厉害的人都不过如此,我们普通人呢,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浩瀚的宇宙当中,根本就微小得不值一提。我们的生命来了或许跟没来一样,既然如此,未必要乐观,未必要悲观,但一定要达观。所以《明朝那些事儿》最后一章他写的不是崇祯皇帝,而是徐霞客。他想表达的是:成功只有一种,那便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p><p class="ql-block"> 其实,影响世界的从来都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态度。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没有标准,你的心就是标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