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溪口乡在重庆市万州区西南长江南岸江边,背靠方斗山主脉。</p><p class="ql-block"> 在溪口场背后的大山里,有一条古道,通往湖北利川。</p> <p class="ql-block"> 1999年 溪口场口</p> <p class="ql-block"> 商贸物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水运费用都比陆运费用低很多。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岁月里,利川一带的货物要销往外地,比较便捷的方式是先运到长江边上去。外面的物资运往利川,也是先考虑用船运到相对较近的码头上,再雇工搬运进来。距离利川城区较近的长江码头有多处,就有多条大路与之相连接。一条是经柏杨、梅子水翻越七曜山,沿盐大道到云阳耀灵,再经泥溪、龙角、普安到新津口长江边;一条是经南坪翻越七曜山到谋道,再经龙驹、长滩、长岭到沱口长江边;一条是经汪营、箭竹溪到建南,再经石板滩、关上、高山坳到大溪口长江边。这几条大路相比较,走汪营、建南到大溪口的路程最近,山路的起伏程度也相对小一些,所以,进出利川的货物多选择走这条路,溪口也就无意中成为了利川的水码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03年 溪口江边</p> <p class="ql-block"> 有了这条通道,就有大量的物资要在溪口场上集散,所以从前的溪口场颇为热闹。原先一直居住在溪口老场的宋大权(1953年生)先生,陪着他的母亲张明玉在溪口新场上开了一个小店。老宋介绍说:他的母亲今年(2022年)103岁了,1953年以前一直在溪口场上经营盐店子,批发食盐给利川的客商。1953年公私合营后,盐店子并进了场上的综合商店。老宋从父辈口中听说,先前,大溪口码头很热闹,除了各种商号外,还有很多饮食店、茶馆等等,从场上一直排到大河边,枯水月份沙坝坝上都是搭的棚棚。河边停靠的船只随时都有百十条,从鹞包碛脑一直排到关上角,这些船都是等候装货或者卸货的。码头上船多人多,难免会有纠纷,出了纠纷就请“大爷”出面调解。民国时期有段时间,大溪口场上有名的“大爷”叫宋百光。调解纠纷的地方就是茶馆,宋大爷听完双方的理由后,比照码头成约以及江湖条规,一评二劝三宰子子,基本都能搁平。末了占理的走路,理亏的付茶钱。</p> <p class="ql-block"> 2004年 溪口场王爷庙造像</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起,国家实施了对棉纱布匹等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1953年11月起又实施了对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随后,溪口场上的众多私人商铺都“公私合营”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场上多了一个“公家的”的单位,大家都叫它“湖北转运站”,是利川设在这儿的一个负责进出物资转运的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04年 溪口场老街</p> <p class="ql-block"> 老宋对“湖北转运站”的记忆很深,他说:站址就在现在溪口小学那个位置,房屋面积有一两百个平米,还有专属的堆场,堆码着布匹、棉花、盐巴以及其他日用品,那是从船上搬下来后准备运往利川去的;转运站里还有桐油、生漆、药材等,那是从利川等地运出来的,准备在这儿装船运走。转运站的工作人员不多,几个人,但很忙。上个世纪50年代末万(县)利(川)公路修通后,汽车、马车取代了人力搬运,溪口的“湖北转运站”业务少了,最后慢慢就撤走了。</p> <p class="ql-block"> 2004年 搬迁后的溪口老场</p> <p class="ql-block"> “湖北转运站”撤走后,古道上搬运大宗货物长途跋涉的力夫少了,但行走在古道的行人仍然很多。溪口的老人们对这条古道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原柏林村(现合并到九树村)的江书明先生,从小就生活在这古道边上,他对这条古道更加熟悉,至今对古道上各处的地名、里程还记忆犹新,他说:从溪口场上到湖北建南有120里,从建南到汪营又120里,要走两天。也有少数脚力好的年轻人,空手,一天时间可以从溪口走到汪营,不过两头都要摸黑。他扳起指头讲起这条古道的路径:从溪口场上出发,经过撑撑菩萨、大沟,爬坡20里到高家坳,然后是下坡路6里到干河沟,再爬坡8里到池坝垭口,又上6里到老土地,后下山到塔湾,再上山到走马的关上,经过弯五里,再走15里到凉风垭,再走10里就到石板滩。再往前,就是湖北地界了,有两条路,向右可去乐福店,一般是向左去建南,然后爬木城,上箭竹溪,翻越七曜山,下山到汪营,再走60多里,就到利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如今,山里山外的公路越修越多,从溪口到建南再到汪营的这条古道,已经基本无人行走。从溪口场到高山坳这一段,现在除了少数郊游休闲、访古探幽的游人偶尔涉足其间外,平时很少见到人影。古道在溪口境内保存较好的部分是位于玉竹村1组的撑撑菩萨至大沟这一段,长约2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撑撑菩萨”是个地名,“撑撑”和“菩萨”各有所指,并列结构。古道经过的悬崖边有神龛,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菩萨旁边的岩石上有横向的“倒岩嵌”,在这种“倒岩嵌”下面撑个木棍棍儿,据说可以医治或减缓腰痛毛病(有这种习俗的地域比较广)。在巴渝山区,这种经常有人撑棍棍儿的岩石,叫“撑撑儿岩”或“撑撑儿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长年在山道上负重前行的人们,腰杆用得苦,多少都有腰疼毛病,加之山路遥远,江湖险恶。到了这里,歇一下肩,拜拜菩萨,祈求一路平安;然后截一段树枝,做成棍棍儿,棍棍儿的长度略大于岩石缝隙的高度,弯弓一样支撑在岩石缝隙中,就仿佛自己肩上的重担有了支撑,心理暗示起了作用,觉得清爽不少。然后,或背或挑,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从撑撑菩萨那儿开始,两三尺宽的古道一直在悬崖边上蜿蜒,里边是高崖,外边是深谷,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时不时还要经过用长条石搭成的桥。石梯子路,多数是用石板铺成,有一些地段则是直接在岩石上凿琢而成。继续往上,来到一个地方,外边的深谷更深,里边高崖更高,这里是这段峡谷的最高处,地名叫大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到大沟后,继续爬坡约五里到高家坳,短暂休息后下坡,经红石梁到干河沟(现万忠高速公路经过之地),前面就翻大山了,上坡,经苦草坡到老土地,进入走马镇地界。老土地过去是个关隘,隘口处建有卡门和营房,遇有战乱,当地民团武装就会进驻关卡,扼守这条要道。民国《再续万县志稿》有记载:“老土地,在大山之上,上通利川,下通大溪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 溪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道的最早形成年代,现已很难考证,但至少在清代中期已是川鄂之间的要道之一。它是古代万州连接外省的陆路交通重要历史遗存,也是万州先民不畏艰险、负重前行的实物见证。古道所经地段,山高涧深,植被茂密,自然生态良好。所以,这段古道具有文化和生态的双重价值。</p><p class="ql-block"> 汪昌隆 文/图</p>