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游记35:云南的莫高窟、大理悬空寺之四(剑川石宝山宝相寺)

城墙

<p class="ql-block">石宝山,坐落于大理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处,是一座融自然奇观与悠久历史文化于一身的瑰丽山川。方圆20余公里的石宝山区域,包括佛顶山、石伞山、石钟山,拥有海云居、宝相寺、石钟寺等主要寺院。每一寺院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大理地区独有的宗教文化与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历史悠久古迹荟萃,寺院庙宇唐、宋、元、明、清历代都有兴建。景区内开凿于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石钟山石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唯一反映滇密阿吒力教的石窟,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宗教历史与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以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和高超的雕刻艺术价值,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素有“南方的敦煌”、“大理莫高窟”之称的石钟山石窟分布于石钟寺、沙登箐和狮子关三个区域,共有17个窟,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史。</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白族语称为“走奔善”,意即“堆满大石头的山”,也有学者解释为“诏北之山”。“石宝”一名最早见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沙溪土官百户杨惠墓碑上,以“石相可宝”而得名。“石宝”当指石宝山上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龟背石。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载:“石宝山,在州之西南二十里,有石佛、石栈、石人、石井、石伞、石象、石狮、石钟、石鼓之异,五色踯躅,被于陵谷,信奇观也”。</p> <p class="ql-block">石钟寺,建于元代,清道光28年重修。石钟寺以山名而得名,山又以石似钟而取名。16个石窟,其中包括石钟寺的8个,狮子关的3个,沙登村的5个,雕凿于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时期。这些石窟以佛教密宗教和南诏王族历史人物为主要内容,人物造像栩栩如生,独具南诏大理国时期地方民族特色,被誉为“南天瑰宝”。</p> <p class="ql-block">石钟山石窟,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历史”,是一门集哲学、文学、建筑、绘画、雕刻于一体的艺术之学。1961年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大足石窟等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的丹霞地貌使其独树一帜于大理风景之中。红砂石形成的龟背状裂纹,如同大地上绽放的丹心,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有的似狮、似象,有的如钟、如榴果,每一处都是自然雕刻的杰作。这些独特的地质景观为石宝山增添了无穷的灵气与神秘感,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场宏伟的艺术展览。</p> <p class="ql-block">1998年,一代武侠宗师金庸先生考察石窟时,忍不住提笔写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我国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在考察石窟以后,顿时挥毫就写出了“神佛首选地,人间天堂山”的联句。</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不仅山光秀美、古迹荟萃,这里独具民族风情,被誉为“白族情人节”、有“中国歌城”之称的石宝山歌会更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石宝山歌会已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一号石窟为“南诏王异牟寻造像图”,异牟寻及其侍从、官员的衣冠相貌、生活用具等等,无不逼真,它真实地记录了八、九世纪南诏王国宫廷的政治生活,是研究南诏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的石窟建造于南诏和大理国时期,一共17窟,造像233躯,题材主要有佛、菩萨、天王、明王、僧人、居士、供养人遗迹南诏王及其侍臣、亲属等,这些造像都极具地方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雕像,造型各异,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佛、菩萨、观音、天王、明王、力士等;二是南诏王者及其侍从;三是古代外国人像。千姿百态地展现了南诏时期的宫廷生活。</p> <p class="ql-block">二号石窟为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出巡图”,全窟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了16个不同人物,场面宏大,布局严谨,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细腻,是石窟雕刻中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一窟。</p> <p class="ql-block">三号窟为地藏菩萨,为圆拱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地藏菩萨倚坐于束腰方形仰莲上,跣足踏二仰莲。地藏面丰圆,双耳坠铛,头戴披风,身着U字领大衣,饰缀铃项圈,左手曲肘至胸前托摩尼珠,右手持锡杖,背后刻圆形身光。</p> <p class="ql-block">四号窟为华严三圣,圆拱形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毗卢佛,右手当胸施说法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跣足踏二仰莲,项后刻圆形头光、身光。身光左右浮雕并墨绘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佛像左侧刻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青狮承托之仰莲座上。青狮左旁刻一狮奴。佛像右侧刻普贤菩萨,双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承托之仰莲座上,白象右侧刻一象奴双手持钩。</p> <p class="ql-block">五号窟的“《维摩诘》问疾品造像”,展现了《维摩诘所说经》中的经典场景;同时石窟中的维摩诘面带愁容、无美髯、坐于山岩之间,此形象与自东晋画家顾恺之始作以来,维摩诘面有美髯、执扇凭几而坐的经典形象大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六号窟的明王堂造像场面宏大,是石钟山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而更为珍贵的是窟中在释迦佛祖及弟子的两侧雕凿了完整的八大明王的全身像。八大明王源于《大妙金刚经》,是八大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国内以明王为题材的石雕造像,能与之相比的只有重庆大足宝顶山石窟中的十大明王造像,而后者为半身像且年代较之更晚,因此可见石钟山石窟中明王堂造像的珍贵程度以及在国内造像艺术史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七号窟为甘露观音(俗称剖腹观音),佛殿窟檐刻双弧形垂帐,底部凿高坛。坛上正中刻观音菩萨倚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观音像高1.62米,面相丰圆,头戴化佛高花冠,右手曲肘上举杨枝,左手曲肘至腹前捧钵;项后刻圆形头光,头光顶上刻宝珠火焰纹,身后刻双重身光。观音左右侧各刻一站立女侍,右者双手当胸捧经箧,左者双手当胸捧净瓶。该窟存有元、明、清、民国游人题记、题诗多则。于观音像右上角粉书横写藏文偈颂。</p> <p class="ql-block">八号窟阿央白,分作上、下两层,多为圆拱形浅龛。上层凿五龛。正中一龛,内刻一女性生殖器立于仰莲台上,高0.52米,后壁左右直行墨书一联:“广集化生路,大开方便门”。左右侧壁刻佛和菩萨等像。下层亦凿五圆拱形小龛,风化残毁严重。</p> <p class="ql-block">九号窟波斯国人,圆拱形浅龛,龛内正中刻一立像,身披罽(jì)幅,腰扎帛,下着窄口裤扎于长靿靴内,双手似交于胸腹间握一袋状物垂于地。其右侧竖刻行楷大字“波斯国人”。</p> <p class="ql-block">十号窟为梵僧摩崖造像。依壁刻一梵僧立像,像高1.66米,光头,高鼻深目,身着交领袈裟。左下方近前刻一犬,颈系铃,回首仰望梵僧。梵僧左肩外侧壁上竖刻大字“紫石云中/信境若兰”。其下竖刻造像题记一则:“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牖/杨天王秀剏(创)。</p> <p class="ql-block">十一号窟为全家乐,坛刻为床榻形,坛上右边刻细奴罗袖手执笏端坐,络腮胡须,头戴莲花头囊,展脚呈S形,身着圆领宽袖锦绣袍。左边刻后妃袖手端坐,两者中间刻一小王子,其下方坛前刻一铺帛方形供桌,上置三盘供物。王者右侧刻一女侍,右侧壁刻一侍立男从者,左侧壁刻一侍立女从者。</p> <p class="ql-block">石宝山,是一座自然之灵与文化之魂相融合的美丽之地。其独特的地质奇观、古老的佛寺建筑和传统的庙会活动,使其成为了一座富有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名山。站在石宝山巅,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创造和历史的深远积淀,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领略着自然与文化的美妙交汇。这里,不仅是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人与自然、人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宝相寺,由鹤庆知府高伦首创,初名祝延寺。清代多次扩修复建后,康熙32年由大理府通判黄元治题书“宝相寺”名匾,被誉为云南悬空寺。宝相寺的建筑群包括石坊、弥勒殿、玉皇阁、六角亭、观音殿、瑶池宫等,巧妙地镶嵌在悬崖峭壁的唇穴中。站在金顶寺,可以一览剑海景致,近观宝相寺的神秘奇景。</p> <p class="ql-block">去宝相寺的路旁有野生猕猴群,这里的猴子相比四川峨眉山的猴子要小巧、要理性和温顺得多,虽然也会趁人不备偷抢人们的包裹、食品,但还是对游人有畏惧感的,不敢靠人太近的,加上有固定食物投放它们就收敛多了。</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曾到宝相寺一游,他把感想写在了他的游记里。他在《游石宝山记》中形容这里的石头“石面有纹如龙鳞”,赞叹宝相寺“惟仰见其上,盘崖层叠,云回嶂涌,如芙蓉十二楼,令人眩目心骇”。</p> <p class="ql-block">宝相寺再往上攀援,便是凌空建造在悬崖深处的弥勒龛和玉皇阁。其构筑方式为凿石挑梁,有欲坠不坠之感,被誉为云南的"悬空寺"。背后还有悬空搭在阁楼上的"天梯"供敢于冒险的游客攀登,是爬进崖壁溶洞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崖上布满题刻诗章:“南州灵岩”、“眼中有宝”、“佛都”、“片云何处”、“非人间”等等。都是陡险的猿径鸟道,基本上是缘岩凿石为旺,斗折蛇行。</p> <p class="ql-block">金顶寺原名"佛顶寺",由明代曾在京城任锦衣卫右军都督和金吾总兵的剑川人所建。明亡后,段回山隐居,又增建养母堂和读书室并改寺名为"慈云寺",后于同治年间和民国初年两次遭火灾,虽经重建,但已不及原来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门上木雕八仙过海</p> <p class="ql-block">灵泉庵(求子圣地),有一泉眼,传言摸一下就会生儿子,当地已婚白族人会来求子。</p> <p class="ql-block">灵泉庵北端,共有岩画10幅和题字3幅,第一幅是一佛二弟子像,第二至九幅均为坐佛或立佛,第十幅上方有3幅题字。是研究大理地区佛教绘画演变的重要实证,具有很高的佛教、美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沿着步道下来,一路上悬崖边可以看到石窟被毁的痕迹,快返回宝相寺的时候会遇到康熙年间一位叫宽能的和尚的坟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